張隆:疫情時期的藝術

2020-12-26 騰訊網

KM Series. Multi-media on paper.50X80cm,2020.

Interview of John Zhang Long / Art.Zip

The ineffable moment in creating enables me to free from physical restrictions. The picturesque sublimates the imaginative to soar beyond the space, and the soul can find the myth from afar.

John Zhang Longis a Los Angeles-based artist. He has been a leading avant-garde art practitioner since the 1980s. His abstract series KuangMo has been well received internationally and now is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創造中不可思議的時刻使我擺脫了身體上的限制。 如詩如畫的升華使想像力躍升至太空之外,靈魂可以從遠方找到神話。

英國Art.Zip期刊。2020年7月。

請問在創作「狂墨「系列的時候,你對世界上各種邊界,比如階級、種族、性別、信仰、民族等有沒有什麼個人的看法?

現實社會的邊界客觀存在,最近美國發生的種族衝突就一個證據。美國黑白種族之間的仇視重來就沒有解決過!自從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之後情況有所改變,但是美國中低層白人又有生存壓抑感。種族和信仰的界限很難跨越,也許是上帝給人類留下的難題。階級或者階層的界限更加明確,雖然能夠通過工作賺錢和受教育有所提高但也擺脫不了種族和信仰的局限。我認為種族和階層構成社會的主要邊界,人們在各自的世界裡生存,一旦跨越就會引來衝突。

藝術給我們帶來希望!

Elon Musk 最近點讚一圖我很喜歡,圖上寫著 The 「EARTH」 without 「ART」 is just 「EH」. 意思是:如果地球沒有藝術就什麼都不是!藝術的本質是創造。藝術家應該跨越各種邊界的約束,不被特定的形式和內容所局限。跨越所有的知識和經驗邊界,在歷史與未來之際只閃耀於現在。

狂墨的創作是跨越文化區域的,這除了我生活在東西兩岸的特殊境遇之外,還有對這兩種文化的同時吸取。我沒有主觀區別這些邊界,這可能是我的優點,而是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之中水到渠成。如果你對奶酪和臭豆腐都很喜歡時,它們對你來說是沒有相互排斥的感覺。很多人把不同文化對立起來是因為對另一種文化缺少足夠的時間去理解,閉門造車看再多書也沒有用,旅遊加訪問走馬觀花地去接觸另外一種文化,只能夠獲得一廂情願。

受新冠疫情影響,世界格局在發生變化,是否可以談一下在創作時你的思考?

沒有永久的疫情,眼前的疫情也不列外。一切都會結束。

當下世界格局變化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性,自己強大了自然要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從經濟貿易到意識形態都在發生變化。

疫情期間人們更加依賴網絡,伴隨網絡的發展世界各博物館和民間土畫都能夠展現在你面前。藝術家的最新作品會在第一時間展示在社交媒體,作品的轉播方式已經發生變化,包括藝術創作本身。

我最近的作品縮小尺寸,增加了紙本。相對去年的大幅作品而言,我更加迷戀紙本創作,這也是對1988年紙本作品創作的延續。我始終圍繞三個系列進行創作:荒原,狂墨和POP-R。其中POP-R是去年開始創作,POP是流行的意思,R 是英文 Revolution (革命)的開頭字母。每個時代都有其流行符號,特別是日常生活中最能夠影響我們的那些符號和圖像。其它荒原和狂墨是大家熟悉的兩個系列。

你認為抽象藝術發展到了當代還有哪些新的可能性,你的創作突破口在哪裡?

抽象藝術是藝術家從傳統寫實中解放出來奔向自由的必然結果。從抽象藝術家和收藏家的分布情況看,抽象藝術活躍於發達國家和地區,抽象藝術佔有主導地位。熟悉歐美藝術歷史的人都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些演變。

當代抽象藝術在instagram, Facebook, Pinterest 等主流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可惜很多人目前還看不到。當代藝術已經離不開全球化社交網絡。

我的抽象作品集中在狂墨系列,我喜歡使用綜合材料作畫,特別是以前沒有使用過材料,從材料上首先擺脫傳統。最近的抽象作品我比較滿意,希望出現一些成熟的作品。我是從學院派慢慢變更過來的抽象畫家,所以在用筆用色等專業行為之中都不知不覺地帶有傳統藝術的痕跡。這就是突破點!如果沒有在這一點上有所突破,就只能夠再重複黑山學院或者紐約畫派的老路。

我大學時期的寫實作品都拿滿分,專業成績優秀,但是,如果只會畫大學課堂作業是成不了藝術家的。

作為職業畫家,你認為當代藝術生態和你的身份認同之間是否有某些聯繫?

老一代藝術家們也嘗試過抽像藝術在中國落地生根,可是效果並不理想。日本當代畫家村上隆到紐約留學多年之後意識到:日本根本就不需要「當代藝術」,漫畫就夠了。於是他改變了自己,不在日本推廣西方當代藝術。他目前很成功地成為了一個卡通美圖家。

藝術家通過自己的作品得到認同感,首先要有好作品。

新冠時代對你的影響主要有哪些,你認為藝術創作和展覽在未來理想的狀態應該是什麼樣的?

這次疫情對我的藝術創作影響不大,開始有些緊張。第一次在美國本土經歷一場災難也是一次經驗。現在就沒事了,面對現實多畫些作品。

藝術使人願意活著。

未來的展覽應該會在網絡上吧,現場展覽更加重要。人們可以看到原作品,滿足我們對原作品的敬畏之情,也可以有效地抵制P圖。抽象畫很難P圖,藝術家在創作是有很多隨機用筆,藝術家自己也很難重複同一張作品。

相關焦點

  • 將藝術進行到底——疫情時期的藝術家與藝術
    在這樣的日子裡,人們能從新聞媒體上看到戰鬥於前線的醫護人員、忙於制定應對政策的政治家、奔走在各個疫區以還原事實的記者……各行各業都試圖於忙亂中搭建起「有序」的抗「疫」陣線,而那些因疫情被迫暫停展覽、寫生等藝術活動的藝術家們呢?在這特殊時期,他們是如何與藝術共進退的?
  • 疫情過後的藝術之旅重啟
    本周四在疫情時期關閉的雷科萊塔文化中心,在其露臺上開始了疫情後的第一次面對面的活動,從下周開始,喜歡藝術的同好們,就可以在視覺藝術室參觀露臺和展覽了。新塗裝的雷科萊塔文化中心雖然因為疫情的情況,入場還是有人員的數量限制,但是這個布市人在周末最喜歡的休閒地之一,又一次開放,使得第一個周末就吸引了很多人的前來。
  • 柏林陽臺上的50件藝術作品:無法被疫情阻止的公共藝術
    疫情期間,義大利人在陽臺唱歌的視頻讓全世界看到了音樂消除恐懼與焦慮的力量,而在柏林的藝術界,兩位策展人發起了一項基於陽臺的項目,邀請了50位創作者在自己家的陽臺上展示作品,鼓勵隔離期的人們放下手機,眺望窗外,感受藝術在特殊時期如何發揮其作用。
  • 古埃及藝術的鼎盛時期,有新王國時期的興衰,還有賽特王朝的興起
    在新王國時期的藝術繁榮,從第十八王朝到第二十五王朝的五百年間,埃及所建立的紀念性建築和雕刻比所有其他時期的總和還要多。從尼羅河口一直延伸到第二大瀑布以南更遠的地方都聳立著各種各樣的神殿、陵墓和方尖碑,如今還倖存的建築遺蹟大多數都是這一時期所建造的。
  • 駿馬藝術形象:兩漢時期精神世界的象徵
    縱觀中國古代藝術史,兩漢王朝時期創作的駿馬藝術作品數量之多、種類之繁、成就之高歷來為後人嘆服不已。這些駿馬藝術形象不但是中國古代藝術世界中的獨特瑰寶,也是後世形象了解兩漢時期精神世界的典型象徵。藝術是人類對精神世界進行把握的一種特殊方式,本文選取一些為後人所見的具有代表性的駿馬藝術形象,以期從另外一個視角了解其所象徵的不同歷史時期的精神世界。
  • 往事|大蕭條時期波洛克等如何參與羅斯福新政藝術計劃
    雖然目前歐洲部分國家放寬防疫限制,但疫情影響下藝術家的狀況不容樂觀。藝術作品的「核心生產源」始終是創造力人群,他們在當下如何過渡,在未來創造力如何被激發、鼓勵、包容和購買?英國蛇形畫廊透露了數百萬英鎊的公共藝術計劃,並稱其規模與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羅斯福政府推出的藝術計劃類似,這項計劃將在疫情爆發期間和之後為藝術家提供支持。那麼,羅斯福政府是如何推行藝術計劃的?年輕的德·庫寧、羅斯科、波洛克何以加入項目之中?當時創作的作品現在存於何處?
  • 冬日午後接受藝術薰陶丨湘江畔聽胡應明分享後疫情時代的藝術關懷
    冬日午後接受藝術薰陶丨湘江畔聽胡應明分享後疫情時代的藝術關懷 2020-12-04 15: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指揮家杜達梅爾:「疫情讓我們重新思考藝術帶給人們的方式」
    近日,委內瑞拉指揮家古斯塔沃·杜達梅爾接受智利報紙《La Tercera》採訪,談及疫情對於樂團和藝術家的影響,杜達梅爾表示:「在疫情危機時刻,藝術不應該變得是最不重要的事情。」年僅39歲的杜達梅爾是享譽國際的指揮家。
  • 佛羅倫斯為何能成為文藝復興時期世界藝術的中心?
    佛羅倫斯是因藝術而發展起來的城市,在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斯依靠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人才優勢,迅速發展起來,自此後,一直作為義大利,乃至歐洲的文化中心而存在,到現在依然是全球很有影響力的藝術中心,文化地位相當高,以深厚的文化積澱和藝術氛圍吸引著許多遊客前去觀光。
  • 我國中古時期伎樂藝術具有哪些特點?
    筆者認為整個中古時期的伎樂,從風格上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包括秦、兩漢、魏、晉其特點是漢族音樂仍佔伎樂的主體地位,比如相和大曲、清商大曲以及樂隊演奏中所使用的中原樂器笙、琴、瑟、笛等;後一時期為南北朝、隋、唐、五代 ,其特點是外族伎樂和中原伎樂相互融合,伎樂的成分是來自多民族的,比如燕樂歌舞大曲以及琵琶、篳篥、箜篌等少數民族樂器的廣泛使用。
  • 書寫中世紀早期文化的輝煌:梳理加洛林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發展史
    八到九世紀是中世紀藝術的形成時期。到了九世紀末期,在拉丁、希臘和伊斯蘭世界中,對藝術的基本態度已經確立,幾個世紀內的基本宗教建築形式已經得到確定。此外,繪畫藝術在宗教實踐中的作用得到了積極的爭討和辯論,並最終基本得到確立。
  • 疫情之後,藝術療愈成為這些國外博物館的新方向
    在新冠疫情中,他失去了幾個朋友與鄰居,如今,他轉向皇后區藝術博物館(Queens Museum)提供的藝術療愈項目尋求幫助,改善自己的精神健康。「我們無法走出家門,像過去那樣享受生活,」恩裡克斯用西班牙語說道,他的女兒充當翻譯,「但是藝術幫助我們捕捉過去,重溫積極的體驗,從而渡過痛苦和悲傷。」每周四,他在電腦前耐心地等待課程開始。
  • 舊金山藝術學院因疫情或將倒閉
    受到疫情影響,有著近150年歷史的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The 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簡稱SFAI)無法找到合作夥伴,正面臨生存危機,其官方宣布,不確定是否能在今年五月的畢業季後繼續運行。
  • 必讀|倫敦藝術大學疫情防控措施
    從2月份開始,倫敦藝術大學一直在根據英國政府的防疫政策和大學實際情況,推出相應的疫情防範措施。倫敦藝術大學是遵循英國政府和Public Health England的政策指引下制定各項疫情防範措施;倫敦藝術大學將盡力確保在讀學生順利完成本學年的課程並進入下一學年;原定於今年7月的畢業典禮將推遲,學校正在探索用其他形式舉辦畢業展;
  • 疫情來了,美國的公立學校為何會倒閉?為什麼還是藝術學院?
    近期藝術圈內最受關注的新聞熱點,非「舊金山藝術學院因疫情面臨生存危機」莫屬。事實上,「舊金山藝術學院危機」早已有之,新冠疫情也僅僅是壓垮這所資歷深厚的老牌美術學院的一根稻草。該學校早就與其他學校存在合併計劃,但突然而來的新冠疫情,導致整個舊金山灣區「居家防疫」,關閉非必要商業的防疫措施而告失敗,不得不面臨生存危機。深挖事件的深層原因,卻發現這是美國的人口經濟和金融上的一本帳。
  • 一周藝術人物|記錄疫情的海外藝術家,重開個展的中國藝術家
    上周,洶湧的疫情除了逼停全球各大藝術展館、展會,也帶走了知名建築師、城市學家麥可·索金,71歲的他因感染新冠病毒在美國辭世。勇敢的藝術家,如攝影師布萊登·安瑟倫選擇「全副武裝」走上紐約街頭,捕捉疫情下的城市;而其他部分藝術家則在佛羅倫斯斯特羅齊宮館長阿圖羅·加蘭西諾的倡議下,在網上平臺以展示作品和發布視頻等方式持續「相連」。
  • 疫情之下,近期全球藝術事件回顧
    經過近3個月的全民抗疫,中國的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但很不幸的境外疫情卻不斷在快速的擴散蔓延。這種態勢之下,藝術圈面臨著一個比之前更加龐大的嚴峻的考驗,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近期國際上發生的一些藝術事件。
  • 西方藝術裡的疫情:丟勒、蒙克的寫實,凡·戴克的守護與信念
    立春已至,控制疫情、春暖花開的時刻必然將會到來。歷史上傳染病一直威脅著人類。而在科學無能為力的地方,藝術作出了它的回應。「澎湃新聞·藝術評論」和您一觀西方歷史上的藝術家們如何用藝術來與傳染病作鬥爭。在談論其中的這些作品時,也許我們無法聚焦於風格,而會關注那些科學不常觸及的地方,即藝術如何激起情感,如何為那些對疫情恐慌的人傳達信念,帶去信念。丟勒與蒙克筆下,有對傳染病的寫實,而在凡·戴克筆下,疫情之際的守護神,則身著棕色長袍,長發纏繞,朝向天堂的方向,看起來健康而自信。
  • 邂逅文藝復興時期藝術 德國將舉行拉斐爾紀念展
    邂逅文藝復興時期藝術 發布時間:2020-06-05 14:59:02 【編輯:李霈韻】 邂逅文藝復興時期藝術 德國將舉行拉斐爾紀念展
  • 美術研究|張敢:羅斯福新政時期的美國藝術
    這場令美國人刻骨銘心的危機給各行各業都帶來嚴重影響,為了區別於其他歷次危機,美國學者將這個時期稱為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大蕭條時期股市崩潰、公司倒閉,大量人口失業。失業率從1929年的2.4%增長到1933年的24.9%,當時每4個工人裡就有一個失業。而有工作的人工資下跌了40%到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