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知名高校研究機構軟科,發布了一篇中國高校第三城的文章,也就是中國大學實力第三城。一直以來,各地都非常重視大學的發展。在二戰時期,德英雙方就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在雙方發生交火時,不能毀壞對方的大學。戰爭是殘酷的,但對於知識的尊重一直都存在。在如今的和平年代,高校發展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中國大學的格局中,有清北復交的說法,北京和上海也是我國目前大學實力最強的兩座城市。截至目前,北京擁有34所雙一流大學,上海為14所雙一流,實力確實遙遙領先。而廣州作為我國綜合實力第三城,也是我國三大門戶城市之一,但雙一流大學僅為5所,分別是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暨南大學以及廣州中醫藥大學。
軟科指出,中國高校實力第三城,有四座城市的呼聲是最高的,分別是成都、西安、武漢還有南京。高校實力本身就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概念,要比較孰強孰弱確實非常困難。
不少學者也是認為,這四大城市的高教實力處於同一個梯隊,實力高低並不明顯。但我們認為,成都和西安的大學實力確實不俗。但中國高校第三城的位置,還是武漢、南京的希望更大一些。
成都、西安、武漢和南京,四個備選種子選手,有三個來自於中西部地區,足以體現了我國科教資源的均衡性。從這方面,我們也對我國全面崛起的發展有了足夠的信心。
中部崛起的規劃實行了十幾年,也明顯感受了中部六省的經濟崛起。而中部發展的背後,正是依靠了武漢大學、中科大、華中科技、中南大學等高校的支撐。未來西部地區的發展,必然也需要成都、西安、重慶等地高校的鼎力相助。
從大學本科數量來看,武漢達到了46所,暫時位居四大城市之首。西安以44所緊隨其後,而南京與成都在大學本科數量方面的優勢並不大。之前,武漢方面公布了具體措施,從五大方面採取14條措施,支持在漢高校推進「雙一流」建設,其中包括打造3個環大學創新經濟帶。從高校規模來看,武漢目前是僅次於北京、上海的。
但高校實力除了規模以外,還需要質量的體現。如今,雙一流高校的數量足以體現一座城市的大學含金量。這四個城市中,南京的雙一流高校達到了10所,而成都、武漢和西安的雙一流高校數量都為5所。結合本科高校數量以及含金量,武漢和南京成為我國高校第三城的希望更大。
我們認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高校實力第三城的位置還在不斷變化中。廣州、杭州、長沙、合肥、天津、重慶等城市都有希望競爭高校第三城,深圳、青島等後起之秀也在高校教育方面奮力追趕。那麼大家對於中國高校第三城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