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實時搜索#仲菲菲微博評論,你會看到針對一個普通女孩兒的一千條辱罵聲。
因為參加《創造營2020》這檔中國內地的選秀節目卻受到鍵盤俠群嘲,鍵盤俠甚至想要營造出「不轉不是中國人」的浩大聲勢。
仲菲菲到底做了什麼,要在網絡上被公然「處刑」?
質疑仲菲菲的人主要針對她中非混血的基本人設——
父親是非洲人,母親是遼寧鞍山人。
仲菲菲在中國長大,國籍是中國,自我認同也是中國人。就這樣,還是逃不過罵聲一片。
(仲菲菲微博評論)
看完仲菲菲微博下方的評論,很多人都想加入「鍵盤俠」的罵戰之中。
前陣子,剛剛報導過在美華人因疫情受到歧視,甚至遭到攻擊。
沒想到,當弱者網暴起別人也毫不遜色,忘記他人是如何對待我們 。
仲菲菲這個話題越炒越熱,更多的人為這個女孩兒鳴不平。
「美的標準並不統一」、「我們應該更包容」...
此類評論立刻佔據了上風,原本不起眼的女孩兒,一下子被這個「設定」炒到了熱搜上。
的確,仲菲菲被罵相當無辜。
但在疫情的關鍵時刻,出現「種族歧視」令人不得不懷疑背後的是否有人在造勢。
這種猜測並非無中生有,只是一切都太過巧合。
下面是網友對現有證據的一些總結:
1.關於仲菲菲的「評論」,最早的一條是19年11月25日,整整半年過去,這件事情又被翻了出來。
2.發布「種族歧視」言論的帳號,男女都有,不僅僅是男士。
3.在仲菲菲上熱搜的時候,前三都是娛樂類型的營銷號,幾乎是在同一晚集體聲援仲菲菲。
4.現在有據可查的是——
辱罵仲菲菲的微博帳號並非都是舊號,也有剛剛註冊的「新號」。
包括兩個2020年2月20日註冊的號,和一個4月6號才註冊的帳號。
看到這裡,是否有人在故意帶節奏。
利用大家疫情期間關於「外國人」、「歧視」等話題的敏感推波助瀾,尚不好判斷。
5.但大家再看看2月4號的另一件事情——
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4月8日在例行發布會上用了近3分鐘的時間回應臺灣地區對他的人身攻擊,稱他「受夠了」。
臺灣網民已經持續罵了他3個月,民進黨當局官員也參與其中。
甚至還有臺灣明星加入罵戰中。
譚德塞作為WHO總幹事,曾經多次拒絕臺灣地區加入WHO,遭致島內不滿。
而且他黑人的身份,又極易引起歧視。
很多人在疫情期間,借這件事情,對譚德塞本人人格做出攻擊,被罵黑鬼,甚至遭到「死亡威脅」。
這件事情對控制疫情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牽動著各方的情緒。
疫情政治化很容易導致情緒的爆發,有人力挺譚德塞,有人反對他的政策,有人持中立態度。
而由譚德塞牽扯出的「種族歧視」又是一種政治正確,應該被所有人斥責鄙視的行為。
就在當晚,兩個月前被罵的仲菲菲,被提上了熱搜。
6.熱搜上的陣營分的很清楚,各個營銷號各有各的角度,有人諷刺男性;有人嘲諷黑人;有人不斷拋出質疑...
隨後,矛盾激化,爭吵力度不斷上升。
7.仲菲菲的名字,不斷被強調的「反恐專業」,這些都成為這場輿論戰中的熱點被傳播。
英劇《公關》中就有借「種族歧視」炒作的橋段。
因為發表了歧視黑人言論被抨擊的肥皂劇明星,選擇和想要轉型的童星一起合作。
這支視頻對她來說也是個大好機會,能洗白自己的種族歧視,是一次互惠互利的合作。
(圖源:英劇《公關》)
評論區的水太渾濁了,一切都隱藏著太多的不確定。
為什麼在疫情最關鍵的時刻,在譚德塞被推向風口浪尖的時刻,仲菲菲被推了出來。
的確,評論區很多人的呼聲都是真心實意,希望這個普通的女孩兒可以抵禦網絡暴力,能夠出道。
但是,一個綜藝節目,要去蹭疫情的熱度。
這種做法不得不說,極其卑劣。
8.還有網友扒出了仲菲菲的背後的公司,一個剛剛成立不久的公司。
選擇力捧仲菲菲意味著選擇了「混血」這個點。
接下來,是否會再掀起什麼輿論戰也是未知。
在疫情爆發的時候,中國也成為了被歧視的群體。
我們在反對歧視的時候,更反對利用歧視炒作的危險。
種族這個東西在歐美國家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無底洞的存在,作為人口基數龐大的華人群體,多多少少在生活上都會感受到歧視,這歸根於歷史的問題是無法消除的,與其花個50年來討論還不如理性對待比較實際。
在豆瓣吃瓜組,爆出這麼一個事情,一位叫做Wending Mai的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訪問學者。
特意給教職員工發信件:「代表14億中國人道歉。」
其實,歧視不分國籍,不分年齡,不分群體。
即便是在自己團體的內部也有人「歧視」自己的身份,很多人說:
「站著好好的,怎麼就下跪了?」
利用「歧視」到達自身的目的和「歧視」本身同樣令人深惡痛絕。
有調查顯示:
疫情期間,短短的兩周內收到了1135份關於亞裔仇恨的事件,其中有38.6%的人是華裔。
在報告的人中有14.1%的人因為戴口罩被歧視,有89.5%的人因為膚色而被歧視。
歧視,切切實實存在於每個群體之中。
沒在其中的人並不能體會到歧視,尤其是「種族歧視」帶來的傷害。
前陣子日報接到爆料,疫情期間,美國留學生在家收快遞的時候。
收到快遞員冒名頂替替中國人籤字的現象,而且還在姓後面加上了新冠病毒。
疫情爆發,有人在製造「種族歧視」,有人真正的「被歧視」。
電影《戰狼2》中有這樣的一幕,中國勞工在非洲長期工作,有些人在當地娶妻生子。
但因戰亂,這些中國勞工要全部撤退,很多人因為親人在而不願意走。
但在現實中,非洲有無數被中國勞工遺棄的「留守兒童」。據悉,在阿代羅生活的村子裡面,就有20個混血的「留守兒童」,他們的父親都是中國的勞工。在工作期間和他們發生關係,但是結束工作後,卻選擇獨自一人回國。
他們中間很多人,在中國已經娶妻生子。
對於那些孩子來說,他們所面臨的可能是重複母親的人生,在貧窮中度過一生……
有人在真正的受苦,而有人只是借熱點消費痛苦。
輿論的水太深了,有時候正義也會被人利用。
每個群體都有帶著有色眼鏡的人,歧視走不遠,利用「歧視」大做文章的人,更是另一種惡。
可以明確一點的是,任何以一個人出身、種族、血統為攻擊點的種族歧視言論都是不可取的。這是日報君一貫堅持的明確觀點。
至於仲菲菲這個時候因為這個事兒上了熱搜是否是炒作,我們持保留態度。來源:北美留學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