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並不是一項容易的任務,除了上文提及的被道路包圍、建築面積受限等因素,當年中國銀行還希望這座大廈成為一座地標性的建築,最好是全香港最高的大廈,至少也要比鄰近的匯豐總行高;而建築成本要控制在十億元之內。
面對重重限制的狀況,貝聿銘做出了一個完全違反香港建築常規的大膽方案——整座大廈如同破土而出的雨後春筍,下寬上尖,直插天空。
香港中銀大廈©維基百科
香港商業大廈一般是高層的租金比底層的貴很多,中銀大廈的情況就更加明顯。它的高層的單位屬全海景單位,而底層的單位全部面向停車場或相鄰大廈,所以照理說,中銀大廈的規劃應該是盡量保持高層數的建築面積,而絕不是出現上窄下闊的情況。再加上,一般商業大廈的轉角單位(Corner office)應有較高的價值,因為這處可以享有兩邊的海景和陽光,但是中銀大廈卻把上層單位設計成「三尖八角」的空間,白白浪費了不少高價值的轉交單位。這並不是刻意求新或者無視大廈的商業價值,而是在重重限制之下交出的最優答卷。
1.建築面積問題與高度的拉扯
中銀大廈所處的這片土地四面都有道路,在建築法例下屬Class C的地盤,即是地盤四面都有至少4.5米闊的人行道,在這條法例下,大廈每層的發展面積便被壓縮了。再加上這地盤的地積比很低,即是總可建築面積不多,可建層數亦不多,因此儘管當時的航空條例已放寬樓宇高度的限制,但要達致全港第一高樓的要求卻一點也不容易。
貝聿銘的做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減少整座大廈的佔地面積,然後分階段減少樓面面積,把大廈的層數拉高至七十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