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刀鋒》:面對死亡,男人踏上徵途,女人走向墮落

2020-12-23 雨末央歌

作為世上最會講故事的小說家,毛姆的作品總是自帶光芒,他每著一本書就能暢銷百萬冊,是很多名人作家的超級偶像。

張愛玲就曾說:

我承認自己是毛姆作品的愛好者。

村上春樹也說過:

《毛姆全集》應該流芳百世,我簡直愛不釋手。

而很多普通人也把毛姆的作品視為「人生必讀的夢想之書」。大多數人知道毛姆,都是通過那部享譽全球的《月亮與六便士》:

滿地的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我用盡全力,卻過著平凡的一生......

而我今天想跟大家講講毛姆的另一部經典代表作《刀鋒》,這是一個「走出迷茫,自我救贖」的故事,在故事中探討了關於道德、理想、人生、情慾,毛姆將自己對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凝聚在這部作品裡,在書中也能看到毛姆心路歷程的影子。

01.既然世間有善,為何惡亦相生?

一戰時,拉裡作為空軍飛行員參加了戰鬥。在一次飛行任務中,他與好友遭遇了嚴重的空襲。年輕的好友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救了毛姆,這件事情對拉裡後來的人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戰爭結束後,拉裡退役回來了家鄉。作為戰鬥英雄,拉裡可以享受到很多優待:名牌大學的大門為他敞開,輕鬆優渥的工作任他挑選,還和豪門千金伊莎貝爾訂了婚。

一切看上去順風順水,按照這個劇本,拉裡將過上人人羨慕的生活。

然而,拉裡卻無法置身於這樣的「光鮮亮麗」中,他對人生感到迷茫。戰友的死經常縈繞在他的腦海中,他不斷地問自己:既然世間有善,為何惡亦相生?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

而顯然,眼前的世俗生活、外利爭奪不能解答拉裡的困惑,而是讓它更加厭煩。從戰爭回來後的拉裡,已經和庸俗平凡的生活格格不入了。

為找到答案,拉裡決定辭別親友,去環遊世界。

在親友看來,拉裡的所作所為,完全就是為了逃避現實,他所堅持的」人生理想「不過是空洞的幻想。而對此最有深刻感受的是他的未婚妻伊莎貝爾。

伊莎貝爾,在繁榮開放的芝加哥長大,又出身豪門,見慣了各種虛與委蛇,讓她逐漸成長為一個徹底的實用主義者。旅途中,她遇見了富家公子格雷,在艱辛的旅途和大鑽戒中,伊莎貝爾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後者。

02.面對死亡,男人踏上徵途,女人走向墮落

除了未婚妻伊莎貝爾,和拉裡關係最近的女人就是蘇菲了,她是拉裡的青梅竹馬。長大後的蘇菲嫁作他人婦,原本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但一場意外卻奪走了丈夫和兒子的生命。

親眼目睹愛人和兒子的離世,讓蘇菲精神備受打擊,她開始酗酒,並放縱自己,周旋於各種富家男人中,以墮落來報復生命的殘酷。

拉裡看到親歷過親人死亡的蘇菲,就像看到了親歷過戰友死亡的自己,他不忍心看到好友如此沉淪,不知不覺充當了治癒師的角色。或許是因為有著相似的經歷,兩人惺惺相惜,最終決定結婚。

然而這一決定,卻被伊莎貝爾從中破壞,雖然她有自己的丈夫和家庭,但她一直認為拉裡應該還是愛自己的,自己得不到的,別人也別想得到。伊莎貝爾的蓄意破壞,誘使蘇菲再次墮落。

最後拉裡、伊莎貝爾、蘇菲三人又是怎樣的結局呢?就需要各位自己去書中尋找答案了。

《刀鋒》是毛姆將近70歲時創作的作品。他曾說:

寫這本書帶給我極大的樂趣,我才不管其他人覺得這本書是好是壞。我終於可以一吐為快,對我而言,這才是最重要的。

每個人在年輕時候其實都嚮往拉裡的生活,卻在不知不覺中成了伊莎貝爾。同樣地,在面對死亡和絕境時,我們都希望能像拉裡一樣,勇敢地踏上徵途,卻又不可抑制地成了蘇菲,一蹶不振,甚至走向了墮落。

然而毛姆以他的經歷告訴我們,只有足夠的六便士,你才能心無旁騖地抬頭欣賞最美的月亮。

這就是毛姆作品的魅力。毛姆從來都不是個聖人,相反,他「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他喜歡世俗的成功,他本身也享受著世俗名利帶給他的便利。

但在享受凡俗人生的同時,他從來都沒有忘卻對人生價值和終極意義的追問和探索。他對人性有著透徹深刻的理解,對人性的弱點也有著無限悲憫的同情。

有人說「讀懂了毛姆,也說讀懂了人生」。無論你是在什麼年紀,處於何種處境,讀毛姆的文字,都能從中得到啟示。

相關焦點

  • 毛姆《刀鋒》:成為什麼樣的人,是人生一種長久性的糾結
    《刀鋒》是毛姆眾多代表作之一,主要講述了一位叫拉裡·達雷爾的一戰飛行員的故事。在軍隊中,拉裡有一位關係非常好的戰友,在一次與敵人的遭遇戰中,戰友為了救拉裡而犧牲。他的犧牲給拉裡造成了很大的刺激,退伍後放棄了輕而易舉就能得到的優渥物質生活,像一個苦行僧一樣滿世界晃膀子(遊蕩),尋求有關於「惡和不幸」的哲學問題。
  • 毛姆《刀鋒》:一名神秘男子,十年之間,追尋人生意義的生命體驗
    看完了毛姆的《刀鋒》。之前,看過他的《月亮與六便士》,寓意人生的理想與現實,原型是高更。這本書的結構,感覺與《月亮與六便士》的結構差不多,都是以第一人稱的身份,在敘述,在觀察,並融入其中。到了《刀鋒》這本書,只是作者直接用上了自己的名字毛姆,或許是為了更添加一種真實性,以及自己也能夠更好的融合到這本小說的生命體驗之中。有人說,《刀鋒》中拉裡的原型是哲學家維根斯坦,真偽不得而知,不過到了後半部分,的確有很多關於哲學、宗教的討論在裡面,即使作者本人一直強調自己不想說這些奧義。
  • 毛姆:歲月如此銳利的刀鋒
    人有悲和喜的兩面:英雄和流氓,精靈和猩猩,扭著血盆似的大口在埋怨:"他們收買了我,又出賣了我……這是把戲……總有一天我會逃走……"by 桑德堡毛姆:歲月如此銳利的刀鋒理想的生活狀態,類似毛姆在《刀鋒》一直尋找的那樣,拉裡沒有在乎僅有的什麼浮財,之後也不準備再為這些東西耗費心思和力氣
  • 毛姆《刀鋒》:他創作生涯晚期最重要的作品
    毛姆在二戰期間最大的創作成就即長篇小說《刀鋒》,這也是他創作生涯晚期最重要的作品,已經年近七十高齡的老作家創作力之旺盛真是令人感佩不已。而且這已經不是他頭一次探討人類物質性的世俗世界與屬靈的精神追求之間的矛盾這一主題了,在某種程度上,《刀鋒》可以說是他對於一九二一年的著名短篇《愛德華·巴納德的墮落》的擴充、深化和重寫。
  • 毛姆《刀鋒》:女性縱情與理性的鬥爭,是來自真實人生的欲望泛濫
    在過去的幾個月裡我閱讀了至少20本小說,比如王小波的《黃金時代》、沈復的《浮生六記》、海明威的《喪鐘為誰而鳴》,太宰治的《人間失格》,村上春樹的《且聽風吟》等等,而最讓我受益匪淺的當是毛姆的《刀鋒》和《人生的枷鎖》,而《刀鋒》這本書也是這篇文章主要探討的。
  • 毛姆《刀鋒》:埋頭趕路或仰頭賞月,找到屬於你的生活姿態就好
    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呢,「一把刀的鋒刃是很難越過的,所以智者說得救之道是很難實現的」,這是毛姆先生在小說《刀鋒》題記中引用《奧義書》中的話。毛姆似乎一直以來在我心目中都是一個略顯神秘的作家,因為他獨特的文筆與敘述方式,總似乎與同時代的作家風格大相逕庭。
  • 英國小說《刀鋒》中的拉裡:這才是正確打開靈魂伴侶的方式
    但是當我看完了英國作家毛姆的小說《刀鋒》之後,我敢明確、大聲地答覆:肯定不是啊。《刀鋒》將故事背景設在1920年左右,講述了美國青年拉裡達雷爾在世界第一次大戰中親眼目睹隊友的死亡過程,令他開始懷疑人生。退伍之後,拉裡四處遊蕩,去巴黎流浪後踏上了尋找人生意義的旅程。
  • 毛姆:看透了人世,他是一個對女人失望透頂的有錢男人
    父親卻絲毫不當回事,一心認為女人多生孩子有助健康。結果毛姆的母親在他10歲的時候因為體虛,難產而亡。沒多久,父親也去世了,毛姆是在叔叔家長大的,叔叔不喜歡孩子,對他並沒有什麼優待。可以說毛姆從小就沒有見過正常的婚姻關係。34歲這年,毛姆靠著劇本爆紅,他用賺來的錢買了豪宅,擠入了倫敦的上流社會。
  • 豆瓣9.0分《刀鋒》:讀懂了這本書,才真正讀懂了人生
    並不是所有遭遇變故的人,都會因此接受刀鋒的斷離。正如《伽陀奧義書》所言:剃刀鋒利,越之不易;智者有雲,得渡人稀。毛姆的《刀鋒》從不同的角度,讓我們看到了在突如其來的變故中,有人渡己,有人渡他人,還有人淹沒沉淪,終不得渡。毛姆以自己親身經歷,用真實的筆觸講述他身邊的朋友的故事。
  • 毛姆的《刀鋒》,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藏了一個拉裡
    文/王志剛(預計閱讀時間3分鐘)毛姆的《刀鋒》,是他年屆七十時的一部作品。於此刻,相信毛姆下筆時更多的是從容,甚至有些許對世界的不屑。《刀鋒》整個故事節奏很完整,以拉裡和伊莎貝爾的愛情為主線,以時間綿延的方式一點點展開一場近二十年的故事講述。我不知道毛姆為什麼取書名為《刀鋒》,但是在讀的時候,總有種流水緩緩淌過的舒適感。
  • 毛姆寫得最差的一本書,內容是:小三沒有好下場,幸好現在才去讀
    毛姆還是讓她死了。毛姆寫過好多精彩的書,《月亮與六便士》《人性的枷鎖》《刀鋒》都十分精彩,而他一部寫女性的小說《劇院風情》同樣有著迷人的風情。毛姆的作品就像他的人生經歷一樣,在著無限色彩,斑斕,光怪陸離,墮落的氣息,總之很迷人。最近讀的《蘭貝斯的麗莎》卻單薄得令人無限失望。
  • 毛姆是二流作家?寫出《刀鋒》不設定結局,讀者:這才是高明之處
    在所有作家當中,毛姆雖然自嘲為「二流作家」,但其許多作品早已被奉為佳餚,如《月亮和六便士》、《人生的枷鎖》、《面紗》、以及今天要講的——《刀鋒》。對於這樣一個偉大的作家,能夠在他的作品中觀察他的思想和三觀是一件非常珍貴的事情,身為普通人由於眼界有限,不懂人生,也不懂世界是如何運行,但讀大師的作品總能成長一些。
  • 毛姆《刀鋒》:無兒無女,終生未婚,他的晚年是無奈與華麗的收場
    無兒無女,終生未婚的男人,最後的人生會是怎麼樣的?在毛姆的長篇小說《刀鋒》裡,我們可以通過艾略特這個人窺得一二。雖說是小說,但毛姆的這部小說又稱不得上完全是小說,因為雖然角色都是化名,但人物卻是曾經實實在在,存在於毛姆身邊的某個人。
  • 好書推薦:毛姆的《刀鋒》
    書名「刀鋒」出自印度教聖典《迦託·奧義書》:悟道之途艱辛困難,如同跨越鋒利的剃刀。若救贖之路必經刀山,找到答案的代價為何? 拉裡,一個在戰爭中經歷了生離死別的人,當面對戰友的死亡和生命的轉瞬即逝時,他便再也不能接受世人對於生命意義的詮釋,他只想自己找到人生的答案。世事的無常,使拉裡決心從生活中逃離,去尋求心中的信仰。在經受貧苦的禁慾體驗之後,他攜自己心中的信仰重回生活,找尋屬於自己生命的美好,最終實現了「世俗的幸福」和「心靈的寧靜」相統一。
  • 《毛姆三部曲》|以毛姆的親生經歷為藍圖的三部小說巔峰作!
    拉裡拋棄了未婚妻伊莉莎白,轉身就要娶一個窯子裡的女人索菲,因為拉裡認為她的本性是純潔的,而自己想要把索菲拉出泥潭。果然,索菲沒有抵抗住精心設計的陷阱,又再次被推進男人堆裡,而伊莉莎白也裝作不知情的樣子來掩飾。從那之後的一天,索菲就掉進了海裡失去生命,不知是意外還是有人陷害。
  • 毛姆靠寫作狂賺十幾億,找了個小20 歲相好,離婚時被前妻訛千萬
    毛姆,英國小說家,代表作有《月亮與六便士》、《面紗》、《刀鋒》等。文青的祖師奶奶張愛玲,最喜歡的外國作家便是毛姆。他們一樣毒舌,一樣愛錢,一樣喜歡世俗又不沉湎其中。他抓住了人們愛慕虛榮的心理,女人看到這則廣告胡像女主人公到底是什麼類型的人,而男人則是想看看女主人公到底有什麼魔力,引得富翁的喜歡。於是幾天時間毛姆的小說則成了倫敦最暢銷的書。成名之後的毛姆寫的劇本一部火過一部,因而成為各大劇場老闆紛紛爭搶的香餑餑。
  • 毛姆:我以為我四分之三愛女人,四分之一愛男人,事實卻恰恰相反
    缺愛的童年生活讓毛姆對愛遲鈍而驚懼毛姆是家中的第四個孩子,三個哥哥全都被送去英國念書了,只有過節時才會回來,因此,毛姆盡情地享受著父母的寵愛。但是,好景不長,母親便因癆病去世,悲傷過度的父親也於兩年後離世。短短兩年,父母便相繼離世,這對毛姆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年僅10歲的他也只得在保姆陪同下投奔叔叔。
  • 毛姆的《刀鋒》:每個人都在生活裡,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位置
    ——拉裡毛姆的作品,部部引人入勝,令人拍案叫絕。在看似漫不經心的旁觀裡,從當事人那些令人不解,驚世駭俗的行為裡,給到人深刻的思考與教義。《月亮與十六個便士》裡,畫家高更主動放棄上流社會的生活,去印度一個偏遠的角落裡,以畫畫為生,過起了隱居生活。
  • 讀完毛姆的《面紗》:女人,別太高估男人對你的愛
    毛姆對蘇瓊斯的愛,大家只要去閱讀《尋歡作樂》就會明白毛姆對她的愛戀有多深。即使過了五十年,毛姆依然清晰記得蘇瓊斯拒絕他的全部過程。當時,毛姆對未來的期待:蘇瓊斯接受他的求婚,和她過上幸福的生活,即使他知道蘇瓊斯跟身邊的好友都上過床。
  • 毛姆《雨》:異域色彩中,一位傳教士的墮落
    引言《雨》是毛姆的一篇短篇小說,講述的是,在南太平洋島上的旅館裡,一個嚴厲固執狂熱的傳教士戴維森,力圖救贖偶遇的風塵女人湯普森,卻最終失敗的故事。在傳教士的權勢威壓下,湯普森無路可走,只好向戴維森懺悔,答應去往舊金山接受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