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上最會講故事的小說家,毛姆的作品總是自帶光芒,他每著一本書就能暢銷百萬冊,是很多名人作家的超級偶像。
張愛玲就曾說:
我承認自己是毛姆作品的愛好者。
村上春樹也說過:
《毛姆全集》應該流芳百世,我簡直愛不釋手。
而很多普通人也把毛姆的作品視為「人生必讀的夢想之書」。大多數人知道毛姆,都是通過那部享譽全球的《月亮與六便士》:
滿地的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我用盡全力,卻過著平凡的一生......
而我今天想跟大家講講毛姆的另一部經典代表作《刀鋒》,這是一個「走出迷茫,自我救贖」的故事,在故事中探討了關於道德、理想、人生、情慾,毛姆將自己對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凝聚在這部作品裡,在書中也能看到毛姆心路歷程的影子。
01.既然世間有善,為何惡亦相生?
一戰時,拉裡作為空軍飛行員參加了戰鬥。在一次飛行任務中,他與好友遭遇了嚴重的空襲。年輕的好友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救了毛姆,這件事情對拉裡後來的人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戰爭結束後,拉裡退役回來了家鄉。作為戰鬥英雄,拉裡可以享受到很多優待:名牌大學的大門為他敞開,輕鬆優渥的工作任他挑選,還和豪門千金伊莎貝爾訂了婚。
一切看上去順風順水,按照這個劇本,拉裡將過上人人羨慕的生活。
然而,拉裡卻無法置身於這樣的「光鮮亮麗」中,他對人生感到迷茫。戰友的死經常縈繞在他的腦海中,他不斷地問自己:既然世間有善,為何惡亦相生?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
而顯然,眼前的世俗生活、外利爭奪不能解答拉裡的困惑,而是讓它更加厭煩。從戰爭回來後的拉裡,已經和庸俗平凡的生活格格不入了。
為找到答案,拉裡決定辭別親友,去環遊世界。
在親友看來,拉裡的所作所為,完全就是為了逃避現實,他所堅持的」人生理想「不過是空洞的幻想。而對此最有深刻感受的是他的未婚妻伊莎貝爾。
伊莎貝爾,在繁榮開放的芝加哥長大,又出身豪門,見慣了各種虛與委蛇,讓她逐漸成長為一個徹底的實用主義者。旅途中,她遇見了富家公子格雷,在艱辛的旅途和大鑽戒中,伊莎貝爾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後者。
02.面對死亡,男人踏上徵途,女人走向墮落
除了未婚妻伊莎貝爾,和拉裡關係最近的女人就是蘇菲了,她是拉裡的青梅竹馬。長大後的蘇菲嫁作他人婦,原本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但一場意外卻奪走了丈夫和兒子的生命。
親眼目睹愛人和兒子的離世,讓蘇菲精神備受打擊,她開始酗酒,並放縱自己,周旋於各種富家男人中,以墮落來報復生命的殘酷。
拉裡看到親歷過親人死亡的蘇菲,就像看到了親歷過戰友死亡的自己,他不忍心看到好友如此沉淪,不知不覺充當了治癒師的角色。或許是因為有著相似的經歷,兩人惺惺相惜,最終決定結婚。
然而這一決定,卻被伊莎貝爾從中破壞,雖然她有自己的丈夫和家庭,但她一直認為拉裡應該還是愛自己的,自己得不到的,別人也別想得到。伊莎貝爾的蓄意破壞,誘使蘇菲再次墮落。
最後拉裡、伊莎貝爾、蘇菲三人又是怎樣的結局呢?就需要各位自己去書中尋找答案了。
《刀鋒》是毛姆將近70歲時創作的作品。他曾說:
寫這本書帶給我極大的樂趣,我才不管其他人覺得這本書是好是壞。我終於可以一吐為快,對我而言,這才是最重要的。
每個人在年輕時候其實都嚮往拉裡的生活,卻在不知不覺中成了伊莎貝爾。同樣地,在面對死亡和絕境時,我們都希望能像拉裡一樣,勇敢地踏上徵途,卻又不可抑制地成了蘇菲,一蹶不振,甚至走向了墮落。
然而毛姆以他的經歷告訴我們,只有足夠的六便士,你才能心無旁騖地抬頭欣賞最美的月亮。
這就是毛姆作品的魅力。毛姆從來都不是個聖人,相反,他「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他喜歡世俗的成功,他本身也享受著世俗名利帶給他的便利。
但在享受凡俗人生的同時,他從來都沒有忘卻對人生價值和終極意義的追問和探索。他對人性有著透徹深刻的理解,對人性的弱點也有著無限悲憫的同情。
有人說「讀懂了毛姆,也說讀懂了人生」。無論你是在什麼年紀,處於何種處境,讀毛姆的文字,都能從中得到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