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刀鋒利,越之不易;智者有雲,得度者稀。」
書名「刀鋒」出自印度教聖典《迦託·奧義書》:悟道之途艱辛困難,如同跨越鋒利的剃刀。若救贖之路必經刀山,找到答案的代價為何?
如果人生是一條河,智者可以從此岸到達彼岸,並且在彼岸向有意向渡河的人招手。還有一部分人嘗試渡河,結果或被河水的激流勸退,或執著於與激流抗爭到底。但大部分人甚至都不曾想過為何要渡河,活在此岸有何不可。
尼採說:「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可大部分人實際上都並不會提出「自己為何而活」這個問題,活著就是活著,活著不需要因為所以。生活條件好的,沉迷於鐘鳴鼎食、鮮車怒馬的奢靡生活中;生活條件不好的,掙扎於艱難竭蹶、聊以卒歲的悲苦生活中。這個問題,我們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更沒有必要去找出答案。
拉裡,一個在戰爭中經歷了生離死別的人,當面對戰友的死亡和生命的轉瞬即逝時,他便再也不能接受世人對於生命意義的詮釋,他只想自己找到人生的答案。世事的無常,使拉裡決心從生活中逃離,去尋求心中的信仰。在經受貧苦的禁慾體驗之後,他攜自己心中的信仰重回生活,找尋屬於自己生命的美好,最終實現了「世俗的幸福」和「心靈的寧靜」相統一。
我們可以看到,拉裡明顯不同於被上流社會生活奴役的艾略特,崇尚物質和社會地位的伊莎貝爾,還有勤勤懇懇,老實寬厚的格雷,以及被命運擺弄,自甘墮落的蘇菲。唯有拉裡選擇脫離社會、拋開現實,尋求哲學、宗教,亦或是別的能使他身心收穫寧靜的人生準則。當他意識到自己不應該隱世以求真相之後,便積極重新回到了生活之中。
拉裡固然值得尊敬,但大部分人都應該如伊莎貝爾所想的那樣「男人就該工作,造福社會。」畢竟,正如本書結尾處所言「我是個俗人,是塵世中人;我只能對這類人中麟鳳的光輝形象表示景慕,沒法步他的後塵。」書中的拉裡,父母早逝,獨自生活,沒有人需要他的照顧,他也用不著為衣食擔憂。而現實生活中的我們無法不顧及父母家人的感受,生活中,我們苦於中奔命,卻又不能一走了之,塵世中,我們又有著太多的牽掛和羈絆。因此對於我們而言,掙扎著活在世間,感受著愛與被愛,肩負起自己的責任與義務,用包容、善意的心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這便是屬於我們的修行了。
正如拉裡最後的選擇,對於我們而言,越過刀鋒的最好辦法,就是努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