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刀鋒》:我們用盡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

2020-12-23 雪域情感觀

悟道之途艱辛困難,如同跨越鋒利的剃刀。若救贖之路必經刀山,找到答案的代價如何?——《刀鋒》

浮世匆匆,每個人都在找尋想要的某種生活。

蘇軾一生一直在路上,卻始終想著歸去,與詩酒作伴。

張愛玲渴望得到世界上一點頂紅頂紅的紅色,或者一點頂黑頂黑的黑色,作為自己的衣缽。

海子在詩歌裡說,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有人終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渾渾噩噩,任流年似水。

有人知道自己心中嚮往,卻沒有勇氣去追求,在掙扎中將歲月蹉跎。

也有人,既明晰自己所求所愛,又有勇氣聽從內心召喚,做回誠實勇敢的自己,過自己喜歡的生活。

毛姆的《刀鋒》,是一部關於選擇、關於理想,更是關於人生的小說。小說的主要人物拉裡、艾略特和伊莎貝爾,在不同的選擇中,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

01拉裡:浩瀚空中自由飛翔

拉裡從小是一名孤兒,由一位醫生收養才得以躋身上流社會。他和伊莎貝爾青梅竹馬,並定下婚約。如果正常發展下去,拉裡和伊莎貝爾會結婚生子,過著幸福生活。然而,拉裡的經歷改變了他的想法。

16歲的拉裡喜歡飛行,混進了空軍,並參加了一戰。在一次飛行中,拉裡的好朋友為救他而犧牲,使他受到強烈的震撼,死亡使拉裡對生命有了獨特體驗,他在思考:「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人生究竟有沒有意義,還是只能可悲地任憑命運擺布。」

這一次的經歷,徹底改變了拉裡。

服役回來後,原本結婚生子,發財致富的人生藍圖被他的舉動徹底打破:他同伊莎貝爾約定2年後再談婚論嫁,放棄了大好的工作機會,拋下親友,獨自一人在歐洲遊歷。

在巴黎的兩年,拉裡沒有參加派對,對物質和名利索然無趣。他學習各種語言,閱讀各類哲學書籍,雖沒有為心中的疑惑找到確定的答案,也已經觸摸到邊緣。

兩年後,當伊莎貝爾勸他回去時,他心平氣和的拒絕了。他們解除了婚約,拉裡要繼續追尋心中的理想。

多年之後,拉裡在印度的一位象神大師的靜修院受到啟發,頓悟了人生的真義,獲得幸福之道。回到美國後,沉浸在人海中,在自己的精神聖地裡,過著普通的生活。他最大的收穫在於精神生活,實現了自我救贖,在自我實現、自我完善的道路上禹禹獨行。

哲學家赫爾曼·黑塞說:「對每個人而言,真正的職責只有一個:找到自我。然後在心中堅守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一個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追求什麼,所以做出捨棄。拉裡捨棄了美好的愛情婚姻和大好的事業前途,實現了自我完善,精神予以救贖。

對他來說,生命的意義在於追尋自我,自我完善,自我救贖。

一個人,知道自己不想過怎樣的生活,容易。知道自己想過怎樣的生活,不易。知道自己想過怎樣的生活,並且義無反顧地投奔它,需要極大的勇氣與誠實。

02艾略特:交際圈裡一枝獨秀

艾略特是伊莎貝爾的舅舅,原本是一個沒落的貴族,他母親的祖上血統高貴,他想盡各種辦法,躋身於上流社會。靠權謀、手腕討得上流社會體面人士歡心而站穩腳跟,他從不放過任何商業機會,以推銷古董名畫而暴發起來。

艾略特是一個天生的交際家,他頭腦靈活,為人隨和,八面玲瓏,圓滑世故,左右逢源,社交廣泛。他重視各種交際的機會,在交際圈裡,總是以最佳的形象,最得體的舉止和言談參加活動,這是他的生命主旋律。

他靠各種體面排場、精美宴會、熱情好客撐持了臺面,鞏固了他在交際圈的地位。

交際是他的呼吸,是他的生命。

在生命垂危之際,貴婦人愛德娜痛恨艾略特散布流言蜚語,故意不邀請他出席豪華家宴,使艾略特痛苦不堪,竟像個小孩子一樣哭了起來。

艾略特的一生,沉浸在交際圈裡,他在交際中感受到了快樂,也給別人帶去了快樂。

他享受著交際中的快樂和幸福,對他而言,生命的意義在於名利場中的交際。

村上春樹說: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正確的選擇,我們只不過是要努力奮鬥,使當初的選擇變得正確。

任何一個選擇,無所謂的好壞對錯,也沒有一個固定的評價標準,而在於自己的內心。

03伊莎貝爾:塵世物質裡一走到底

伊莎貝爾是拉裡的未婚妻。在拉裡退役回來後,她感覺到拉裡的變化,她理解他,愛他,希望他能走上她認為的正確道路——踏實工作,於是同意拉裡去巴黎遊歷兩年。

兩年後,伊莎貝爾在舅舅艾略特的安排下,來到了巴黎,初嘗到上流生活帶來的快樂,對時尚的衣服很新歡,和拉裡在一起感到很快活。

她和拉裡談論起了未來的發展,但她的希望落空了:拉裡無法按照她的要求去工作,無法滿足她渴望的財富,他要去尋找自我。

於是,他們和平分手了。沒有大吵大鬧,沒有痛徹心扉,反而感到很輕鬆,好像從未愛過一樣。連她自己都說,這是完全自願的。

伊莎貝爾放棄了精神上的富足生活,選擇了富足的物質生活。

不久之後,伊莎貝爾嫁給了有錢人格雷。她很清楚,格雷能給她穩定的塵世生活,有富足的物質生活,隨心所欲,不用為生活發愁,不必東奔西走。這些,是拉裡遠遠不能滿足她的。

儘管她的丈夫在經歷1929年股市崩盤而破產的風雨,但她有農場和艾略特的救助助她度過了難關。

艾略特留下了巨額遺產,格雷有收入穩定的工作,延續了她富足的生活。在她看來,生命的意義在於物質生活富足。

尼採說:「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至於適當的路,正確的路和唯一的路,這樣的路並不存在。」

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在前行的道路上,義無反饋,樂在其中,才是合適自己的路。

04《刀鋒》下的眾生相

小說裡的人物結局,無不如願以償:艾略特成為社交名流;伊莎貝爾憑著巨額財產,活躍於上流文化圈;格雷有了輕鬆賺錢的穩定工作,前途光明;蘇姍·魯維耶的生活無虞;蘇菲求得一死;拉裡獲得幸福之道。

他們,不正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眾生相嗎?在追逐的道路上禹禹前行:有人追求金錢財富,有人追求榮譽地位,有人追求權力,有人追求詩和遠方,各自通往幸福之道。

《月亮與六便士》裡有句話說:你究竟是要仰著脖子欣賞暗夜裡的明月,還是要低下頭顱撿起道旁一枚閃著寒光的六便士硬幣?

你是選擇拉裡的自我實現、艾略特的交際生活還是伊莎貝爾的塵世物質?

你是選擇做歸園田居的陶淵明、十年如一日寫作的村上春樹還是隱逸孤山的林和靖?

你是為天上的月亮神魂顛倒,還是對腳下的六便士視而不見?

你是選擇越過刀鋒實現自我完善,還是成為刀鋒下的眾生相?

胡適先生曾說:生命本沒有意義,你要能給他什麼意義,他就有什麼意義。

人生的意義掌握在自己手中。長路漫漫,你選擇什麼樣的道路,最終的目的是做回自己,以喜歡的方式,度過餘生。

願你人生無憾!

聲明:原創不易,請勿抄襲;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小編。

相關焦點

  • 《刀鋒》:窮極一生的理想追求,鞭辟入裡的人性思考
    在這部小說中,毛姆筆下的每個人都如行走在剃刀邊緣之上,稍有不慎行差踏錯就會粉身碎骨。毛姆究其一生都在思考人性的真諦,而在這本書中,毛姆探討了對人性的思考,對生活與未來的探討,對理想與現實的反思,這些關於人生的思考間接地反映了他的一生,故而有人將《刀鋒》稱作他的集大成之作。
  • 毛姆《刀鋒》:女性縱情與理性的鬥爭,是來自真實人生的欲望泛濫
    悲慘卻又令人羨慕的一生毛姆出生於1874年的巴黎,當時他的父親是一名律師,在英國的駐法使館供職,然而在毛姆10歲的時候,父母就接連生病去世,這對一個10歲的孩子而言就如同世界末日,隨後毛姆只能被送回英國由伯父撫養。
  • 毛姆:歲月如此銳利的刀鋒
    人有悲和喜的兩面:英雄和流氓,精靈和猩猩,扭著血盆似的大口在埋怨:"他們收買了我,又出賣了我……這是把戲……總有一天我會逃走……"by 桑德堡毛姆:歲月如此銳利的刀鋒理想的生活狀態,類似毛姆在《刀鋒》一直尋找的那樣,拉裡沒有在乎僅有的什麼浮財,之後也不準備再為這些東西耗費心思和力氣
  • 《刀鋒》講述了什麼樣的故事?給我們帶來哪些思考價值
    《刀鋒》是繼《人性的枷鎖》、《面紗》、《月亮與六便士》之後我讀的第四部小說。《刀鋒》是毛姆晚期最知名的長篇小說,他曾在信中對侄女說:「這把年紀還能寫出一部如此成功的小說,我感到十分滿足。」 出版後首月狂銷五十萬冊,可見《刀鋒》正戳中讀者的閱讀需求。毛姆寫《刀鋒》時,年近七十歲,人生閱歷豐富,對生命感悟透徹。
  • 毛姆《刀鋒》:他創作生涯晚期最重要的作品
    而且這已經不是他頭一次探討人類物質性的世俗世界與屬靈的精神追求之間的矛盾這一主題了,在某種程度上,《刀鋒》可以說是他對於一九二一年的著名短篇《愛德華·巴納德的墮落》的擴充、深化和重寫。創作於人類世界又一場更大的浩劫——二戰伊始的《刀鋒》,通過拉裡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求索經歷,最後一次、也是最集中地再次聚焦於人類是否可以以及最終如何得救的重大主題。這個主題可以說是毛姆這個表面看來憤世冷嘲的人世挑剔者和人性觀察家一生創作的潛流,也應該是所有偉大作家共同探索和詰問的母題。
  • 毛姆是二流作家?寫出《刀鋒》不設定結局,讀者:這才是高明之處
    毛姆的小說有半自傳的性質,書中的故事不一定都是他親身經歷的,但也許就是這樣才能更客觀地表述出來。今天跟讀者分享的《刀鋒》出版於1944年,講述的是一個參加世界第一次大戰的飛行員拉裡在戰爭結束後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通過以拉裡為視角中心,毛姆向讀者展現其對於人生和社會的思考,用整本書的故事寫出了生命的意義。
  • 毛姆《刀鋒》:面對死亡,男人踏上徵途,女人走向墮落
    而很多普通人也把毛姆的作品視為「人生必讀的夢想之書」。大多數人知道毛姆,都是通過那部享譽全球的《月亮與六便士》:滿地的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我用盡全力,卻過著平凡的一生......而我今天想跟大家講講毛姆的另一部經典代表作《刀鋒》,這是一個「走出迷茫,自我救贖」的故事,在故事中探討了關於道德、理想、人生、情慾,毛姆將自己對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凝聚在這部作品裡,在書中也能看到毛姆心路歷程的影子。01.既然世間有善,為何惡亦相生?
  • 毛姆《刀鋒》:成為什麼樣的人,是人生一種長久性的糾結
    《刀鋒》是毛姆眾多代表作之一,主要講述了一位叫拉裡·達雷爾的一戰飛行員的故事。在軍隊中,拉裡有一位關係非常好的戰友,在一次與敵人的遭遇戰中,戰友為了救拉裡而犧牲。他的犧牲給拉裡造成了很大的刺激,退伍後放棄了輕而易舉就能得到的優渥物質生活,像一個苦行僧一樣滿世界晃膀子(遊蕩),尋求有關於「惡和不幸」的哲學問題。
  • 毛姆的《刀鋒》,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藏了一個拉裡
    文/王志剛(預計閱讀時間3分鐘)毛姆的《刀鋒》,是他年屆七十時的一部作品。於此刻,相信毛姆下筆時更多的是從容,甚至有些許對世界的不屑。《刀鋒》整個故事節奏很完整,以拉裡和伊莎貝爾的愛情為主線,以時間綿延的方式一點點展開一場近二十年的故事講述。我不知道毛姆為什麼取書名為《刀鋒》,但是在讀的時候,總有種流水緩緩淌過的舒適感。
  • 毛姆《刀鋒》:埋頭趕路或仰頭賞月,找到屬於你的生活姿態就好
    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呢,「一把刀的鋒刃是很難越過的,所以智者說得救之道是很難實現的」,這是毛姆先生在小說《刀鋒》題記中引用《奧義書》中的話。毛姆似乎一直以來在我心目中都是一個略顯神秘的作家,因為他獨特的文筆與敘述方式,總似乎與同時代的作家風格大相逕庭。
  • 毛姆《刀鋒》:一名神秘男子,十年之間,追尋人生意義的生命體驗
    看完了毛姆的《刀鋒》。之前,看過他的《月亮與六便士》,寓意人生的理想與現實,原型是高更。這本書的結構,感覺與《月亮與六便士》的結構差不多,都是以第一人稱的身份,在敘述,在觀察,並融入其中。到了《刀鋒》這本書,只是作者直接用上了自己的名字毛姆,或許是為了更添加一種真實性,以及自己也能夠更好的融合到這本小說的生命體驗之中。有人說,《刀鋒》中拉裡的原型是哲學家維根斯坦,真偽不得而知,不過到了後半部分,的確有很多關於哲學、宗教的討論在裡面,即使作者本人一直強調自己不想說這些奧義。
  • 毛姆靠寫作狂賺十幾億,找了個小20 歲相好,離婚時被前妻訛千萬
    毛姆,英國小說家,代表作有《月亮與六便士》、《面紗》、《刀鋒》等。文青的祖師奶奶張愛玲,最喜歡的外國作家便是毛姆。他們一樣毒舌,一樣愛錢,一樣喜歡世俗又不沉湎其中。大家喜歡毛姆,是因為他親切,讓我們感覺「這個人跟我們是一夥兒的」。毛姆是一代人的精神導師,在他自己和他的作品中為無數其他人指明了道路。謊言的吸引力毛姆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蘭貝斯的麗莎》發表,然而並沒有很大的反響。
  • 毛姆靠寫作狂賺十幾億:我的吸金能力,全是來源於我對肉體的痴迷
    從小失去家庭溫暖的毛姆也沒有在自己的愛情婚姻中收穫幸福。在毛姆的一生中,不出名的喜劇演員蘇·瓊斯,是他深愛的女人。向瓊斯求婚遭拒後,敏感的毛姆雖然受到了嚴重的打擊,並且用了很長時間才從這段維持了八年的戀情中走出來,但對於美麗的瓊斯,毛姆卻是畢生難忘。
  • 以毛姆的人生軌跡為藍本,解讀《刀鋒》的文學意義和思想價值
    《刀鋒》是毛姆於70歲高齡時寫下的一篇長篇小說,小說主要以參加過一戰的美國青年飛行員拉裡的人生軌跡為時間線索,在面對好友為了救自己而犧牲後,突然醒悟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於是在退役後放棄原有的生活,開始四處遊蕩尋找人生真諦的故事。
  • 豆瓣9.0分《刀鋒》:讀懂了這本書,才真正讀懂了人生
    本該平靜如水的生活就這樣被一個突如其來的惡念打破,這不是世界開的玩笑,而是赤裸著的傷痛和插在人們心口的一把匕首,冷峻的刀鋒沒有一絲暖意。然而這就是生活,它像一把刀子扎進你的心裡,那明晃晃的刀鋒教你學會斷舍離。刀鋒至剛易折,其威力不在於主動去削鐵如泥,而是隱沒在和光同塵之中,靜待著散落的毛髮,一觸即斷。這些「散落的毛髮」就是遭遇意外變故的人。
  • 《毛姆三部曲》|以毛姆的親生經歷為藍圖的三部小說巔峰作!
    以上是毛姆小說《刀鋒》的情節,毛姆的筆下總是能把人物刻畫的入木三分,在閱讀的過程中總是能對「人性」有更加清晰的了解,當然也包括生命的意義。《刀鋒》這部小說虛造了一個與社會規則相違背的主人公拉裡,他想逃脫生活的束縛,不想工作、不想結婚,只想在有生之年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並在這個過程中探尋生命的意義。
  • 文學丨《刀鋒》:你可曾越過那刀鋒,看到人生另一邊的風景?
    我們不是拉裡,無法像他那樣週遊世界去尋找真理。現實和理想是一對永遠無法真正調和的矛盾,可是我們在這兩個極端之間的克制和閃避其實原本已經是一種化解這對矛盾的有力方法了。沒有必要把自己和大眾隔絕開來,刻意地擺出一幅遺世獨立的姿態,然後又反誣這個社會虧欠了我們,世界不符合我們的夢想。在看似世俗、平庸的生活中同樣可以追求充滿詩意和酷味的精神生活。一定。
  • 毛姆:靠寫作賺1億美元,毒舌懟遍無數作家,唯獨敬佩這個中國人
    文人世彼此看不上,我們把那些懟人懟狠的一類人稱之為「毒舌」,如我國的魯迅、木心、錢鍾書等,日本的夏目漱石。但若說起英國的「毒舌」,或許有人會說莎士比亞、王爾德,其實還有一個更毒的「毒舌」,他便是毛姆。毛姆家境優渥,父親是聲名顯赫的律師,前面的三個哥哥都被送到英國讀書,毛姆自小就過著被嬌縱溺愛的生活。假如沒有變故,毛姆或許會普普通通過一生,但是,命運畢竟要改動他。1882年,年僅 8歲的毛姆失去了他深愛的母親。他將母親的一縷長發視為一生最珍貴的東西。
  • 文學中最迷人的就是作家的個性——走近恣意人生的毛姆
    他的小說《人性的枷鎖》《刀鋒》《月亮和六便士》更是被翻譯成幾十種語言出版,並創下數以百萬計的銷量,在世界範圍膾炙人口。與毛姆一生的作品相比,他的人生五光十色、精彩異常。天生的口吃沒有阻礙他成為一位高產的作家,不名一文的身份也沒有影響他成為上流社會的寵兒,在那個封閉和保守的社會裡,他堂而皇之地和男性伴侶共同生活了30年。
  • 毛姆:每天工作3小時,狂賺10幾億,感情生活比小說精彩100倍
    我們都知道毛姆擅長寫故事,他筆下的故事,不僅超凡脫俗,感染力強,還頗具有文學性,具有超強的暢銷基因,這使得毛姆名利雙收。他的著作即使是100多年後的今天,依然暢銷全球。實際上,他直到80歲都在追求刺激的感情生活,他一生有2個女人,2個男人,以及無數個情人。他最愛的女人,是一個叫蘇的女演員,相識8年後,他向蘇求婚,卻沒想到會被毫不猶豫的拒絕。1913年冬天,毛姆已經靠寫作實現了財富自由,是一位被人追捧的英俊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