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山區厚橋裡浜自然村
你可能還不太熟悉這個名字
因為一次農家庭院設計比賽
近百位藝術設計系的設計師
分組改造了當地16戶農家庭院
昔日土土的農家小院
一個月內變身藝術氣質
兼具農家風情的「花村花宅」
脫胎換骨的鄉村微空間
成就了美麗田園詩意棲居的幸福新註解
「活力青庭」創意的緣起
厚橋街道黨工委書記
如今的鄉村更多時候呈現的是:一處宅基、兩位老人,少了青春活力。新聯村裡浜的庭院改造是基層鄉村振興的需要,但鄉村更需要的是青年們的想法和參與。
農家宅院不少都有「一畝三分地」的戶外小院,對創意呈現來說,這可以是一個有趣的舞臺,街道籌備設計類的比賽,一方面渴盼年輕設計師的新銳、現代思維方式可以讓鄉村面貌與時俱進煥發光彩;另一方面,藉助專業設計師的活力創意,以更接地氣的「時尚」,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鄉村美好,建設家鄉。
基本情況
裡浜一共有16戶農家庭院,外圍縱橫的漁港、風格各異的鄉村小樓,為設計師團創意的實現提供了不少靈感。「一戶一品、一地一景、一角一韻」,是比賽對設計要素盡情發揮自由展現的「要求」。
8月27日,「建功鄉村、活力青庭」鄉村微空間創意改造大賽開啟報名通道,活動一開始就受到了來自院校設計力量的大量關注: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濱江學院、華南農業大學文化遺產活化利用與鄉村振興專家組、無錫江南影視學院等眾多設計院校近百名專業設計師和大學生報名參與。
隨後的兩周內,設計師們馬不停蹄測量調研、形成策劃意見,落實設計方案和動手改造,各「青庭」小組隊員之間相互配合,前後不到一個月時間,就為裡浜的村民們打造出了一個個舒心美麗、各個不同的花園式庭院。
有設計思想的 「花村花宅」
對於設計師們來說,庭院是最好的生活理想實踐場。因此,16戶庭院,每塊「一畝三分地」都有了設計語言,也有了故事。
26日一大早,來自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環境設計系大四的梁恩婧和同級的另外四名小夥伴一大早帶著一堆籬笆、扎染作品、顏料等開始布置村口的比賽分配地點。
心靈手巧的大學生一來,就讓當地村民們驚嘆年輕人的智慧、可愛。竹竿搭好的架子上,扎染隨風飄舞,小組成員們還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間,做了幾處精緻的迷你花境,在白牆黛瓦之間,豐富了層次。
我們要讓村民一進村,就感受到濃鬱的煙火氣息!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
低矮的平房,搭配清秋的藍天白雲
別有一番世外桃源之美
來自濱江學院的一隊3人小組正在一面寬闊的白牆上描繪山水的最後修改,素雅的赭色和黑白水墨,濃縮了當地的山水之美,晨曦中穿行的一葉小舟則回顧了當地漁民代代與水有關的熟悉生活。
大二學生、組長 胡菲
在參賽之前,詳細了解了當地的歷史人文背景,當地的自然水系、村莊肌理既有原生態的鮮活,經過多次村莊潔美後整治,有著清新秀美的風貌,作為創作來說,可以發揮的元素豐富、多元,結合古樸典雅的水墨,最合適不過。
在完成牆面的繪畫後,下面還搭配了竹木框裝飾的花壇,高低錯落,裡面栽種了紫色的菊花,和金秋的丹桂、火紅的柿子樹組成了溫暖明媚的清秋華美生活背景。
院子漂亮了,心情更舒暢
新聯村村民 老周
平時茶餘飯後,就喜歡在村裡走兩圈,裡浜一帶本來的自然環境就不錯,有蜿蜒的清水河,純樸的鄉風,但期待能增加一些文化氣息的休閒氛圍。
02
01
對更多村民們來說,這幫設計師的到來能感受到的還是第一眼的漂亮、靈動。大學生們的改造範圍不僅有牆面,還有花壇的改色,一些舊輪胎、木籬笆通過色彩變化、重新布局,加上一些環保材料的利用,一些竹筐、花草等就地取材的靈活應用,一下子讓村莊有了風格上的「青春」辨識度,倉庫的木材堆放也有了嶄新的視角。房屋、庭院也有了截然不同的藝術氣息。
來源:江南晚報
原標題:《美麗無錫我的家 | 「花村花宅」正青春!》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