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網訊 如黛的遠山、乾淨整潔的水泥通村路、整齊劃一的路燈、彎彎曲曲便民小道……這是近日,筆者走進紅安縣八裡灣鎮旺家田村看到的景象。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旺家田村在扶貧 工作隊的帶領下堅持扶貧與扶智、扶志並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壯大產業發展規模、拓展村民增收渠道,使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強村之基」
旺家田村距縣城40公裡,產業單一。全村轄15個村民小組共430戶,貧困戶就達到了72戶164人。
要得富,先修路。今年以來,村裡多方爭取資金,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治本之策穩步推進。先後修通下劉茂壪至盧家田通組公路0.8公裡 ,旺家田壪出口公路0.4公裡,馬家田壪出口公路0.2公裡,上劉茂出口公路0.2公路 。
「路通了,土特產能出山了,農家樂生意一天比一天好了。」村口開辦農家樂的村民餘維書對筆者說。採訪中,該村貧困戶劉大伯指著200多隻土雞對記者說,這些土雞已經有了買主了,交通便利了老顧客都上門購買、預訂,再也不用愁銷路啦!
抓環境整治,是該村建設美麗鄉村的又一抓手。該村三年來共拆除危舊房2015間,實現增減掛鈎120餘畝。投資120餘萬元整治當家塘17口。在田埔壪和旺家田壪實施雨汙分流,共鋪設管網1500餘米,新建便民小道11000多米,實現15個小組全覆蓋,安裝路燈115盞,新建文化廣場6個,面積均在1000平方以上。
把群眾增收作為「富民之策」
「扶貧工作隊來了,上門講解扶貧政策、鼓勵我堅強生活、幫助我搞起了微商,現在能通過網絡將山裡的花生、油菜、葡萄、土雞銷售出去了。」該村30歲的殘疾貧困戶小劉對筆者說,通過網絡銷售不僅賺錢了,也讓他找到生活的信念,脫貧更有信心了。
村支部書記劉勝得介紹,村裡堅持把發展產業、拓展農民增收作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頭等大事來抓,除了鼓勵貧困戶發展中藥材、養殖之外,還充分挖掘利用本村的土地資源、生態資源優勢。通過土地流轉形式,發展村民種朝天椒共100餘畝,種紅苕60餘畝,種優質水稻150餘畝,同時發展打工經濟,動員村民到就近的八裡工業園區打工,據悉,該村在本鎮區的工業園區內打工的有700餘人以上,村裡通過多渠道帶動,貧困戶增收能力明顯提升,全村貧困戶已全部脫貧。
抓民風建設強化「治本之策」
該村駐村幹部、袁崗總支書記王緒紅說,在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注重產業發展的基礎上,村兩委始終把增強內生動力和民風建設作為治本之策。
近三年來,通過考察、規劃,撰寫40多頁的《旺家田村美麗鄉村建設方案》,按照「規劃科學布局美、村容整潔環境美、創業增收生活美、鄉風文明素質美」的定位,在全村20餘處醒目位置設立公益廣告、脫貧攻堅宣傳語、道德建設內容等。建立完善村規民約制度,設置善行義舉榜,先後選樹培育出20餘戶道德模範;組織開展文化扶貧進村入戶等一系列活動,不斷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動力,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
同時,紮實開展「明理、感恩、自強」主題教育,通過「道德評議會」「道德講堂」載體,大力弘揚「勤、孝、善、誠、儉、禮」美德,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家風、村風。(廖亮 毛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