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他學不會佛法,學習能力不是很強,我給他一個定心丸,說你其實你可以成佛的,讓你安心念佛,也許對他自己有治療的效果,但是佛教的推廣,特別是對於那些有學習能力的人來說,它是思維禁錮式的,所以龍樹菩薩,雖然對佛教有很大的貢獻,但也有很多人批評,主要是因為這個問題。
廣行論菩薩,要廣度和眾生一起深入經學修行。所以,如果我們有空,又看不懂中論的話,那就讀《大智度論》。一學期拿起來讀三四遍,一個學期讀一遍,一天讀十頁,也不要去讀懂它,你把看懂的知識它寫下來,還有真的沒有辦法看懂的也寫下來,然後你把寫下來的知識再看兩三天,你就會有一個完全不同的視野,至少你知道佛教是什麼,有什麼。
修不修行放在一邊,至少你知道佛經在講什麼,討論的那些問題我們有沒有也在討論,這個很重要。我們學佛,就學到兩點,生死,解脫,還有放下,還有佛教功課,除了這些,沒有了。因為你放不下,你看到了生死,你不能解脫,然後你被掛在半空中,下不來,上不去。我們談不上寫論,把祖師這個《龍樹菩薩論》好好看一遍。
這個《廣行論》與《深觀論》,有人認為菩薩包括皈依、布施、持戒等。佛陀的指自證化他的果德,主要是為了引發信願,以及集富智資糧重。有人認為修行這種做法,是先聚糧。然而,也有人說,更重要的是,前面是漸修式,然後是頓悟式,也有些人說,如果般若是三乘之母,三乘之士就應該以此深觀而証悟解脫,廣行才是大乘不共小乘的特色。
廣行所謂的心量,所謂的廣度眾生,這就是我們大乘佛法的特點。而大乘小乘的共同之處,就是在於般若,是在於徹證空性,那如果沒有徹證空性,那麼你離佛法就很遙遠,當然,廣度眾生這件事沒有智慧,我們往往認為度眾生,不知不覺的卻讓眾生度了自己。
原來他們兩個人吵架,你以為你有智慧,你去勸勸,說服然後兩個人不要吵架,沒想到卻變成三個人的爭執,往往如此。為什麼?因為沒有通達空性,把自己加進去了,只是覺得自己可以改變,其實你能改變的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