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在動態裡說過,面對已故的老師木心被調侃,作為學生的陳丹青不得不回懟郭文景。
照情理說,面對「今已成灰」的恩師被人「調侃」、質疑,作為弟子,陳丹青不惜和「老朋友」割席裂誼,維護恩師榮譽,這當然是無可厚非的。至於有人說陳丹青「刻薄」、「有失風度」,則顯示是不明白陳青丹對恩師木心的那份厚重的弟子情義。恩師被辱,弟子一聲不發,世人要怎樣評價陳丹青。況且,木心老先生一生孤孑,無一兒半女,弟子不發聲維護恩師名義,誰來維護?!因此,陳丹青發雅檄是理所當然、非如此不可。
本來這也沒什麼,郭、陳雖然吵架,但都是雅文,保持相當的克制,大火眼看就要熄滅。不料,中途姜文加入戰局,名為勸架,實則插陳丹青一刀;名為勸架,實則火上澆油。姜文為文匪氣,不以顧忌,而且他是挾與郭、陳之交情來勸架,這橫插陳丹青一刀的勸架方式頗讓人詫異。有人認為姜文這是「幫親不幫理」,畢竟一個是合作夥伴,一個只是粉絲。
姜文的勸架七絕,前二句似是對陳丹青的諷刺,只是「陳木」二字雖一語雙關,諷刺了「陳」「不可雕」也,但「陳木」也可解讀為「陳丹青」「木心」首字組合,難免不讓人浮想這「陳木」二字殺傷力涵蓋的範圍。
令人費解的是「東施代有東施效,秋泯夏蟲子莫號」。誰是東施?陳丹青嗎?恕我孤陋寡聞,實在看不出陳仿效了誰。倒是郭文景用模仿木心的筆調調侃、質疑木心,這才引得陳丹青的不悅。按理說,這裡的「東施」當是模仿木心筆調的郭文景才是。難不成姜文對郭、陳各打五十大板。
「秋泯夏蟲子莫號」,秋天都快過去了,夏蟲莫再叫了,你們的日子到盡頭了。作為勸架,可理解為:莫再爭吵了。
其實,姜文發文是完全沒必要的。郭文景對木心的質疑也是基於常理,認為木心為文浮誇,有自吹自擂之感。而陳丹青作為木心學生,維護老師名譽也是情理使然。他倆一文來一文去,儘管爭吵,但段然沒到罵人的地步。他倆終究還是文人雅量。
其實,我個人覺得郭文景大可不必對木心的一句一字進行深究,木心乃一文人也,行文表達自然有他的腔調,木心應該是個雅人,對各種藝術有追求,他的那些文字未必就是自吹自擂的浮誇。你們都是文人,應該對此深有體會。
至於木心是不是大師,肯定不是任何一個人說了算的。木心肯定也不在意,有人說木心脫俗,是個雅人。我覺得,這才是他的追求吧。
姜文原文如下:
新冠未除,驚聞郭陳二老新近有染。染在哪裡?染在音樂上:三線譜不是五線譜, 他師傅不是他師傅什麼的…… 我放心了。只要不是病毒,愛怎麼染就怎麼染吧。 我聽說:今年最大的任務是活著!照說與我八竿子打不著,我連簡譜都不識,除了口哨什麼樂器都不會。問題是他們當中,一位是陽光的作曲,一位是燦爛的粉絲。 我趕巧是陽光燦爛的導演,那就出來勸勸。為了不喧賓奪主,為了不耽誤工夫, 我把話縮短再縮短。二十八個字。夠用。最後,希望陳老多向郭老請教音樂,三人行必有你師嘛。兩人行也有。木老教得你,郭老就教不得?我看可以教一教。 Anyway,相長之餘二老不妨團結起來,遙看遠方,共抗疫情!為人類進步多做貢獻!七絕 陳木可觀不可雕,勤能補陋難補騷。 東施代有東施效,秋泯夏蟲子莫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