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砌匠心——手作精神的公共之路丨手作步道

2021-02-14 永續社計

【薦書】

作者:臺灣千裡步道協會

出版社:果力文化


●手作步道:築徑人向自然學習

手作步道,是近年國際間極受矚目的綠色運動。源於美國國家步道阿帕拉契山徑步道志工的經驗,對於自然山徑與步道的維護,主張:

——以手工的方式維護步道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與周遭自然景觀融入

——減少對自然山徑、環境生態的幹擾

在修築步道或修復古道的過程中,「築徑人」學習傾聽森林、水流、地質的聲音,尋找每一條步道獨特的自然條件、人文歷史、工法智慧及社會脈絡,找出與生態和諧共存的路線與工法。


圖片來源:劉克襄

●感受時代的波瀾壯闊:在手作與徒步中創造歷史

長期守護山林的臺灣千裡步道協會,提倡「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十年來努力推動「手作步道」的實作與工作假期——由於臺灣的步道密集且發達,面對步道工程化、水泥化、棲地劣化等危機,強調以「手作」「就地取材」維護步道,儘量避免大型機具、外來材料對山林造成過多擾動;以「手」為限制,也能避免單一、快速與粗糙的步道工程對大自然帶來無法回復的傷害;而且鼓勵公民參與,人人皆可擔任志工學習實作!

手作步道的最大好處是:

•    步道維持自然土石與落葉鋪地,卻沒有積水泥濘、也無鋪面溼滑;

•    走起階梯來,膝蓋和腳踝感覺輕鬆彈性、舉步順暢;

•    周遭自然生態與步道融合一體,步道邊上也能成為珍稀動植物的棲地;

•    颱風過後或許有倒木橫陳,志工善用取材,將之化做彌補流失路基的護坡路緣。


蘇花古道

太魯閣族人天人合一的鬼斧神工

圖片來源:『手作步道』

透過「手作之道」,我們也得以親近自然、徒步走上歷史——細細領略古道上行走的先民生活史、了解地質土壤與植被形成的自然史、觀察大自然的作用力與人的需求,而「就地取材」發展出來的工法智慧、敬重山林萬物的生命觀,更形成了一個正向又永續的循環——手作步道,正是人與自然關係的最好註解。

文/徐銘謙‧臺灣千裡步道協會

最親近的結合,不是只用感官認知,而是去把玩、使用,和照顧那些有自己「知識」的東西……

當你想了解榔頭,不是觀察他,而是拿起來用用看……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海德格可能是最愛「小徑」或「道」的意象的哲學家。在他回憶《鄉間小路》(Der Feldweg)時,傳遞出人與自然緊密互動的關係,不只是田園詩般的緬懷與觀察,也不同於笛卡兒(René Descartes)的「我思故我在」把思想與行動切開,而是透過語言之音及動手參與,方能居於此在存有。

今年(2016)1月,當我坐在海拔2100公尺的臺大梅峰農場教室,在自己呼出的霧氣中,不知怎麼就想到了海德格。那時正在進行臺灣大學手作步道通識實作課的分享,一位同學剛說出:「當我鋸一棵樹, 它就真的倒了,世界就有些部分不同了!真的發生改變了!跟打電玩完全不一樣!」話音未落,全班哄堂大笑,唯獨臺上同學一臉嚴肅地繼續咀嚼那份從未有過的真實與震撼。而臺下的我則想起了那學期讓我腦筋打結的哲學課,此刻卻仿佛有點了解各種「存在」哲學論點的差異。


景美仙跡巖步道

圖片來源:『手作步道』


之一|從雲端踩到地面:提問與行動的螺旋前進

這天晚上,一如過去七年來的每個寒暑,同學們在實作課的分享時間,總與山下室內課的昏沉判若兩人。從白天的實作經驗中,他們發出各種各樣的提問、反思甚至挑戰,那是身為老師最有存在感的時刻。

直到超時不得不結束討論時,我常會以此暫結:「恭喜各位同學,今天終於從雲端踩到真實的土地上,開始思考人跟自然的關係,看見我們的作為可能對自然造成什麼影響,但別忘了過去十多年,你們並非活在與自然隔絕的真空裡。你們啟動了一連串的好奇,開始向真實世界提問,更期待你們把這些問題帶回山下的日常生活,持續用自己的行動去發現、嘗試、檢驗、測試與尋找答案,然後試著讓自己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十年前(2006年),當我帶著一堆在臺灣找不到答案的問題,飛到美國參與阿帕拉契山徑(Appalachian Trails)步道志工行列,拿起普雷斯基(pulaski),在一斧一鑿間謹慎地在土地上刻下隱形的名字,與領隊為了砍樹與否的抉擇來回拉扯, 我也經歷過多次真實而艱難的時刻。這一年,臺灣千裡步道運動在徐仁修、小野、黃武雄等人共同號召下正式啟動,同年底我也加入其中,與團隊一起合作,推廣可以突破現有工程過度侵擾山林環境的問題、又可結合眾多山友和志工共同守護的方式。我把這段探索的歷程寫成《我在阿帕拉契山徑——一趟向山思考的旅程》。 前面那段給同學的話,也是我給自己的期許。

之二|手作,新典範的碰撞與挑戰


2007年,首先參考美歐步道志工概念的林務局,在霞喀羅國家步道上舉辦了臺灣第一場「步道工作假期」,此後陸續在各林管處結合社區舉辦工作假期, 乃至成立環境維護志工隊常態維護; 而臺灣千裡步道協會也持續與林務局、國家公園、縣市政府、環保團體、社區部落及大專院校、社區大學等合作, 探索各種支持手作步道運作的公私協力模式。 同時向本土學習,尋找每條步道獨特的自然條件、人文歷史、工法智慧、社會脈絡,發現隱藏其中價值,與整體連結的意義,發展屬於臺灣的手作步道。

在志工們歡樂參與的背後,當然也不斷遇到新典範(paradigm)在既有制度中適用的困難,推動的每一步都面臨了觀念的碰撞與挑戰。

挑戰同時來自於兩個相反的方向:

一邊,是怕髒、怕雜草、怕泥濘,希望把城市裡的整齊美觀、舒適便利帶入山林(簡單說就是害怕自然的迷思),因而相信「步道」等於「鋪面」,「設施」等於「安全」,「堅固」等於「耐用」,這是步道水泥化、工程化的根源;

另一邊,則有所分歧。表面上共同點是「最好什麼都不要動、路是人走出來的」,然而其中一種強調「個人的登山技能不需任何人為設施」,另一種則強調「自然的完美秩序不容人為幹擾」。無論自我定位是「自然觀察者」或「山林挑戰者」,兩者都忽略了:當人進到自然的過程就已是破壞的因子,步道上的植被與土壤受到踐踏衝擊、走出捷徑乃至複線化與衝蝕溝,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就是「人」。 兩邊的觀點相互對立、拉扯,步道工程擺蕩於兩種極端、惡性循環。有些人同時具備上述矛盾概念於一身,而所有走上步道的人,可能都認為自己是「熱愛大自然」的人。

之三|實作與對話:追求渾然天成、大隱無形之美


最好的對話不是辯論各自的想像,而是在一個真實的場域中,讓政府承辦人員、部落社區居民、專業者、志工們甚至路過的使用者提出自己的觀點,一起捲起袖子動手操作、實驗想法,持續觀察有沒有效果、不斷地修改調整。

步道剛好是人人可及、技術門檻較低的公共空間,也是具體而微、折射人與自然關係的鏡面實相。過去十年來,發生在將近全臺七十幾處的手作步道,每一處都是微型的公民社會、民主平臺,從事前的調查溝通、規劃討論到實作,乃至後續的維護與變化,都是公眾參與和對話的過程。

透過「手作步道」之窗,我們看見行走其上的先民生活史、了解地質土壤與林相形成的自然史、觀察水的作用與人的需求交互影響,學習「就地取材」發展出來的工法智慧。如果未曾參與也不經解說,讀者直接到步道現場,可能感覺不出人工斧鑿的痕跡:

▪ 步道維持自然土石與落葉鋪地,卻沒有積水泥濘、也無鋪面溼滑;

▪ 走起階梯來,膝蓋與腳踝感覺輕鬆彈性、舉步順暢,甚至以為石頭只是「恰巧」不偏不倚地「長」在踏腳或歇坐的位置;

▪ 周遭自然生態與步道融合一體,有時步道邊界甚至被生長迅速的野草小花覆蓋,只能隱約看出路痕,步道邊上不時出現穿山甲鑽出的洞與土;

▪ 颱風過後或許有倒木橫陳,志工善用取材,將之化做彌補流失路基的護坡路緣。

若非時常去走,實際上你感覺不出前後有所變化——這就是有「時間」與「萬有」參與其中,渾然天成、大隱無形的手作步道。

之四|體驗「手作之道」

由於手作步道如此無痕,有些志工會半開玩笑地說:「剛完成,就已經像是盤古開天闢地以來就存在的古道了!」

有些志工想在砌石階的某個角落做上記號,以便他日來認;與古道捐獻碑記類比,乃至現代工程竣工牌首長落款相較,主張名留記功,勒石刻字無論風雅或流俗,確實自古皆然。也有關心的前輩基於推廣環境教育,提議應在現場設立解說牌,詳述手作步道緣由、工法原理,以使工作發揮更大的觀念影響力。我們一度認真討論,解說牌如何也能維持低調的手作步道風格。

後來聽聞吳晟老師一句話:「所有的開發破壞,皆來自於人對自然的『佔有與宰制』」,仿佛醍醐灌頂。步道做為人接近自然的「痕跡」,我也希望能越輕越好,越少設施也就越好維護,即使某天因人們不再使用、或環境變遷崩毀,而被大自然收回去,也不會留下任何不屬於當地的廢棄物。

因此,在「不破壞自然大美」的前提下,又希望每條步道背後的故事能被完整呈現、以延展實作過程中的思辯與討論的回聲,2014年起我們與《臺灣山嶽》雜誌合作,連載介紹了十條手作步道,唯限於篇幅有所刪節;本書特別增補還原精採段落,並新增介紹三條手作步道。

從全臺七十條手作步道,本書精選收錄十三條位於北中南東不同區域、海拔之環境,連結不同主體、議題與代表性意義的手作步道。透過第一手深度描繪、工法圖解,呈現步道的獨特性格、工法與發展典範,帶領讀者神遊現場、體驗「手作之道」:

▪ 東臺灣:蘇花石硿仔古道、大同舊部落步道、綠水文山步道 、嘉明湖

▪ 南臺灣:卑南琅嶠古道之旭海觀音鼻段、舊達來辭職坡古道、藤枝林下步道

▪ 中臺灣:梅峰三角峰步道

▪ 北臺灣:福州山步道、景美山仙跡巖步道、二格山自然中心、內洞森林遊樂區步道、基隆暖暖古道、淡蘭百年山徑之暖東舊道

之五|自然的美感,手作的價值


在讀者準備閱讀這十三條步道故事之前,我想先整體地談談手作步道的價值與意義。

許多人曾經問我:「為什麼要叫『手作步道』?既然看起來如此自然,就叫『自然步道』不就好了?!為什麼要強調『手作』?」回憶2009年底,我在尋思如何為發展中的步道運動加以詮釋、定位,如何命名能使大眾更直觀地理解與接受。彼時,我也想過同樣的問題。類似的概念包括主婦聯盟步道小組發展出來的「自然步道」、九二一地震後公共工程委員會提出的「生態工程」,乃至林務局國家步道借鑑日本的「近自然工法」等,這些詞彙雖捕捉到一部分的概念,卻又不夠全面。

「自然步道」雖能描述手作完成後「做了就像沒做」的上乘工法,但是偏向靜態,易使人們以為無需人為維護,步道就能保持自然而不積水泥濘崩塌,忽視自然本質就是動態且受行人影響的,亦難以注意到古道的工法濃縮歷史的印記;另一方面,這個詞彙往往不是指涉步道本體,而是步道周邊被觀看的自然,因而隱含著主體(行人)與客體(被欣賞的浪漫自然)的對立,人的觀照對象是自然生態,而非腳下的步道自然與否。

至於「生態工程」與「近自然工法」,則局限在工程發包的制度之中,雖然詞彙同時包含生態與工程,但實際上是工程為主,生態自然則是次要配角。工程制度尚且隱含專家(expert)與俗民(folk)的界線分明,難以向志工的能動性開放;同時隱含由國家主導,較難容納活潑、多元發展的民間社會參與。

之六|從「手作精神」到「公共之路」

當時,林務局發展的「步道志工與工作假期」推廣計劃已持續兩年多,原先擔心的問題如:志工施作的工程品質、找不到願做粗重勞動的志工來源等,在縝密規劃、實踐過程中證明純屬過慮。

志工在有經驗的步道老師講解、分工與把關下,因為不趕工時、想把事情做好的動機,完工品質甚至比工程還紮實;志工不僅願意在假期付出勞動、甚至樂意負擔自己在社區的食宿導覽體驗費用,因為對他們來說,這也是一種度假的方式。

因此我想再往前推進一步——不僅止於單次性的工作假期,而希望打造一個類似歐美的「志工基地」,與一條完全運用志工力量常態修護的步道——讓現有成果可以制度化、常態化,並繼續提升志工的專業能力。更重要的是,期待手作步道不只限定在志工活動層面,進而能影響主流的工程發包,讓臺灣的步道可以全面朝向「更貼近自然、更手工」的樣貌發展。

此時,臺灣也興起手工、手作之風——手作麵包、手作飲品、手工精釀啤酒、手烘咖啡、手作市集,乃至學習木工、陶藝、自然建築,加上回歸土地、簡樸生活的運動如小農歸農、樸門永續設計、保育工作假期等——臺灣整個公民社會,正蓬勃發展出手作與土地的時代精神。

受到這股浪潮的啟發,「手作步道」應運而生,有人用手作的英文諧音稱之「很美的步道」(Handmade Trails),把美學的層次突顯出來。而由於步道是公共通行的空間,一方面與個人領域的手作體驗相通,但另一方面,需考量自然整體、多元人群的需求與想法,因而個人得以與自然和社會的整體連結起來。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手作步道就是「到公共之路」。

之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善待料


對「工具」與「材料」的看法,是區別一般人與手工者的關鍵特徵。公共電視有個特別企劃《為了功夫闖天下》,我總是準時收看。其中一集是去丹麥學木工,簡約美學又實用的各色椅子,讓人不由讚嘆,但是整個節目花最多時間呈現的卻是日常的「砂磨」——運用指腹的手感、以不同粗細的砂紙無止盡地重複動作——砂磨光滑的講究雖然看來瑣碎,卻是一切木工的基礎,磨的不只是木材,也在磨木匠的心平氣和,靜下心才能仔細觀察木材的結、紋路等細節,以構思最適順接的多種可能。滿室因砂磨與鑿切所產生的木屑、廢材,每天收工前都要徹底打掃,確保器具清理乾淨、細心磨利。這,就和步道工作收尾的基本功夫一樣重要。

我仿佛能從熒幕上聞到木料的香氣。回想起那年參加汗得學社大溪造屋,面對滿地從老屋拆下來堪用的老材,一邊鑿切榫接面,一邊撫摸嗅聞百年前的福杉,想像它從福建上船前還是一棵大樹的樣子,來到大稻埕、上溯大漢溪至此,第一個遇到它的老師傅用了什麼方式防腐又保留了香氣。珍惜材料資源的心情,「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的江慧儀、孟磊做得更徹底,他們總想找空間存放那些載回來的、被人丟棄在老屋與路邊的有用資材;每當孟磊雙手環胸、支著下巴端詳那堆「垃圾」,我猜他腦中已有定見,這根木頭即將成為生態廁所或自然建築的某一個側邊,完美而驕傲地支著屋頂的重量,繼續材料的下一個旅程……

節目尾聲,木匠在家具成品不起眼的角落籤上自己的名字,我腦中浮現李奧帕德(Aldo Leopard)那句「一個自然資源保護論者會謙卑地認為,他每砍一下,就是將他的名字籤在土地的面孔上。不管是用斧頭或用筆,每一個籤名自然都是不同的」。丹麥木工運用廢材角料、以麵包窯烤披薩歡送學徒,製作人請他送臺灣觀眾一句話,他說:「請大家在自己生活周遭種一棵樹」。

一個敬業而技藝超群的工匠,對於工具與材料必然保有一種敬意,他的技能是建立在對自然的知識與生命依存循環的永續觀點上。從選擇具有不同特性的樹、砍成適合不同角度的木材、如何讓木材幹燥、如何回收再利用、轉化為能源的型態,乃至進入種樹的循環,為「手工精神」做了最好的註解。

之八|匠心之眼

手作技藝,是建立在一整套複雜的知識體系上的,此種知識不完全是教室可以傳遞的分析性知識,還包括無法言傳、只能在實作經驗中觀察、試錯累積出來的「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以及藝術性的美感。

在羅伯‧波西格(Robert M. Pirsig)的《禪與摩託車維修的藝術》中,特別強調這種統合古典與浪漫的根本「質素」無法分割,要避免馬克吐溫的困境——當他在密西西比河上學習駕馭航船之道、精通了分析性知識後,卻發現江河之美消失了。而也許在眾多手作類型中,在自然之中的手作步道,可能是最能兼具環境美感與分析性知識的一種。

關於無法言傳的知識,我自己曾有深刻的體會,而且是在開始帶志工實作時才發現到的。理論上,「砌石階梯」的標準動作是先挖掘,挖出適合石頭的形狀,然後抱起石頭放進去,使石頭的踏面與外緣平整,確保石頭本身穩固。

每當我演示完分解動作後,交給志工去作,回頭來看就會發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最常見的是挖出太深太寬的洞,甚至整個基礎土層挖空,以至於石頭陷入大洞,或是缺乏固定的基礎,我們就得重新去找更大的石頭,然後花整個下午彌補這個問題。

秘訣是在挖洞之前,就要先觀察選用石頭的各種角度與形狀,挖掘的洞最好就像這個石頭的「陰刻印模」;更重要的是,在掃視找來的大小石頭時,腦海就要同時建立、運算兩個立體石塊拼起來的完工面模擬圖像,而這個工序是無法透過說明而清楚傳達的。新手在這個工序上總是充滿挫折,而且被石頭的重量弄得氣急敗壞。我記得自己的挫折,而那是啟動「內隱知識」與邁向純熟的開始。

之九|在完美的面前保持謙卑,來回自我校準

有一回跟著伍玉龍老師去勘查步道現場,我們都同意水的流向與作用所致的問題,但情況有些棘手——地形上沒有排水的出口。

布農族的伍老師言簡意賅地用手在我眼前的空間裡,指著上坡幾個點、一邊在空中砌著一個看不見的節制水流的駁坎。我與他眼前看到的空間原始感官資料沒有不同,但卻無法順利讓伍老師腦中的畫面在我腦海浮現。一直到他實際操作完成之後,我才了解原來是長這個樣子,但我還需要累積很多次操作以及在不同環境中的實際經驗,才能做到與伍老師「視域交融」。

這些第一手經驗,形塑出屬於我的意義框架與默會知識,幫助我掌握整體的畫面,留意越來越多細節,現場向我開放的訊息就變得更加豐富。儘管植物的學名大多仍向我隱藏,但我沒有忘記欣賞山林的美,包括嵌入整體風景的駁坎,仍保有隱藏其間的低調美感。這樣的駁坎不只要留意表面的平整與弧度,即使在內側埋入土坡中、路人看不到的部份,也要細細地用土石卡緊填縫、逐層夯壓結實。不只為了結構的穩固,也是在透過作品傳達個人的想法與能力,在作品裡面展現自己的實相,包涵知識與技術、美感及道德性的倫理。每砌成一個駁坎,就是把自己的名字謙遜且驕傲地烙印在土地上的印記,而每一個駁坎也都是獨特的。

面對新的情境,必須全神貫注觀察、重新開始構圖,而趨近完美的過程是不斷自我來回校正,無法立即達到,只能無限逼近——人永遠都在看得見的前方一步之遙,因此總是保持謙卑。

之十|與手作者心靈相通

即使距離完美總有一步,手作者也會愛上自己展現的實相。1880年義大利作家卡洛‧科洛迪(Carlo Collodi)創作的《木偶奇遇記》(Le avventure di Pinocchio),說不定就是在描述這種工匠的熱愛與成就感。而當洞察訊息的感官打開以後,無意間發現,自己竟也能從別人的作品中看到其想法,甚至產生互動。無聲的跨時空對話,承載技術的物(object)是彼此認識的基礎。

大多時候是在同一條步道上,面對類似的排水問題,暗自欣賞其他老師完成的「砌石截水溝」細節,不用語言交談,但在心中重新校準彼此的位置與份量,或暗自偷學、以累積工法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有時是驚訝於跨文化工法展現的類似性,例如我曾在屏東舊達來、衝繩石疊道、四川丹巴中路、以及寧海許家山看到相似的石頭城,看見彼此不相識的社群所面對的環境、氣候、地質是如此地相近。

在異國的步道上健行,看到既類似又有所不同的工法時,總忍不住趴下來端詳研究,好奇他們用的工具與我們有什麼不同,想知道在一個困難的銜接角度又用了什麼方法固定;看見正在施作步道中的外國友人,也會產生跨國的同行團結感。甚至,跟古人也能心意相通——在考古遺址出土的排水溝,從石頭堆砌的排列發現某種規律、巧思與美學的要求,仿佛讀懂了先民擺放石頭的思考過程。

之十一|步道,詩意的居所

感應最強烈的一次,是在花蓮蘇花公路上方的古道。此處從一開始完全沒有路、到找出日據時期古道的遺蹟,再到太魯閣族人開始接受培訓、乃至每周三天持續手作修築兩年多,這段過程,我時不時就會去到現場,所以我認得每一吋步道前後的細微變化。

隨著步道從入口越往後段深入,我從砌石的排列讀出手作者心理的變化:最初的段落出於不情願或是生疏,石頭排在一起卻沒有密鋪,但從結構來說無可挑剔;越到中後段,手作者顯得熟練順手、遊刃有餘,開始考量到景觀的延續性,即使在較平緩又缺石頭的段落也疊砌了石面;最精彩的就是「臨海崩石坡」那段,手作者愛上了自己的作品,陷入不可自拔的「石頭控」狀態,不僅將崩石鋪平成寬度一致的步道,且為講求平整、順接無縫的精準,還出現鑿切大理石的費工講究。

返程的路段上,我再度查覺出最近才修補手作的痕跡,而且許多路段已經修復到跟日據時期的遺蹟近乎一模一樣——這份自我要求全,來自於一邊設計、一邊實做、一邊調整的藝術家心靈。這群太魯閣族人根本不再是工人,他們在這裡與自己對話、追求完美的成就感,而我仿佛能與手作者一同神遊於把玩巨石的遊戲之中,並且感覺他們在遊戲中氣定神閒。

我想,或許這種經驗,就是哲學家海德格所說的「寂靜之聲」——步道是手作者的存有開展,是保有他的語言之音的所在;當他人踏入步道時,就進入了手作者正在說出的語言場域,只有具備「匠心之眼」的人,經由傾聽與召喚打破了靜默,從而與手作者共同存在於這個「詩意的居所」。然而,海德格要是地下知道,那條他的《鄉間小路》,如今已經鋪上混凝土,今日觀光客慕名蜂擁造訪,他可能會慨嘆大自然各種語言的詩意已經不復存在,而走上這條大路的人,也無法由此真正傾聽海德格了。

之十二|手作上癮:療愈人與自然的異化分裂

手作步道就像是一個切入點,把那些因區分「古典與浪漫」、「理性與感性」、「科學與藝術」、「唯心與唯物」等二分法所導致的問題呈現出來,包括:不重視實作技術的教育體系、區分藍領與白領的社會價值、不尊重自然與傳統智慧的現代化與專業化工程思維等。

手作之所以成為流行,其實正因前述的區分而反過來產生的補償作用。致力於現代化生產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有效地讓「所有可能的腦力工作,都必須從工作場所中拿掉,集中到規劃或設計部門」,整體的工作概念就此遠離了勞工,不論是被分配到動腦、還是動手的,勞工因此與自己的勞動、產品斷裂,產生異化(Entfremdung)。在此情況下,勞工更需要逃離工作、尋求自然的緩解;然而,在現代化與商品化下,「自然」也只是一種被消費的商品,被重製改造以符合人的休閒需求。

許多志工告訴我:「手作步道會讓人上癮!」我想應該是因為,人們藉此重新重新感受到思考與行動的合一、生產者與手作物的合一、人與土地關係的合一,以及人與其他人之間的連結;更重要的是,這是可以讓異化的勞工從自己生產線般、無法產生美感經驗的工作裡逃脫出來的機會,享受「不以生產為目的」的純粹勞動。

之十三|「步道工程‧異化首部曲」:頭手分離,工作降格

諷刺的是,在大自然裡的步道,也在現代化過程中面臨了「頭手分離」的異化。

回顧歷史上古道的出現與演變,先民基於行走之需,運用在地材料,手工修建維護一條部落與居民所使用的社路、挑運物資交換的路線;而後當國家出現,路線因統治所需而延長長度、向內山深入,逐漸出現了「越嶺路」,這些在時間長河存在超過百年的步道,在修建維護過程中,一個好的工匠必須觀察現地環境,於腦海中選擇路線、規劃可行藍圖、尋找材料、鑿切並搬動至現地,實際動手做出來——這一知識與技術,統合於工匠的身心靈之中,以實際的作品展現出他的功力,他可以從自己與鄰人的行走感覺以及大自然的考驗下,累積經驗值,即時做出調整。

今日,我們視之理所當然的步道樣貌,如水泥、花崗巖、枕木階梯、架高棧道、扶手欄杆,實際上是在近三、四十年才被制度建構出來的,而且反過來快速地改變累積了三、四百年的在地、手作古道智慧。一個重要的關鍵就是步道工程發包製度的專業分工,將原本統合在一個工匠身上的整體技藝,切割成規劃設計、施工以及監造三部分。也就是說,要做一條步道工程,必須依序完成:

▪ 委託規劃設計者,畫出設計圖(知識、動腦、白領);

▪ 發包施工廠商,按圖施作(技術、動手、藍領);

▪ 再有一個監造廠商,確保施工廠商按圖施作,以確定手跟著腦動作:

▪ 最後,政府承辦單位按照設計圖驗收。

上述這套現代工程的流程,如果是處理大樓等複雜的、高度城市化環境中的技術物,或許是運作得宜的系統,但是當應用在高度自然與環境變化的、工法相對簡易的步道,就可能會導致馬修.柯勞佛(Matthew B. Crawford)在《摩託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中說的「工作降格」的問題。

理論上,規劃設計的工作經過學院訓練、甚至國家考試認證之後,好像變得比以前專業,但是由於專注訓練工程技術理性,關於自然生態複雜系統、動植物棲地本身的價值,乃至環境倫理與美感等則被歸屬於其他學科。而且現代工程技術專業分科精細,也使得技術本身的視野更為窄化,知識的學習成果不是實際做出一個技術物,而是繪製充滿工業風格以及繁複數量規格的設計圖——設計圖展示的是在一切條件被人為控制下的計算,是實驗室的「技術至上主義」。

比如將細微的自然坡度變化拉成平均坡度,每一個階梯的階高、階深都被規格化,造成使用者的膝蓋重複受力、無法因應步伐改變而調整。而因為頭手分離的專業分工,導致會畫設計圖的專業者,實際上不會做一個真實的階梯,甚至自己也不一定愛爬山。

而第一線施工的包商工人,要學習的第一能力不是「看懂」周邊的環境,而是要會看設計圖;如果施作過程中,發現設計圖與現地情況不符,比如遇到巖盤無法埋設階梯、遇到路幅變窄處而無法維持原有固定規格,或是實際做起來可以減少階梯數量,對使用者來說更好走、又可以節省材料……遇到這些千變萬化的現場實況,即使工人累積了很多第一手知識與豐富的解決問題的經驗,但是設計圖變成緊箍咒,必須按圖施工無法容許彈性。監造的工作是確保按圖施工,這些程序的設定,往往很難回頭修改設計圖,即使工人的經驗可能是對的、即使因此政府工程可能反而更節省經費,卻仍難以修正。

用「有機體」的功能來比喻的話,這就是「頭」「手」之間的神經傳導失靈——「手」學習到的無法幫助「頭」學習改善,或納入更多異質環境的經驗值;「頭」於是持續同一種單一的方式繼續下指令,「手」也就不再在意結果如何,反正聽命行事。於是,當工人不再能欣賞自己的作品以及自己在其中的價值時,敷衍了事的態度就在所難免。

之十四|「步道工程‧異化二部曲」:頭腳倒置

當「現代化工程」與「貨幣經濟的計價方式」結合併應用在步道工程時,更進一步造成了「頭腳倒置」的異化,或是說「個體追求理性,導致集體的非理性」。

按照現行制度,政府往往是先在尚未進行規劃設計之前,就決定了要整修的步道,同時也已經先框列了預算;在議會通過之後,正式執行委託發包。在這個階段,列入整修的步道清單往往不是基於實際發生問題,而是「政治力」運作的結果;而現有不成文的預算編列原則,是用於新建步道的「資本門」佔大約七成的比例,用於維護步道的「經常門」只有三成不到,這意味著工程必須不斷擴張新的版圖,才能有部分經費維護過去施作的步道設施。

一條步道工程經費在規劃設計、施作、監造的分配上,有別於之前的「設計圖」至上,而是反過來以實際工程建造費用為基準, 一般來說,工程建造費用在臺幣五百萬元以下步道,規劃設計服務費上限為百分之五點九,監造服務費上限為百分之四點六。 表面上看起來,實際建造費用理應較高,但因為計價是以百分比連動,如果要讓各項服務費用增加以提高收入,那麼最理性的選擇就是必須拉高工程經費。既定工程所需的人力是固定的,甚至往往勞工的費用是被壓低的,因此要提高工程經費的關鍵就在「材料」。

在此邏輯下,理性的選擇就是外購有價的材料,優於現地就近找到的無價材料——這就是現代工程步道往往等於「各種材料的組合」的原因。同一條步道仿佛各種材料的展示場,這些外來材料挖掘別處礦山,經過加工製造,為求方便效率,發展出易於搬運、組裝的工整規格,與施工機具搭配成一組套裝技術,而承包廠商必須投入更多機具購置之成本,才有能力承作。

然而,材料本身一方面與現地環境無關,同時又取走其他地方的資源,再經過能源的轉換、碳足跡的提高,耗損了不必要的能量;另一方面,這些材料本身因不具結構力,而需投入更多組裝的工序與材料,例如工匠時代的「魚路安山巖古道」,用60-80公分的現地塊石做中間鋪面,其本身重量即具有穩固效果,但現代工程用花崗巖石板,就必須先底鋪混凝土,將石板黏合固定,結果反而不若塊石有縫隙能適應山體的變動,混凝土與土壤接縫層,也容易被水衝蝕掏空,使工程步道容易損壞。

結果,解決損壞的方法,不是回歸常態維護,以提升步道的使用壽命,反而捨本逐末地在材料的「耐用」上增加強度,因而出現塑木、鎂水泥這些更加耗能、無法分解且單價昂貴的特殊材料。

之十五|「步道工程‧異化三部曲」:腳重頭輕

原本「現地取材」可以減少搬運與破壞、又能適合當地環境的工法,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幅節省公帑,或把經費結構主要用於技術勞工合理的薪酬;卻因為所有環節的收入都取決於材料價格,經費結構因此「腳重頭輕」。為因應材料搬運而使廠商增加機具購置成本,回過頭來又影響了規劃設計,設計圖的重點變成材料組裝的說明書,而非融入自然的設計。對設計者最理性的選擇,就是無須浪費時間實際勘查掌握現地環境訊息,甚至與特定規格的材料緊密結合,就可以生產出放諸各地、規格化的設計圖——這些政經規範與工程制度,最後共同建構出「步道等於設施」的迷思。

由於步道是在自然環境之中,頭手分離、材料主宰的結果,導致大量不屬於當地的外來材料進入,隨著「資本門」的推動遍布且越來越深入山林,我們也隨之損失了越來越多生態棲地、增加了更多搬不走也無法分解回歸自然的廢棄物、失去了原有古道工法的歷史與工藝智慧,而且還浪費了大量不必要的稅金。

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些設施的後續維護以及國賠的風險,仍將是財政的負擔。而原本想透過「到自然走走」獲得放鬆休閒的人們,卻發現步道是都市的延伸,自然越來越遙遠;當人們對之習以為常以後,對自然的認識也變成「為人類所使用改造的自然」,結果進一步加深了人與大自然關係的異化。

因此,從這個面向來看,「手作步道」是一個與大自然和解、個人手腦重新合一的機會,也是改變現有制度運作的契機。過去十年來,因為仍有許多懷抱理想、不怕麻煩與壓力的公務員、規劃設計監造專業者、以及技術精湛的工匠們,「手作步道」也才有機會逐漸走出一條路來, 本書也是在向這些理念同行的夥伴致敬。

之十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應作如是觀

每當聽完這一串故事,總有些聽眾、志工憂心忡忡地跟我說:「問題這麼嚴重,只是辦志工體驗活動,會不會太慢了?每次讓沒做過的人參加,又要重頭講解,這樣不是很浪費時間嗎?應該要制定一套『手作步道』的設計規範,甚至出一套標準書圖,這樣才能很有效率地促成改變啊!」

的確,我們也收集了不少國外步道的工法指南,正在努力梳理本土適用的範例,但一方面我們發現步道是很情境化、脈絡化的,建立通則往往意味著抽離脈絡(local context),而如果要考量所有的環境因子,這可能是一個龐大的工作;另一方面,也許改變的終極目標不是工法設計本身,而是社會對發展、對技術、對自然、對歷史的集體想像——步道只是集體意識寄託、展現出來的場域,因此讓更多人參與步道現場的實作與對話,發揮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所謂的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的效果,而這才是觸及社會系統深層改變的可能。

本書雖然不可免俗地在每條步道中,挑選一個「代表性工法」加以介紹,但細心的讀者或許會觀察到,工法說明很難用文字描述與理解,而且必須與整篇文章對步道所在的脈絡搭配一起閱讀,甚至對現場有親身經歷的掌握,工法才能產生意義;正如說明書只能交代方法的通則,但無法窮盡各種不同環境、材料的質感顏色等,特定的脈絡會使相同工法在不同步道展現不同的樣貌,也是決定步道品質的關鍵。

之十七|見樹又見林:系統性的源頭思考

《摩託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書中有幾個比較生活化的例子,用以說明抽象定理在實務應用的限制。例如馬修.柯勞佛的數學家父親用「弦論」(String Theory)解釋鞋帶可以單手拉開,因為理論上一條線打了雙環結,還是可以從一端拉開,但實作傾向的馬修關心的是「鞋帶的材料粗糙與否」;精通電工與摩託車修理的馬修博士也提到「歐姆定律」:V=IR(電流乘電阻等於電壓),當運用這個原則來解決摩託車發不動的問題時,摩託車零件生鏽、沾附泥沙等各種實際問題,卻是理性的說明書無法告訴你的。

本書的「步道工法」雖然介紹了一般性的狀況,但請牢記:「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只一種,步驟也可能隨著經驗的掌握調整」。比如砌石階梯,安山巖、砂巖、變質巖等現地石材的特性,往往會使方法有所變動;而經過現地勘查,很可能發現選擇改線、讓步道變緩坡,就可以少作階梯,有利於人行也降低設置與維護的成本。

決定工法之前,更重要的是找出問題發生的源頭,你必須「見樹又見林」——這不只是指步道所在環境的整體訊息,也包括問題本身的社會脈絡,以及解決方案的系統性思考。例如,許多社區希望藉由興建步道,可以發展觀光、帶來人潮與收益,那麼實際上要問的是:步道工程是否可以滿足這個期待?或者其實培訓社區導覽解說人員帶領遊客進入,定位發展秘境生態旅遊,步道保持得越原始自然反而有利於社區觀光收益。

又如,溪邊步道被河水衝壞,也許應該探問的是:河流的環境有沒有發生什麼變化?河道為什麼改道?水量為何異常導致水位變化?有些案例是因為上遊野溪整治成「三面光」,有些案例是因為人口老化的農村水梯田廢耕,導致保水環境消失;因此,或許我們不是去討論要選擇為步道做混凝土護岸、生態工程的蛇龍護岸、或幹砌塊石工法,而是也許要與水利單位討論河流的上下遊工程,或是要協助社區水梯田復育、協助友善環境農產品行銷等。

之十八|一百個人完成一公裡,比一個人完成一公裡更有意義


如果把步道視為一種「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而非只是工程的一種替代工法,或許更貼近手作步道的初衷。

「手作步道」因為具有「適切科技」(Appropriate Technology)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容易操作維護的特性,適合社會大眾親力親為,重點不在完成步道的公裡數與人時效率,而是儘可能讓沒機會在土地上把自己弄髒的人參與進來,藉此彌補認知與實作在教育上的割裂、彌補勞動過程的異化、彌補人與自然關係的失衡、促進更多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進而改變社會思維。

其中,「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作為一種生態旅遊的型態,把步道維護的歷程開放給志工參與,一方面解決步道需要常態維護、而社區因人口老化難以應付的困境;同時對志工而言,是一種深入社區的另類度假方式,滿足自我成就又具有公益性質,在地消費還可以促進社區小民經濟。

「手作步道」最理想的社會情境,是美國《國家步道系統法》所支持的公私協力夥伴關係——每條國家步道就是一條線型的國家公園,步道本體與周邊的緩衝帶,構成完整的景觀與生態連結廊道,沿途土地產權大部分是國家森林,即使經過私有地也不妨礙公眾通行。 政府與夥伴民間組織籤訂合作備忘錄,共同對步道進行年度規劃,由民間組織依計劃召募志工維修步道,而政府負擔期間志工的實質生活所需;僅有工程難度較高、具有專業性質的工作,另委託給專業團隊負責。

參與其中的志工,沒有固定成員,也無須專業培訓。因計劃需求臨時召募組成的志工來自不同信仰、族群、政黨,通力合作完成一條真實的步道,促成「我們」的整體感——志工將看到步道被路過健行者使用,盡一己之力成就社會真實(social reality),感受自己對社會的貢獻而得到成就感,也從中發現問題、即時修改設計的缺失。

之十九|攜手重建「互助責任、共同利益」的新社群價值

更好的是,如果參與手作的社群貼近在地,步道使用者就是維修者。

馬修.柯勞佛曾描述一段令人心醉神馳的「社會利益」關係:「當製造者(或修理者)的活動,緊密地坐落在社群的使用範圍內時,他的活動就可以被這種直接感覺所活化。於是其工作的社會特性,就不會脫離工作的內部或『工程』標準;其工作透過與他人的關係來改善。甚至還有一種可能,唯有透過一再重複地和使用產品的人,以及和同行的其他工匠交流,才能明白,這些標準是什麼,以及什麼才是完美。透過具有這種社會特性的工作,有關利益的一些共同觀念就很清楚了,並變得很實在」。

臺灣本土的古道,原本就有社群居民共同分工維護的責任,北臺灣淡蘭古道網絡上,每年土地公生日聚集「吃福」,以及進行公共空間的維修;出入保甲路,由家戶出丁義務公共勞動,使得古道能歷經百年不壞,比現代工程更耐用保固。相較之下,今日問題在於將個人對自己與對社群的責任交給國家代理,因此形成個體戶外活動有事要國家賠償、社區空間長雜草路不好走要爭取工程處理……社群的互助責任消失,導致國家為免除賠償責任或一勞永逸,進而更加強化了工程取向。

「手作步道」在臺灣發展十年,已逐漸透過結合各地社區大學、民間組織、社區發展協會以及志工經營,凝聚出當代意義的新社群。國家可以參考美國的制度模式,將步道維修的經費從「資本門」為主逐漸轉移到「經常門」,支持社群參與步道等公共空間維護;在制度創新上,可嘗試結合工程與志工參與的合作機制、結合新社群與在地傳統社群的力量,讓步道維護更自然、更即時、更節省經費,而且創造更多人的正向社會互動。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借著本書呈現十三條手作步道的精採故事,期待未來也能和您相聚在步道上、在山林裡、在滴汗的眉間,在嘴角微彎的笑容裡。

永續生活設計

Islandscape

相關焦點

  • 【招募】手作步道工作坊
    開卷好書美好生活書獎,2015年以「我在阿帕拉契山徑—一趟向山思考的旅程」再版面世 • 2010年以手工修復世界級歷史古道獲得KeepWalking夢想資助計劃,赴歐洲吸取國外步道志工制度經驗,並建立國際交流的管道太魯閣國家公園步道志工修復工法設計及培訓實作計劃/協同主持人 • 林務局手作步道維護制度建立暨實務操作評估計劃、步道工法設計手冊與教育訓練計劃、手作步道培訓課程計劃
  • 工作坊02|手作步道工作坊等你來參加!
    開卷好書美好生活書獎,2015年以「我在阿帕拉契山徑—一趟向山思考的旅程」再版面世 • 2010年以手工修復世界級歷史古道獲得KeepWalking夢想資助計劃,赴歐洲吸取國外步道志工制度經驗,並建立國際交流的管道太魯閣國家公園步道志工修復工法設計及培訓實作計劃/協同主持人 • 林務局手作步道維護制度建立暨實務操作評估計劃、步道工法設計手冊與教育訓練計劃、手作步道培訓課程計劃
  • 匠心天津丨匠心手作 幸福鞠球——訪鞠球製作技藝傳習者侯立紅
    一個個有著美好寓意的小球在侯立紅手中誕生,蘊含著她的匠心,更傳遞著對幸福人生的期許。侯立紅:我的老師是國內鞠球名師黃秀娟,她和她的團隊傳播和推廣這門技藝已經有十年左右的時間,如果說最初是「鞠球」獨特的美感吸引了我,那麼現在我的堅守就是源於老師的影響與教誨。民間技藝傳承是每個人的責任,我愛它,選擇它,就想一直堅持下去,況且,做自己喜歡的事,也是一件有情懷的美事呀!
  • 上坤十年初心不改,匠心鑄就品質人居
    上坤地產始於上海,十年砥礪匠心始終未改2010年,上坤地產從上海起步,從無到有,從年輕企業到中國房地產銷售百強,始終秉承「為宜居而來」理念,致力實現「城市優質生活服務商」的願景。
  • 《巧手神探》4月18日晚首播 手作達人楊穎譚卓拼實力辨真假
    半島記者 王悅首檔原創手作解密互動體驗秀《巧手神探》將於今晚10:00在湖南衛視首播。《巧手神探》中由Angelababy楊穎、譚卓、肖央、杜海濤、R1SE周震南組成的神探團,和「手」護人蔡紫在4月17日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 大師的精神是匠心
    所以學徒之路異常艱辛,經歷幾多春秋寒暑,幾番嚴師的教誨,既便是學藝出師,還需經年不斷磨鍊,才能漸成大器。 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狀元。幾千年以來,中國各行各業能工巧匠人才輩出。藝者,凡技藝出神入化,皆稱大師傅,用時下流行語叫大咖。要想成為這樣的行業翹楚,非得要經過數年浸潤或半載時間潛心苦練,甚至是窮其一生磨礪,方能達到一定高度。
  • 正一之道,至心不二——三坊七巷天后宮,用匠心守護您的平安
    這些天后宮手作的燈籠不僅傳遞光明,更傳遞著一份道眾的匠心,一份因虔誠而生的匠心。道教以道為教名,道士以奉道修行為業,道自在,或隱,或顯,道士當丁寺琢細琢以奉之,謂之專,謂之虔,如匠人之於琢器也。一盞明燈昭百福,天后宮中許多燈不是在街市隨便就能買到的。
  • 2020「匠心意蘊」——臺灣文創周 文創集市熱鬧來襲
    12月8日至9日,由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的2020「匠心意蘊」——臺灣文創周在福州市工人文化宮職工創新創業創造中心啟動。本次文創周以「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為主題,為兩岸文創業者提供展現優質文創產品的窗口和交流互鑑的平臺。
  • 華頤十年丨回溯匠心南山郡,山居生活奢雅之旅首站圓滿落幕
    一座南山郡驚豔一座城時間在這裡茂盛生長 為了讓紹興更懂華頤臻心,9月12日,一場巡禮低密豪宅匠心之作
  • 從內容到變現:手作類帳號「突圍」之術
    所以,通過內容及帳號運營手段,手作類帳號能快速聚合併沉澱到一定量的興趣用戶,再進一步向站外引流,組成同好粉絲群,一起討論交流沉澱私域,並完成對手作商品的售賣變現。這一套流程看似環環相扣,但實則受限於產能及圈層體量,手作類帳號的粉絲數大多在 5 位數左右,所以他們的目標並非打造帳號向上影響品牌,而是通過內容擴張輻射範圍,找到並深度激活小圈層用戶。
  • 中國品牌日丨泰山瑞豹以匠心獲青睞
    中國品牌日丨泰山瑞豹以匠心獲青睞 2020-05-15 10:31:43 參與互動   中國品牌日丨泰山瑞豹以匠心獲青睞
  • ■ 馬賽克手作課 | 鬱金香鏡子
    >8月15日 1:30pm @睦野下周六(8月15日),Eva老師將再次來到睦野,為大家帶來馬賽克玻璃手作課程,本次將是通過我們的課程,人們會發現,玻璃手作還有很多種類和玩兒法。日常我們在教室環境可以進行的馬賽克手作主要有三類,分別是:蒂凡尼工藝、鑲嵌工藝、以及玻璃燒制工藝 。此次課程,我們先從蒂凡尼工藝入手,學習製作一個玻璃鬱金香鏡子,鏡子形狀可選:圓形尺寸:20*20cm;橢圓尺寸:20*30cm,初學者也可以參加。
  • 從百年山逕到千裡步道——《像山一樣思考》序 | 講座贈書
    與梭羅不同的是,銘謙並不是坐在湖邊用心為大自然代言;而是以手代步,用「手作步道」的實踐一米一米地探索、彌合人與自然正在斷裂的聯繫。以道路、山徑為媒介認識和構建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一個我們陌生的視角。事實上,阿帕拉契山徑通往的不是隱逸避世之路,而是以自然為紐帶,將不同的人群和社區相互連結,從而使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和諧地融入自然。手作步道修復的不僅是人與大地的關係,它還完成了另外一個回歸:戶外活動不只是在野外睡覺,也可以是在大自然和土地中的勞作,從而還原了工業革命之前勞動的價值。作為國際步道的優秀典範,阿帕拉契山徑有很多傳奇。
  • 堂長功夫課,精煉哲匠心———與臺灣國寶級木工藝術大師黃俊傑 一起手作珠寶盒
    善工藝念 頂新維真傳承工藝 培育哲匠魯班學堂是擁有近六十年歷史的臺灣永興家具事業旗下專門從事於木作與手工研習的培訓機構,為改變在現今時代變遷之下傳統與科技發展的脫軌現狀及傳承性人才的老化與流失,在臺灣開辦了十餘年,迄今已培育了無數的木作技術者來改變時代發展引起的手工木作技藝遺失。
  • 手作,給自己一份有溫度的禮物
    根據底層的精力會影響上層的精力,我們好不容易等到周末的時間,發現睡一個長長的覺也不能彌補自己的精神疲勞。我們活在一個一切皆可外包的時代,衣食住行的各種商品和服務都可以買到:吃飯叫外賣;買衣服有淘寶;出行有滴滴打車……只要你有錢,一切都很便利。
  • 《匠心之路》欄目講述雙星名人「老鞋匠」故事
    老故事頻道《匠心之路》欄目是通過外景拍攝的方式,刻畫時代洪流中恪守匠心精神、堅守企業本心的人物和企業,講述他們堅守匠心之路上的初心、所遭遇的挫折風雨、所收穫的碩果。青島雙星名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雙星名人集團)憑藉「百年匠心路,敢為天下先」的企業匠心精神入選老故事頻道《匠心之路》欄目。
  • 謝鼎銘名人名家文化珍藏酒:十年醇·以匠心致匠心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五周年,山水丹青「醉匠心」品牌攜手中國茅臺鎮釀酒大師與歐洲集郵協會、港澳集郵網,特別推出了「十年醇·謝鼎銘中國名人名家文化珍藏款」。匠心釀 大師作山水丹青·醉匠心大師酒(十年醇)產於中國貴州茅臺鎮,以本地優質糯高粱、小麥、水為原料,利用獨特自然環境,傳承古典醬香酒釀造工藝,由原茅臺酒廠技術顧問、醬香酒釀酒大師、勾調技藝大師李先鈞領銜精心釀製而成。
  • ■ 馬賽克手作課 | 蒂凡尼玻璃花瓶
    馬賽克手作,這個相對小眾的愛好,由歐洲興起,正在慢慢進入中國。人們對玻璃製品的了解,還停留在日常使用中,很多人概念裡的玻璃手作,還是對吹制玻璃這類對工藝要求很高的製作方式。通過我們的課程,人們會發現,玻璃手作還有很多種類和玩法。日常我們在教室環境可以進行的馬賽克手作主要有三類,分別是:蒂凡尼工藝、鑲嵌工藝、以及玻璃燒制工藝。
  • 阿嬤手作深圳首店,熬煮溫婉歲月裡的奶茶
    從南寧萬象城到深圳首店落子萬象天地似乎總與「萬象」結緣是萬分的精彩也是萬分匠心的努力02手作奶茶,一見如故的味道作為「廣西之光」的奶茶當我們在討論手作奶茶的時候其實是在討論什麼?是兒時家人做的一頓豆腐釀是全家人一起包的餃子是阿嬤用半天心血熬煮的芋頭、珍珠……其實,所謂的手作是廚房裡煮開的水蒸氣
  • 京都14個手作/古董市集 | 10月日曆
    無論是手作,古物,陶器,還是舊書等,應有盡有,能夠滿足各種控的剁手需求。因此,京都旅行期間若遇上市集活動,必須果斷列入行程,逛吃買個一整天。下面就來給大家整理京都每月都有哪些固定市集!上賀茂手作市集森林 × 小溪 × 手作每月第四個周日上賀茂手作市集,是京都四大市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