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著名的宰相之楊國忠-大唐盛世的掘墓人

2020-12-27 太史公講歷史
楊國忠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在此之後,唐朝再也沒有了以往的盛世氣象,最終亡於藩鎮之手。雖然說安史之亂的爆發有很多原因,但是時任宰相楊國忠絕對是首當其衝的罪人。而安祿山就是以誅殺楊國忠為藉口發動叛亂的,可想而知楊國忠遭人厭恨的程度。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下這位唐朝有名的奸相。

楊國忠出身很高貴嗎?沒看出來。畢竟史書上能找到的記載也只是他自稱是東漢太尉的後代,區區太尉,其實真沒啥。再說了都幾百年了,別說人走茶涼了,連茶壺都未必能找到。這跟喝多了張口當年我的親戚如何如何是一個道理的,沒啥用,也就自娛自樂,自己給自己臉上貼金。

楊國忠很有才嗎?沒看出來。雖說早年間從軍期間有過業績優秀期,但是也只是曇花一現。畢竟嗜酒好賭,不學無術。

出身一般,才能一般,那他是怎麼做到宰相的高位呢。這事說來就有意思了。楊國忠的堂妹就是大名鼎鼎的貴妃楊玉環。楊貴妃原來是唐玄宗的兒媳婦。是的,我可以百分之百的保證,貨真價實的兒媳婦。後來被唐玄宗看上,召進宮中做了自己的妃子。嚴格來算這是亂倫的,但是李氏家族本來就是混血,所以對這個不是那麼看重。看著楊貴妃受寵愛,很多人都想巴結。劍南的節度使就想通過楊國忠這條路子,於是便送了很多禮物給楊國忠,讓他代為梳理關係。

畢竟是一家人,肥水不流外人田。楊貴妃姐妹不停的在唐玄宗耳邊說楊國忠的好話。唐玄宗便開始看重楊國忠,開始任用他擔任職務。而楊國忠也是擅長投其所好的人,千方百計的侍奉唐玄宗。於是很快贏得了唐玄宗的信任,身上兼任的職務也越來越多。

唐玄宗

這時候,楊國忠為了更加進步,要求改名為楊國忠。因為他的本名是楊釗,不太吉利,再加上為了諂媚,於是便請唐玄宗賜名為楊國忠,其手段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自己肯努力,再加上楊貴妃等的耳邊風,楊國忠就跟坐了火箭一樣飛速上升,連當時著名的奸相李林甫都不得不巴結他。雙方都想大權獨攬,雖然表面上一團和氣,但是暗地裡卻是明爭暗鬥。畢竟有外援相助,再加上唐玄宗對李林甫的專權也有所不滿,於是李林甫很快敗下陣來,不久便病逝,楊國忠藉此機會再進一步,成為了位高權重的宰相。

按說職位已經到手了,接下來就該幹政事了,可是楊國忠卻完全不是那塊材料。主政期間,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喜歡對西南用兵。而且還不會任用將領,造成朝廷損兵折將。造成了國防力量的巨大損失,還嚴重破壞了當地的政治格局,使得當地對唐朝的友好關係急轉直下。

而且楊國忠完全沒有識人之能呢個,選拔朝廷官吏也只會籠絡人心,培養自己的勢力。根本不考慮實際的情況。造成朝廷官員的質量大幅下降。

李林甫

更重要的是,李林甫雖然是壞人,但他是一個有能力的壞人。雖然當時安祿山的勢力已經很大了,但是安祿山就是懼怕李林甫,他的小心思李林甫都一清二楚。再加上時不時的敲打他,所以安祿山一直老老實實的,不敢有非分之想。但是楊國忠就不行了,畢竟身為外戚上位的,這種人是不會被人尊重的。於是安祿山根本不給楊國忠面子。楊國忠感覺受到侮辱,於是就千方百計的打壓安祿山,雙方的矛盾越來越重。再加上李林甫和楊國忠兩任宰相的肆意妄為,天下已經民怨沸騰,可是唐玄宗卻還是沉浸在溫柔鄉裡。於是安祿山便以誅殺楊國忠為藉口趁機發動了叛亂。

潼關被攻陷後,長安已經危在旦夕。於是唐玄宗等慌忙逃亡四川。半路走到馬嵬坡,大家因為路途艱險,再加上缺衣少食,於是便拒絕前進。這時候太子李亨等人合謀,計劃趁機除掉楊國忠,安撫士兵,於是便派遣陳玄禮煽動士兵,誅殺楊國忠。正巧這時候楊國忠在和幾個吐蕃使者在溝通食宿問題,於是將士們便趁機大喊「楊國忠謀反」,然後一擁而上,將他殺死。

楊國忠憑藉外戚身份,攀炎附勢,最終登上宰相之位。而後囂張跋扈,擅權亂政,導致民怨沸騰,一發不可收拾,最終爆發了安史之亂,使強大的唐朝從此一蹶不振。毫無疑問,他才是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也成為大唐盛世的掘墓人。。

相關焦點

  • 歷史上著名的宰相之李林甫-口蜜腹劍勢燻天
    李林甫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轉衰,中國歷史結束了最輝煌的一段篇章。其實安史之亂之亂的源頭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無心朝政,沉迷享樂,任用奸臣所致,這其中最著名的典型就是以口蜜腹劍著稱的李林甫。李林甫也是唐朝宗室,不過不算近支。從小機靈,對音律很有研究。後來被自己的舅舅推薦進入朝堂任職。在職期間,從沒有聽過他關於朝政的業績有優異的表現。整日與皇宮中的太監和妃嬪等往來密切,藉機拉攏他們為自己打探情報。
  • 大唐名臣:打造「開元盛世」的宰相到底是哪幾位?
    大唐名臣:打造「開元盛世」的宰相到底是哪幾位?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為避「開元」年號之諱,改名姚崇,此人少年時耽於遊樂,最終卻大器晚成。他歷任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曾在扶立李唐歸位,除滅武則天男寵張氏兄弟中立下大功。
  • 影響國運的宰相李林甫和楊國忠,誰對唐朝衰敗的危害更大更深?
    晚唐兩位鼎鼎大名影響唐朝國運的宰相李林甫和楊國忠,誰對唐王朝衰敗的危害更大更深呢?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下兩個人的生平事跡。 李林甫(683-753),祖籍隴西,唐朝宗室,位居宰相,唐高祖李淵堂弟長平肅王李叔良曾孫,畫家李思訓之侄。
  • 歷史上著名的宰相之房玄齡-大唐第一良相
    房玄齡隋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人才井噴的時期,期間湧現出無數的英雄人物。可惜的是杜如晦英年早逝,在唐太宗剛坐上皇位後就去世了。而房玄齡則陪伴了唐太宗的一生,為貞觀之治的盛世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下這位為大唐謀盡一生的賢相。房玄齡是山東淄博人,出身官宦世家。家族之中出過很多名人名士,家族風氣很好,所以房玄齡自幼年開始就受到家族的影響,從小就喜愛讀書,特別是經史一類,不僅是博覽群書,而且已經十分精通。
  • 從「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唐玄宗做了什麼,才讓唐朝走下坡
    唐統一後,大唐周圍的小國都紛紛向大唐表示友好,向大唐王朝進貢,周圍小國也紛紛派出一些使者入唐學習先進的知識文化,可見大唐當時國力之強盛,那又是為何讓剛剛經歷被後人評價為「開元盛世」時期的大唐,在短短二幾十年時間,讓一個強盛了幾代人的大唐王朝倒下,再也站不起來?
  • 盛世毀滅者:755年,他改變了大唐
    他一見唐玄宗,就對楊國忠展開反擊,哭訴道:「臣本胡人,得到陛下提拔重用,累居節度使等職,所受恩遇超過常人。楊國忠嫉賢妒能,想謀害臣,臣恐怕命不久矣!」唐玄宗先是對安祿山賞賜巨萬,進行安撫,之後做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決定——命翰林院供奉起草詔書,欲使安祿山為宰相。
  • 安祿山到底有什麼本事,竟能顛覆大唐盛世?
    安祿山作為終結大唐盛世的始作俑者,被大家所熟知,尤其是安史之亂中,他那似乎非常勇猛的表現,令唐玄宗倉皇西逃,自己還建立了大燕帝國,自封為王。安祿山作為一個地方的節度使,到底有何種能力能顛覆一個王朝呢?安祿山在年少的時候只是個放羊的孩子,但在語言上有很大的天賦,會說多國語言,憑藉著自己的天賦開始做起了翻譯的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被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所發現,從此走上了官途。
  • 荒誕不經的李隆基,從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因為什麼走了下坡路?
    這個原因也導致了歷史的不斷更替。 我們來了解一下唐玄宗李隆基,一個從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的荒唐帝王怎樣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李隆基沒當皇帝以前就用強硬的「手腕」處理了朝中的一些大事。首先和太平公主聯合把妄想成為第二個武則天的「韋後」和其女兒「安樂公主」誅殺。可憐了這個韋後沒有皇帝命,卻有「皇帝想」。
  • 盛世隱憂——丙申一千二百六十年祭
    根據時代需求,先後任用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著名的宰相。使得國家經濟、軍事、社會、科技、文化、藝術多元化發展,唐朝國力空前強盛逐漸步入盛世,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史稱「開元盛世」。「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被稱為「開元四大賢相」。唐玄宗非常重視吏治,尤其是地方幹部隊伍建設。張九齡上疏言:「縣令、刺史,陛下所與共理,尤親於民者也。今京官出外,乃反以為斥逐,非少重其選不可。」
  • 開元盛世為何一朝毀滅
    毫無疑問,唐玄宗李隆基曾經是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這個曾以"吾貌雖瘦,天下必肥"為口頭禪的明君最後卻一步一步"蛻變"為昏君,因為自己的墮落而把開元盛世親自粉碎,讓唐朝由盛轉衰,可謂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成了歷史上最悲情的皇帝之一。
  • 唐朝興衰巨變中的宰相政治
    唐玄宗一朝,名相輩出:姚崇、宋璟、張嘉貞、張說、張九齡、李林甫、楊國忠。無論他們是賢還是奸,他們都和唐玄宗的治國理念有關。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由於宰相人選從李林甫到楊國忠的轉變,為唐朝盛衰之變埋下了伏筆。
  • 《長恨歌》中的大唐盛世:唐玄宗與楊貴妃秘史
    雖說詩名早已名滿天下,但在官場上,白居易還只是一個芝麻綠豆小官。 806年是唐憲宗元和元年,距離唐玄宗駕崩的762年,只過去了44年,皇帝卻換了好幾茬:玄宗、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憲宗,而且無一例外,都是父子相傳。沒辦法,唐玄宗的78歲成為僅次於武則天的高齡,而他身後,則是一代比一代短命。44年之後,已經傳到了六代孫唐憲宗手裡。
  • 安史之亂並非是安祿山蓄意謀反
    為此,安祿山對楊國忠恨之入骨,二人勢如水火。楊國忠為什麼極力阻止安祿山接位宰相,而自己又沒有過人的能力,玄宗卻把他晉升為宰相呢?據筆者之見原因有四:一是,楊國忠扳倒和肅清了李林甫在朝中的勢力(李林甫死後,被楊國忠誣告謀反),安祿山正是李林甫的親信幹將,不可能重用;二是,如果安祿山升為宰相,有玄宗與貴妃的寵愛,又有朝中大臣和地方藩鎮節度使的支持,使他的權勢更大,楊國忠的下場不堪設想,甚至性命難保;三是,楊國忠是楊貴妃的本家堂兄,玄宗寵信楊國忠,大部分源於對楊貴妃的寵愛;四是,安祿山是武將,楊國忠是文官(監察御史、文部尚書),而做宰相文官更為合適
  • 大唐的浮華盛世下,百姓卻奄奄一息,他用文字為歷史記錄這一切
    大唐是封建王朝最為繁盛的階段,它的文化無與倫比,給後世留下的唐詩更是瑰寶,杜甫便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位。這位被譽為「詩聖」的大詩人,正好見證王朝由盛及衰的過程,而他的作品也帶著後人看清歷史背後的真相。杜甫雖是官宦子弟,卻無半分紈絝之氣,從小便展現出非凡的文學才華。後來四處遊歷,有了豐富的閱歷和見識,作品逐步被人們所認可。
  • 安祿山與楊國忠有什麼仇什麼怨?
    那麼,楊國忠及楊家究竟何人?安祿山和楊家究竟關係如何,有打過什麼樣的交道呢?天寶十一載(751),玄宗天寶年間著名權傾一時的宰相李林甫去世,接替其位的是楊國忠是唐玄宗的外戚,他的升任與楊貴妃後宮勢力的崛起緊密相連。當時,貴妃家姊妹都被加封,分別是著名的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都有美色,出入宮掖,並承恩澤,勢傾天下。
  • 盛世李唐百國來朝,繁華安樂歌舞昇平,因何一亂頃國?
    可是這般恢弘的大唐卻為何會落個如此狼狽的下場?創開元盛世,卻也識人不清,隆基晚期誤國。前期的李隆基不可否認,他確實是個勤政愛民,勵精圖治的好皇帝他開創開元盛世,使大唐進入鼎盛時期,當時是,大唐何其風流繁榮,百國來朝好不氣派,可創下如此盛世的李隆基晚年卻真真昏庸荒唐。自古有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 安史之亂前十幾年安祿山犯事,這位詩人宰相力主處死,可玄宗沒聽
    唐朝自公元618年李淵開國,到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之時,已近百年。經過李隆基前期的勵精圖治,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盛世——開元盛世。然而「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極必反,盛極而衰就是這個道理,此亙古不變宇宙萬物難以逃脫的自然規律,概莫能外。
  • 王灣寫的這首詩頗有大唐盛世氣象,難怪當年宰相張說都愛不釋手
    當年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曾經多次登上北固山,眺望北方,寫下了著名的《登京口北固山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經典詞作。 今天,我們欣賞唐代詩人王灣寫的《次北固山下》,感受詩中充滿大唐盛世的氣象。 客路青山外, 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 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
  • 幾個月的工作量,一天幹完:楊國忠真有這麼能幹嗎?
    大唐宰相兼吏部尚書楊國忠是天才嗎?其他官員忙忙碌碌幾個月,才能將任務完成;楊國忠當權以後,一通神操作,一天就將幾個月的活幹完。是別的官員不行,還是楊國忠太有能耐?吏部銓選很複雜,《資治通鑑》上講,「大略唐之選法,取人以身、言、書、判,計資量勞而擬官。」就是說,唐朝官員銓選的辦法,一般根據身、言、書、判,計算資歷、衡量勞績而後擬定官職。這個過程要經過「三注三唱」,就是說,要經過三次考試,三次都通過了,再送門下省覆審。
  • 宰相外出一年回家,發現妻子懷了孕,哪料聽完解釋後,宰相卻大喜
    所謂:宰相肚內能撐船!說的是:當一個人,達到一定地位後,心胸就必須要相應開闊起來,不能啥都斤斤計較了,否則啥事都別想辦成。不過話又說回,對於另外一些事,就無關地位高低、有否學識了,恐怕誰都會斤斤計較,如配偶忠貞的這個問題。一旦處理不好,便會留下嚴重的「後遺症」,比如今天要說的這位宰相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