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北京,記者 黎旅嘉)訊,在短期市場波動的背景下,一方面,針對後市,謹慎之聲再度升溫;另一方面,從公私募倉位方面反映的市場情緒來看,近期公私募倉位在此前基礎上均小幅上升,從這一角度而言,針對後市,支撐市場向上的動力事實上並未發生動搖。
「A股的系統性風險顯著小於美股等發達國家股市,基本面相對較好且估值較低,預期短期內會展現出相對較好韌性,長期仍有望獲得較好回報。結構方面,A股市場近兩年分化較大,大多數股票漲幅較小,其中仍蘊藏著不少被市場忽視的投資機會,如一些有望在未來通過技術、市場等手段提升盈利能力的傳統製造業等。」中加基金基金經理馮漢傑表示。
公私募倉位小幅上升
安信證券指出,支撐A股本輪上漲的邏輯沒有變化,因此,對當下的調整無需過於擔心,未來市場大概率將保持震蕩向上態勢。
不過,從短期走勢來看,由於上周調整過後,A股反彈進入壓力區域,市場縮量盤整。周一雖說市場整體震蕩,滬深兩市漲跌不一,但就板塊表現來看, 「喝酒吃藥」成為了市場主旋律。食品飲料、醫藥生物、休閒服務板塊佔據漲幅榜前三,而科技板塊依然延續頹勢,這說明市場上攻節奏出現明顯放緩。
對於近期市場的調整,公私募基金經理們從不同的角度做了解讀。
私募排排網未來星基金經理胡泊認為,市場下跌是兩方面的因素疊加導致:一方面是因為此前的事件性因素誘發了科技和醫療醫藥板塊的下跌,而這兩個板塊是此前市場上漲的主要推動力;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市場短期的投機熱情有所消退。
某私募基金經理也表示,「儘管我們長期看好中國經濟中國股市,但目前市場處於結構性高估狀態,因此對短期市場走勢持謹慎態度。」
雖然市場調整使得短期謹慎之聲再度放大,不過從公私募倉位反映出的市場情緒來看,針對後市,看多做多仍是業內主流操作。
公募基金方面,根據興業證券的測算,上周偏股主動型基金的平均倉位為75.80%。其中普通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倉位約89.29%,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倉位約85.90%,靈活配置型基金的平均倉位約66.95%,平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倉位約60.33%。 較上期倉位情況,普通股票型基金平均倉位上升0.40%,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倉位上升0.29%,靈活配置型基金平均倉位上升0.17%,平衡混合型基金平均倉位上升0.15%。
私募基金方面,私募排排網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15日,股票私募整體倉位指數為73.68%,創出近一年來的新高,環比小幅加倉了0.32個百分點,51.58%的股票私募倉位在8成以上。細分來看,百億級私募倉位最高、加倉幅度最大,最新百億級股票私募整體倉位指數為84.34%,同樣創出近一年的新高,環比加倉了1.47%,其中75.44%的百億股票私募倉位在8成以上。
把握中期布局機會
正如泓德基金鄔傳雁此前所表示的,「我們正站在一輪大行情的起點附近,它和2007-2008年以及2014-2015年的兩次行情相似,卻又截然不同,最大的不同就在於,這一輪行情持續的時間將會更久,也有更加堅實的經濟基礎作為支撐。」
對於後市,基金業內整體仍持積極態度,認為在政策預期、基本面邊際改善和流動性充裕等因素的推動下,市場仍存在反彈、做多窗口。
摩根史坦利華鑫基金研究管理部總監、大摩健康產業基金經理王大鵬表示,「在兩會窗口期,政策預期可能會主導市場的運行方向,我們相對更加看好內需板塊,包括新型基建、老舊小區改造、消費復甦等等。總體來看,在寬鬆流動性和友好政策環境下,加之整體估值仍處於合理區間,A股市場存在結構性的投資機會,我們相對看好科技成長、大消費和大金融領域內的優質企業。」
而不少基金經理也用實際行動表示了積極入市的態度。與2017 年1 月1 日以來的歷史倉位對比,根據興業證券的數據,目前基金倉位處於較高位置,偏股主動型基金整體倉位處於歷史由低至高的 93.60%分位,其中,普通股票型基金倉位處於歷史由低至高的 84.30%分位,偏股混合型基金倉位處於歷史由低至高的91.80%分位,靈活配置型基金倉位處於歷史由低至高的 93.00%分位,平衡混合型基金倉位則處於歷史由低至高的 53.40%分位。
此外,作為考察基金在A股市場影響力的重要指標,基金持股市值佔流通市值的比例也在穩步攀升。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截至一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的A股市值約為2.54萬億元,佔A股總市值55.07萬億元的比例為4.61%,佔流通市值45.58萬億元的5.57%,佔自由流通市值24.76萬億元的10.26%。與去年末相比,公募基金持有滬深股票市值和佔流通市值的比重分別增長4.79%和10.52%。持股佔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更是創5年半以來新高。
展望後市,湧津投資研究總監劉敬文表示,從投資角度,我們認為目前其實是投資的好時機:一方面,由於疫情及事件性因素影響,股市總體出現大幅的下調,許多公司的估值目前仍具備較強的吸引力;而部分行業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很多優質公司出現較好的性價比;另一方面,由於股價已經大部分反映了眾多悲觀情緒,從投資的角度來看,隨著利率的下降,權益投資已具備極高收益優勢,由於資本的逐利性,預計未來更多的資金將流入權益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