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蘭信全體同仁:
2020年以非同尋常的模式開啟,突如其來的疫情席捲全球,面對如此嚴峻的考驗,國家迅速出臺多項扶持政策助力企業渡過難關,企業亦積極復工復產,在挑戰中尋求新機遇。我們共同見證與經歷的2020年,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庚子年。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回顧19年的創業經歷,在這個特殊時期,我感受頗多。這封信,我不講成績和套話,只講問題和對策。
2001年,我和魏總與所有畢業生一樣,一無所有、只有夢想,希望通過創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創立了海蘭信。隨著公司的發展,逐步找到了在行業中的定位、在社會中的價值。我經歷過上市成功的喜悅,也經歷過重大項目流標後的沮喪,面對客戶的拒絕我也想過逃避,資本市場的紛紛擾擾曾讓我無暇他顧。本以為創業最難,但不曾想到2020年卻比最難的時候更難。此時的我們必須有砥礪前行的勇氣,也必須有背水一戰的決心。
海蘭信目前的問題是主業遭遇發展瓶頸,主營業務突破艱難、收入增長乏力,與此同時,我們也感受到民營企業的渺小和卑微,我們永遠踮著腳尖隔著玻璃窗對希望翹首以盼,但現實卻是殘酷的,資本市場更是現實的,在滬深4000家上市公司中,海蘭信最多算是「中規中矩」,逐漸的邊緣化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中就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要麼變、要麼死」,小富即安和抱殘守缺的觀念都應該被拋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是時候思考海蘭信的未來了。
我是七十年代的人,自認為還算生活樸素,對物質沒有過高的要求,人生中最寶貴的時光都給了海蘭信,可以說海蘭信就是我的全部。在別人眼裡,我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長,但如魚遊水,冷暖自知。這其中不僅有經營者的艱難,也有不被外界理解的無奈。
出於對海蘭信的信心,我圍繞公司業務體系進行了再投資,2015年及2017年,兩次收購勞雷,我們共花了3.5億元,使得公司實現了智能航海與智慧海洋的協同發展;2015年股災期間耗資5000萬元實施增持;2016年,我出資收購海外標的;今年年初,上市公司將歐特整體併入,市場上傳言四起,認為我是高溢價套利。在這裡我想與大家坦陳:首先,為上市公司產業布局收購有價值的標的是本質,並無套取高額回報的目的;其次,除了初始收購成本,計入資金成本、中介費用、國內外團隊運營費用,我本人不但沒有所謂的高額回報,反而歷經三年多的產業培育,也導致我個人現金流壓力較大。但我們在中美貿易戰這一惡劣外部環境下,為公司乃至為國家獲取了深海核心技術,整合了關鍵能力,為公司開闢了水下數據中心這一全新領域,我們無愧於內心!我也不止一次對員工的增持進行兜底,疫情期間公司未曾裁員,公司還聯合高管向武漢疫區捐贈450餘萬元物資。所有這些都是我由心而發的舉動,都是源自於我對海蘭信的愛和呵護。但是,作為海蘭信的實際控制人和董事長,我也必須為海蘭信的現狀承擔責任,我必須要反思,我這個船長要把海蘭信這艘船帶往何方。
窮則思變、差則思勤。我們既需要有行業深耕的耐心,也需要有開拓創新的魄力。我們堅持的是海蘭信19年來始終聚焦於海洋科技領域,但隨著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我們也要圍繞戰略層面和業務層面積極尋求變革。戰略層面我們要結合行業特點以及企業發展的需要,深入探討、尋求與海蘭信業務高度結合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機遇;業務層面海蘭信在確保軍工業務、海洋業務穩步增長的同時,全力拓展以水下數據中心為代表的主業發展方向,水下數據中心(UDC)是海蘭信在自身海洋科技領域技術積累的基礎上進行的延展和跨界,UDC將以成本降低、節能環保的優勢,以黑馬的角色闖入IDC領域,打開海蘭信未來發展的天花板。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海洋領域的前景是廣闊的,蘊藏著太多的機遇,經歷19年的積澱,我們已經走在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的主航道上,海蘭信人的堅韌與奮鬥精神必將使我們走的更快更遠。
這封信既是我的檢討信,也是全公司的動員令。希望我不負海蘭信,希望各位同仁不負重託,更希望海蘭信能不負這個時代。
2020年7月16日
申萬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