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武俠小說《天龍八部》裡,男主角之一的喬峰,是金庸先生筆下唯一一個被寫死了的主角。雁門關外,他擋住了耶律洪基南下的鐵騎。作為補償,他一箭插入了自己的心窩,算是對耶律洪基有了一個交代。
喬峰無疑是一位悲劇英雄,他的悲表現在愛情上,也表現在事業上。他的英雄,同樣表現在愛情上,也表現在事業上。這是一個矛盾的存在,作為金庸先生筆下最讓人敬佩的大俠,喬峰的悲劇和英雄的表現,就從來沒有分開過。根源在哪裡?就在於他的童年。
喬峰從小跟著喬三槐夫婦,在少林寺腳下長大。這是一個清貧的家庭,雖然喬峰不是喬三槐夫婦親生的,但他們並沒有表現出一點對喬峰的冷落。喬峰的童年應該算是幸福的,但這種幸福,暗藏著非同一般。
喬三槐夫婦是受人之託,也就是玄慈等人的託付,將喬峰撫養長大。這種不一般的關係,必然會在喬三槐夫婦的言語之間不經意地流露出來。他們很疼愛喬峰,很關心喬峰,儘量滿足他的所有要求。他們對待喬峰,不像是父母對待兒子,而像是主人對待客人,客氣地對待來客。
所以,喬峰從喬三槐夫婦那裡是感受不到父母之愛的,他感受到的只是客氣。他不能像一般的孩子那樣,在父母身邊撒嬌,更不能生氣。他將自己的一切都鎖在心裡,心裡有什麼想法,或者是要求,他從來不說出來。客人哪有向主人提出要求的?
我們不能說喬三槐夫婦沒有盡職,也不能說喬峰受到了委屈。但是,他們之間的,隱形的隔閡,使得他們沒有辦法像有真正血緣關係的家庭那樣隨意交流,更是沒有享受過家庭的溫情。阿朱受傷,要喬峰給她講故事的時候,喬峰是懵的,他覺得這樣的事是「婆婆媽媽無聊的事」。
由此可以想見,喬峰從小就沒有聽過喬三槐夫婦講故事,更沒有給他唱過歌。只是讓他吃飽穿暖,能夠長大,其他的則一概沒有在意過。而當喬峰終於答應給阿朱講故事的時候,喬峰將自己的童年講述了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喬峰也發現了疑問。
「爹爹媽媽從來不打他罵他,雖然只是個幾歲大的孩子,也當他客人一般,一向客客氣氣地待他……」「為什麼這樣?天下父母親對待兒子,可從來不是這樣的,就算溺愛憐惜,也決不會這般的尊重客氣。」
所以,喬杉夫婦對喬峰只有客氣,沒有愛。喬峰偷拿了一把刀,四錢銀子也不見了,喬三槐沒有追問。其實喬峰是想向喬三槐說清楚這件事的,可是喬三槐卻並不聽,「他想辯白,卻無從辯起,悶悶不樂」。
從小喬峰就缺乏與人交流,也就不善於與人交流了。康敏為何不放過喬峰?因為喬峰表現得不正常,別人都瞧著康敏移不開眼睛,唯有喬峰毫不停留,壓根就沒有在意她。阿朱為何死在喬峰手裡?因為他不會與段正淳交流,哪怕是直接問一句也行,也不會去揣摩阿朱的心思。
喬峰為何要以死明志?因為他不善於將自己的想法說給耶律洪基聽,耶律洪基到最後,也認為喬峰是為了大宋的高官厚祿。從喬峰第一次見到段譽,他的不善於交流的缺點就表現得極為明顯了。他錯把段譽當成了慕容復,兩人一起喝酒,一起比試輕功,但喬峰就是不問一句人家是不是慕容復。
喬峰對待阿紫,更是將其不善交流的特性表露無遺。阿紫想著法子的去折磨喬峰,但喬峰一律以她是個孩子而忽略掉。阿紫要什麼,喬峰就給什麼,但是阿紫說什麼,他卻都不在意。他與阿紫之間,確實是沒有語言上的交流的。
所以,喬峰從丐幫幫主到身敗名裂,從南院大王到自殺而亡,從阿朱到阿紫,這一切的故事發展,皆是因為他不善於與人交流之故。而這個缺點,就是在他童年時候養成的,喬三槐夫婦對他太客氣了,他沒有辦法交流。
玄慈雖然讓喬峰活著,但他畢竟讓喬峰失去了父母,也失去了父母之愛,家庭的溫暖。喬峰不是一個健全的人,雖然他武功高強,豪氣幹雲,但他確實缺失了一個人與他人交往的基本本領,那就是說出自己的心聲。
因此,喬峰的豪氣幹雲,他的不拘小節,其實是一種偽裝,是他不善交流的偽裝。他將什麼事都看得很淡,將任何人都隔得很遠,他寧願跟著丐幫底層的弟子們喝酒吃肉,也不願與他人交流。喝酒成了他掩藏心事的最好辦法,一切都在酒中。
但別人在酒中只是感覺到了苦澀,哪能感受到這酒中隱藏著的喬峰的心思?所以,喬峰的悲劇是不可避免地,從玄慈等人圍攻蕭遠山開始,就註定了喬峰的悲劇。金庸先生筆下十三位男主角,只有喬峰一人在小說中死了,童年就註定了,他不得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