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寶媽都知道,寶寶6個月之後就開始添加輔食,也就是說小朋友開始「吃飯」了,俗話說「病從口入」,為了能讓寶寶吃得開心、健康,家長總是絞盡腦汁想著做什麼飯、怎麼做更衛生,甚至從洗菜盆到切菜板,就連做飯的鍋都是寶寶專用,但卻忽略了一點……
前段時間,網上連接爆出的幾則新聞引起了寶媽的廣泛關注,多名兒童出現吐血、中毒的現象,而原因毫無例外,全是因為嘴對嘴餵飯。現在的寶媽大多數都具有衛生意識,儘量將寶寶的物品和成年的分開,但是長輩卻會忽視這一點。
不少長輩的在餵飯的時候會怕熱用嘴巴試一試,甚至是怕寶寶嚼不動,自己嚼過之後嘴對嘴的「送」進寶寶口中,巧合的是,儘管寶媽知道這樣不好,卻不知道該如何向長輩解釋,只能聽之任之,卻不想,就是因為家長的疏忽讓小小年紀的孩子受到病痛的折磨。
有不少長輩表示不理解,自己平時很講究衛生,每天都在認真刷牙,並且自己並沒有疾病,為什麼還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其實很簡單,大人的口中存在很多的細菌,這些細菌對於大人來說不過是「小菜一碟」,但是對於抵抗力薄弱的幼兒來說,一旦感染很容易出現危險。
家長在生活中要知道哪些餵養方式可能影響到孩子,在生活中做到注意:
用嘴巴將食物吹涼
剛剛做好的食物一定是滾燙的,可是孩子又急著吃這該怎麼辦?很多家長就會選擇一邊餵一邊用嘴吹一吹,似乎這是最有效的方法,卻忽略了這樣做很可能將嘴巴中的細菌「吹」到飯上, 從而進入孩子的體內。
用嘴巴嚼碎餵孩子
在家長眼中,孩子永遠是長不大的,他們沒有能力解決任何問題,就連吃飯都需要家長的幫助,很多家長總是擔心有的食物寶寶嚼不碎,嚼不動,害怕寶寶被嗆到等等原因,將食物在嘴巴中嚼過之後再餵給寶寶。
這種做法完全是錯誤的,家長嚼過的食物已經失去了味道,寶寶會因此變得不愛吃飯,除此之外,咀嚼本就是寶寶需要訓練的能力,卻被家長代勞了,得不到充分鍛鍊的寶寶咬合力得不到充分的發育,不僅影響牙齒的生長,還影響寶寶的語言發育。
所以,儘管是為了孩子好,也不要「好心辦壞事」,用正確的方法給寶寶餵飯,保證包阿伯健康的同時讓寶寶愉快進餐:
首先,儘量避免之前提到的餵飯方式,如果飯菜很熱,寶寶又急著吃,可以先分出一小部分解決寶寶的口腹之慾,剩下的食物隔碗放在冷水中便能有效降溫,除此之外,可以準備一個專門的小風扇,用於吹冷飯菜。
如果害怕寶寶嚼不碎便可以在烹飪之前將食物剁碎或是用料理機弄碎,之後再進行烹飪,烹飪的時候可以適量的將時間延長,讓食物更加軟爛就可以啦。
其次,家長要做好消毒工作,寶寶的小碗、勺子要進行及時的消毒,條件不允許的家庭沒有必要專門買消毒器具,在沸水中煮上一會兒,同樣可以起到殺菌的作用。
最後,注意寶寶的口腔衛生。很多家長會認為寶寶還沒有長牙,沒有必要進行口腔清潔,其實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地,無論寶寶是否已經出牙,口腔中都會殘留細菌,及時的清潔非常有必要。所以,為了寶寶的健康,寶媽一定要堅持給寶寶進行口腔清潔。
孩子是每一位家長的「心頭寶」,但是在疼愛孩子的時候很不可能出現錯誤的做法,尤其是長輩,一些陳舊的觀念深深存在於腦海中,從而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但是不管怎麼說,大家疼愛孩子的心都是一樣的,只要好好溝通,一切問題都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