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布局之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湖南體育強省建設規劃(2020-2030年)》,明確了湖南未來十年體育事業的發展方向和目標任務。
接下來,擼起袖子具體怎麼幹?怎麼樣開啟湖南體育強省建設新徵程?從即日起,由湖南省體育局指導,紅網體育特開闢《體育強省大家談》欄目,歡迎社會各界人士建言獻策。
投稿地址
hongwangtiyu@163.com
hntyxc2018@163.com
推進「體醫融合」助力健康湖南與體育強省建設
文/陳宗平 龔攀 陳偉
2016年,《「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明確了「健康中國」成為國家戰略的重要地位,並將「體醫融合」融入健康中國的內涵;2019年,《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繼而提出大力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並將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助力健康中國建設作為首要任務;2020年,《湖南體育強省建設規劃(2020—2030年)》應運而生,作為湖南省主動融入健康中國、體育強國建設大局的理念思路,勾勒了湖南省未來十年的體育發展藍圖。
醫學和體育是緊密聯繫的兩個學科,它們共同承擔著提高人類健康素質的任務,近十年來,我國逐漸從簡單的「體醫結合」往更具深度的「體醫融合」方向發展,這一過程使得體育科學和醫學科學不僅在思想上、理論上、制度上相互滲透,還讓技術與人才方面得到了相互學習和促進。然而,目前湖南省「體醫融合」仍處於萌芽階段,政策保障 、制度建設、經費保障、法律法規、學科滲透交叉等沒有明顯突破,深度和廣度仍略顯不足等。因此,在湖南省推進 「體醫融合」,既可滿足新時期湖南省 「健康湖南」 「體育強省」戰略的客觀需要,也是體育與健康服務業延伸融合的內在訴求,還是完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重要手段。
本文將在推進「體醫融合」的視域下,從健康觀念革新、部門協同治理、專業人才培養、技術融合與產業融合這五個環節探討健康湖南,體育強省的建設思路。
第一、徹底轉變觀念,讓新的健康觀作為思想引領。
健康觀念是人們評價有關健康的行為、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自己合意的健康目標的準則,也是判斷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與健康關係的心理依據。真正的健康在於生理、心理健全、與社會適應良好、道德健康、與四時氣候相適應。但是,目前大多數人對健康的認識依然不夠全面,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也越來越普遍且尚不自知,等到發展為疾患卻為時已晚。新時期我國衛生工作重心突出了預防和治未病的重要地位,而在預防和治未病中,生活方式的調整至關重要。生命在於運動,體育運動作為 「非醫療健康幹預」的重要手段,恰好與「全民健身計劃」相契合,因此,推進「體醫融合」,促進民眾觀念轉變,對湖南省貫徹全民健身計劃、促進全民健康有著深遠的意義。
科學的下體育觀與健康觀,是破除「體醫融合」阻礙的思想保障。在實施策略上,一方面湖南省需要體育科學和醫學科學在思想、理論、制度等方面尋求更多元、更深入的交融與創新,從而形成行動指南;另一方面,湖南省應著力創造相應的社會環境和技術環境,定期組織運動健康領域的「體醫結合」專家開展相應的科普講座,有效利用網絡、海報、宣傳欄等媒介做好健康教育以及科學健身知識的宣傳工作,幫助人們樹立新的健康觀,切實提高全民的健康素養,迎接更科學、更持續的全民健身新潮流。
第二、優化頂層設計, 完善體育與衛生健康部門的協同治理體系。
由於體育與衛生健康部門有著各自的行政管理性質和管理模式,組織體系相對獨立,而目前在部門協同管理機制、溝通媒介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顯得不夠成熟。因此,在「體醫融合」的過程中,培育體醫結合的協同治理環境尤為重要。當體育與衛生部門形成合力時,對於衛生部門而言,通過體育運動保護和促進大多數「未病者」的健康,可以達到優化醫療資源、緩解醫患矛盾、減輕財政負擔的目的;對於體育事業來說,當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運動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時,湖南省的全民健身事業與體育產業的發展,競技體育綜合實力的提升都將未來可期。
體育與衛生部門協同治理體系的構建,一方面需要政策扶持和資金保障為其保駕護航;另一方面需要體育與衛生部門應確定協同治理的目標、明確協同治理的主客體,優化協同治理的工具,並致力於推動聯合調研、會商、激勵、督查與評估等機制的構建。目前具有借鑑意義的模式就有蘇州、常州的「陽光健身卡」政策,以及上海的嘉定區「1+1+2」社區主動健康工程,這些地方實踐是對「體醫融合」發展的有益探索。
第三、加強複合型人才的培養,優化健康湖南、體育強省建設隊伍。
人才是第一資源,目前從事全民健身指導的主要是社會體育指導員,但是這些從業者面對運動損傷、運動性疾病的防治缺乏指導能力;另一方面,服務於競技體育的教練團隊也更需要具備醫學功底、懂防護、知康復的複合型人才,以保障競技體育的持續發展。儘管,近年來湖南省開設」體醫融合」相關專業的醫學院校和體育院校有所增加,每年培養的」體醫融合」專業人才數量也在不斷上升,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在逐漸減小。但從人才培養的質量來看,一直存在著專業定位不清晰的問題。另外,由於體育與醫療之間的行業壁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體醫結合專業人才的就業機會,從而不利於人才規模擴大和人才質量提高,甚至在湖南省部分院校出現體醫結合相關專業停招的現象。
人才是構成事業的基本單元和強大推動力,「體醫融合」的高質量專業人才的缺乏,會全民健身與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埋下隱患。因此,培養出高質量「體醫融合」的複合型人才非常重要。在政策環境的支持下,體育類院校或醫學類院校一方面可以創造條件,依託各自辦學特色和優勢,開設「體醫融合」專業,另一方面也可以實現各自優勢資源的整合,通過聯合辦學、聯合培養等方式中逐漸積累經驗,設置具有「體醫融合」特色的專業課程和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具備學科交叉、專業融合、技術集成等特徵的複合型人才,從而滿足市場體育與健康產業多元的人才需求;此外,高等院校要配合有關部門建立並完善「醫體融合」專業人才的繼續教育及職業認證體系,構建合理的行業準入制度,實現人崗相適,人盡其才。
第四、推進「體育+醫學+網際網路+」技術的多元融合,讓更多人有機會享受科學的健身及其保障服務。
當前,體醫技術融合及其應用在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試點已初見成效,但在湖南省體育與醫療的科研與科技的對接還不夠深入,成果產出較少,落地較為困難。此外,全民運動健康數據信息化程度不高,人民享受科學健身及其保障服務的機會並不均等。因此總體來說「體醫融合」顯現成效並不顯著,且呈現地域發展不均衡的形態。值得期待的是,近年來,在運動醫學和康復醫學中,運動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倍受重視,它貫穿在疾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三位一體的整個健康鏈中。「運動是良醫」理念逐漸被體育與醫療工作者所認同,由醫學知識體系將體育運動方法和手段處方化形成的「運動處方」得到了推廣,這無疑是體醫技術融合與創新的典範。
新時期體育事業的健康發展,需要體育與醫學技術更進一步的融合併產出成果,使它作為一種先進的技術手段與工具更好地服務於體育。首先,湖南省應進一步加強體育與醫療的科研與科技的對接,促進兩系統科研成果的融合,並強化醫療的生理、生化等指標在體育運動中的應用與研究,這樣既確保體育運動的科學性、安全性、可持續性,也能推動「體醫融合」科研與科技成果的產出。其次,應著手推進體質監測與健康體檢的有機融合,形成更全面、更科學的健康檔案,人們既能根據體測結果提升運動能力,也能根據體檢結果有效降低運動風險,同時也為運動處方庫的建立提供了依據。最後,大數據、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時代,應充分與「網際網路+」技術相結合,實現體醫數據的深度融合與開發,使人們可以通過運動與健康軟體隨時了解自己各項相關指標,並根據自身身體條件和需求選擇運動處方或尋求相應的運動健身與康復指導服務。
第五、推進體育與醫療健康產業的融合,助力「體育經濟」的崛起。
近些年,體育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提高,但仍存在產業結構不合理,內生動力不足,集聚程度還不高的現象。隨著國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人均壽命的延長、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健康經濟領域日益活躍,體育和醫療都會對區域健康經濟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2016 年,國家體育總局發布《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要推動「體醫融合」發展湖南省體育產業,推廣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運動健康服務。這為體育產業目前市場上的運動與健康產業發展標準有待完善,實際運營與內容並不相符,僅僅流於概念。
健康產業與體育產業存在明顯的差別,但在價值理念、產業結構、消費人群等方面具有相似之處,從產業鏈的連續性角度看,在疾病與損傷預防,病患康復等領域結合性較強,並已經形成了兩個產業價值鏈的連接。因此,湖南省可以從體育與健康保健、體育與身體功能康復、體育與健康養老、體育與健康諮詢、體育與營養、體育與健康教育等多方面進行融合,促進「運動技術」與「健康技術」的互補共生。同時,基於「大健康」「大體育」理念,整合相關資源,依託專業體育醫療機構和運動休閒基地探索建立運動康復產業園,並以此為陣地,一方面促進體醫融合人才沉澱與成長,加速體醫融合技術的進步;另一方面為體育融合相關業態的發展提供了更多機會,從而促使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滿足更多消費者的需求。
總而言之,推進「體醫融合」依然是一個長期且值得探索的過程,未來的湖南可以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去積累經驗與創新,以健康湖南、體育強省戰略下的「健康觀」為思想引領,在體育、衛生健康等部門協同治理下,以「體醫融合」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為中心,以體醫產業融合為陣地,以體醫技術融合為工具,實現人才、技術與產業的協同進步,為健康湖南與體育強省的建設提供強大的驅動力。 (作者單位:陳宗平/長沙衛生職業學院康復教研室,龔攀/長沙羽星體育文化有限公司,陳偉/湖南體育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