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20年,註定成為載入史冊的輝煌篇章。破舊立新、攻堅克難的改革成就,也註定成為其中意義非凡的重要一頁。
這是強基固本的濟南改革。緊緊抓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機遇,濟南改革涉及範圍之廣、觸及利益之深、推進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競相迸發、充分湧動的改革創新活力,為城市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這是助力發展的濟南改革。堅持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每一項重點改革都全力破解制約發展的難題,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改革實踐,推動城市不斷取得高質量發展新成就;
這是溫暖民心的濟南改革。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從解決群眾就業、上學、看病、養老問題,到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城市品質,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細緻入微、無處不在。有溫度的濟南改革,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濟南改革不止步不鬆懈,聚焦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精準高效打出改革「組合拳」,啃下了阻礙改革創新的一批「硬骨頭」,改革熱度指數位居全國前列。踏上「十四五」新徵程,濟南改革再出發,全市上下同心奮鬥、加快發展的澎湃活力,正全力推動城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創新再創新,敢為人先服務大局,塑造發展新優勢
新時代的「濟南改革」具有許多新的內涵和特點,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面臨黃河國家戰略的歷史機遇。觀大勢、謀大局、抓大事,充分發揮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全面服務融入重大國家戰略,濟南把改革放在了更大格局、更高目標下謀劃推進——
以改革為抓手,推動黃河國家戰略在濟南深入謀劃落實,不斷積聚未來發展新優勢。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為組長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高起點謀劃建設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等重大舉措,高層次編制黃河生態風貌帶規劃等一批重大規劃,高水平推進區域協同發展等一批重大改革,高標準策劃陸海樞紐港、黃河生態風貌帶等一批重大項目。
與沿黃城市共同扛起黃河戰略,既是濟南作為中心城市應有的擔當,也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濟南深度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建設,不斷強化與鄭州、西安等黃河流域城市協作合作,推動省會經濟圈與中原城市群、關中城市群全面對接、協同發展,挺起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脊梁。不僅如此,著眼省會擔當,濟南還大力實施省會經濟圈7市聯動發展,構築省會經濟圈「十」字形發展總體框架。
站在新起點,城市發展需要與時俱進。為適應濟南城市發展由空間拓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內在需求,市委謀劃確立了「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的城市發展新格局。聚焦「五個濟南」「五個中心」,聚力「七個新跨越」「十個新突破」,濟南全力以赴推動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建設。
站位更高、眼界更寬,改革創新的步子也就邁得更大。系統推進「戰略性」改革,全市上下對標對表領任務,聚焦聚力抓落實,為省會崛起不斷創新突破。
攻堅再攻堅,抓住關鍵克難制勝,重點改革提速加碼
越是面對複雜嚴峻的環境形勢,越要把改革作為攻堅克難的關鍵抓手,精準靶向、集中突破,以重點帶動全局。這是濟南堅定不移深化改革的認識論,也是一以貫之的方法論。
「必須在『穩』的基礎上加快『進』,以攻為守,迎難而上,以決戰決勝之勢全力衝刺攻堅。」2020年4月22日,全市「重點工作攻堅年」推進大會的動員令振奮人心。「攻堅年」也是「改革年」,大會安排部署了全市重點工作攻堅任務,動員全市上下眾志成城、合力攻堅。
有了思想上的破冰,也就有了行動上的突圍。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首要的就是堅持改革創新,用改革的方式完善宏觀調控、激發微觀活力。過去一年,全市12項攻堅行動強勢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在全國副省級以上城市中第一個全面放開落戶限制,政府回應指數排名全國第三,改革熱度指數位列副省級城市首位,城市發展活力充分激發……
改革攻堅的典型實踐在濟南比比皆是,攻堅克難帶來的利好也顯而易見。過去一年,12345熱線抓住關鍵改革創新:堅持制度創新流程再造,推進「一單通達」機制在全市163個街道辦事處推廣實施;將愛濟南客戶端整體升級打造為「便民利企、服務決策」的掌上平臺和城市服務的統一入口——「掌上12345」;與數位化城管創新融合,打造「移動12345」,讓街面巡查員成為12345移動坐席……2020年以來,12345熱線共辦理為民服務事項1796.37萬件次,同比增長30.13%,入選濟南市改革攻堅優秀案例。
2020年12月20日,「中國改革(2020)年會暨新發展階段地方改革推進高層研討會」上,濟南「人才賦能」制度系統性改革探索在近千個改革案例中脫穎而出,榮獲「中國改革2020年度十佳案例」。通過營造「熱帶雨林式」的人才生態環境,全市人才總量突破200萬。
哪裡是關鍵點、要害處,哪裡就是改革的主攻方向。狠抓營商環境集成改革,濟南紮實推進簡政放權、流程再造、項目審批服務改革,在全省率先實施企業開辦「全城通辦」、省會經濟圈「全域通辦」「跨省通辦」,在全國首創「拿地即開工、建成即使用」項目審批改革……去年前三季度,新登記市場主體22萬戶,其中新登記企業9.4萬戶,增長27.3%,濟南榮獲2020「中國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標杆城市」。
系統推進「攻堅性」改革,全力破解發展難題制約,濟南以刀刃向內的勇氣,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破舊立新、推陳出新,激發起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發展再發展,激發活力強勁動能,助力強省會建設
改革是挖掘增長動力、增強發展後勁的必然選擇。這是濟南改革的成功實踐,也是城市發展取得更大突破、展現更大作為的必由之路。
為城市發展賦能,是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產業賦能改革全力推進。強力推進工業強市戰略,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等12大重點領域,全力以赴完善產業鏈、融通供應鏈、提升價值鏈、做強創新鏈。
科技賦能改革持續發力。強力推進科研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山東產研院、山東高等院等27家「四不像」科研機構相繼組建,14家「中科系」院所落地濟南,齊魯科創大走廊等一批重大創新載體加快建設。
金融賦能改革卓有成效。大力實施重大項目「撥改投」改革,設立和參股各類政府投資基金73隻、753億元,投資項目超過300個。創新實施中小微企業智慧金融「101」貸款模式,單日貸款申請額最高突破1.2億元。率先建成全國首個人力資本產業園,發布全國首個「人才有價」評估平臺。
資源賦能改革銳意創新。建立「要素跟著項目走」新機制,實施土地指標市級統籌;開展企業「畝產效益」評價,規模以上試點企業單位用地稅收達每畝17.28萬元,居全省前列。
園區賦能改革大刀闊斧。對全市所有13家省級以上開發區實施「大手術」,推行「管委會+」體制、剝離社會管理職能、取消行政級別、實行全員聘任、成立市場化運營公司,實現了開發區瘦身強體、回歸本位。
企業賦能改革穩步推進。大力實施國資國企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將39家市屬國企大力度整合重組為14家,完成23項市屬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項目,小鴨、輕騎、康巴斯等一批老工業品牌實現了「鳳凰涅槃」……
改革永遠在路上。邁入新發展階段、面對新機遇新挑戰,繼續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精神把全面深化改革進行到底,激發新發展活力、增強新發展動能,一往無前的濟南改革就一定能在新徵程上創造新的不凡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