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小白功率雜談,ID:zilinbubugaosheng】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馬上就入冬了,北方很多地方已經供暖了(中部朋友羨慕中)。一些朋友都在說冬訓,我在想對於普通騎友來說,其實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冬訓,而作為職業或者業餘賽事中的大佬,冬季是休賽季,一般在冬季進行調整恢復。
一切訓練都是以目標為導向的,根據目標賽事或者目的射擊訓練,形成階段性和周期性。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本身自行車相關賽事較少,所以在訓練設計上,會有一個跨度很大的周期,漫長的基礎期和競賽期。隨著時代的變遷,賽事的增多,訓練技術和運動醫學的發展,人們越來越發現這樣的訓練模式已經不太適應當前的形勢。
首先,漫長的基礎期,時間跨度過大,並不能將全部運動能力的提升運用到競賽期中,當然,這是針對高水平的運動員,處在起步階段的新人,基礎期的時間累積和訓練量累積還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傳統的訓練模式將不同的運動能力發展同時進行,實際收益也許會降低,運動員的身體不能對那些同時影響不同生理系統的訓練刺激產生很好的反應,比如無氧糖酵解訓練會讓代謝系統和激素系統產生很大的生理適應,而有氧訓練和無氧糖酵解訓練重疊會導致身體生理適應的衝突。
再次,中斷訓練後,不同的訓練帶來的生理適應和訓練痕跡效應和持續時間不同,也是其中一個原因,如圖:
在每一個訓練階段,訓練周期的合理安排,使訓練出現最佳的訓練痕跡效果,從而取得更佳的比賽成績。
隨之後來,在傳統的周期性訓練模式上,發展出了板塊化的新型周期訓練方法。他將整個年度,甚至幾個年度作為一個大的周期,其中又分中周期和小周期,分板塊化的來安排訓練,並把幾個賽事穿插進整個周期內。
相比於傳統周期,板塊化周期具有以下優點:
1. 訓練總量降低,減少過度訓練情況。
2. 波浪形的訓練計劃,可以讓運動員在整個賽事,有多個狀態高點。
3. 中周期訓練的運動能力較為集中和統一,更容易對訓練進行檢測和評估。
4. 以訓練為主導,可以即時的調整飲食和恢復。
板塊化周期訓練的核心就是高度集中的訓練原則,每一個中周期有不同的訓練靶目標能力,而把訓練負荷都集中到同周期相同的靶目標能力上,可以最大程度上帶來提升。傳統模式在這方面,就比較分散。
小周期一般為一周,中周期6周-12周不等,大周期一般為1年或幾年。中周期和大周期,一般都會遵循基礎階段、轉換階段和實現階段。
說完了這兩種訓練周期安排,那麼冬訓又該如何安排呢,重點又在哪呢?
前面也說到了,一切訓練以目的為導向,不同的人,冬訓的目的不同。
作為職業、業餘賽事的選手,一般會將冬訓作為恢復和調整的階段,保持一定的生理水平,控制體重,儲備能量,為來年的轉換訓練和賽事做準備。
而作為普通玩家,其實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冬訓,不過倒是可以在冬季的一兩個月內,調整心態和狀態,
首先,鞏固和發展有氧基礎,多安排一些低強度,高訓練量的活動。
其次,進行技術和動作的訓練,做一些踩踏訓練,或者核心穩定性訓練。
再次,在有氧基礎訓練中,可以穿插一點點不影響整體訓練效果的高強度項,來提高訓練的可玩性。
冬訓整體作為一個中周期,每周作為一個小周期,隔周休息周,或者兩周一個休息周。
同樣在小周期範圍內,也要合理安排核心課程和恢復,可採用單峰型和雙峰型,比如周一到周三逐漸遞增,周四休息調整,周五核心課,周六次之,周日休息,這是典型的雙峰型,休息周,就要降低訓練強度和負荷,增加休息時間,休息周可以穿插一些踩踏訓練,以動作準確性為前提,輕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