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的爆發使100多萬中國學生滯留在空蕩蕩的宿舍和令人恐懼的城鎮,許多留學生希望逃回中國。
因為官方數據顯示,中國在控制疫情方面取得了進展,然而,全球大部分航班取消,試圖阻止第二波從海外傳入的感染。
同時,由於大多數海歸必須在隔離狀態下待上兩周,而一段又一段的海外留學生的愚蠢行為導致留學生的風評極速下降,使中國學生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先是廣為流傳的海歸學者試圖逃離其在青島大都市內的隔離住所的視頻在網上引起了憤怒,再者就是另一名海歸向上海檢疫機構工作人員索要瓶裝礦泉水的視頻片段,還有近日備受關注的公派留學生許可馨,導致人們普遍認為,全世界的留學生都認為自己比其他學生優越。
由於中國方面試圖阻止受感染旅客在中國再次引發疫情,剩下的座位貴得驚人,對於被困在美國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家人擔心中國和美國之間的緊張關係會阻礙撤離。
出於這種擔心,一群家長公開向中國政府請願,在網上發布的一封致中國駐美國大使的公開信中,紐約地區200名學生的家長仔細讚揚了中國政府對海外公民的支持。隨後,它引用了《戰狼》系列電影,寫道:
「我們一直堅信,中國護照可以帶你去更多地方,在緊急情況下,可以帶你回家。」
家長們表示,學生和他們的父母即使不富裕,也屬於中上階層。隨著外國學生在商界、政界或學術界的地位上升,他們可能會成為中國的虛擬大使。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高成在一篇社交媒體帖子中寫道:「留學生一般是海外華人最關心祖國的群體,他們也是受疫情影響和可能出現的反華情緒影響最脆弱的群體。他們仍然需要對國家有信心。」
中國也對中國留學生發放健康包,讓學生感受來自祖國的溫暖和愛。
然而,要把他們送回家是很困難的。
美國,中國留學生佩妮周六在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向一家旅行社支付了12000美元,買了一張從芝加哥到中國廈門的經濟艙機票。
在之前,這家旅行社可以花1萬美元把她從芝加哥送到上海,但是三天後,在中國進一步削減國際航班後,價格漲到了16000美元。
裴女士說:「我希望能回家,但我有點懷疑能不能回去,因為這10天內可能會發生很多事情,我不想為那些胡說八道的話買單。」
她沮喪地拍下了一則廣告的截圖,她看到一則廣告在一架私人飛機上提供了3萬美元的座位。現在她瘋狂的父母不停地纏著她,問她是否吃飽了,她是否孤獨。
官方數據顯示,疫情時,約有160萬中國留學生在國外學習,其中140萬人仍在海外,據介紹,最大的一批學生在美國,總數約40萬人。
隨著美國感染和死亡人數的增加,中國的家長們越來越絕望。
20歲的紐約大學本科生雷尼金(Rainey Jin)及時走出了美國,她在返回大陸途中經由中國香港飛往中國臺灣,3月22日她在臺北降落時,得知自己是中國臺灣禁止所有過境旅客前最後一班航班之一。
家人給她發簡訊,擔心她的旅行,並提醒她時刻戴著口罩。
「我們太年輕了,但我們必須自己面對困難,因為我們的家人不在我們身邊,」金女士說:「我們得想辦法回家,否則就得自己決定是留下來還是回來。」
一些家長,比如寫信給中國駐美國大使的信的作者,呼籲政府允許撤離航班,但這在政治上是一個難題,撤離需要與有自己旅行限制的外國政府密切協調。
目前尚不清楚中美官員是否討論過撤離航班。
美國國務院領事事務局首席副助理秘書伊恩·布朗利(Ian Brownlee)說:「我不知道我們在追蹤在美國尋求幫助的中國學生,因為我們正在尋求從海外遣返美國公民。」。
「她不是美國公民,」一名家長表示,她的女兒就讀於紐約大學,他們沒有良好的醫療保險,他們在社會上沒有任何關係,只有彼此和領事館。
隨著各國開始關閉邊境,孫女士購買了7張有其他路線的機票。
一天清晨,當她發現加拿大和香港很快就會阻撓非居民時,她猛撲上一張400美元的香港票,計劃在幾小時後離開。
上周四,在楊女士完成兩周的隔離檢疫後,他們在深圳一家餐館慶祝楊女士19歲生日,雖然同情,但公眾的態度卻不太理解,在網上,許多人對中國富人、年輕人乘坐私人飛機或抱怨自己處境的文章和視頻做出了嚴厲的反應。
趙京倩可能不在其中。這位22歲的紐約石溪大學研究生說,她擔心和其他可能感染的人一起上飛機。她還說,她理解中國政府對疫情惡化的擔憂。
她說:「中國剛剛戰勝了那裡爆發的冠狀病毒,我知道學生們回去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風險,美國政府必須關注他們的公民。」
對他來說,大學生活變得孤獨了。她的室友幾天前回中國了,但這一緊急情況給她和母親造成了一座意想不到的橋梁,她從12歲起就在寄宿學校上學,但母親的擔心給兩人的關係帶來了新的活力。在留言中,錢女士向母親保證,她吃得很好,給她寄去了冰箱、家常菜和切水果的照片。
由於沒能把女兒帶回家,她媽媽第一次給她寄了一個包裹:一包口罩。
「我會珍惜它的,」她說。「我現在感覺到了她的愛。在那之前,我以為我只是她生命中的一個孩子。現在我能感覺到她關心我了。」
儘管如此,中國公民仍有一些人表示同情無法回家的中國留學生,因為在疫情爆發的初期,許多海外大學生從海外購買回國內需要的醫療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