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央視又直播山東啦!
連著兩天上央視,
咱大山東又雙叒叕刷屏了。
回看直播→
30日上午10點36分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山東衛視、閃電新聞客戶端同步直播《直播黃河·九曲黃河 水潤齊魯》。
直播精彩內容看這裡
↓
黃河夯號、東方白鸛鳴叫聲…帶你一起聽黃河交響樂△
「九曲黃河萬裡沙,浪淘風簸自天涯。」黃河岸邊的黃河夯號、黃河三角洲東方白鸛、大白鷺、灰鶴的鳴叫聲、山東快書、呂劇、沿黃高新技術產業等聲音交織在一起,宛如一曲黃河交響樂。
01
空中俯瞰濟南北跨黃河
點擊看央視直播視頻△
濟南:「山泉河湖城」相依相生
「濼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湧出白玉壺。」清瑩澄澈的泉水在這裡已經歡歌雀躍了上千年,「天下第一泉」的美景,名不虛傳。
趵突泉在2000年左右的時候曾經一度停噴,從那個時候起,濟南市開始實施「引黃保泉」供水重點工程,將黃河水引入城市供水管網,徹底改變了濟南一直主要靠地下水供水的歷史。
大明湖是國內唯一由泉水匯聚而成的湖泊,日夜噴湧的趵突泉最終流入了大明湖。濟南山泉河湖城相依相生。
歷史上,小清河曾是運輸海鹽的黃金水道,至今它已經潤澤濟南900年。十八大以來,小清河治理力度加大,昔日風貌再現,預計2022年完成全線通航目標,從濟南乘船出海不再是夢。
濟南:黃河臂彎裡的城市
從150多年前黃河改道入海開始,濟南就在黃河臂彎裡生息發展。黃河將濟南一分為二。長期以來,濟南城市的發展格局,是不斷向東西擴展,城市的南北方向並未拓展開來。因為河道逐年淤積,河床普遍高於兩岸地面4~6米,部分地方甚至高出12米,黃河,在濟南是典型的「地上河」。濟南人對於黃河多了一份敬畏之心。
黃河鐵路大橋是目前唯一一座在黃河上仍承擔鐵路運輸任務的百年老橋。從建成起,它就結束了以黃河為界分南北兩段通車的局面,更成為北達京津、南至滬寧的重要交通樞紐。
與黃河鐵路大橋相隔不遠就是濼口古渡。早在漢代起這裡就有碼頭。1988年,這裡這架起了濟南黃河第一座浮橋——濼口浮橋。
北出濟南:擁抱黃河 生態先行
目前,濟南正在高標準編制黃河生態風貌帶規劃,以黃河文化挖掘、溼地公園整合、綠色交通連結為重點,打造百裡黃河生態廊道。
據悉,濟南每年引黃河水接近7億立方米,每天約191萬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的80%來自黃河。
近年來,濟南加大了華山區域修復治理力度,目前華山湖已經實現了與小清河、大明湖、護城河、趵突泉等水系連通。
濟南高質量發展終迎「黃河時代」
當前,濟南咬定「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目標不動搖。未來,在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以打造科創濟南、智造濟南、文化濟南、生態濟南、康養濟南為抓手的十大千億產業蓬勃起勢:中科新經濟科創園、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與生命科學城、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等都將拔地而起;與此同時,濟南著力提升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與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發展能級,為山東新舊動能轉換趟出路子,山東半島城市群建設當好引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示範。
一個「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的濟南,正堅定地逐夢前行,將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大合唱裡,奏出最響亮而壯闊的樂章。
濟南「萬裡黃河第一隧」明年10月通車
濟南黃河隧道工程被稱為「萬裡黃河第一隧」,這是因為黃河隧道的開挖直徑15.76米,相當於在黃河下面建了一條比5層樓還要高的隧道。
它也是目前國內在建的最大公路和軌道交通合建的盾構隧道。隧道分上下兩層,上面是公路,雙向6車道,下面是軌道交通。
02
「渤海之濱 黃河之州」 演繹「塞罕壩」精神
點擊看央視直播視頻△
在濱州市小開河引黃閘,黃河水正經過閘口,如一條輸血動脈縱貫濱州市北部7個縣區,源源不斷地將黃河水送到了沿線50萬群眾身邊。
引黃必然引沙,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小開河灌區大膽創新,開創了引黃灌區遠距離輸沙的先例,把黃河泥沙送到51公裡以外的中遊。上遊原水灌溉,泥沙入田,中遊設沉沙池,集中沉沙,下遊清水灌溉。沉積的泥沙,可以對鹽鹼地進行土壤改良,小開河罐區農產品的產量、品質都得到了大幅提升。霑化冬棗產業產值連續10年突破30億元,帶動棗農人均純收入超過8000元。
「知了無處落,電線桿比樹多」,是昔日濱州古城鎮的民間俗語,黨的十八大以來,灌區管理部門在沉沙池區域共實施了5期水土保持工程,栽植樹木近8萬棵。在乾渠兩側90公裡範圍內築起了防護林,將人為活動降到最少。同時灌區沿線千餘畝土地承包到戶,種植了大片白蓮藕,逐步形成了沿乾渠的綠化帶、經濟帶。2017年,這裡開始試點建設全國第一個引黃灌區國家級溼地公園,還引來了野鴨、野雞、白鷺、天鵝等鳥類在這裡棲息繁衍。
03
萬裡黃河成就一桌好菜
點擊看央視直播視頻△
一條河流的開闢,需要水和時間的流淌。一條河流的建設,需要幾代人的接力探索與奮鬥,位於山東的小開河就是這樣成為了當地老百姓的幸福河。從改善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優化水資源配置,到改善人民群眾生活,再到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總書記的要求正在這裡一一落實,萬裡黃河也造就了豐富的物產,讓村民們過上了幸福生活。
04
黃河兩岸好風光
點擊看央視直播視頻△
濟西國家溼地公園
濟西溼地西鄰黃河,河水側滲將這裡變成一片荒郊灘涂。這幾年,隨著生態的持續改善,這裡從荒野變成了動植物的天堂。860多種植物、140多種鳥類和20多種魚類在這裡自由生長,讓這裡呈現出溼地原生態、氧吧大自然、薰風撲面鶯啼序的俊美景觀。如今,逍遙田野、夢幻花海、常青營地等八個功能園區已面向遊客開放。
浮龍湖:魯蘇豫皖水上樂園
在濟南,黃河滋養出濟西溼地,而在280公裡外的菏澤,黃河故道成就了浮龍湖。作為中國四大名澤之一的孟渚澤遺址,浮龍湖是明朝黃河決口衝擊而形成的平原湖泊,享有「江北西湖,故道明珠」的美譽。秋日的浮龍湖,蘆葦蒲草成方連片,荷葉蓮花婆娑搖曳,亭亭玉立。千頃蘆葦、萬畝荷塘,造就了豐富的生物種類,灰鶴、白鸛、野鴨、水鳥爭相覓食、築巢生息。浩浩一湖碧水與隱隱南畔古堤輝映一體,自然形成一幅水光山色的油墨圖景。浮龍廣場、生態島、月亮灣等數十個景觀星羅棋布,讓這裡成為了中原地區熱門旅遊地和魯蘇豫皖水上樂園。
黃河故道森林公園:古桑樹群成文化遺產
德州夏津黃河故道森林公園被稱為「古樹王國,自駕天堂」。歷史上,黃河主流兩次流經夏津縣,黃河改道後,這裡留下了一片30萬畝連綿起伏的沙丘地。為了防風固沙,種植耐貧瘠、生命力強的桑樹成了這裡的傳統。面積達8萬畝的桑樹中,百年桑樹就有2萬多株。黨的十八大以來,當地不斷加大保護力度,依託園區全國最大的古桑樹群,建起了一條32公裡的觀光路,並成功申報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05
黃河三角洲 一片神奇的土地
點擊看央視直播視頻△
東營墾利:鹽鹼地上的萬畝稻田
眼下正是豐收的季節,在山東東營墾利的萬畝標準化示範田裡,雖然距離水稻成熟還有半個月,但沉甸甸的稻穗已經壓彎了稻杆。然而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寸草不生的鹽鹼地,並不適合農作物的生長。
為此山東下大力氣進行科技攻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7所高校的上百名農業專家把鹽鹼地當成實驗室,不斷進行土壤改良、耐鹽鹼作物選育,種植技術創新,良田良種良法三管齊下,終於讓鹽鹼地變身成了大糧倉。目前,黃河兩岸水稻種植面積超過了40萬畝,平均畝產已經超過一千斤,佔東營糧食總產量的10%。
喝著黃河水長大的大螃蟹和清水小龍蝦
點擊看央視直播視頻△
黃河水讓鹽鹼地煥發了生機,也讓這裡的物產變得豐饒,水稻、蓮藕、大閘蟹已然成為了山東省東營市的三大美食招牌。「段子手主播」朱廣權金句上新,點讚黃河口生態美食:水稻蓮藕大閘蟹,小龍蝦能配一切。
黃河三角洲溼地:一個馴養員和天鵝的故事
在黃河口,黃河口生態旅遊區馴養師李建和他救助的天鵝,兩人已經一起生活了13年。李建說,這隻天鵝是2007年12月份被發現的,從野外救助回來。如今,14歲的天鵝「小雪「已經「人到中年」,它和馴養師李建也已經情同家人。
黃河口溼地:鳥類國際機場
黃河口溼地生態修復的福祉惠及方方面面,之前因為水流不暢,水位較淺,蘆葦過於密集,有時鳥兒們很難落腳。這幾年,保護區通過生態改造,疏通溝汊、打通水系,讓水生動物自然交流,還建了60多個形狀各異的生態島,給動物們打造一個舒適安靜的家。現在的保護區裡水常流,鳥常飛,棲息著丹頂鶴、東方白鸛、黑嘴鷗等368種鳥類,最多的時候有400多萬隻。
飛躍黃河 看黃藍交匯奇觀
滔滔黃河水流入大海,
形成黃藍交匯的奇觀。
黃河入海
不是一種歸宿,不是一種終結,
而是再一次的莊嚴誓師,再一次的隆重起航。
而這裡——黃河口,
正是她精心選擇的新起點。
奔流入海的黃河正以
最執著、最誠摯、最溫馨的情懷,
化作千頃波濤,化作萬裡春風,
繼續伴隨中華文明的大船
揚帆寰宇,走向世界。
本文編輯:王雪燕
監審:劉暢
▼
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