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羌族文化‖ 氐人武興國揭秘

2021-03-05 漢中市群眾藝術館
氐人武興國揭秘      ——讀周吉靈《武興國志》

                     李銳

  我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各種勢力大混戰和周邊民族大融合時期。魏蜀吳鼎立、西晉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東晉朋黨相爭,幾乎接踵而來;劉裕篡權建立南朝宋國,拓跋珪兼併十六國建立北魏,又開始了南北朝的對峙。就在此時,生活於陝甘川交界處的氐人也利用南北對峙結合部的地利之便,先後建立了前仇池國、後仇池國、武都國、武興國、陰平國,成為氐族最輝煌的一段歷史。只是隨著武興國的滅亡,氐人為漢人所同化,這段歷史很少被人提及。 

  周吉靈的母親是氐族血統,周家祖輩居住的陝西省略陽縣又是當年武興國建國之所,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早已融為氐羌民族的一分子」了,於是弄清楚「氐族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了」就成為他揮之不去的一個心結。 
  機會總是讓有準備的人抓住的。2008年10月文化部設立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陝西省寧強縣、略陽縣被劃入,引起地方政府對於氐羌文化保護的重視。2010年8月,在略陽縣橫現河鎮毛壩村趙家院的建築工地上,挖出了武興王楊文弘碑、姜太妃墓誌頌碑和合葬陵墓,這成為了武興國存在的鐵證。作者周吉靈此時調入略陽縣檔案局,研究武興國的歷史與業務工作暗合相通,使他有時間搜集古代典籍,查閱與武興國相關的地方文史。陝西省作家協會組織的「秦人秦風秦文化採風團」,又給他提供了勘踏古祁山道的便利。社會各界方方面面形成的「平行四邊形合力」,幫助周吉靈終於寫出《武興國志》,並由三秦出版社2019年正式出版。 
  相較於張維先生1949年出版的《仇池國志》,周吉靈撰寫的《武興國志》有下述幾個看點。 
  首先,宏觀把握南北朝歷史,筆力集中於武興國。《仇池國志》注意到氐人建國「滅而復興,繼而不絕」的特點,從族系入手,將前仇池國、後仇池國、武都國、武興國、陰平國這五國皆納入仇池國名下,按時空分布予以記述。《武興國志》則以武興國為著力點,通過回溯氐人建國歷史來記述武興國與氐人其他四國的聯繫,與南朝和北朝的聯繫。這由全書的章節內容及排列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來:「第一章武興國概述,第二章武興國歷史遺存,第三章武興國族譜與國王世系,第四章武興國重大戰事,第五章武興國人物誌,第六章氐族人物誌,第七章南朝人物誌,第八章北朝人物誌,第九章武興國名考,第十章武興國地名志,第十一章氐族與武興國,第十二章武興國大事記」。同時,作者可以對武興國建國時間、王譜、人物、重大戰事進行細緻的記述,這樣一來得出的「武興國經歷四代七主,共81年」的結論,就比《仇池國》中關於武興國的記述更翔實具體。 
  第二,結合考古發現,證據不容質疑,立論更充分。《仇池國志》的作者張維先生生活在民國時期,受當時考古發現的局限,無法目睹地下埋藏的仇池國遺存,只能竭力搜求古文獻,細心考據,力求言之有據。《武興國志》的作者周吉靈則主要生活在1949年建國後這段歷史中,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考古工作逐步深入,氐人建立武興國的地下遺存也被發現,可以實現「地下之新材料」與古文獻記載相互印證。周吉靈在《武興國志》中,專門列出「武興國歷史遺存」專章,有圖有真相地來詳細記述氐人的歷史遺存:楊文弘與姜太妃合葬墓、武興王楊文弘碑、姜太妃碑、氐王楊難當墓祠、氐王楊盛墓祠。「二重證據法」的應用,無疑增加了該書的學術含量。 
  第三,遏制不住的人文情懷和對家鄉的摯愛。《仇池國志》的作者張維先生在書寫中堅守著「志以紀實」的行文風格,而作家出身的周吉靈雖徜徉於古文獻搜集考辨,行走於天水武都鄉間,沉思於武興國興衰更替,醉心於《武興國志》的謀篇布局,但內在的人文情懷和對家鄉略陽的摯愛則揮之不去。於是,在總結氐族與武興國的關係時,他要寫下「武興國的精神」一節的內容,試圖對於生活在古代略陽氐人的文化精神進行概括。在附錄中,他要附上《略陽賦》,「贊我略陽,舉世無雙」,表達自己對家鄉的摯愛。對於這一點,作為熟悉周吉靈的朋友我能理解,但作為一部地方史志的書寫,竊以為還是恪守「志以紀實」為上。

  (此為李銳教授為《武興國志》所寫的序,原載於《西北信息報》)

【作者簡介】

   李銳,教授,漢中市評論家協會主席,退休前供職於陝西理工大學,編著出版多部學術著作,主持完成多項國家、省級社會科學課題。

連結:

  《武興國志》

     反映南北朝時期氐族在漢中西部的陝甘川交界地帶建國80餘年的一段輝煌歷史,也是國家藏羌彝文化試驗保護傳承項目和漢中市重大文化精品項目之一。由中國作協會員周吉靈歷時20年,對武興故地近百個縣走訪,搜集研究歷史而創作。

     一些專家學者認為,該書填補了《十六國春秋》的疏漏和南北朝氐族歷史的空白,對於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國家藏羌彝文化保護實驗和深入挖掘陝西地方歷史文化、宣傳魅力略陽具有較大社會影響與獨特的史學價值。

審核:張漢紅

責編/編輯:師國華

統籌:喬朵


相關焦點

  • 【絢麗甘肅】隴南:古代氐族的搖籃
    儘管漢文古籍中常以「氐羌」形式出現,但氐與羌自古以來便是兩族。古代氐族分布在甘肅東南部的西漢水、白龍江流域,古代羌族分布在青海東部的河曲及其以西以北等地,兩族的原始分布地相距甚遠。再說氐和羌的詞義也不相同。氐族自稱「盍稚」,因他們居秦隴、巴蜀之間,山勢險阻,加之河流眾多,溪谷回曲,每值岸石崩落,有聲遠播數百裡,所以漢人稱之為氐(同「阺」),這與其居住的地形有很大關係。
  • 氐族與氐族政權1
    1、民族起源關於氐族的起源,主要有兩說:一說氐、羌同源而異流;另一說氐、羌雖自古關係密切,然而從來都是兩個不同民族。 第一說認為,殷和西周,氐族尚未從羌族中分化出來。《尚書牧誓》提及商末期周率「蜀、羌、髳、微、盧、彭、濮人」伐商,有羌無氐。殷周甲骨卜辭中,雖已出現氐字,如在武丁時的卜辭「雀取氐馬羌」、「牧氐羌」、「氐羌芻五十」,等等,非族稱。
  • 山海經之氐人
    其部落眾多,因地而異,有白馬氐、清水氐、略陽氐、臨渭氐、沮水氐、■氐、隃麋(糜)氐等。又以服色而名之為青氐、白氐、蚺氐(一說即赤氐)等。關於氐族的起源,主要有兩說:一說氐、羌同源而異流;另一說氐、羌雖自古關係密切,然而從來都是兩個不同民族。第一說認為,殷和西周,氐族尚未從羌族中分化出來。《尚書牧誓》提及商末期周率「蜀、羌、髳、微、盧、彭、濮人」伐商,有羌無氐。
  • 略談氐族
    十六國時期,氐人建立了前秦、後涼、仇池等政權。相比匈奴、鮮卑、羯、羌,氐人擅長農耕,容易融入漢人,漢化程度也較高。當然羌人和遼東鮮卑漢化程度也較高,不過那是歷史原因,而非生活習慣。氐人的祖先,大略是上古時期被華夏人驅趕到西北的三苗。氐人雖然生活在西北地區,長期和羌人為鄰,又長期被古人混同,實際上兩者是很好區分的。氐人多編發,住板屋,以耕種為生。
  • 詳解西秦嶺山脈,武都郡與氐人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59節]作者:溫駿軒長篇連載,每周更新胡馬羌笛——涼州14——武都郡與氐人毫無疑問,涼州是一個西北屬性的板塊。在了解過「羌水河谷」勾連南北的地緣位置後,這一轉變並不會讓人感到奇怪。比較讓人感興趣的是羌水和羌道之名,所攜帶的地緣信息是否在告訴我們,生存於西秦嶺山地的邊緣部族是羌人呢?答案並非如此。當時真正生活在此的,是與羌系部族親緣相近的「氐」族部落。關於氐族的族屬問題,一直以來眾說紛紜。可以肯定的是,氐族與羌族親緣關係密切。
  • 中國歷史上的少數民族:【氐族】
    說氐族與羌族同源。曾有說法,指屬於藏族(古代的吐蕃人)一支的白馬藏人。春秋戰國時始以氐為族名,居於中國西北部。漢朝至三國期間,氐族曾兩度大遷徙,至關中一帶居住。其時還有如羌族的少數民族遷入關中。
  • 五胡輪流坐莊,存在感不強的氐族和羌族
    五胡亂華,我們已經講了匈奴、羯族和鮮卑了,今天就來八一八比較沒有存在感的氐族和羌族吧。白痴皇帝晉惠帝時期由於苛捐雜稅民不聊生,氐族人的領袖齊萬年向腐敗的晉朝發起了攻擊。不幸的是,起義失敗,齊萬年被斬首示眾。
  • 張犇:氐族淵源
    氐人國位於「建木西」,即位於成都平原之西,這與文獻記載中氐人源起和活動區域也是基本相符的。基於此,一些學者根據郝懿行的註疏,認為氐與羌均為炎帝之後裔,這種觀點與今天羌族將自己視為炎帝後裔的認識也是相符的。炎帝為姜姓,氐人酋帥與羌人同,亦多姜姓。因而就出現了氐羌同源,氐出於羌的觀點。
  • 彝族不是古氐羌人之後裔
    當時方教授帶領一幹學者來到雲南紅河州的一個小村子裡搞調研,他們去的村子裡全部都是彝族,這些彝族都喜歡用毛牛皮來禦寒,特別是到祭祀或者節日的時候,基本上所有人都要披著毛牛皮然後模仿犛牛的姿態跳起了犛牛舞。方國瑜教授發現,這裡的人們很尊重犛牛,把犛牛的頭骨高高地架在寨門或者顯眼處,受盡了人們的頂禮膜拜。方國瑜教授認為,這一套習俗完全是古氐羌人的禮俗。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服飾文化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們說說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共包括五個語支的十七個民族,即藏族、門巴族、彝族、傈僳族、納西族、哈尼族、基諾族、景頗族、阿昌族、羌族、珞巴族、怒族、普米族、獨龍族、土家族、白族等。
  • 秦安古代的略陽氐族
    氐人逐水草而居,在這裡建起了家園,過著遊牧的生活。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6年),從隴西郡析置天水郡,轄十六縣、道。道與縣平級,是專門治理少數民族的官府。略陽道是天水郡所轄四道之一,以管理氐族而設道,以地處略陽川而得名,治所位於今五營鎮蔡河村。從此,略陽氐族史不絕書,聞名遐邇。
  • 羌族,一個向外輸血的民族!
    在這些民族的文化傳統中,不同程度地保留著古羌人的文化特徵和痕跡。羌族為中華文明史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並永遠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西周以來,羌人更有條件接受中原文化,有的部落較之甘肅、青海地區從事畜牧業乃至狩獵的羌人進行了一步,但發展水平又不及姜姓的程度高,與周的政治關係亦遠不如與姜姓那樣密切,姜氏之戎可以說就是這種介乎於姜與羌之間的類型。
  • 【歷史文化】形天首葬常羊山 氐人先祖開天目
    著名學者趙逵夫說,形天乃氐人始祖。《大荒西經》曰:「有氐人之國。炎帝之孫名靈恝;靈恝生氐人。」氐人的祖先叫「靈恝」。後人僅記起音,將「靈恝」寫為「䝟貐」。《海內西經》曰:猰貐者,蛇身人面,貳負臣所殺也。」《海內西經》也說:「貳負之臣曰危,危與貳負殺猰貐,帝乃梏之疏屬之山,梏其右足,反縛兩手,系之山上木。」猰貐即為靈恝,就是指形天。形天為炎帝之孫。
  • 魏晉政治與族群︱徐璇:漢晉時期氐人的分布、遷徙與變亂
    西漢開設郡縣「排其種人」的拓邊政策激起氐人的不滿與反叛也由此引發氐人的第一次遷徙,這次被動的遷徙使得氐人由原來的以武都為中心的汧隴以南、漢中以西、洮岷以東及冉駹以東北地區外,在以酒泉郡為中心的河西地區形成新的分布中心,即《魏略·西戎傳》所說的氐人「或在福祿」,這對後來以氐人為主建立的後涼政權,多少準備了一些條件。兩漢對待氐人的政策也為後來的曹魏所借鑑,並進一步強化。
  • 昔日氐人與今日白馬人
    當時間來到三國時期,魏國徵服這一地區,並且下令氐人內遷。 在那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之志,不與華同」的年代裡,內遷無疑居人籬下。統治者拼命拉攏氐族上層階級,極力剝削氐族底層大眾,再加上官員對於氐人的區分對待,使得氐人長期生活在統治者的嚴酷壓迫之下。用當代的話說就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 攪亂中原的匈奴、鮮卑、氐、羌、羯等五族,最後都去哪了
    客觀來說,這一舉動對於整個16國時代有著巨大的影響,民族融合空前迅速,而且北方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快速增長。不客氣的說,北魏政權奠定了統一的基礎,沒有北魏政權,就沒有後來的隋王朝的登場。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鮮卑部族很快的融合到了中原文化之中,具體的體現就是隋唐的皇室血脈,全部都帶有很重的鮮卑血脈。
  • 四川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成果展開幕
    中國網11月20日訊 近日,第四屆四川省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成果展暨2020年羌歷年慶祝活動啟幕。本次活動由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中共阿壩州委、阿壩州人民政府主辦,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阿壩州文化體育和旅遊局、中共理縣縣委、理縣人民政府、阿壩州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承辦。
  • 《桃坪羌寨我的家》:一部人類學紀錄片背後有關羌族女性形象文化
    從景物到人物的轉換,我們看到了紀錄片中的主角——龍小瓊和她的母親、奶奶,一家三代人的生活場所和生活方式呈現在了眼前。我們在思考導演為什麼選取的人物角色均為女性時,不得不打破時間界限去探求真實原因。實質上,在羌族文化歷史背景中,女性的地位是較高的。這和它遠古時期的母舅權大有關係,所以整個民族帶著濃鬱的原始母系崇拜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