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不是古氐羌人之後裔

2021-02-19 彝族

彝族是一個崇尚禮教和等級森嚴的民族,她在長江流域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的古文明,她曾經幾乎雄霸了大西南。彝族是一個以家族血統為紐帶的強大的統治集團,這個集團有著近500代的父子連名譜系!他們使用文字的時限可追溯到上萬年前;統治集團內部有著嚴格的根深蒂固的家族血統觀念,等級森嚴,層次分明,不可逾越。然而由於歷史的原因,這個民族所到之處,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一些令人費解的迷團。

有人認為彝族與古越族同族,有人認為彝族來源於西藏高原,還有「濮人」說、「僚人」說、「盧人」說,也有國外學者所持的「高加索人種」說等眾多學說,但在一度時間裡學術界較為流行的是「彝族源於古羌人」這一學說。「彝族是古羌人之後裔」這一觀點是著名學者、歷史學家方國瑜教授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葉提出來的。當時方教授帶領一幹學者來到雲南紅河州的一個小村子裡搞調研,他們去的村子裡全部都是彝族,這些彝族都喜歡用毛牛皮來禦寒,特別是到祭祀或者節日的時候,基本上所有人都要披著毛牛皮然後模仿犛牛的姿態跳起了犛牛舞。方國瑜教授發現,這裡的人們很尊重犛牛,把犛牛的頭骨高高地架在寨門或者顯眼處,受盡了人們的頂禮膜拜。方國瑜教授認為,這一套習俗完全是古氐羌人的禮俗。(在那個時代,對於研究民族文化的人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制約,如交通工具,信息網絡等等。而這些條件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甚至讓如方國瑜教授類的大家都作出了以點帶面的錯誤判別)為此,方國瑜教授的考察組就下了彝族是古代氐羌之後的錯誤結論。

《後漢書·西羌傳》記載:「至爰曾孫忍時,秦獻公初立,欲復穆公之夡,兵臨渭首,滅狄嵵戎。忍季父昂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出賜支河曲西數千裡,與觽羌絕遠,不復交通。其後子孫分別,各自為種,任隨所之。或為犛牛種……」,當時方國瑜教授可能是拿了這個《後漢書·西羌傳》裡的「其後子孫分別,各自為種,任隨所之。或為犛牛種」這段記載來作為依據了吧?因此認定彝族是「犛牛種」是氐羌後。

隨著當今考古界不斷有新的發現和對彝漢古籍文獻及西南地區彝族、羌族的歷史研究的不斷深入,「彝族源於羌」這一說法逐漸被證明是片面的、錯誤的。

話說回來,無論是氐羌的民族形成歷史時間還是其他方面,遠遠都不能和彝族的歷史相比,更甚者是氐羌沒有屬於自己民族的文字,彝族的文字卻已經幾近萬年!這個民族有著古老的十月太陽曆,有著近五百代的父子聯名譜,有著《西南彝志》和《彝族源流》等若干古籍,現在已挖掘整理出來的和正在挖掘的還很多。

據司馬遷《史記·秦本記》中的記載:「秦獻公初立,(即公元前384年)欲法其祖,出兵滅狄嵵戎。羌無弋爰劍之孫昂則恐於秦國攻伐,率羌人南遷。」 到了秦始皇派遣蒙恬「築長城以界之」(約公元前221年左右)以後,「觽羌不復南度。」根據這些記載我們知道,氐羌系進入西南的時間大約是在秦漢時期的公元前384年至公元前221年左右,而秦漢時期在西南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早已生活著「諾蘇」(即彝族)。據《西南彝志》記載:夏、商時勤勞的彝族先民就已經建立了以岷江流域、四川盆地為中心的古蜀國;以滇池區域為中心的古滇國等部落聯盟制國家,並且氐羌人南遷時與當時生活於今茂汶地區的土著夷人「戈基」家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羌族史詩《羌戈大戰》也記述了這段歷史。當時氐羌人首領「阿巴白構」率部南遷,同土著「戈基人」相戰,戈基人強悍勇猛,氐羌失敗了。後來得到了神靈的幫助,氐羌人才得以打勝。《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也記載了岷江上遊茂汶一帶在西漢時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顯然這裡所記述的夷(彝族)與氐羌是各自不同的民族或者說是部落。

而方國瑜教授所去的那個地方的彝族又是怎麼回事呢?他們為什麼要用氐羌的習俗呢?其實問題是很簡單的。於一種禮俗它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便會融入到一定地域範圍內的人群裡去,不管生活在那裡的人群是不是同一個民族,因此可以說禮俗在一定的地域範圍內是可以共享的。就像現在我們有著很多與漢民族相同的生活習慣,也用著漢文字,難道我們就不是彝族了麼?當然,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作為研究歷史的學者難免會存在有錯誤,而這種情況人們是會理解的。

現在方教授的彝族氐羌論已經被《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和諸多文物考古成果等許多強有力的證據所推翻,使「彝族是古羌人之後裔」這個錯誤的論斷退出了彝族文化研究的舞臺。然而這個論斷的影響是深遠的,畢竟這個定義下了半個世紀之久,並且領導了中國民族文化研究中有關「彝族的來源」這一塊領域五十多年!就是現在,還有著不少的民族文化熱心者因為不知道學術界的真實情況,還在奉行著彝族是氐羌後裔這一錯誤學說呢。

目前,很多研究彝族歷史文化的學者正在辛勤地耕耘著,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會有著許多隱藏在民間的彝族文化瑰寶會被逐漸挖掘出來,這些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將放射出她本來應有的絢爛光彩。

阿哲魯仇直

作者:阿哲魯仇直 男,彝族;漢名:楊永祥,大專文化,1967年生,貴州省赫章縣人,慕臥格妥阿哲嫡傳後裔。當代作家協會會員,當代文學藝術中心作家委員會會員。生長在夜郎故地,血液中流淌著執著。永恆不變的信念是:當太陽和月亮落下山那頭,當索瑪花美麗的身影飄落逝去,卻依然有著深深的眷戀!

【感謝您關注民族類最有影響力的微信公眾平臺——彝族微信公眾平臺】如果您喜歡彝族微信公眾平臺的內容,歡迎點擊屏幕右上角按鈕【分享到朋友圈】分享內容。歡迎您通過以下方式關注彝族微信公眾平臺:

1.點擊屏幕右上角藍字【彝族】可直接關注彝族微信公眾平臺

2.在【添加好友】——》【搜索公眾帳號】中查找:彝族

3.掃描二維碼或加微信號(yizuwxpt)關注彝族微信公眾平臺!

4.投稿郵箱:yizuqn@163.com

5.彝族微信公眾平臺新聞熱線:13888141669

相關焦點

  • 山海經之氐人
    氐族自稱「盍稚」,「氐」為它族對其之稱。魏晉以降,逐漸成為氐人自稱。似與分布在秦隴、巴蜀之間峻岅相接的地勢有關。如隴阺等。由於氐與羌相鄰,先秦人乃視之為氐地之羌,又覺與羌有別,因稱之為氐羌,或單稱氐。孔晁在《逸周書·王會篇》「氐羌以鸞鳥」的注中就提到:「氐羌,氐地羌,羌不同,故謂之氐羌,今渭之氐矣。」氐,乃由地名而轉為族名。
  • 羌人與羌人政權1
    一、羌人羌人曾是古東方大族,形成於青藏高原地區,也就是藏族古稱。以羊為圖騰(早先以畜牧業為主)。
  • 略談氐族
    氐族是我們隴南的土著民族,隴南和川北的白馬藏族,大略就是其未漢化的、保留了較多氐族傳統的後裔。十六國時期,氐人建立了前秦、後涼、仇池等政權。相比匈奴、鮮卑、羯、羌,氐人擅長農耕,容易融入漢人,漢化程度也較高。當然羌人和遼東鮮卑漢化程度也較高,不過那是歷史原因,而非生活習慣。氐人的祖先,大略是上古時期被華夏人驅趕到西北的三苗。氐人雖然生活在西北地區,長期和羌人為鄰,又長期被古人混同,實際上兩者是很好區分的。氐人多編發,住板屋,以耕種為生。
  • 張犇:氐族淵源
    而在《後漢書》中,對於古羌的描述即為「地少五穀,以產牧為業」的農牧兼營的民族,生產方式與氐人不同。氐、羌並非同族,而是分屬兩族,對於這一點,必須有清晰的認識。當然,民間流傳的「低地為氐,高地為羌」的說法,雖然從學術角度而言不是非常嚴謹,卻也道出一個事實,即儘管氐與羌自古以來關係密切,但二者間依然有著細微的差異。
  • 青海:古羌人的前世今生
    另外,先秦時期我國古籍對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古羌人以「西戎」、「戎狄」、「西夷」、「西羌」等稱呼,體現出西部羌人與中華民族融合發展的密切關係。 儘管青海是古羌人的聚居地,但對多數青海人來說,古羌人仍然是一個神秘的話題,存在著許多不解之謎。
  • 青海古羌人,你在哪裡?
    ,存在許多不解之謎。,「羌」字是由羊的象形文字中轉化而來,羊是今天十二生肖中非常討人喜歡的生肖,性格溫順,是古羌人的崇拜圖騰,羌也是「牧羊人」的意思。另外,商周以來西部羌人在長期的大遷徙中,向我國東南出擊,尤以向西南氣候溫暖地區的發展較為突出,今天我國西南地區的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彝族、納西族、傈僳族等十多個少數民族,緬甸共和國的緬族、克欽族等大部分民族,都是我國西部羌人的後裔。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二十多萬羌族同胞,始終不渝地認定青海古羌人為他們的祖先,青海是他們的故鄉,對青海人特別和藹可親。
  • 拖垮劉曜的真正勢力-------隴右氐羌(一)
    "諸逆人之家老弱沒奚官者" 可見當時氐羌反叛時部落收到的殘酷對待。       田崧為劉趙官員,他稱呼氐人楊難敵為奴才,可見氐人之地位,較之漢人又更低一等了。      這二十萬口可不是去長安這個大城市享福的,他們的去處無非是奴隸還有軍隊。
  • 氐族與氐族政權1
    春秋戰國時開始以氐作為族稱,如《山海經·大荒西經》載:「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靈生互人,是能上下於天。」據郝懿行《山海經箋疏》註:「互人國即《海內南經》氐人國。氐、互一字蓋以形近而訛,以俗『氐』正作『互』字也。」說明春秋戰國時已有「氐人」存在。但在先秦史籍中往往氐羌連用或並稱。
  • 虎躍千年 淵源流長的彝族虎圖騰崇拜
    彝族所居住的山寨或山頭,也有以虎為名的;雲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有彝村名「臘莫」、「羅摩」;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的彝族村寨也有名為「羅夷」、「臘烏」;雲南省寧蒗縣和四川省涼山彝州之間有納拉山脈是彝族世居之地,彝族「尚黑崇虎」,故名為「黑虎山」、「納拉山」;還有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有一道山崗取名為「羅白嘎裡」,全意為「虎人居住的山崗」,說明遙古時代的彝族曾經在此居住生活過,雖然今日沒有前人的遺蹟
  • 火一樣的民族:彝族的歷史起源是什麼?有哪些獨具特色的文化習俗
    彝族有哪些歷史淵源?風俗習慣是什麼?從彝族年和美食說起彝族作為我國人口位列第六的少數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韻味和古老的文化氣息。彝族是上古時期分布於西部地區古羌人後裔,其民族構成中絕大多數都為古羌族。隨著歲月流逝與朝代更迭彝族人,始終保持著古樸的民族本色。
  • 從西域高冷王者,到羌氐好夥伴,天之驕子匈奴人劉淵靠謙虛走上王者之路
    西晉初年的鮮卑禿髮樹機起機起義造反除了有本族人參與,包括匈奴人在內的「諸胡」也是重要參與者,他的多民族大軍僅僅是戰敗投降的「諸胡」高達20多萬,讓司馬炎非常頭疼,西晉大臣更是想出了讓劉淵領兵的高招。。公元296年匈奴人郝散也不甘人後,在上黨造反,秦、雍兩州羌、氐眾人也紛紛參與。氐人齊萬年更是在西北配合郝散作戰,他同樣集結了包括匈奴在被多民族大軍一起作戰。
  • 彝族是夏代的統治者 古彝文是夏代的官方文字
    蘇秉琦先生曾詬病歷史教育兩大怪圈,第一個怪圈就是「中華大統一觀」,也就是把漢族史看成是正史,少數民族地區的歷史則一筆帶過。所以,言先秦時期巴蜀尚未入華夏,有些問題,因過去是「入夷則夷,入夏則夏」,四川的族團、方國之治,沒什麼不同,且六夷、七羌、九氐,民族之多,混雜,繁衍,故複雜性便成為重要特徵。民間三星堆玉石器,在越有利解開三代之謎時,則反倒和傳統嚴重地衝突,也說明了這點!
  • 摩梭人不是元代蒙古人後裔
    它們不是同一文化背景下的產物,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其次,是關於土司世代是蒙古族之誤傳。根據美國學者洛克在瀘沽湖一帶考察時,所記下的口傳史料中(見《中國西南古納西王國》下卷)寫道:「已故永寧總管阿雲山說他和永寧所有姓阿的一樣,是蒙古族出身,當忽必烈1253年徵服雲南時,留下的蒙古官員後裔。」阿氏的人經常告訴我說:「他們自認是蒙古人。『永寧土司直至今日還以他們的蒙古出身引為自豪。」
  • 滋滋普烏 |彝族人的靈魂家園
    今天的昭通本已不是彝族主要聚居地,但是,歷史上有一個大的事件彝族六祖分支確實是發生在這裡。
  • 詳解西秦嶺山脈,武都郡與氐人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59節]作者:溫駿軒長篇連載,每周更新胡馬羌笛——涼州14——武都郡與氐人毫無疑問,涼州是一個西北屬性的板塊。如果想發揮最大的作用,兩條支流除了源頭相近以外,最好還應位於秦嶺山地,而不是海拔更高的青藏高原地帶。結合現在的行政設置,洮河中部的岷縣與位於白龍江中部的舟曲縣,可以被認定為是青藏高原與秦嶺的兩個分割點。依照上述要求,位於岷縣東南的「迭藏河」與舟曲東北方向的「岷江」(與流入成都平原的岷江同名),成為了具體的線路選擇。其中大部分線路是依託古稱「羌水」的岷江河谷。
  • 《古永、驃國、蒲甘王朝和緬甸東南亞之起始點》
    上一次我們講到古氐羌人沿著瀾滄江、怒江來到哀牢山地區。在保山、蒲縹與百濮、百越等相遇融合,建立了哀牢國。
  • 【絢麗甘肅】隴南:古代氐族的搖籃
    更難得的是直到今天我們還能「窺探」到一支生活在文縣白馬河流域的古代氐族後裔,他們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格外引人注目。  仇池山伏羲崖  仇池山:古代氐族的分布中心和精神聖地  氐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民族,殷商時期就已存在。童恩正先生根據《詩經·商頌·殷武》中「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
  • 彝族創世英雄支格阿魯的人物形象
    彝漢兩個民族的部分文化有著共同的來源,在《彝族淵源》中記載「彝族是從西北古氐羌部落向西南遷徒,消化了當地一些小氏族而形成了彝族的先民。原來漢族也與西北的古羌人有關。據文獻記載,漢族的主要族源華夏民族主要源於古代生活在黃河上遊一代的炎、黃部落,而炎、黃部落正是源於古羌人。《史記》裡記載:禹興於西羌,可以看出華夏族建立的夏朝開國元首是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