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羌人
羌人曾是古東方大族,形成於青藏高原地區,也就是藏族古稱。以羊為圖騰(早先以畜牧業為主)。關於「羌」的文字記錄見於商代。殷商甲骨文中頻繁出現「羌」這個字,意為奴隸。
歷史上因時代、地域的不同,羌人又被稱之為「姜」、「羌」、「氐羌」、「羌戎」、「西羌」等。
1、民族歷史
姜姓始祖為炎帝,其最初分布於中國西部地區,「姜」、「羌」、「氐羌」《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左傳·哀公九年》也載:「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後也。」後東向進入中原地區,在今河南及河南、河北、山東交界地區獲得空前發展,成為黃河流域幾個著名的部落集團之一。
「羌」、「氐羌」。關於「羌」的文字記錄見於商代。殷商甲骨文中記錄了大量有關「羌」和「羌方」的活動,意為奴隸。
甲骨文關於「羌」和「羌方」的記載中,從活動情況看,商代羌之疆域廣大,大致據有今甘肅省大部和陝西西部、山西南部及河南西北一帶,是商王朝「四邦方」之一。著名族群有「北羌」、「馬羌」等。其經濟生活仍以畜牧業為主。後羌人加入周武王推翻商王朝的聯軍。
(1)氐羌
氐羌之名最早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獻。《山海經·海內經》說:「伯夷父生西嶽,西嶽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逸周書·王會解》說「氐羌以鸞鳥」。孔晁《注》云:「氐羌,與羌不同,故謂之『氐羌』;今謂之『矣』。」如是,羌是大名,氐是羌中的一種,因羌的種類很多,所以稱氐為「氐羌」。據顧頡剛考證認為,氐羌同為姜姓,即同出於炎帝。童書業更進一步論證:「『姬姜』似即『氐羌』。『姜』之即『羌』……『姬』之即『氐』。」如是,氐羌實為共同種,蓋其後進,是有此稱。至漢晉以後,氐羌逐漸分流,成為介於華、羌之間的又一民族。
戎、羌戎。周文獻中常以戎概稱西方非華夏文化圈內諸族。如《禮記·王制》:「……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又《大戴禮記·千乘》載:「……西闢之民曰戎,勁以剛。」考戎當為炎黃族群之後進者。顧頡剛認為:「晉、秦諸國周圍都是戎、狄。」這就是說在今山西、陝西南省境內生活於戎、狄文化的,遠較生活華夏文化的為多……戎裡也有姬姓的,也有姜姓的,使我們知道姬姜諸姓本出於戎。見於史載的「戎」族群,先後有「犬戎」、「姜氏之戎」、「允姓之戎」、「申戎」、「陸渾之戎」和「義渠」等。從發展水平上說,他們是介於姜、羌之間的類型。任乃強指出:「羌語中,適於耕種的河谷叫戎……羌與戎的區別,就是牧與農的區別。
(2)西羌
氐羌族群世居西方,而留居原地者依然保存其經濟和文化傳統,廣布於我國西北、西南地區。因此,漢晉史籍又常稱之「西羌」。西羌族群甚多,史載「凡百五十種」。在今甘肅、青海、陝西地區的有:先零羌、燒當羌、鍾羌、勒姐羌、當煎羌、罕羌、且凍羌、沈氐羌、虔人羌、牢姐羌、卦養羌、彡姐羌、燒何羌、鞏唐羌、當闐羌、滇那羌、黃羝羌等。在今新疆則有西夜、蒲犁、依賴、無雷、蔥芘、白馬、黃牛、阿色等。西藏有發羌、唐犛;內蒙古有南山羌。而西南地區則有犛牛羌、白馬羌、參狼羌、青衣羌等。
(3)羌族
羌人中的一支約在春秋、戰國時從甘肅、青海地區絡繹遷居於岷江上遊一帶生息繁衍,與當地居民相融合,逐漸形成為今日的羌族。
中國:羌族、藏族、彝族、哈尼族、白族、納西族、僳僳族、景頗族、怒族、德昂族、拉祜族等。
緬甸:緬族(三千五百萬)、克欽族(景頗族,一百五十萬)、克倫族(近五百萬)、克耶族(二十餘萬)、欽族(一百餘萬)、若開族(二百六十萬)、愛伲族(哈尼族,五萬)、僳僳族(三十萬)、崩龍族(德昂族,二十萬)、拉祜族(五萬)等。緬甸總人口約為五千五百萬---六千萬之間。羌人民族大約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
印度:今印度阿薩姆邦的諸民族,約二千餘萬人。
泰國、越南、寮國等國也有少量的羌人民族。
2、分布概況
古族名。又稱西羌。最早載於甲骨文卜辭,意指西方牧羊人。商周時已遍布今陝西、 甘肅、青海、新疆南部和四川西部一帶,部分入中原定居。商末曾隨周武王伐紂。秦漢 時部落眾多,有先零、燒當、卑湳、卑禾、婼、參狼、鍾等,在今四川境有白馬羌、犛牛羌(越嶲羌)。東漢,「西羌」專 指羌人中內遷定居於隴西諸郡的一支。魏晉南北朝至唐宋間,有宕昌、鄧至、白蘭、党項諸羌。居住分散,多以遊牧為主。但與漢人雜處者,則早在戰國、秦漢時已逐漸定居農耕。羌人部落首領多受歷朝冊封。建立過後秦政權。宋時党項羌建立西夏政權。宋以後逐漸分化並與周邊各族融合。現分布在四川岷江上遊的羌族是古羌人的一支後裔。
3、起源
於青海河湟地區、渭水上遊草原一帶的羌族,早在西周時期就活動於甘肅臨洮一帶,一般認為羌族是當地土著與外遷來的苗民經過長期的共同生活最後形成的。戰國時期,羌人部落活動於祁連山區,並至遲在戰國晚期北出扁都口(今甘肅民樂南),霍城一帶(今甘肅山丹),進入河西走廊。《漢書地理志》、《括地誌》以及河西走廊西部地區出土的簡牘文書都有關於河西羌人的明確記載。秦漢之際,遊徙、生活於河西走廊的羌人漸漸話躍於政治、軍事歷史舞臺。《漢書地理志》所載漢政府設立於河西走廊的番(音皮)和縣,就是為安置番樂羌而設置。僅東漢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至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80年間,河西羌人就發動過針對河西走廊四郡及重要軍事、政治要塞的戰爭近十起,範圍遍及河西走廊。他們攻城略地,但屢戰屢敗,始終無力與中央政府對抗。隨著漢政府對絲綢之路的開拓經營和西北疆域的擴展和中原強勢文化的擴散,河西地區各民族融合進程加快,河西羌人在這一過程漸漸消逝,但從考古發掘的葬俗、遺址等方面,我們仍可以窺見羌人遠去的背影。
4、身影
河西走廊的羌人與各族的融合併沒有在魏晉時期五胡十六國的紛紜戰火中完成。早在漢武帝時期,漢政府就在河西「北卻匈奴,西逐諸羌」的同時「設護羌校尉,以統治羌人」,採取高壓與懷柔並舉的政策統治河西民族。事實上,羌人西遷的腳步自漢至魏晉數百年間就沒有停止過。斯坦因在羅布泊發現的魏晉時期羌女文書中說:「羌女白:取別之後,便爾西邁,相見無緣,書問疏簡;每念茲對,不舍心懷,情用勞結。倉卒復致消息,不能別有書裁,因數字值信復表。馬羌。」這位憂怨的羌族女子在文書中留下了羌人西遷羅布泊的記錄。實際上,魏晉時期的河西羌人不僅有部分西遷,而且還有相當部分南出祁連融入吐蕃,北入大漠融於匈奴等族。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大唐王朝不僅沿襲了「張國臂掖,以達西域」的政策,而且將之發揚光大,開疆拓土,使得絲綢之路的經濟,文化交流達到全盛時期。在多元文化並存的背景下,河西走廊羌人進一步發展壯大。唐鹹通末,《郭煌石室遺書·張氏勳德記》中還提到河西走廊的羌人。
宋初,留居河西走廊的羌人參與羌族的一個龐大分支——党項羌西夏王朝的建立,後為元所滅。
元代河西羌人的活動日趨微弱,民族融合狀態下,羌人的分布範圍越來越小。在史籍和考古資料中有關河西走廊羌人的信息,已很難得見。有關文獻中所提到的「羌人」,實指分布於此地的其他少數民族。留居河西走廊的羌人之民族融合過程終於在元代畫上了句號。河西走廊的羌人和羌人部落漸漸遠了。今天,我們只能通過史籍的零星記載去打量「當煎羌」、「燒何羌」、「當闐羌」、「沈氐羌」這些近乎陌生的羌人部落名稱;或是通過出土文物及其所載帶的文化信息以及今日河西走廊方言中孑遺的「羌活」(中草藥)、「羌鹽」(食鹽的一種)等隻言片語穿越時空去感受,感知他們了。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