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人與羌人政權1

2021-03-04 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一、羌人

羌人曾是古東方大族,形成於青藏高原地區,也就是藏族古稱。以羊為圖騰(早先以畜牧業為主)。關於「羌」的文字記錄見於商代。殷商甲骨文中頻繁出現「羌」這個字,意為奴隸。

歷史上因時代、地域的不同,羌人又被稱之為「姜」、「羌」、「氐羌」、「羌戎」、「西羌」等。

1、民族歷史

姜姓始祖為炎帝,其最初分布於中國西部地區,「姜」、「羌」、「氐羌」《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左傳·哀公九年》也載:「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後也。」後東向進入中原地區,在今河南及河南、河北、山東交界地區獲得空前發展,成為黃河流域幾個著名的部落集團之一。

「羌」、「氐羌」。關於「羌」的文字記錄見於商代。殷商甲骨文中記錄了大量有關「羌」和「羌方」的活動,意為奴隸。

甲骨文關於「羌」和「羌方」的記載中,從活動情況看,商代羌之疆域廣大,大致據有今甘肅省大部和陝西西部、山西南部及河南西北一帶,是商王朝「四邦方」之一。著名族群有「北羌」、「馬羌」等。其經濟生活仍以畜牧業為主。後羌人加入周武王推翻商王朝的聯軍。

(1)氐羌

氐羌之名最早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獻。《山海經·海內經》說:「伯夷父生西嶽,西嶽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逸周書·王會解》說「氐羌以鸞鳥」。孔晁《注》云:「氐羌,與羌不同,故謂之『氐羌』;今謂之『矣』。」如是,羌是大名,氐是羌中的一種,因羌的種類很多,所以稱氐為「氐羌」。據顧頡剛考證認為,氐羌同為姜姓,即同出於炎帝。童書業更進一步論證:「『姬姜』似即『氐羌』。『姜』之即『羌』……『姬』之即『氐』。」如是,氐羌實為共同種,蓋其後進,是有此稱。至漢晉以後,氐羌逐漸分流,成為介於華、羌之間的又一民族。

戎、羌戎。周文獻中常以戎概稱西方非華夏文化圈內諸族。如《禮記·王制》:「……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又《大戴禮記·千乘》載:「……西闢之民曰戎,勁以剛。」考戎當為炎黃族群之後進者。顧頡剛認為:「晉、秦諸國周圍都是戎、狄。」這就是說在今山西、陝西南省境內生活於戎、狄文化的,遠較生活華夏文化的為多……戎裡也有姬姓的,也有姜姓的,使我們知道姬姜諸姓本出於戎。見於史載的「戎」族群,先後有「犬戎」、「姜氏之戎」、「允姓之戎」、「申戎」、「陸渾之戎」和「義渠」等。從發展水平上說,他們是介於姜、羌之間的類型。任乃強指出:「羌語中,適於耕種的河谷叫戎……羌與戎的區別,就是牧與農的區別。

(2)西羌

氐羌族群世居西方,而留居原地者依然保存其經濟和文化傳統,廣布於我國西北、西南地區。因此,漢晉史籍又常稱之「西羌」。西羌族群甚多,史載「凡百五十種」。在今甘肅、青海、陝西地區的有:先零羌、燒當羌、鍾羌、勒姐羌、當煎羌、罕羌、且凍羌、沈氐羌、虔人羌、牢姐羌、卦養羌、彡姐羌、燒何羌、鞏唐羌、當闐羌、滇那羌、黃羝羌等。在今新疆則有西夜、蒲犁、依賴、無雷、蔥芘、白馬、黃牛、阿色等。西藏有發羌、唐犛;內蒙古有南山羌。而西南地區則有犛牛羌、白馬羌、參狼羌、青衣羌等。

(3)羌族

羌人中的一支約在春秋、戰國時從甘肅、青海地區絡繹遷居於岷江上遊一帶生息繁衍,與當地居民相融合,逐漸形成為今日的羌族。

中國:羌族、藏族、彝族、哈尼族、白族、納西族、僳僳族、景頗族、怒族、德昂族、拉祜族等。

緬甸:緬族(三千五百萬)、克欽族(景頗族,一百五十萬)、克倫族(近五百萬)、克耶族(二十餘萬)、欽族(一百餘萬)、若開族(二百六十萬)、愛伲族(哈尼族,五萬)、僳僳族(三十萬)、崩龍族(德昂族,二十萬)、拉祜族(五萬)等。緬甸總人口約為五千五百萬---六千萬之間。羌人民族大約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

印度:今印度阿薩姆邦的諸民族,約二千餘萬人。

泰國、越南、寮國等國也有少量的羌人民族。

2、分布概況

古族名。又稱西羌。最早載於甲骨文卜辭,意指西方牧羊人。商周時已遍布今陝西、 甘肅、青海、新疆南部和四川西部一帶,部分入中原定居。商末曾隨周武王伐紂。秦漢 時部落眾多,有先零、燒當、卑湳、卑禾、婼、參狼、鍾等,在今四川境有白馬羌、犛牛羌(越嶲羌)。東漢,「西羌」專 指羌人中內遷定居於隴西諸郡的一支。魏晉南北朝至唐宋間,有宕昌、鄧至、白蘭、党項諸羌。居住分散,多以遊牧為主。但與漢人雜處者,則早在戰國、秦漢時已逐漸定居農耕。羌人部落首領多受歷朝冊封。建立過後秦政權。宋時党項羌建立西夏政權。宋以後逐漸分化並與周邊各族融合。現分布在四川岷江上遊的羌族是古羌人的一支後裔。

3、起源

於青海河湟地區、渭水上遊草原一帶的羌族,早在西周時期就活動於甘肅臨洮一帶,一般認為羌族是當地土著與外遷來的苗民經過長期的共同生活最後形成的。戰國時期,羌人部落活動於祁連山區,並至遲在戰國晚期北出扁都口(今甘肅民樂南),霍城一帶(今甘肅山丹),進入河西走廊。《漢書地理志》、《括地誌》以及河西走廊西部地區出土的簡牘文書都有關於河西羌人的明確記載。秦漢之際,遊徙、生活於河西走廊的羌人漸漸話躍於政治、軍事歷史舞臺。《漢書地理志》所載漢政府設立於河西走廊的番(音皮)和縣,就是為安置番樂羌而設置。僅東漢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至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80年間,河西羌人就發動過針對河西走廊四郡及重要軍事、政治要塞的戰爭近十起,範圍遍及河西走廊。他們攻城略地,但屢戰屢敗,始終無力與中央政府對抗。隨著漢政府對絲綢之路的開拓經營和西北疆域的擴展和中原強勢文化的擴散,河西地區各民族融合進程加快,河西羌人在這一過程漸漸消逝,但從考古發掘的葬俗、遺址等方面,我們仍可以窺見羌人遠去的背影。

4、身影

河西走廊的羌人與各族的融合併沒有在魏晉時期五胡十六國的紛紜戰火中完成。早在漢武帝時期,漢政府就在河西「北卻匈奴,西逐諸羌」的同時「設護羌校尉,以統治羌人」,採取高壓與懷柔並舉的政策統治河西民族。事實上,羌人西遷的腳步自漢至魏晉數百年間就沒有停止過。斯坦因在羅布泊發現的魏晉時期羌女文書中說:「羌女白:取別之後,便爾西邁,相見無緣,書問疏簡;每念茲對,不舍心懷,情用勞結。倉卒復致消息,不能別有書裁,因數字值信復表。馬羌。」這位憂怨的羌族女子在文書中留下了羌人西遷羅布泊的記錄。實際上,魏晉時期的河西羌人不僅有部分西遷,而且還有相當部分南出祁連融入吐蕃,北入大漠融於匈奴等族。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大唐王朝不僅沿襲了「張國臂掖,以達西域」的政策,而且將之發揚光大,開疆拓土,使得絲綢之路的經濟,文化交流達到全盛時期。在多元文化並存的背景下,河西走廊羌人進一步發展壯大。唐鹹通末,《郭煌石室遺書·張氏勳德記》中還提到河西走廊的羌人。

宋初,留居河西走廊的羌人參與羌族的一個龐大分支——党項羌西夏王朝的建立,後為元所滅。

元代河西羌人的活動日趨微弱,民族融合狀態下,羌人的分布範圍越來越小。在史籍和考古資料中有關河西走廊羌人的信息,已很難得見。有關文獻中所提到的「羌人」,實指分布於此地的其他少數民族。留居河西走廊的羌人之民族融合過程終於在元代畫上了句號。河西走廊的羌人和羌人部落漸漸遠了。今天,我們只能通過史籍的零星記載去打量「當煎羌」、「燒何羌」、「當闐羌」、「沈氐羌」這些近乎陌生的羌人部落名稱;或是通過出土文物及其所載帶的文化信息以及今日河西走廊方言中孑遺的「羌活」(中草藥)、「羌鹽」(食鹽的一種)等隻言片語穿越時空去感受,感知他們了。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相關焦點

  • 青海:古羌人的前世今生
    另外,先秦時期我國古籍對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古羌人以「西戎」、「戎狄」、「西夷」、「西羌」等稱呼,體現出西部羌人與中華民族融合發展的密切關係。 儘管青海是古羌人的聚居地,但對多數青海人來說,古羌人仍然是一個神秘的話題,存在著許多不解之謎。
  • 青海古羌人,你在哪裡?
    ,「羌」字是由羊的象形文字中轉化而來,羊是今天十二生肖中非常討人喜歡的生肖,性格溫順,是古羌人的崇拜圖騰,羌也是「牧羊人」的意思。西王母是羌人的部落首領,她與周穆王會盟的事跡在我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甚至在民間演化為兩人相互傾慕的故事,體現了青海古羌人與我國周王朝的緊密關係。另外,流傳於河湟地區的羌人傑出人物無弋爰劍,是當時秦國向西部拓土時俘獲的奴隸,後逃脫被秦兵追捕時,逃入一山洞,秦兵放火焚燒以為已死,羌人發現其還活著稱為神人,受到青海河湟地區羌人擁戴成為首領,在青海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 拖垮劉曜的真正勢力-------隴右氐羌(一)
    但劉聰朝釀成的與氐羌矛盾也延續了下來。       劉曜沒有對氐羌有任何的寬容政策,反而對他們更為嚴苛。 1統治階層的嚴酷對待       從趙臣遊子遠   論平定羌亂   可以看出氐羌人民經歷的酷政。       "峻綱 " 可見當時劉曜對待氐羌的態度。
  • 彝族不是古氐羌人之後裔
    有人認為彝族與古越族同族,有人認為彝族來源於西藏高原,還有「濮人」說、「僚人」說、「盧人」說,也有國外學者所持的「高加索人種」說等眾多學說,但在一度時間裡學術界較為流行的是「彝族源於古羌人」這一學說。「彝族是古羌人之後裔」這一觀點是著名學者、歷史學家方國瑜教授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葉提出來的。
  • 神秘的党項人縱橫歷史600年,史籍記載是羌人,自稱是鮮卑人
    党項人歷史上曾經建立了強大的西夏王朝,這個延續兩百年的政權和遼、宋、金等一直三足鼎立,最終於1217年,隨著蒙古軍的凌厲攻勢,消滅在漫天黃沙之中。党項人也結束了他們600多年的歷史。
  • 從西域高冷王者,到羌氐好夥伴,天之驕子匈奴人劉淵靠謙虛走上王者之路
    到了西晉情況又發生了變化,匈奴人十分熱信參與多民族造反。因為從曹老闆囚禁於扶羅開始,匈奴人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自己的單于,匈奴貴族也失去了對部眾的領導權。雖然他們很多人並不在西晉的徵稅名單上,西晉官員也一樣搶他們的糧食甚至家中老小,所以羌人、氐人也經常造反鬧事。在他們起筆造反時,同病相憐的匈奴人也紛紛響應,雙方結下了深厚的戰鬥友誼。具體到劉淵本人,這種交情就要從他老師崔遊說起,崔遊(早年在司馬昭的幕府上為官)在氐池為官時在氐人中就很有威信,劉淵應該是繼承了這種關係。
  • 三木才:《西羌賦》
    羌海安寧兮眾羌歡,五縣諸羌兮皆內臣。丁卯置馬兮海心山,求龍種駒兮牧騍群。使登長城兮望祁連,疏勒長雲兮紫山蒼。《西羌賦》腳註1,太初: 古代謂形成天地的元氣。《列子.天瑞》:「太初諸氣之始也。″2,卵: 即混沌。《盤古》:"天地混沌子。"雞子" ,亦即雞卵。
  • 梵語是月氏人、古代羌人的語言
    梵語是月氏人、古代羌人的語言      數百年間,國內無數人學習梵語,之後赴西天取經。到天竺之後,他們發現:在天竺的上流社會,梵語是通用語言。
  • 商朝活人祭祀來源竟是羌人戰俘,和現代羌族同源
    另外,很多甲骨文卜辭裡,在記載祭祀祖先時,常常出現「十羌」「三十羌」「五十羌」「百羌」「三百羌」這樣的文字。而在挖掘的祭祀坑內的人祭屍骨數量,恰恰也經常是10、30、50、100、300這種成整數的數字,於是很有可能這些人祭就是來源於古羌人。
  • 60 從驅逐羌人到趙充國屯田撫羌,漢朝找到了一個有效招降羌人的辦法
    漢武帝派兵將羌人趕走,不讓他們居住在湟水附近肥沃的土地上,又設立護羌校尉,統領一切與羌人相關的政治和軍事事務。 漢宣帝時,羌人屢次請求搬遷到湟水邊的土地上放牧,漢朝總是不準。羌人無視禁令,紛紛偷渡過湟水,漢朝難以禁止。漢宣帝接到報告說先零羌人又與匈奴交往,於是派大臣義渠安國前往查看。
  • 傳習傳承羌歌羌舞,讓羌文化「活」起來
    據了解,該培訓會當地文化專幹、文藝骨幹和羌族群眾代表等50餘人參加。此次培訓活動由縣文廣旅局牽頭,縣文化館組織實施,培訓課程既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相關政策法規理論知識,也有口弦、羌歌、羌舞等技能實操。
  • 不可不知的國學小知識之羌的來歷
    商朝末年,羌人曾參加武王伐紂的戰爭。 羌人是古戎人的一部分。《國語.周語》載西周宣王時有「羌氏之戎」,勢力強大。姜戎中有申戎,後與犬戎等共滅西周。《左傳》雲「姜戎氏」,春秋前期入居豫西,其俗被發,與羌同。「姜」、「羌」二字古時相通,學者多認為此姜戎即羌人。
  • 羌人為何老是跟著漢人豪強玩造反?誰讓他們的分家傳統那麼坑
    ,還特別佩服馬超這樣的流量名將(提蜀漢招募羌人炮灰是馬超的主要任務)。羌人豪酋中也盛行多妻制度,但他們沒有嫡長制度,往往是老爹一死部落就分成十來份。一個羌人的豪酋往往手下只有十幾落民眾,在東漢和羌人的戰爭中經常出現數百個羌人豪酋一起投降的情景。
  • 【新書推介】薛小林:《爭霸西州:匈奴、西羌與兩漢的興衰》
    反擊匈奴必須拓土西州,拓土西州後,必須鞏固對西州的統治,才能隔絕羌胡、削弱匈奴,保持對匈奴的戰略優勢。為了與匈奴爭奪西域,李廣利兩次遠徵大宛,當時可謂天下騷動,大量的人力、物力輸入到河西,為河西的發展注入動力,時人對於河西也第一次有了「國土」的感覺。經營西域也為河西提供了安全屏障,保障了河西的生產發展。西漢往西州遷徙了數百萬人口,為西州的發展提供了人力保障。
  • 關於家鄉話與屈賦中的羌字解讀
    泗原先生用《楚辭王逸章句(明隆慶辛未繙宋本)》到清末王闓運《楚辭釋(清光緒辛丑)》,還有日人岡松成君盈的《楚辭考(日本明治四十三年)》二十六種著作校勘,寫成一種最精確的《離騷》文本,全篇二句一韻,二韻一節,共九十三節,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六十四字,還訂正了一些文字,刪去了「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為改路。初既與餘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四句二十六字。
  • 羌山細語|為什麼羌族人的屋頂上有塊白石?羌族知識小課堂開課啦!
    想必來九皇山遊玩過的朋友,很好奇為什麼在景區的一些建築物,比如西羌酒店、天神殿等景點,屋頂上怎麼會有白色的石頭?今天小編就來為你介紹羌族的白石崇拜。白石崇拜是羌族信仰習俗。流行於茂縣、汶川、理縣、北川等地。
  • 史上第一位女將軍,率13000大軍攻打羌人,還曾經打敗東夷
    商王武丁在位期間,西邊的周人還不是勁敵,當時商王朝的敵人主要是羌人。武丁有一回討伐羌,他先命令婦好帶領一萬三千人前去攻打羌人。13000人與後來動輒數萬乃至數十萬人的大戰相比,或許有點少,但在當時卻不得了。因為當時戰爭多數都是幾百人幾千人,能上萬都是大戰役了。 此次攻打羌人戰役中,婦好大獲全勝,而且抓了不少俘虜。
  • 激活傳奇天賦 《古羌傳奇》職業天賦打造
    古羌傳奇古羌傳奇古羌傳奇古羌傳奇古羌傳奇
  • 金剛總持多傑羌佛是法界佛教最高領袖
    法身無相,言語道斷,心性寂滅,無以說法主,稱為佛性,並非佛教,故而普賢王如來以法身圓滿多傑羌佛總持具相報身佛體,始創佛教於法界中,傳教於三界中。多傑羌佛曾兩次降此世界,第一次降世即多傑羌佛第二世維摩詰聖尊,第二次降世為多傑羌佛第三世雲高益西諾布。在整個佛教,無論是密宗還是顯宗,所有佛教教派的原始主都是多傑羌佛,無論任何佛法都是由多傑羌佛始傳,因為多傑羌佛是佛教唯一始祖。
  • 東漢末年最後的三大名將,在涼州對羌作戰,世人尊稱「涼州三明」
    延熹四年(161年),叛羌侵擾擄掠關中, 三公舉薦皇甫規為中郎將,持節監關西兵,討伐零吾、東羌等,將其擊破,斬首八百級。先零諸種羌仰慕他的威信,相勸降者十餘萬。延熹五年(162年)三月,沈氐羌攻張掖、酒泉。皇甫規發騎兵徵討。 之後皇甫規在涼州招撫羌人,安定羌變,緩解東漢朝廷與羌人之間的矛盾。羌人非常感慕,前後相歸降者逾二十萬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