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最後的三大名將,在涼州對羌作戰,世人尊稱「涼州三明」

2020-12-16 騰訊網

東漢末期同屬涼州人的三位傑出的名將。他們都在治羌中立功揚名,故而在當時被稱為「涼州三明」。 這三人,在對羌戰爭中都有過很傑出的戰績,在羌人中也有很高威名。我們來看看是哪三大名將。

皇甫規

一、皇甫規(104年-174年),字威明,安定郡朝那縣(今寧夏彭陽縣)人。東漢時期名將、學者。

皇甫規出身將門世家,祖父皇甫稜,曾任度遼將軍;父親皇甫旗,任扶風都尉。永和六年(141年),西羌大肆侵擾三輔地區,又包圍安定,謀犯長安。徵西將軍馬賢率十萬大軍徵剿,未成功。皇甫規此時是布衣,見馬賢戰術錯誤,料其必敗,於是上書說明情況。不久,馬賢果然中伏,在射姑山為羌軍圍殲,馬賢及其二子均戰死。郡守知道了皇甫規懂兵略,舉薦任命為功曹,命其率八百士兵,與羌軍交戰,斬首數級,使羌軍退卻。

此後,皇甫規被舉為上計掾入朝為官。後來,羌兵大集合,攻擊燒掠隴西,朝廷以為禍患。皇甫規上疏朝廷,自己請求報效國家,漢順帝沒有聽從他的意見。建康元年(144年),漢順帝駕崩,外戚梁冀為大將軍,專橫跋扈。本初元年(146年),皇甫規在對策中諷議梁冀。梁冀記恨皇甫規,皇甫規於是託病免官回家。皇甫規在家鄉教授學生三百多人,共十四年。

延熹二年(159年),梁冀被誅殺,朝廷徵召皇甫規。之後泰山郡叔孫無忌揭竿而起,攻略郡縣。朝廷以皇甫規為泰山郡太守。皇甫規就任後,平定了叔孫無忌的起義。延熹四年(161年),叛羌侵擾擄掠關中, 三公舉薦皇甫規為中郎將,持節監關西兵,討伐零吾、東羌等,將其擊破,斬首八百級。先零諸種羌仰慕他的威信,相勸降者十餘萬。延熹五年(162年)三月,沈氐羌攻張掖、酒泉。皇甫規發騎兵徵討。

之後皇甫規在涼州招撫羌人,安定羌變,緩解東漢朝廷與羌人之間的矛盾。羌人非常感慕,前後相歸降者逾二十萬口。這對漢羌之間的融洽十分有利,更使邊疆地方得以安寧。延熹五年(162年),皇甫規因為拒絕宦官索取錢財,被誣罪下獄。之後經諸位公卿和太學生等三百餘人上書救援,才得以被赦免歸家。延熹六年(163年),徵召皇甫規任度遼將軍,到任數月,舉薦中郎將張奐代替自己。延熹九年(166年),張奐升任大司農,皇甫規再次擔任度遼將軍。皇甫規在任數年,北方邊境無事。

永康元年(167年),皇甫規被徵召為尚書。不久,皇甫規被調為弘農郡太守,獲封壽成亭侯,食邑二百戶,但他推辭封爵。最後,他又轉任護羌校尉。熹平三年(174年),皇甫規因年老多病被召還,在路上去世,終年七十一歲。

張奐

二、張奐(104年-181年),字然明。敦煌郡淵泉縣(今甘肅安西縣東)人。東漢時期名將、學者。

張奐父親張惇曾任漢陽太守。張奐年少時遊學,師從太尉朱寵。後來,張奐受大將軍梁冀徵辟。不久因病離職,之後又被舉為賢良,策試得第一名,被擢拜為議郎。永壽元年(155年),張奐被調任為安定屬國都尉。張奐到職不久,南匈奴七千餘人起兵反漢,進攻南匈奴單于王庭,東羌也出兵響應,進攻張奐的駐地。當時張奐營壘中只有二百多人。張奐聽到叛軍進攻的消息後,便馬上帶領軍士出擊。漢軍很快佔據了龜茲,斷絕了南匈奴與東羌的交通,東羌相繼率眾降張奐,同漢軍共同攻打南匈奴叛軍,不斷取得勝利。南匈奴叛軍首領十分惶恐,便率眾向張奐投降,這樣安定郡內的叛亂平定。

延熹元年(158年),朝廷調張奐擔任使匈奴中郎將,進駐南匈奴單于王庭,負責匈奴事務。同年,南匈奴諸部在休屠各的率領下起兵反漢,與烏桓、鮮卑攻掠沿邊九郡。張奐用計誘降了烏桓;對南匈奴諸部叛軍,採用襲擊戰略,將其擊敗,誅殺了休屠各部首領,餘眾皆降。又率南匈奴單于襲破了攻掠漢邊的鮮卑,使北部邊疆得到安寧。

延熹二年(159年),桓帝剷除了外戚梁冀。張奐過去曾當任過梁冀屬吏,也被免官。在中郎皇甫規先後七次的薦舉下。延熹六年(163年),張奐被任命為武威郡太守,在武威期間,他實行了平徭均賦,使人民的賦役負擔有所減輕;同時他又革除民間陋習。受到百姓愛戴。之後,朝廷調張奐擔任度遼將軍,代表朝廷處理鮮卑、烏桓事務。數年間幽、並二州,清靜無事。

延熹九年(166年),朝廷調張奐任大司農,掌管國家經濟。鮮卑聽到張奐調離,便勾結南匈奴、烏桓,共五六千騎兵,開始攻掠沿邊九郡,殺害百姓;同年秋,鮮卑又率八九千騎兵,聯結東羌等共攻張掖、酒泉,北方沿邊地區深受其害。為了平息叛亂,朝廷仍以張奐為護匈奴中郎將,監督幽、並、涼三州及度遼、烏桓二營。南匈奴和烏桓聽到張奐率兵到前線時,便率眾二十萬口投降。張奐誅其首惡,對降眾採取安撫辦法。

延熹十年(167年),東羌與先零羌五六千騎攻掠關中,羌人大敗漢軍,殺千餘人;同年冬,東羌再次劫掠管仲地區。這時張奐派司馬尹端、董卓二人率兵進擊,大敗羌人,斬其首領,俘羌人萬餘人。漢靈帝即位後,張奐入朝擔任禁軍將領,之後被宦官利用,率軍進擊大將軍竇武,迫其自殺。事後自責不已,拒受封侯,又上疏為竇武等人伸冤。不久因得罪宦官被誣陷罷官。晚年歸居故鄉,授課著書,不再為官。光和四年(181年),張奐在家中去世,終年七十八歲。

段熲

三、段熲(jiǒng)(?-179年),字紀明,武威姑臧(今甘肅省武威市)人。東漢名將。

段熲年輕時便學習馳馬射箭,崇尚遊俠之風。段熲最初被推舉為孝廉。之後遷任遼東屬國都尉,當時鮮卑侵犯邊塞,段熲就率軍趕往。因為擔心鮮卑會逃走,於是段熲在路上偽裝撤退,並在退路上暗設伏兵。鮮卑認為段熲真的撤退,於是率軍追趕。段熲於是集合軍隊還擊,犯邊的鮮卑,全被斬獲。之後太山、琅邪二郡的東郭竇、公孫舉等聚眾三萬人起義,朝廷派兵剿討,不能平息。永壽二年(156年),司徒尹頌薦舉段熲,於是以段熲為中郎將。段熲率軍討伐東郭竇、公孫舉等,大獲全勝,斬殺東郭竇、公孫舉,獲首萬餘級。朝廷封段熲為列侯。

延熹二年(159年),段熲升為護羌校尉。正值八個羌族部落侵犯隴西、金城邊關,段熲率兵及湟中義羌的一萬二千騎兵出湟谷,將其擊敗。又追擊餘部,再戰,大勝,斬殺其首領以下共二千人,俘獲一萬餘人,其它都逃走了。延熹三年(160年),剩下的羌人又率軍侵犯張掖,殺害百姓。又召集一千多個部落,集中兵力向段熲的部隊發起攻擊。段熲下馬與他們大戰,戰鬥到中午,刀折矢盡,羌人也撤退。段熲追擊,邊戰邊追。持續四十多天,出塞追擊二千餘裡,斬殺羌人首領,斬俘五千多人。又分兵攻石城羌,斬一千六百人。段熲又派兵進擊白石城,斬首俘虜三千多人。

延熹四年(161年),上郡的羌人聯合侵犯並、涼二州,段熲率義羌徵討。涼州刺史郭閎貪圖戰功,故意拖延段熲,使軍隊不得前進。而義羌徵戰久了,都思念家鄉故舊,於是也反叛了。郭閎把罪責推到段熲身上,段熲因此被捕入獄。羌虜更加猖獗,攻陷營塢,擾亂各郡。之後朝廷知道段熲被誣陷的,段熲被釋放。延熹六年(163年),羌人的勢力更加強盛,涼州幾乎淪陷。朝廷再任段熲為護羌校尉,前去徵討。延熹七年(164年)春,羌人三千部落至段熲軍前投降。餘下的叛軍撤退後集結屯駐。段熲率兵一萬餘人將其擊敗,斬殺其大帥,殺死俘虜四千多人。

延熹八年(165年)春,段熲又進擊勒姐種部落,斬首四百餘級,投降的有二千多人。夏天,又進擊當煎種部落於湟中,但被擊敗,被圍困三天,段熲悄悄在黑夜出兵,擊鼓還戰,大破羌軍,殺虜幾千人。段熲窮打猛追,輾轉山谷間,從春天到秋天,無日不戰,敵人因此又飢又困,各自逃散,北去侵略武威一帶。段熲擊敗西羌,共斬首二萬三千級,俘獲數萬人,馬牛羊共八百萬頭,一萬多部落投降。朝廷封其為都鄉侯,食邑五百戶。永康元年(167年),當煎諸種部落又反,集合四千多人,段熲這次徹底擊敗他們,斬殺其主帥,斬首三千餘級,西羌從此平定。

建寧元年(168年)春,段熲帶兵一萬多人,與先零東羌戰於逢義山。羌兵多,段熲的部隊開始害怕。段熲大呼喊叫激勵兵將,段熲馳馬在旁,帶隊突然襲擊,羌軍崩潰,共斬首八千餘級,獲牛馬羊二十八萬頭。夏天,段熲再追擊東羌,率輕快部隊走二百多裡,擊敗了東羌,之後一路追擊了三天三夜,。一直追到涇陽,羌人餘部四千部落,全部分散逃跑到漢陽山谷之間。

建寧二年(169年)夏,段熲派田晏、夏育率領五千人在凡亭山擊敗東羌。羌軍潰散,向東逃跑,又聚集在射虎谷。段熲計劃一舉消滅東羌,於是派千人結木為柵,廣二十步,長四十裡,阻攔他們。分派田晏、夏育率七千人,悄悄地上西山。又派司馬張愷等率三千人上東山。段熲自己率步兵、騎兵進擊水上。段熲於是與東西山漢軍夾擊,揮兵進擊,羌人大敗並潰散。段熲追至谷上下門窮山深谷之中,處處擊破。斬其主帥以下一萬九千人,獲牛馬不可勝數。招降的四千人,分別安置在安定、漢陽、隴西三郡,至此東羌全部平定。

段熲自出徵來共一百八十戰,斬敵首三萬八千六百餘級,獲牛馬等四十二萬七千五百餘頭,軍士僅戰死四百餘人。東西羌皆被段熲平定。朝廷改封段熲新豐縣侯,食邑萬戶。建寧三年(170年)春,朝廷召段熲還京師,靈帝任命段熲為侍中,調任執金吾、河南尹。段熲為保住富貴,開始依附宦官,與中常侍王甫結為黨羽,冤殺了中常侍鄭颯、董騰等人。

之後陸續為太尉、司隸校尉、潁川太守、太中大夫。光和二年(179年),又接替橋玄為太尉。朝廷追究宦官王甫罪責,段熲坐罪下獄,飲鴆而死。

歡迎關注我,看更多歷史內容。

【原創聲明:本文由作者編輯,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涼州大馬,橫行天下」,涼州的歷史造就了西涼軍的悍勇
    東漢末年,有一支悍勇之師名揚四海,以一己之力改變了天下的格局,那就是西涼軍。
  • 東漢時期棄守涼州爭議始末
    自東漢立國到滅亡,分別在光武帝、安帝、靈帝時期,爆發了三次關於涼州棄守的論戰。棄守雙方異見橫出,駁議不斷,背後有著各自的理論依據和文化支撐。從當時朝廷關於涼州棄守雙方的意見內涵,有助於我們了解涼州在漢代的政治地位,也有益於理解漢代的文化傳統。
  • 「溯源甘肅」兩漢時期的涼州:天下要衝,國家藩衛
    東漢末年,一場有關涼州的爭論在朝廷進行。以此觀匈奴欲與羌合,非一世也……疑匈奴更遣使至羌中,道從沙陰地,出鹽澤,過長坑,入窮水塞,南抵屬國,與先零相直。」意思就是匈奴一直想與羌胡聯合,想奪回河西四郡,故屢次派遣使者前來聯合、引誘諸羌叛亂。因為兩漢對涼州的牢固掌控和不斷經營,導致匈奴與羌胡的多次聯合計劃均以失敗告終。到東漢時期,涼州的這一戰略地位仍然舉足輕重。
  • 【讀通鑑】「涼州三明」之段熲:成也太監、敗也太監的一代名將
    衣賜履按:這回講「涼州三明」的最後一位,段熲(讀如炯)。段熲這個人,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特別能打仗,特別能隱忍,特別能下手。段熲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段熲的結局,是悲催的結局。為什麼呢?因為,老段走了一條不尋常的路——與太監並肩前行。
  • 第五回 餘暉尚映平戎志,唱得涼州意外聲
    可以說,漢羌百年戰爭為一心求安的東漢帝國劃開了難於癒合的傷口。而與此同時,在這一百年的紛爭中,東漢將他的保守戰略體現的淋漓盡致。        要從頭說漢羌矛盾,可能還要從西漢說起。眾所周知,漢武帝時,漢朝主要對外矛盾是北方的匈奴。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西漢奪取了河套平原,切斷了匈奴右賢王與河西的聯繫。名將霍去病攻破匈奴休屠城,收復河西,從此河西歸入漢家。
  • 涼州,涼州!
    涼州的規模頗近似於今天的甘肅省著名的河西四郡便在涼州(四郡之外涼州還有天水、安定、隴西等郡)▼當時的涼州還只是大範圍監察區概念(東漢時刺史改為州牧,十三州成為一級行政區),並不專指今甘肅省武威市,只是此後的東漢至曹魏立國,涼州州治穩定在武威郡。
  • 草聖家事,張芝父親涼州張奐的故事
    在史書上,有涼州三明之說,這三明是涼州出的三個傑出人才,分別是:皇甫規、張奐、段熲,皇甫規字威明,張奐字然明,段熲字紀明。因為三位的表字都有個「明」字,又都幾乎同時在處理羌人問題上,有功績有見解,故而在當時,京師洛陽人稱為「涼州三明」。今天,我們就聽聽涼州三明之一:張奐張然明的故事。
  • 東漢西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涼州故地冀縣(甘谷縣)
    涼州故地一提起涼州 ,許多人馬上會想到今甘肅武威,而武威今又改稱涼州。這想法卻具知末不知本,因為,最早的涼州州治之一就在今甘肅天水甘谷縣。東漢靈帝建寧元年(168年),涼州刺史部治從隴遷冀。當時的涼州轄區,東至長安附近的三輔,西到西域地區,幾乎包括了現在的整個大西北。
  • No.3 涼州好基友——馬騰和韓遂
    馬騰出身於涼州,父親是一個小官。先祖據傳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馬騰身材魁梧,體格健壯,卻性格寬厚,在涼州當地很有威望。涼州地處偏遠,有很多歸順的羌人和漢人雜居在一起187年,當時任職涼州省長的耿鄙,因非常寵信奸臣程球而導致民怨滔天,並最終引發羌人暴亂,州郡徵集勇士討伐叛亂,馬騰應徵並被官員看重,讓他在軍營中做了一個小官。
  • 【讀通鑑】「涼州三明」之張奐:為求生存,鐵血男兒寫下字字血淚的討饒書
    衣賜履按:桓帝劉志時期,起用了三位名將,他們都很能打,他們都是涼州人,他們的字裡都有一個「明」字,他們被譽為「涼州三明」。之前,我們講過了皇甫規(皇甫威明),下一回,我們講段熲(段紀明。熲讀如炯)。這一回,我們講張奐。張奐字然明,敦煌郡人。
  • 東漢末年名將:夏侯淵
    -219年),字妙才,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名將,擅長千裡奔襲作戰,常常出敵不意,官至徵西將軍,封博昌亭侯。初期隨曹操徵伐,官渡之戰為曹操督運糧草,又督諸將先後平定昌豨、徐和、雷緒、商曜等叛亂。後率軍徵伐關中與涼州,斬梁興、逐馬超、破韓遂、滅宋建,橫掃羌族、氐族、屠各等外族勢力,虎步關右。
  • 【讀通鑑】「涼州三明」之皇甫規:皇上,我是黨人,把我抓起來吧!
    東漢時期的西北邊郡,雖然人口很少,但是盛產名將。東漢後期,在平叛西羌造反的過程中,段熲(讀如炯)、張奐、皇甫規脫穎而出,因為這哥兒仨的字裡都帶個「明」字,又都是涼州人,被譽為「涼州三明」。三人在戰場上都有大功,性格和人生際遇卻頗不相同。這一回,我們講皇甫威明,即皇甫規。
  • 東漢中後期以來對涼州的忽視也是導致漢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無論是先秦時的九州還是西漢設立的刺史部,最初都是沒有涼州這一名稱的,是漢武帝將雍州的名稱改定而成,而西漢涼州的疆域又遠遠超出了傳統中雍州的範圍,囊括直達西域的整個河西走廊,包括了今日甘肅、寧夏全境和青海、內蒙部分地區。
  • 虞詡反對大將軍鄧騭放棄涼州,被鄧騭「挖坑」,虞詡:我正好立功
    虞詡則用智慧從容應對,為世人立下可敬的尊嚴榜樣。鄧騭:「補破衣」論當時的東漢王朝,正同時面臨國土北部南匈奴叛亂,以及國土西部西羌民變。虞詡認為,西羌民變之於東漢王朝的邊防,好似一個「惡瘡」,如不予以治療,將使「肌膚」持續潰爛,一發而不可收拾。絕不是用一件破衣去補另一件,尚可保留一件那麼輕鬆。為了支持自己的觀點,虞詡給陳禹陳述了三條涼州不可放棄的理由。
  • 皇甫嵩:老子當將軍的時候,所謂的三國名將都還在玩泥巴
    所以彭陽人人都會點武功,年輕的時候,都參過軍,這麼多人參軍,總會出現幾個特別厲害的,就是所謂的名將,皇甫嵩的家族比較特別,能去部隊的,基本上都不是一般人,皇甫嵩的曾祖父叫皇甫稜,是度遼將軍,爺爺是皇甫旗,扶風都尉,父親是皇甫節,雁門郡太守。但是整個家族裡,皇甫嵩之前,名氣最大的是皇甫規,東漢名將,皇甫嵩的叔叔。
  • 馬超、韓遂被擊敗後,涼州是否還有叛亂?張既有擁兵自重的可能嗎
    涼州其實主要就是漢武帝所建立的河西走廊這一帶,主體就是今天的甘肅省這條在地圖上看起來比較狹長的省份。一段時期內,也包括了內蒙、青海、寧夏的部分地區。早在東漢末年,馬騰、韓遂等在這裡割據一方多年,與益州劉焉極為相似。
  • 武威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有毒士之稱!
    張橫:張橫,武威郡姑臧人也,東漢末年涼州軍閥。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張橫與梁興、段煨等在黃白城擊破退守的李傕,斬殺李傕,並把他的頭顱傳給曹操。梁興:梁興,武威郡姑臧(今甘肅武威涼州區)人也,東漢末年涼州軍閥之一。建安十六年,與馬超等人起兵反抗曹操,梁興率步騎五千夜襲曹軍先頭部隊徐晃,被擊退。聯軍戰敗後,梁興逃到藍田,劫掠周圍郡縣。夏侯淵進攻藍田聯合鄭渾徵討梁興,梁興戰敗被殺。
  • 古代甘肅的十大名將詳解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度遼將軍武威太守張奐:張奐,敦煌郡淵泉縣人,在今甘肅安西縣東,是中國東漢時期的名將,東漢時為涼州三明之一,他在東漢的對外戰爭中功勳卓著,多次以恩信安撫、招降外族,使得北方寧靜一時。太尉新豐侯段熲:段熲,武威姑臧人,在今甘肅省武威市,是中國東漢時期的名將,東漢時為涼州三明之一,唐德宗時段熲位列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宋徽宗時段熲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