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詡反對大將軍鄧騭放棄涼州,被鄧騭「挖坑」,虞詡:我正好立功

2020-12-14 果然愛經典

晚清時期,出現過著名的「塞防」與「海防」之爭,其爭論焦點在於要不要放棄新疆。爭論雙方的代表人物,乃是大名鼎鼎的左宗棠和李鴻章。

其實,早在東漢時期,就有「西塞防」與「北塞防」之爭,其爭論焦點則是要不要放棄涼州(現甘肅省)。爭論雙方的代表,則是持「補破衣」論的大將軍鄧騭(zhì)和持「惡瘡」論的郎中虞詡。

結果出人意料:支持者遠少於鄧騭、官階遠處於下風的虞詡完勝。為此,鄧騭對虞詡恨入骨髓,於是給虞詡「挖坑」陷害之。虞詡則用智慧從容應對,為世人立下可敬的尊嚴榜樣。

鄧騭:「補破衣」論

當時的東漢王朝,正同時面臨國土北部南匈奴叛亂,以及國土西部西羌民變。最高統帥——大將軍鄧騭左右支絀,束手無策,於是準備放棄地處西部邊塞的涼州,還拋出了「補破衣」論:

譬若衣敗壞,一以相補,猶有所完,若不如此,將兩無所保。

鄧騭的「高論」大意為,北部叛亂與西部變民二者,好像兩件破爛衣服,犧牲一件去補另外一件,至少還有一件完好;若兩件都想保全,則都將破爛不堪。

鄧騭是當時全權代理朝政的鄧太后之兄,實打實的皇親國戚,位高權重。因此,他以「補破衣」論言說放棄涼州的理由,「公卿皆以為然」。

虞詡:「惡瘡」論

眼看著涼州就要脫出「中國」版圖,郎中(宮廷禁衛官)虞詡警告太尉(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張禹,涼州不可棄。針對鄧騭的「補破衣」論,虞詡的核心觀點可以概括為「惡瘡」論:

議者喻以補衣猶有所完,詡恐其疽食侵淫而無限極也!

虞詡認為,西羌民變之於東漢王朝的邊防,好似一個「惡瘡」,如不予以治療,將使「肌膚」持續潰爛,一發而不可收拾。絕不是用一件破衣去補另一件,尚可保留一件那麼輕鬆。

為了支持自己的觀點,虞詡給陳禹陳述了三條涼州不可放棄的理由。

其一,流血犧牲換來的疆土,應捨命守護,不可因為想節省一點軍費開支,說棄就棄。

其二,捨棄涼州,三輔(關中,陝西省中部)腹地變成「邊塞」,老劉家的皇家祖墳將失卻屏障,東漢王朝的西部邊防也會更加困難。

其三,涼州乃英雄之地,拋棄涼州會讓英雄流血又流淚,東漢王朝還需承受「英雄之怒」。

前兩個理由很好理解,無需贅述。筆者重點說一說第三個理由。這個理由,虞詡闡釋得最為詳細,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他「以人為本」的思想。

首先,涼州出英雄豪傑。虞詡以一句諺語開頭:「關西出將,關東出相。」此處的關,是指函谷關。涼州地處函谷關之西,「士風壯猛」,崇尚戰鬥,為國家貢獻了無數勇猛的戰士和智謀的將領。

羌人、胡人之所以不敢攻打並佔領關中地區,進而成為東漢王朝的「心腹」之患,正是由於涼州和涼州人存在的緣故。

其次,不能讓涼州的英雄豪傑流血又流淚。涼州士民之所以「推鋒執銳」,冒著敵人的巨石和利器,與叛敵戰鬥到底,「父死於前,子戰於後」,踏著鮮血前赴後繼、義無反顧,正是因為他們自認是東漢王朝的子民,背後有東漢政府為他們撐腰。

而今天卻要把他們推開,棄之如敝履,涼州的人民作何感想?那肯定是認為「中國棄我於夷狄!」「雖赴義從善之人,不能無恨。」

最後,「英雄之怒」,東漢王朝無力承受。果真被放棄,涼州的英雄豪傑們心懷對東漢的怨恨,「因天下之飢敝,乘海內之虛弱,豪雄相聚,量材立帥」。同時,驅使羌人等真正的蠻夷為前鋒,席捲天下,即便用如孟賁、夏育那樣的勇士為戰士,以姜太公為將領,恐怕也無法阻擋;如此一來,函谷關以西區域,皇家墳墓和故都長安,都將不屬於東漢王朝。

虞詡不僅陳述了不可放棄涼州的理由,還給出了經略涼州的對策:命涼州的「高級官員」把子弟送到首都洛陽為官,名為獎勵和安撫,實為把他們當做人質,以防涼州的英雄豪傑叛變。

這一對策,其實談不上高明,甚至有點「下作」。這其實是封建統治者制衡地方常用的手段,屬於陽謀,可操作性極強。

虞詡的分析,說服了朝中所有人,鄧騭也只好擱置放棄涼州的計劃。但對虞詡心中不爽的他,開始擇機報復。

鄧騭的報復和虞詡的應對

當時,朝歌(今河南省淇縣)存在變民造反,數量達數千人之多,一連數年,朝歌的官府一直沒能鎮壓。鄧騭一看這地兒複雜,虞詡你不是牛嗎?去這裡試試!

好個虞詡,面對這明顯的「陰謀」,面對朋友家人的擔憂,他卻笑道:

事不避難,臣之職也。不遇槃根錯節,無以別利器,此乃吾立功之秋也。

大意就是,任何工作,都不應該逃避困難、避重就輕。不遇到盤根錯節,怎麼能區別出來那把刀是利刃?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這正是我建功立業的好機會啊!

虞詡對自己面對的困難作了一個深入分析。他認為起義的變民根本上是漫無目的,只是尋求溫飽、小富即安。為什麼會有如此認識呢?

虞詡認為,朝歌位置特殊,背靠太行山,距離當時最大的糧倉不過一百裡。朝歌的變民,不僅不懂得控制這一重大糧倉作為後勤補給基地,也不懂得搶佔軍械庫中的武器,更不懂得佔領戰略要地成皋,切斷東漢政府的右臂。所以,他們就是一群烏合之眾。

面對這樣的對手,虞詡採取的辦法包括:

其一,集結「臥底」。也就是收編一些殺人放火、傷人打架、小偷小摸的罪犯,將他們放入變民集團。一則傳遞情報,二則組織搶劫等行動,專門往官府「天羅地網」裡鑽。

其二,招募「裁縫」。僱傭一些有裁縫特長者,加入變民集團,為他們縫製衣服。在此過程中,用一些能傳遞「信息」的彩線縫製。變民外出偵察或有所行動時,容易被認出並逮捕。

虞詡用此兩策,使朝歌變民集團逐漸瓦解,朝歌治理秩序很快恢復正常。鄧騭挖的「坑」,並沒能讓虞詡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其實,要說鄧騭也不是多壞的皇親國戚,還素有賢名,在歷史上也有一號。他派虞詡去是非之地,不一定完全為了報「一箭之仇」。虞詡當政朝歌,治理不成,那「整治」他順理成章;治理得力,那便是鄧騭舉薦人才有功。出現什麼結果,鄧騭都穩坐釣魚船,其政治智慧可見一斑。

結語

虞詡敢於和權傾朝野、炙手可熱的皇親國戚鄧騭「唱反調」,用道德勇氣和真知灼見,有禮、有力、有節地分條縷析,讓聽過的人心服口服。

無論出於何種目的,虞詡的一番分析,為中國保住了當年的邊塞、當今的心臟地帶——河西走廊。他的這項功績,值得世人銘記和感激。

虞詡的另外一個值得學習之處,則是其面對困難甚至「陷阱」時的態度。他並沒有怨天尤人,大罵鄧騭王八蛋,腹誹當權的鄧太后,以及怨恨沒有保護他的頂頭上司張禹,而是把困難或陷阱看成錘鍊自己的試金石。

被派去是非之地朝歌,虞詡沒有腳底抹油,逃之夭夭,而是認真深入分析即將面對的情況後,帶著智慧和處理方法,欣然往之。勇挑重擔後,全靠自己「硬邦邦」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實績,用「利器」把所有「盤根錯節」,處理得乾淨利索。

從力保涼州、智治朝歌兩方面來看,虞詡絕對當得起「一代人傑」。實際上,虞詡的軍事才能同樣不可小覷。最具代表性的戰例是,反孫臏的「增兵減灶」而行,實施「增灶示強」的戰術,大破羌敵。咱們有機會再聊。

END.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果然愛經典。喜歡本文,感謝點讚!

相關焦點

  • 增灶計|巧用逆向思維的名將虞詡(一)
    二十歲不到的虞詡,已是名利雙收,加上太尉徵辟,看起來簡直是上天垂青的孩子。可是讓人想不到的是,虞詡剛上任就得罪了領導……永初四年,涼州的羌人、胡人反叛,攻略州縣(其實這在當時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大將軍鄧騭認為涼州連年叛亂,平了又叛,叛了又平,實在是不划算,還不如直接放棄。
  • 東漢時期棄守涼州爭議始末
    因此決定放棄珠崖,讓其自治。當時的士大夫階層熱烈謳歌賈捐之與漢元帝的棄崖珠之舉,如匡衡說:「諸見罷珠崖詔書者,莫不欣欣,人自以將見太平也。」揚雄曰:「朱崖之絕,捐之之力也。否則介鱗易我衣裳。」匡衡、揚雄等人認為虛耗中國的財力去維護珠崖的統治,是以「介鱗易我衣裳」,所以棄置珠崖是維護九州百姓利益之舉,是走向天下太平之路。
  • 東漢大將鄧騭,如何徵戰外邦崇尚節儉,受世人敬仰
    永元十四年,鄧綏被立為皇后,鄧騭也跟著升官,擔任中郎將。在漢煬帝繼承皇位之後,由於皇帝年紀尚小,便由鄧太后垂簾聽政,鄧騭便以車騎將軍的身份掌控著朝堂。卻不料漢煬帝也英年早逝,因此他便與鄧太后一起擁護漢安帝繼承皇位,不久之後官拜大將軍。
  • 「溯源甘肅」兩漢時期的涼州:天下要衝,國家藩衛
    當時涼州西羌反叛,朝廷徵伐失利,司徒崔烈認為應該放棄涼州,漢靈帝劉宏詔令百官在朝會上討論。議郎傅燮厲聲反駁道:「涼州天下要衝,國家藩衛」,絕對不能放棄,並有理有據地分析了不能放棄的原因。最終,朝廷認同了傅燮的見解,決定繼續守衛涼州。「天下要衝,國家藩衛」,短短八個字,說出了漢代涼州重要的戰略地位。
  • 【讀通鑑】「涼州三明」之皇甫規:皇上,我是黨人,把我抓起來吧!
    我認為,中常侍中那些特別不像話的,應該趕緊罷斥,不僅要驅除他們的人,還要沒收他們的贓物,安撫人民的痛苦和怨恨,以應上天的告誡。大將軍梁冀、河南尹梁不疑,他們背負著周公那樣的責任,是國家的棟梁,又世代與皇室為姻親,如今,給他們再尊貴的稱號都可以,但是,他們也應該努力加強修養,多學些儒術,少搞各種娛樂活動,住宅裡也少一些浮誇的裝飾。
  • 賈詡:中原人死不死關我屁事——三國探微之不一樣的賈詡|文史宴
    現在關東豪族的政策正是西漢遷豪的翻版,只不過主客反過來了而已。西北豪族為了保衛鄉土和基業,在沙場上浴血奮戰的同時,還幾次三番在朝堂上與關東豪族勾心鬥角,針鋒相對。好在此時尚處於東漢王朝的上升期,漢光武帝令馬援率兵平定羌亂。漢安帝永初年間(107~113年),東漢國勢轉衰,隨著羌亂愈演愈烈,出身關東豪族的朝臣龐參屢次建議放棄西域,被西州士大夫恥笑。龐參以國用不足為由,說動出身關東的大將軍鄧騭(鄧禹之孫)放棄涼州,仍被出身西北豪族的朝臣駁回。
  • 我欣賞這樣活著的女人!
    在磨難的洪流中,班昭沒有選擇逃避與放棄,而是以堅毅的品質贏得了世人的尊重。公元92年,大哥班固因受權臣牽連,入獄後沒過多久便死去了,只留下尚未完成的《漢書》。漢和帝親政後,因《漢書》未完一事深感遺憾,於是便命人去尋找《漢書》編撰的接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