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鄧騭,東漢時期鄧皇后鄧綏的兄長,是一位出色的大將軍。在最開始,他受到了大將軍竇憲的邀請進入朝堂為官,後來又因為妹妹鄧綏進入皇宮成為了皇帝的女人,他也得到了提拔,擔任郎中一職。
永元十四年,鄧綏被立為皇后,鄧騭也跟著升官,擔任中郎將。在漢煬帝繼承皇位之後,由於皇帝年紀尚小,便由鄧太后垂簾聽政,鄧騭便以車騎將軍的身份掌控著朝堂。卻不料漢煬帝也英年早逝,因此他便與鄧太后一起擁護漢安帝繼承皇位,不久之後官拜大將軍。在當時,這鄧騭可謂是權傾一時,但他與其他的外戚幹政不同,他對皇權始終存有敬畏之心,從不做越舉之事。即使身居高位,他也仍然號召節儉,因此得到眾人的認可。
朱寵曾這樣評價他:伏惟和熹皇后聖善之德,為漢文母。兄弟忠孝,同心憂國,宗廟有主,王室是賴。功成身退,讓國遜位,歷世外戚,無與為比。
兄憑妹貴,擁護安帝
根據歷史記載,這鄧騭可謂是出生在名門貴族之家,他的祖父便是東漢的開國功臣鄧禹。也正是因為出生名門,因此他在少年時期就被大將軍竇憲徵辟進入竇府之中,成為了一名府撩。
永元八年,憑藉著妹妹鄧綏進入皇宮成為貴人,鄧騭兄弟也先後得到了升官,鄧騭便在朝廷中擔任郎中一職。後來鄧綏又被漢和帝立為了皇后,作為皇后的兄長,鄧騭自然也再次得到升官。卻不料,漢和帝英年早逝,漢煬帝年紀又小,便只能由鄧太后垂簾聽政,鄧騭便在旁輔佐。
天有不測風雲,沒有想到正是在這一年,漢煬帝不幸駕崩,鄧太后便與鄧騭一起擁立漢安帝為皇。自從漢和帝駕崩之後,鄧騭便常常居住在宮中,他為人謙遜,不想一直住在宮中,認為這於理不合,但無奈鄧太后不許,便只能作罷。因為擁護漢安帝有功,他再次被加官進爵,但他卻堅持推辭不接受,甚至逃避那些前來冊封的使者,花費一番波折才來到皇宮向鄧太后表明了自己的決心。
平定涼州之亂,恩寵無比
公元107年夏天,涼州地區的羌人發生叛亂,並且在涼州境內燒殺搶奪,無惡不作,消息傳到朝堂之中,朝廷的官員為此感到擔憂。鄧太后立馬下旨讓兄長鄧騭帶領著軍隊前往鎮壓,為了表示重視,漢安帝和鄧太后還親自在城門為他踐行。就這樣,鄧騭浩浩蕩蕩的率領軍隊向涼州出徵了。
在當時,其他各軍的軍隊都還沒有到達與鄧騭會合,羌人的部落便想要趁此機會進攻鄧騭。由於太過突然鄧騭不敵,士兵們損失嚴重。正是在這年冬天,幾路人馬與鄧騭匯合之後,鄧騭便加大對士兵們的訓練,從而在這年冬天與數萬的羌人進行交戰,卻不料鄧騭再次遭到了失敗,一時之間,羌人軍心大振實力強盛,朝廷都無法控制。再加上恰逢戰亂,物價上漲,許多百姓吃不上飯,死亡的百姓更是無法統計。看著這一切無能為力的鄧騭再次組織軍隊進行反攻,由於指揮得當,這一次鄧騭很快便打敗了羌人,維護了東漢王朝的統治。
戰爭已經結束,鄧太后便命令鄧騭班師回朝,留下專門的官員負責解決剩下的問題。等鄧騭到了洛陽之後,鄧太后還派了自己的親信親自來迎接,一時之間,鄧騭的恩寵無人能比。
雖為權臣,節儉度日
在漢安帝繼承皇位之後,漢朝國內曾經多次發生的叛亂導致社會動蕩不安,許多百姓為了能夠贏得一絲活路還成為了盜賊,再加上邊境地區的蠻夷之人更是率軍侵擾邊境,漢朝危急。面對這些情況,鄧太后便仔細詢問鄧騭的意見,在鄧騭的幫助下最終使局面平定下來。由於功勞出眾,他在當時地位頗高,別人不能輕易動搖。但不管身居何位,他仍然節儉度日,不喜奴隸服侍,喜歡親力親為,從而在東漢朝堂掀起了一股節儉之風。除此之外,他還徵召了一大批有才之人,請他們擔任自己的幕僚,並將他們放到合適的位置上。
範曄曾經這樣讚揚他:騭、悝兄弟,委遠時柄,忠勞王室,而終莫之免,斯樂生所以泣而辭燕也!
在中國古代特別是漢朝時期,外戚幹政的情況多次發生,每當外戚掌控著朝政總是喜歡為自己謀私。但這鄧騭卻是其中的一個例外,他不僅沒有貪圖更高的權勢,反而勸阻鄧太后為他加官進爵的舉動,這樣一位忠心為國的大臣又怎麼能讓人不尊重呢?
參考資料:
《東觀漢記》
《後漢紀》
《後漢書·卷十六·鄧寇列傳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