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群雄爭霸,為何沒有異族趁虛而入?

2021-02-07 我愛歷史網


三國時期是東漢末年我國有名的分裂時期。自董卓亂政以來,中央政權式微,各地軍閥為了爭奪地盤,擴大自己的勢力,常年紛爭不斷。最終曹魏、蜀漢、東吳三大勢力在角逐中強勢勝出,得以各踞一方,成三國鼎立之勢。


三國之間為了一統天下贏得最終勝利,常年也是混戰不已。而自古以來,每當中原地區局勢混亂之際,便是邊疆外族趁機進犯之時。華夏民族最為黑暗和慘烈的歷史——「五胡亂華」,就是西晉王朝王族內部爆發了「八王之亂」,被胡人趁虛而入而導致的滔天災禍。



中國古代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輕則百姓被傷,財物被掠奪;重則政權顛覆,橫屍遍野。但在三國時期,東漢以來一百多年的亂局裡,環伺邊疆的外族勢力卻始終沒有掀起較大的波瀾。


是他們善心大發紛紛龜縮不出,還是洗心革面恪守本分收斂了狼子野心?當然都不可能。事實上,各個割據政權對領土的強勢維護,眾多優秀的邊關將領浴血奮戰,才是三國時期外族一直沒能掀起風浪的主要原因。


中原豐富的物質資源,一直讓生存環境相對較為惡劣的外族勢力垂涎不已,從沒有放棄過對中原政權的騷擾。


東漢末年,漢王朝衰微,天下大亂之際,外族勢力自然也想入主中原分一杯羹。但三國時期雖然各路軍閥間彼此混戰,也沒放棄過對外族的戒備,邊疆地區都有邊關大將鎮守。



而且,三國時期共分天下的三大勢力都是軍事上強有力的政權。雖然處於分裂狀態,但自漢以來打下的軍事組織訓練基礎加上各軍閥之間又常年對戰,所以士兵的軍事素質都很高,擁有著強大的戰鬥力。而漢王朝還強大的時期,外族就在漢朝抵禦外族的過程中遭受過嚴重打擊,先天不足。


各外族間和各族內部也是處於分裂狀態,沒有形成有強有力的軍事組織,沒有統一強大的戰鬥力,在武器裝備、人口、物資等方面都十分匱乏和落後,軍事實力與中原軍隊來說並無優勢。而三大政權的的領導核心人物在對待外族入侵勢力都持嚴厲打擊的強硬態度。


北方匈奴、烏桓及鮮卑等族由曹操坐鎮的曹魏政權主導反擊,西部外族羌族戎族由劉備坐鎮的蜀漢政權抵擋,南部山越則由以孫權為首的東吳政權鎮守。



在長期徵戰的背景下,各國精兵能將層出不窮,其中就不乏有對打擊外族有經驗的大將。因此在魏國、蜀國和吳國強勢反擊下,外族勢力不得不偃旗息鼓,屢屢敗退。


東漢末年,外族勢力時有騷擾,為保疆衛土,魏國、蜀國、吳國都組織過數次針對外族入侵勢力的反擊戰。


當時實力最為強大的曹魏政權面對的也是民風尤其彪悍的北方各族,其中就有「搗亂屆祖師爺」——匈奴。匈奴從古老的西周時期就時常南下作亂,三國時期也不例外。


後曹操派遣了多名大將,逐步瓦解了匈奴的勢力。曹魏面臨的另一個外族勢力,是在東漢末年強大起來就對中原騷擾不斷的烏桓一族。



其實在被曹魏軍隊反擊之前,早有先前駐守北邊的將領公孫瓚在多次抗擊烏桓的對戰中均大獲全勝,削弱了其作戰能力。但幾年後烏桓族不服輸再次向中原發起挑釁。最終,曹操派出曹彰、田譽等大將一舉擊破烏桓,斬殺其首領,烏桓大軍潰敗,政權瓦解。


蜀國地處西南,因此多受西方羌族和南邊異族(也稱「西南夷」)的侵犯騷擾。為抵禦外族,蜀漢政權組織了多次抗擊南蠻的戰鬥,諸葛亮「七擒孟獲」便是其中經常為人津津樂道的一次戰役。


後來,劉備去世之後,建興三年,南中地區部族叛亂,蠻夷兇狠,蜀國新帝即位,為穩定政權,捍衛蜀國領土,諸葛亮親率大軍平亂。


在諸葛亮卓越的軍事才能的領導下,蜀國大軍成功平亂,並安撫了南中地區人民,收攏民心,保南境安寧。



東吳要抵抗的外族勢力則主要是南部山區的百越異族。百越人懂得製作武器,會耕種,有較強的物質基礎。加之長居山林之間,這些外族熟悉山林環境,驍勇善戰,故頻頻騷擾漢族人聚集居住處。後吳國孫權派大將陸遜徵討百越,嚴厲打擊了百越一族,護衛了一方百姓。


東漢建都洛陽,與各邊界地區距離都十分遙遠,長久以來對各邊境地區疏於管理,各外族勢力逐漸強大,威脅中原政權。


由此引發了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為保衛疆土的一系列反擊戰,戰爭中湧現了一大批優秀將領。而提到保衛邊疆的優秀將領,不得不特別提到的就是數十年來鎮守邊關,讓外族人聞風喪膽的馬氏父子——馬騰和馬超。


由於自然環境原因,北方遊牧民族四處遷徙,地處寬廣,導致北方一線防守陣線連綿數千公裡。遊牧民族善長途奔襲善騎射,機動能力強,作戰難度很大。



而馬騰長期鎮守邊關,經驗豐富,深知其中利害關係,訓練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有效地牽制了北方異族。這支騎兵部隊在抵抗外族的鬥爭中戰功赫赫,威名在外,無往不利,被稱為馬家軍。而馬騰的兒子馬超也是有名的邊疆大將,是「五虎上將」之一。


在父親被曹操斬殺後,馬超投奔西南的蜀國。馬超投奔蜀國後,作戰勇猛,對如何維護邊疆安定也有經驗,因此劉備仍派其駐守邊疆。


因馬超的軍事才能和馬家軍所向披靡的威名,馬超所鎮守的邊疆一線無外族敢於來犯,維護了蜀國邊疆穩定。


三國時期三大勢力割據,魏、蜀、吳三國政權各自為政,戰亂頻頻。百姓們陷於戰亂之中,流離失所者有之,飢餓困頓者有之,戰死傷殘者有之,可謂苦不堪言。



但不幸中的萬幸,中原雖戰火紛飛,但各個政權仍有抵禦外侮之心之力,使中原百姓免遭外族入侵的浩劫,不致釀成「五胡亂華」時幾乎使漢族滅族的悲劇。


在抵抗外族入侵的一線的將領們,雖然可能各自陣營不同,立場不同,但都是為了保衛我國領土、護衛百姓盡忠職守、浴血奮戰,於民有利,於國有功。他們是三國亂世中當之無愧的英雄。



相關焦點

  • 東漢末年為何會出現群雄割據?主要有這五大原因
    東漢末年,從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爆發的「黃巾起義」開始,到280年「三家歸晉」為止,在這近百年的時間裡,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群雄並起,各路豪傑相繼登上舞臺表演的大時代,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將星閃耀獨具魅力的時代。
  • 三國打成了一鍋粥,為何沒被異族趁虛而入?你看誰在邊疆就明白了
    事實上不僅僅是春秋戰國,中國古代每一個內鬥嚴重的歷史時期,基本上都會引發異族的入侵,不過春秋時有管仲挺身而出,那麼與春秋戰國較為相似的三國時期,為何又沒被異族趁機而入呢?要知道三國時期可是彼此之間打來打去,完全打成了一鍋粥。
  • 三國亂成一鍋粥,為何卻沒有外族入侵?你看看是誰在鎮守邊疆
    而東漢末年,又開始出現三雄爭霸的局面,群雄割據,按歷史的角度來說外族勢力可以趁虛而入。但是,奇怪的是打了那麼多年我們看到的焦點依舊是魏蜀吳三國爭霸的場景。是什麼原因讓內亂紛爭的三國依然沒有被外族勢力入侵?他們又是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外族勢力的呢?
  • 三國戰亂不斷,為何沒有異族大面積入侵?只因有這5位虎將存在
    在煙波浩渺的中國5000年歷史當中,東漢末年的三國時代一直戰亂不斷時代,為何在三國時代沒有出現異族大面積入侵的情況,其實這些都是因為有這五位虎將的存在,這才讓外族沒有一點機會,下面小編帶大家認識一下。夏侯淵:雖然他在三國爭霸中的戰績,不如曹仁等名將突出,但是他在打擊異族方面的貢獻,卻不容忽視——他曾剿滅了割據三十餘年的宋建勢力,也曾數度大敗馬超及其部將,甚至重新打通了河西走廊,恢復了中原與西域的聯繫,被評價為「虎步關右」。
  • 歷史人物:東漢末年的四位最強者
    東漢末年,皇帝無道,導致大權旁落,外戚宦官為非作歹,禍害天下。終於忍無可忍的農民在張角的帶領下,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黃巾軍大起義。雖然在東漢政府拼湊各方力量下剿殺了起義隊伍,但也揭開了東漢政權的亂世時期,各地諸侯趁著剿滅起義軍的機會,尋機發展實力,消滅異己,搶奪地域。在這個群雄混戰、兵鋒鳴鏑的時代,有四個最強者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他們有的武功蓋世、有的權謀深邃,有的殘忍暴虐,有的德高望重。
  • 東漢末年四國鼎立,為何羅貫中卻只寫了魏蜀吳,被抹去的是哪國?
    很多朋友都知道東漢末年出現了三個國家,即魏蜀吳三國鼎立。但是在三國爭雄天下時還有一國,即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第四國就是遼東的燕國,一個被忽略的政權。 東漢末年既然是四國鼎立,為何羅貫中卻只寫了魏蜀吳,難道燕國不值一提嗎? 東漢末年,燕國首先割據一方。
  • 三國紛爭,內亂不斷,為何東漢末年沒有出現外敵入侵的現象?
    東漢末年,軍閥紛爭,政治混亂,由於皇權的衰弱,導致地方政府權力過大,造成了群雄紛起的局面。但是很少聽到東漢時期關於外敵入侵的事情,像是漢武帝時期的匈奴,對朝廷的威脅十分大。唐朝時期的突厥,宋朝時期的金人。每當國家混亂的時候,就是外敵入侵的最好時期。
  •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到底是誰引起了這長達一百多年的混亂局面!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勢力十分嚴重,百姓居無定所,民不聊生。在這個複雜的亂世,源源不斷地湧現出一批又一批無所畏懼、視死如歸的英雄人物,他們為了獲得更高的權勢以及地位,掀起了一番腥風血雨。凡事都有因果,究竟是誰造成了這紛亂不堪的亂世局面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問題。
  • 他是東漢末年的大忠臣,卻親手推翻了東漢
    求關注o(* ̄︶ ̄*)o東漢末年民不聊生,社會動蕩,你眼看東漢大廈將倒,就出現了一批忠君愛國之仕。文官愛國,武將也不例外呀,就拿大將軍何進來說,那就是東漢的大忠臣啊。何進是一個非常仁孝的孩子,為什麼這麼說呢?
  • 東漢末年黃巾軍首領:張角
    -184年),鉅鹿(秦治今河北平鄉、東漢治今河北寧晉)人。中國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軍「黃巾軍」的領袖。張角修太平道,利用其中的某些宗教觀念和社會政治思想,組織群眾,約於靈帝建寧(168年-172年)初傳道。中平元年(184年),張角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自稱「天公將軍」,率領群眾發動起義,史稱「黃巾起義」。
  • 東漢末年的十三州,劉氏宗親佔了五州,卻還是無法興復漢室!
    不過,實際上,在東漢末年,劉氏宗親一度在東漢十三州中佔據了五個州,但是,因為種種原因,這些漢室後裔相繼敗亡,最終還是無法挽救漢朝。 幽州牧——劉虞 東漢末年,幽州曾經是公孫瓚和袁紹的勢力範圍。但是,在公孫瓚之前,幽州是劉虞這位劉氏宗親來執掌的。劉虞(?-193年),字伯安。
  • 真實的東漢末年,不僅僅有「魏蜀吳」,還有三個隱藏勢力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曹操、劉備、孫權三分天下。可是真實歷史中,東漢末年整個中原大地,並不僅僅只有魏、蜀、吳這三方勢力,還有三個隱藏勢力其底蘊也是非同小可,這或許是最容易讓大家忽略的冷知識。首先三國時期中原地區版圖,和現如今差距較大。
  • 東漢末年,曹操徵討四方,到底消滅了多少割據勢力?
    在東漢末年,袁紹曾經有迎奉漢獻帝劉協的機會,不過,袁紹的猶豫不決,促使曹操捷足先登,獲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漢獻帝劉協。不久之後,漢獻帝封曹操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庚申,遷都許縣。十一月丙戌,漢獻帝封曹操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
  • 解析東漢戰爭:東漢末年,袁紹如何快速坐擁四州之地?
    董卓為了拉攏袁氏一族,收買天下士族人心,沒有追究袁紹的過錯,還讓他做了渤海郡太守。 渤海郡位於今天的河北滄州一帶,隸屬於東漢的冀州片區。 當時冀州牧是誰呢? ---冀州牧韓馥。
  • 東漢末年,袁術為什麼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率先稱帝?
    在東漢末年的初期亂局之中,要問當時誰的力量最強大,很多人肯定會說是袁紹,畢竟四世三公的頭銜擺在那,同時袁紹當時還佔據河北四州之地,在官渡之戰就可以看出,曹操傾盡全力也只有三四萬人能用,而袁紹當時可調配的兵力就有十萬人,就算是官渡之戰慘敗,曹操都無法和袁紹繼續分庭抗禮,只是暫時性渡過危局而已。
  • 三國史話:劉焉因私心作祟,開啟三國時期群雄爭霸亂世
    我們了解到漢靈帝光和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發生的黃巾起義,給東漢朝廷敲響了喪鐘。雖如此,也不過是一次導火索而已。當時的情況並非得走上後來三國群雄爭霸的局面,也許有人乘機代漢或乘機興復漢室也說不定。因此,我們必須找到造就三國時期群雄爭霸的實錘原因。那麼這個因是什麼?說起這個因,就必須講到一個人。
  • 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為何張角能弄出這麼大陣仗
    那麼,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為何張角這個「妖道」,能夠在短時間內,組織起黃巾起義,甚至以大火燎原之勢,影響整個東漢末年諸侯割據的格局?首先,黃巾起義是有一定的土壤的。「未嘗不痛恨於桓靈也」,當時桓帝和靈帝在位,朝政腐敗,百姓備受壓迫,同時天災人禍並起,到處民不聊生。這就是黃巾起義的土壤。
  •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袁術卻因稱帝淪為笑柄,他到底憑什麼稱帝?
    彼時,袁術已經佔據了揚州六郡、豫州的汝南、陳國和沛國三郡、徐州的廣陵和下邳兩郡,共計達十一郡,在當時的各路諸侯之中,地盤已經實屬不小,尤其是其中的汝南郡,乃是東漢時期的第二大郡,且受到戰亂波及較少,社會穩定、百姓富足。而在之後,孫策又為袁術打下了廬江等地,更是向南擊敗王朗發展出了大量地盤,雖說此時孫策已經與袁術漸漸疏遠,但畢竟名義上還是屬於袁術部下。
  • 東漢末年亂世,劉表一個文弱書生,為何單槍匹馬就能收取荊州
    劉表單騎取荊州被稱為三國時期的一段佳話,作為東漢正宗的漢室後裔,劉表的出身還是很好的,出身好就意味著劉表從小就享受到很好的教育,同時在他成長過程中,也因為劉表有才能,位列東漢末年的「八俊」之一,所謂的八俊其實就是八個既有才能又有名聲的士人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