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國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風中的柳絮,個人又哪堪言說似驟雨裡的浮萍。各朝各代都有外族入侵的事件,統治者或是隱忍、或是背水一戰。
自漢高祖劉邦病故,剛剛建立的大漢王朝迎來了外族勢力趁虛而入,而這些入侵者主要分為烏丸(烏恆)、南蠻、山越、氐(di),羌,匈奴這六大外族勢力。漢武帝之前的漢朝多為採用無為之治的的方針,不輕易動武,通過多地聯姻的方式來化解危機,以保大漢王朝穩固。
而漢武帝中後期採用有為之治的方針,通過以戰維穩的方式用了幾十年的時間使得當時的整個匈奴勢力土崩瓦解,而分裂的南匈奴退居河套地區,並常年向漢朝俯首稱臣;而分裂後的北匈奴,直接潰敗逃往歐洲或者更遠的北方。
而東漢末年,又開始出現三雄爭霸的局面,群雄割據,按歷史的角度來說外族勢力可以趁虛而入。但是,奇怪的是打了那麼多年我們看到的焦點依舊是魏蜀吳三國爭霸的場景。是什麼原因讓內亂紛爭的三國依然沒有被外族勢力入侵?他們又是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外族勢力的呢?
吊打山越的孫吳
山越是漢末三國時期江南五省類山賊式武裝集團的一種統稱,他們不是一個完整的民族,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山民武裝勢力。山越是從秦始皇時期的百越之地沿襲下來的,在三國時期改為山越,後來,在位於中國東南地界的孫吳,凡是跟孫吳統治對立的都被孫吳定義為山越。
山越人平時耕種穀地,經常會利用山中出產的銅鐵礦,製作各種武器和農具。山越人勇猛,同時善於山地作戰,經常會用武力漢人所居住的部落,其名聲極為惡劣,這也是為什麼孫吳統治者想要極力剷除山越異族的一個原因。
早在孫策時期,為了加強對東南地界的統治,就經常採用閃電般的方式橫掃山越異族,這樣隔三差五使用粗暴手段使得多地歸於平靜;後期在孫權時期,大將軍陸遜更是極力向孫權建言,若想孫吳能夠更加有效的經營北方,必須儘快除掉更多的山越異族,陸遜並親自帶兵,抽調精兵強將,不斷的吊打南方山越異族最終使得整個江南更好的發展。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整個山越異族被統治,山越人要麼被發配從軍,要麼被編戶農,整個東南地界最終回歸孫吳統治。
蜀漢平定南蠻與羌
三國勢力的形成其中最屬蜀漢最為艱難,但是自從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經過多年的管理統治,最終佔據了中國西南片區。再加上其蜀漢擁有成都平原這塊難得的資源,以及在軍事上擁有關張趙、馬超、黃忠這五員大將,整個蜀漢政權日漸強盛。
一心想匡扶漢室,恢復中原大一統局面的劉備在其所在的西南地理位置防備南蠻和羌族勢力成了整個蜀漢大一統的重要問題。羌族隸屬於藏系遊牧民族之一主要分布於中國西部(現位於甘肅、青海、四川一帶)的異族,一直是在蜀漢與魏之間搖擺,有時聯魏抗蜀,有時聯蜀抗魏,沒有統一的立場。但是在不斷為了利益反覆倒戈的同時,也被蜀魏壓制其無法壯大,最終成了一個利益驅使國,成不了大氣候。
而南蠻(現今的雲南、貴州)在三國時期,經常對蜀國發動叛亂,其中武陵蠻是勢力最強大的蠻族異族,其次是長沙蠻和零陵蠻。經常發生叛亂的蠻族,在荊州劉表時期多是通過安撫合作的方式來防止其叛亂,在西蜀劉備時期蠻族極為不配合,西蜀不得不採用武力統治。劉備死後,南蠻趁機威脅蜀漢政權,發動叛亂,最終諸葛亮率大軍南下,平定南蠻,而七擒孟獲就是諸葛亮平定南蠻時期的故事,至此,南蠻最終勢力衰弱,對蜀國心服口服,在蜀漢後期再無叛亂之心。
不懼北方匈奴的曹操
三國勢力曹操是盤踞北方的勢力,而與曹魏接壤的地帶就是匈奴,匈奴是歷史以來最難對付的外族勢力。雖然在漢武帝時期,早已擊潰匈奴勢力,讓北匈奴徹底解散,南匈奴對漢朝稱臣,但是東漢末年面對著大漢統治衰亡,又生出了造反之意。
曹操對北方匈奴的管理,為了防止匈奴不斷勢力的發展以及其爆發式增長的人口,防止其南侵影響魏的統治,快速的採取了分而之治和「漢化」這兩個政治策略。一邊通過出兵南匈奴五部,不斷的離間削弱其各部勢力,通過收權的方式從其匈奴掌權的各部貴族手中收回權力,遴選有聲望有能力的貴族擔任統帥,同時另選漢人作為司馬進行全面監督。一邊曹操還使用一種人口遷徒的政策,讓很多匈奴婦幼遷至中原,讓其適應中原農耕生活,逐漸漢化,這樣就其整個匈奴慢慢的就失去了造反之意,對整個曹魏政權再也沒有威脅。
除此之外,位於東北方的烏恆也對曹魏政權起到了一定威脅,而當時曹操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南徵政策,防止在其南徵途中烏恆趁機作亂,於是在建安十二年,率大軍親徵烏恆,斬首、俘獲二十餘萬,其首領袁尚、摟班、烏延等在逃離到遼東時被當時的遼東太守公孫康斬殺並交於曹操,至此烏恆整個東北方勢力土崩瓦解。而當時依附於烏恆的鮮卑勢力,在曹操的高壓勢力下,最終選擇投降,並且在後期不斷肅清後,再無反抗之力,至此,曹操解決了南徵政策上的北方憂患。
結語
漢末三國魏蜀吳紛爭多年,但是對於面對外來入侵的外部勢力而言,他們的選擇永遠都是一致對外,且態度極為強硬,絕不允許任何外來勢力趁虛強佔華夏的每一寸土地。
魏蜀吳三國之戰,採用的攘內必先安外的手腕,這也就說明了三國再亂也沒有任何外族勢力敢入侵中原的原因,同時,更應證了那句話,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參考文獻:
《過零丁洋》
《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