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歷史上被外族入侵的時間很長,獨立後為何變得主動擴張?

2021-02-23 世界歷史網

印度名義上是四大文明古國,然而翻開印度的歷史,你會發現,經常被外族輕易入侵,並且外族統治的時間很長。而且,過去,印度只是一個文化和地域名,很少有政治統一的經歷。比如,在英國人殖民印度期間,實行的是一國多邦制,很多領土並沒有由英國直接控制,而是名義上的獨立土邦控制。土邦由王公、王侯和行政長官統治,高度自治,但必須與英國籤訂條約,接受英王的共主地位和承認英王為領地的最高統治者。

莫臥爾帝國,只是印度歷史上外族建立的帝國之一!

歷史上,大約從公元14世紀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並建立帝國開始,一直到1858年英國殖民印度期間,印度曾發生5次比較大的外族入侵事件,這5次外族入侵,都建立了自己的帝國,並且統治印度的時間還都特別長。分別是:

1、波斯和馬其頓人的入侵,印度曾成為波斯人的第二十個行省;

2、大月氏等外族的入侵,從中國敗走的大月氏人進入印度,建立貴霜帝國;

3、阿富汗古爾王朝入侵印度後,建立了德裡蘇丹國,讓部分印度人信奉伊斯蘭教,最終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的獨立埋下了伏筆;

4、蒙古帖木兒帝國崩潰後,其皇室後裔巴布爾率軍入侵印度,建立莫臥兒帝國;

5、莫臥爾帝國衰敗後,先後被英國、法國、葡萄牙等國家侵略,最終經過競爭,英國人徹底殖民了印度。

有意思的是,歷史上每次外族侵入印度,基本沒遇到強烈的抵抗,順風順水就實現了戰略意圖。

印度民眾信奉印度教,重視苦修,對物質生活要求低!

按理說,這個總是被外族入侵的國家,再加上這個國家特殊的情況,骨子裡應該缺少反抗和擴張基因,獨立後安安分分的過自己小日子才對。然而,事情發展很出人意料。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後,卻不斷進行擴張。先後吞併錫金,侵佔藏南,控制尼泊爾、孟加拉、斯裡蘭卡等國家。可以說,印度建國這短短70多年,就是一部擴張史。

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說過:「印度以它現在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可見,印度從建國的那天起,就做好擴張的準備了。

那麼,印度人發生如此大的變化,是什麼原因促成的呢?

獨特的國情決定了印度缺少反抗和擴張基因

歷史上看,印度這個國家的民眾,給人的感覺是逆來順受,與世無爭,被誰統治都行。原因是,貴族的利益不受損害,普通老百姓有飯吃,出現這種情況,是印度獨特國情決定的。

印度地理態勢是,三面環山,南面是印度洋,外敵難侵入,自己也出不去。可惜,西北方向有興都庫什山口!

印度的地理態勢是,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利在限制外敵入侵,給人以安全感。弊在良好的生產環境,也限制了自己擴張的想像力。古印度的時候,北面是喜馬拉雅山,東面是若開山,西面是蘇萊曼山,南面是印度洋。境內有印度河、恆河,有德幹高原,有平原。遺憾的是,在西北方向有一個興都庫什山口,歷次的外族入侵,都是從這個山口進入的。如果當初,印度守住了興都庫什山口,波斯人、蒙古人、大月氏人等等外來文明,也不可能侵入印度。

這種地理環境,也限制了印度人擴張的思想。翻越高山,去徵服其他其他文明,需要南亞次大陸高度統一。但歷史上,印度一直土邦林立,各類勢力盤根錯節,難以形成一個強大的中央集團,也就沒有了向外擴張的基礎。即使在近代,英國人殖民完印度離開的時候,也給印度留下了562個土邦。雖然,印度獨立後表面上消滅了這些土邦,但印度現在的各個邦,也是以原來的土邦為基礎成立的,各個邦依然有很大的權力。如果,印度當年不實行邦聯制,會激起各邦的反抗,也就不能實現和平建國。

以印度人懶散的性格,也懶得翻越高山峻岭去徵服其他文明。印度屬熱帶季風氣候,每到夏天,最高溫度超過40度。這種氣候,人一般懶得去消耗體力運動,更別說發動戰爭了。因此,在這種地理環境下,印度人只適合悶頭發展自己的文明。事實也是,從古印度文明算起,印度也有5000多年的文明了。

印度的種姓制度被全體民眾接受後,既是實現社會穩定的基礎,也限制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更限制了擴張

印度教和種姓制度對印度的影響非常深遠。印度教的教義是,梵我同一、業報輪迴、精神解脫、瑜伽修煉等。說白了,就是人應該相信命運,遵守種姓制度。印度教和種姓制度在印度已經存在3000多年,被民眾廣泛接受。在種姓制度下,低種姓人對自己的命運已經認可,他們認為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只有轉世再生。在國家大事上,由高種姓制度的人處理,低種姓人更不會主動改變命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印度行不通。

所以,凡是侵入的外族,不去破壞種姓制度,維護了高種姓人的權益,就能維持社會安定,維護政權穩定。只要高種姓人認可了外族的統治,整個社會就認可了。這種情況下,外族人只要搞定本地的統治者,就不會受到強烈抵抗。歷史上,外族入侵頻繁發生,印度人也習慣了外族的統治。

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讓英國人很頭疼,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英國勢力大減,也顧不上印度了

總之說,由於印度特殊的國情,決定了印度人缺少反抗和擴張的基因,3000多年來,印度也沒有發生走出去攻擊其他文明的事件。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實現民族獨立的時候,都經過了血雨腥風,而印度卻在甘地的領導下,通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就讓英國人同意了他們獨立。也就是說,甘地帶著一幫印度人在全國進行靜做,再加上英國顧不上印度了,印度就實現獨立了,多簡單啊!

為什麼又擴張了呢?

既然印度擴張的事實已經發生,就有其原因。

縱觀印度被入侵的歷史,英國人對印度的改造最大。因為印度人承認了英國的殖民,隨之也就承認了英國的思想、文化、教育等制度。於是,一大批印度精英去英國進行學習,英國人為印度培養了一批新西方的精英。印度開國領導人甘地和尼赫魯都曾經去英國學習過,回國後開展了獨立運動。對整個社會來說,大部分印度人學會了英語,成為印度官方語言之一。時至今日,英語的普及性在印度比較高,這也是為什麼印度的IT業較發達的原因。

印度的英語普及性高,方便了其發展IT產業!

印度人學習英國的文化、教育的同時,更接接納了英國人的擴張思想。當年,因為英國引領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科技和經濟水平在世界上非常強大,有能力在全世界進行擴張,海外佔領的領土非常大,號稱「日不落帝國」。這些精英們,把英國人的擴張基因也刻到骨子裡了。英國人離開後,印度精英們以應該繼承英國人當年留下遺產為理由,展開了一系列的擴張活動。

1951年,印度吞併了藏南地區;1961年,印度吞併了被葡萄牙統治了400多年的果阿、達曼和第烏地區;1962年,印度吞併了尼泊爾卡拉帕尼地區;1975年,印度吞併了錫金;1990年,印度曾試圖吞併不丹。除此以外,1971年,印度與巴基斯坦關於土爾土克地區(Turtuk)的爭端,1972年印度與孟加拉國關於亭畢各哈地區(Tin Bigha)的爭端,2006年印度與不丹關於杜爾斯地區(Duars)的爭端中,都曾有強力吞併的行為。

在印度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355人,世界排第5!

印度的國土面積,也不足以支撐膨脹的人口。說起來,印度在南亞算是國土面積最大的,然而印度的面積其實只有298萬平方公裡,而印度的人口已經達到了13億,未來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不是夢,即使印度的耕地面積再多,也無法滿足如此多的人口需要。為解決這一矛盾,印度需要更多的土地來容納其國內人口。而擴張,是最好的辦法。所以,印度控制錫金後,立即向錫金進行了大量移民,最終印度人佔錫金國內人口的比例超過了75%,實現了通過民主選舉,吞併錫金的意圖。同樣,印度也向不丹和尼泊爾進行了大量移民。

美俄的拉攏,讓印度膨脹了,認為可以為所欲為。印度建國後,美國拉攏印度,一方面能夠幫助其在南亞站穩腳跟,並實現圍堵中國的戰略目的,並分一口軍購這塊蛋糕。對前蘇聯來說,當時中蘇關係破裂,拉攏印度也可以幫助其對付中國。對現在的俄羅斯來說,印度是軍購的大金主,不願意失去這一市場。因此,印度建國後,和世界上兩個大國的關係都不錯,進行的擴張行動,美蘇俄都予以認可,助長了其繼續擴張的信心。比方說,美國賣給巴基斯坦的F-16戰機,明確規定不能用來主動攻擊印度。

綜合起來看,印度建國後,發展環境太好了,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助長了印度精英們的擴張野心。

其實埋下了隱患

世界上的事物就這樣,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表面上,印度的擴張政策實施的比較順利。實際上。在擴張中,印度得了一點點便宜,但也丟掉了其解決國內矛盾和經濟發展的機會。

人類歷史上,國強才霸。也就是說,只有國家的經濟實力達到一定程度後,才有能力稱霸。其實印度並不是一個強國,沒有能力實施擴張政策。以經濟為例,印度的GDP雖然排世界第4,但其實人均只有2100美元。在國內各種基礎設施急需資金進行建設的時候,印度2019年的國防開支達到了694億美元。而且,印度自建國以來,一直維持較高的國防預算,導致經濟建設投入不足,影響了經濟發展。印度和中國建國時間差不多,剛建國的時候,印度的人均GDP還要略高於中國。經過7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人均GDP幾乎達到了印度的5倍了。

印度建國後,其實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領土問題,而是國內的社會問題:

一是印度的種姓制度問題,印度通過法律取消了種姓制度,一個存在3000多年的階級制度,不是說句話就取消的,需要一次全民眾思想上的變革,但印度並沒有做到。因此,印度的種姓制度制約了印度的社會發展。

印度已經建成的高鐵,時速只有160公裡!

二是土地問題,印度實行的是私有制,造成了印度在基礎設施和工業用地等方面受到制約。2015年,印度與日本籤署了價值120億美元的高鐵協議,高鐵運行區間為孟買至艾哈邁達巴德。但時至今日,土地沒有徵用下來。

三是教育問題。印度建國後,實施的是精英教育,忽視了基礎設施教育。目前,印度的識字率為40.8%,和非常國家一個檔次。

面對如此多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樣沒有解決,印度卻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對外擴張上,窮兵黷武。以和巴基斯坦為例,建國後大大小小的衝突超過了萬次,所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不計其數。邊境衝突不斷,也影響了國內社會的發展。

印度進行擴張的群眾基礎也不足。印度的媒體和精英支持印度的擴張政策,但實際上印度的老百姓並不感冒。從歷次印度的對外擴張行動看,印軍單兵的戰鬥力並不強。印度士兵並不是真的不能打仗,而是沒有戰鬥精神。印度士兵參軍的目的就是為了養家餬口,並沒有使命感,生死關頭,臨陣逃跑的行為容易發生。再從印度空軍40多年來摔掉1000多架飛機的行為看,飛行員對參加的軍事行動也沒有認同感,本可以靠飛行員的勇敢和技術避免的墜機事故,因為飛行員的不負責任,導致屢屢發生墜機事故。

由此,我們判斷出,印度的擴張政策,只是國內精英的想法,國內普通老百姓沒有認同感。否則,以印度的實力,早就應該擊敗巴基斯坦。或許,印度對外擴張的真正目的,是掩蓋國內矛盾。

總結:印度獨立後,才第一次算是一個真正的國家,但國家基礎並不牢固,國內存在很多矛盾。其實施的擴張政策,暫時掩蓋了矛盾,但不代表這些矛盾不再爆發。只要其繼續實施擴張政策,不能及時解決國內矛盾,有再次分裂的可能。強大如美國,其加州也有獨立的意願。西班牙是一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加泰隆尼亞地區和巴斯克地區也要鬧獨立。就連印度當年的宗主國,英國的蘇格蘭地區也鬧獨立。何況印度這樣的國家呢?

相關焦點

  • 改變埃及歷史進程的六次外族入侵
    ,如波斯人、利比亞人、亞述人、猶太人、希臘人、羅馬人、阿拉伯人,以及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十字軍」等,但改變埃及歷史進程的大規模外族入侵為六次。埃及變成了古希臘文明的肥田沃土,名列古代七大奇蹟之一的亞歷山大燈塔和遐邇聞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就是歷史的見證。第二次發生於公元前30年,是東羅馬帝國對埃及的佔領。當時的東羅馬拜佔庭帝國,藉口捉拿安東尼與他的愛妻克婁巴特拉(前69~前30年,埃及歷史上最著名的女王,曾是凱撒之妻。她的風流豔史,經莎士比亞的筆而聞名西方),發重兵佔領埃及。從此,埃及開始了長達600多年的羅馬時期。
  • 古印度文明的毀滅:被外族輪番入侵、奴役,只有種姓制度世代相傳
    ,蘇美爾神秘的面紗,詮釋著兩河流域那令人神往的歷史,通用於世界的阿拉伯數字,是古印度人智慧的結晶,而中國,始終屹立於世界東方,縱使時間阡陌,我自巋然不動。正是這個山口的存在,徹底改寫了印度半島的歷史走向,更打開了印度半島長達3000年被侵略的屈辱歷史。
  • 印度歷史上,為何一直沒有出現過強大的獨立國家?
    單純拎出現在印度這個國家來說,歷史上其實就是一個打醬油的。在印度,從來就不存在同宗同源或者相互接近的單一種族這種概念,在宗教、文明等方面,印度都是一個極為複雜的綜合體,充滿著多樣性。目前在印度,說印地語的純正的印度斯坦人口,主要是集中在恆河流域,人口數還不及全國人口的一半。整個印度,還是充斥著其他各種各樣的民族,他們的習慣各不相同,文明也迥然各異。
  • 三國打的亂成一鍋粥,可為何沒外族入侵?你看是誰在鎮守邊疆
    中原內亂,在漢人內戰不休的時候,為何三國時期卻沒有發生外族入侵中原的事情?關外的少數民族可不是吃草的羊,而是吃肉的餓狼,一旦聞到了一點肉腥味,便會一窩而上。趁中國內亂,少數民族大舉入侵中原的事件層出不窮,比如最有名的五胡亂華。晉惠帝時期,皇后賈南風亂權,搞出了八王之亂,諸侯混戰,給了少數民族起兵的機會,這才釀成了五胡亂華的慘劇。
  • 地理「孤立」的印度為何卻與歐洲以及中亞歷史緊密相連?
    看印度的歷史有兩個最奇怪的地方:在印度的歷史上,笈多王朝以後印度人就難以建立一個由自身創建的政權或王朝。其次,為何印度的歷史會和歐洲以及中亞(這裡的中亞泛指亞洲中部地區,非指中亞五國)緊密的相連到一起?
  • 三國群雄逐鹿,為何沒有外族入侵?只因此人鎮守邊關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說起三國,很多人都是非常的熟悉了,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其中很多人都是在三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三國時代也是一個典型的亂世,這所謂在「亂世造英雄」,所以三國時期一直是人們比較熱議的年代,不過三國亂世群雄逐鹿中原,那個時候為何沒有外族入侵?
  • 領土擴張從未中斷,印度野心令四鄰不安,莫迪為何如此好戰?
    印度獨立後一直蠶食周邊國家領土,看似影響不大卻積少成多。可以說印度擴張的步伐從未中斷,是二戰後擴張領土最多的國家。印度從不驗收擴張的野心,如此好戰是因為想做南亞霸主,獨佔印度洋,最後成為世界超級大國,當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 印度究竟生活著多少不同的人種?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二、城小邦弱,諸族入侵 印度是世界上文明起源最早的國家之一,和中國一樣,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中國的文明世代相傳,從未發生過斷絕,古印度的文明卻沒有這麼幸運,它在很早的時候就失去了傳承,在歷史上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印度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名稱,而是許多分散的小國城邦的統稱。
  • 三國亂成一鍋粥,為何卻沒有外族入侵?你看看是誰在鎮守邊疆
    各朝各代都有外族入侵的事件,統治者或是隱忍、或是背水一戰。自漢高祖劉邦病故,剛剛建立的大漢王朝迎來了外族勢力趁虛而入,而這些入侵者主要分為烏丸(烏恆)、南蠻、山越、氐(di),羌,匈奴這六大外族勢力。漢武帝之前的漢朝多為採用無為之治的的方針,不輕易動武,通過多地聯姻的方式來化解危機,以保大漢王朝穩固。
  • 話說印度歷史
    在三個區域中,北方平原的地位最為重要,印度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大都發生於這裡,北印又分為印度河流域地區和恆河流域地區,東部的恆河流域誕生過印度早期的許多重要國家,但其政治中心地位在穆斯林入侵以後被西北部的德裡取代。
  • 歷史上的大帝國:印度第一帝國(孔雀王朝)
    持續時間:137年類型1 南亞(基本控制南亞大陸上的印度文明的國家)2 西世界島概述在孔雀王朝之前,世界歷史上稱得上「大帝國」的國家全部都是控制西亞大伊朗地區的帝國(米底、波斯、馬其頓和塞琉古帝國),孔雀王朝開啟了另一個文明核心地區的「大帝國」時代。
  • 歷史上四大文明古國,為何只有華夏文明延續至今?
    古代四大文明中,為何只有華夏文明延續至今?四大文明古國分別是,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國。到近代雖然埃及,印度還在,但他的原有民族早就被外族徵服了。文化也發生了變化或者被同化或者消失。四大古國中,只有中國的文化一直傳承了下來。
  • 三國亂成一鍋粥,為何卻沒外族入侵?你看看鎮守邊關的是誰
    在中國過去的歷史上,遊牧民族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每當中原政權陷入內亂爭鬥不已的時候,遊牧民族就會趁勢入侵,給中原的王朝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難,這種詳細事例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參考秦末漢初的匈奴、西晉八王之亂時期的羯族、隋末唐初的突厥,五代十國的契丹以及明末的清軍
  • 四大文明古國為何只有中國沒有中斷,其它為何都夭折了?原因出乎意料!
    但是後來被外族入侵後,文明就立馬中斷了。直到現在四大文明古國也就剩下中國的文明還在延續,其他的早已經滅亡了。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別的文明古國一被外族入侵就徹底奔潰了,而中國歷史上也好幾次被外族入主中原,甚至統治了幾百年。但是文明卻沒中斷,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看看現在的埃及、伊拉克,被異族統治,邪教洗腦,完全拋棄祖上的璀璨的文明,真為他們感到羞恥啊。
  • 向中國寫149封求救信後錫金仍被吞併,印度的擴張為何如此瘋狂
    要說近現代史上最瘋狂擴張領土的亞洲國家是誰?你不一定能想到,它就是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印度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和它的被殖民史及早期領導人的大印度思想有關。在印度的歷史上,真正稱得上大一統的只有區區四個王朝,其他時候都是處於分裂狀態的土邦王國,要不然當年大唐的王玄策在被印度欺負後,憤而一人滅一國也不會那麼容易。在其最後一個統一王朝莫臥兒時期,英國人進入了印度次大陸。
  • 靠中國歷史的記載,和英國人考古,才找到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
    自古以來,印度大多時間都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由各個邦國組成,約公元前1500年,中亞的雅利安人入侵了這一片沃土,留下了「種姓制度」這個延續至今的禁錮,最原始的印度土著成了最底層的首陀羅或賤民。然而,阿育王沒有做到像秦始皇那樣不僅土地統一,文化也要統一,在他死後,孔雀王朝迅速走向衰落,虎視眈眈的外族再次入侵印度。
  • 讀史可以明智,但為何印度歷史越讀越傻?專家:跟寫著玩似的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歷史也曾經悠久而繁榮。世界人民對印度歷史的印象普遍停留在他們的文化上,印度人對佛教十分虔誠,將其作為他們的最高信仰。印度人依靠恆河發展自身,地域文化十分濃厚。幾乎每一個印度人都能歌善舞,他們熱情如火,充滿著濃厚的異域風情。
  • 四大文明古國為何只有中國沒有中斷,其它都夭折了?原因出乎意料!
    但遺憾的是,除中國之外,其他三個文明古國的文化已在地球上消失了,只留下一些歷史痕跡。目前國際學術界公認的文明古發源地有五個。但是後來被外族入侵後,文明就立馬中斷了。直到現在四大文明古國也就剩下中國的文明還在延續,其他的早已經滅亡了。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別的文明古國一被外族入侵就徹底奔潰了,而中國歷史上也好幾次被外族入主中原,甚至統治了幾百年。但是文明卻沒中斷,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看看現在的埃及、伊拉克,被異族統治,邪教洗腦,完全拋棄祖上的璀璨的文明,真為他們感到羞恥啊。
  • 貴霜帝國,印度歷史上第一個殖民國家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同時,印度又是世界上歷史出現斷層的國家,這個現象實屬罕見。
  • 英國武裝入侵印度之前的莫臥兒帝國
    被歐洲人徵服之前,印度歷史上最重要的王朝有三個,分別是孔雀帝國、笈多帝國(Gupta Empire)和莫臥兒帝國(Mughal Empire),若借鑑中國歷史,其大致相當於中國的漢、唐、清三朝。而對印度近現代歷史影響最深的,莫過於最後一代王朝——莫臥兒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