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名義上是四大文明古國,然而翻開印度的歷史,你會發現,經常被外族輕易入侵,並且外族統治的時間很長。而且,過去,印度只是一個文化和地域名,很少有政治統一的經歷。比如,在英國人殖民印度期間,實行的是一國多邦制,很多領土並沒有由英國直接控制,而是名義上的獨立土邦控制。土邦由王公、王侯和行政長官統治,高度自治,但必須與英國籤訂條約,接受英王的共主地位和承認英王為領地的最高統治者。
莫臥爾帝國,只是印度歷史上外族建立的帝國之一!
歷史上,大約從公元14世紀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並建立帝國開始,一直到1858年英國殖民印度期間,印度曾發生5次比較大的外族入侵事件,這5次外族入侵,都建立了自己的帝國,並且統治印度的時間還都特別長。分別是:
1、波斯和馬其頓人的入侵,印度曾成為波斯人的第二十個行省;
2、大月氏等外族的入侵,從中國敗走的大月氏人進入印度,建立貴霜帝國;
3、阿富汗古爾王朝入侵印度後,建立了德裡蘇丹國,讓部分印度人信奉伊斯蘭教,最終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的獨立埋下了伏筆;
4、蒙古帖木兒帝國崩潰後,其皇室後裔巴布爾率軍入侵印度,建立莫臥兒帝國;
5、莫臥爾帝國衰敗後,先後被英國、法國、葡萄牙等國家侵略,最終經過競爭,英國人徹底殖民了印度。
有意思的是,歷史上每次外族侵入印度,基本沒遇到強烈的抵抗,順風順水就實現了戰略意圖。
印度民眾信奉印度教,重視苦修,對物質生活要求低!
按理說,這個總是被外族入侵的國家,再加上這個國家特殊的情況,骨子裡應該缺少反抗和擴張基因,獨立後安安分分的過自己小日子才對。然而,事情發展很出人意料。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後,卻不斷進行擴張。先後吞併錫金,侵佔藏南,控制尼泊爾、孟加拉、斯裡蘭卡等國家。可以說,印度建國這短短70多年,就是一部擴張史。
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說過:「印度以它現在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可見,印度從建國的那天起,就做好擴張的準備了。
那麼,印度人發生如此大的變化,是什麼原因促成的呢?
獨特的國情決定了印度缺少反抗和擴張基因歷史上看,印度這個國家的民眾,給人的感覺是逆來順受,與世無爭,被誰統治都行。原因是,貴族的利益不受損害,普通老百姓有飯吃,出現這種情況,是印度獨特國情決定的。
印度地理態勢是,三面環山,南面是印度洋,外敵難侵入,自己也出不去。可惜,西北方向有興都庫什山口!
印度的地理態勢是,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利在限制外敵入侵,給人以安全感。弊在良好的生產環境,也限制了自己擴張的想像力。古印度的時候,北面是喜馬拉雅山,東面是若開山,西面是蘇萊曼山,南面是印度洋。境內有印度河、恆河,有德幹高原,有平原。遺憾的是,在西北方向有一個興都庫什山口,歷次的外族入侵,都是從這個山口進入的。如果當初,印度守住了興都庫什山口,波斯人、蒙古人、大月氏人等等外來文明,也不可能侵入印度。
這種地理環境,也限制了印度人擴張的思想。翻越高山,去徵服其他其他文明,需要南亞次大陸高度統一。但歷史上,印度一直土邦林立,各類勢力盤根錯節,難以形成一個強大的中央集團,也就沒有了向外擴張的基礎。即使在近代,英國人殖民完印度離開的時候,也給印度留下了562個土邦。雖然,印度獨立後表面上消滅了這些土邦,但印度現在的各個邦,也是以原來的土邦為基礎成立的,各個邦依然有很大的權力。如果,印度當年不實行邦聯制,會激起各邦的反抗,也就不能實現和平建國。
以印度人懶散的性格,也懶得翻越高山峻岭去徵服其他文明。印度屬熱帶季風氣候,每到夏天,最高溫度超過40度。這種氣候,人一般懶得去消耗體力運動,更別說發動戰爭了。因此,在這種地理環境下,印度人只適合悶頭發展自己的文明。事實也是,從古印度文明算起,印度也有5000多年的文明了。
印度的種姓制度被全體民眾接受後,既是實現社會穩定的基礎,也限制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更限制了擴張
印度教和種姓制度對印度的影響非常深遠。印度教的教義是,梵我同一、業報輪迴、精神解脫、瑜伽修煉等。說白了,就是人應該相信命運,遵守種姓制度。印度教和種姓制度在印度已經存在3000多年,被民眾廣泛接受。在種姓制度下,低種姓人對自己的命運已經認可,他們認為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只有轉世再生。在國家大事上,由高種姓制度的人處理,低種姓人更不會主動改變命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印度行不通。
所以,凡是侵入的外族,不去破壞種姓制度,維護了高種姓人的權益,就能維持社會安定,維護政權穩定。只要高種姓人認可了外族的統治,整個社會就認可了。這種情況下,外族人只要搞定本地的統治者,就不會受到強烈抵抗。歷史上,外族入侵頻繁發生,印度人也習慣了外族的統治。
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讓英國人很頭疼,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英國勢力大減,也顧不上印度了
總之說,由於印度特殊的國情,決定了印度人缺少反抗和擴張的基因,3000多年來,印度也沒有發生走出去攻擊其他文明的事件。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實現民族獨立的時候,都經過了血雨腥風,而印度卻在甘地的領導下,通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就讓英國人同意了他們獨立。也就是說,甘地帶著一幫印度人在全國進行靜做,再加上英國顧不上印度了,印度就實現獨立了,多簡單啊!
為什麼又擴張了呢?既然印度擴張的事實已經發生,就有其原因。
縱觀印度被入侵的歷史,英國人對印度的改造最大。因為印度人承認了英國的殖民,隨之也就承認了英國的思想、文化、教育等制度。於是,一大批印度精英去英國進行學習,英國人為印度培養了一批新西方的精英。印度開國領導人甘地和尼赫魯都曾經去英國學習過,回國後開展了獨立運動。對整個社會來說,大部分印度人學會了英語,成為印度官方語言之一。時至今日,英語的普及性在印度比較高,這也是為什麼印度的IT業較發達的原因。
印度的英語普及性高,方便了其發展IT產業!
印度人學習英國的文化、教育的同時,更接接納了英國人的擴張思想。當年,因為英國引領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科技和經濟水平在世界上非常強大,有能力在全世界進行擴張,海外佔領的領土非常大,號稱「日不落帝國」。這些精英們,把英國人的擴張基因也刻到骨子裡了。英國人離開後,印度精英們以應該繼承英國人當年留下遺產為理由,展開了一系列的擴張活動。
1951年,印度吞併了藏南地區;1961年,印度吞併了被葡萄牙統治了400多年的果阿、達曼和第烏地區;1962年,印度吞併了尼泊爾卡拉帕尼地區;1975年,印度吞併了錫金;1990年,印度曾試圖吞併不丹。除此以外,1971年,印度與巴基斯坦關於土爾土克地區(Turtuk)的爭端,1972年印度與孟加拉國關於亭畢各哈地區(Tin Bigha)的爭端,2006年印度與不丹關於杜爾斯地區(Duars)的爭端中,都曾有強力吞併的行為。
在印度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355人,世界排第5!
印度的國土面積,也不足以支撐膨脹的人口。說起來,印度在南亞算是國土面積最大的,然而印度的面積其實只有298萬平方公裡,而印度的人口已經達到了13億,未來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不是夢,即使印度的耕地面積再多,也無法滿足如此多的人口需要。為解決這一矛盾,印度需要更多的土地來容納其國內人口。而擴張,是最好的辦法。所以,印度控制錫金後,立即向錫金進行了大量移民,最終印度人佔錫金國內人口的比例超過了75%,實現了通過民主選舉,吞併錫金的意圖。同樣,印度也向不丹和尼泊爾進行了大量移民。
美俄的拉攏,讓印度膨脹了,認為可以為所欲為。印度建國後,美國拉攏印度,一方面能夠幫助其在南亞站穩腳跟,並實現圍堵中國的戰略目的,並分一口軍購這塊蛋糕。對前蘇聯來說,當時中蘇關係破裂,拉攏印度也可以幫助其對付中國。對現在的俄羅斯來說,印度是軍購的大金主,不願意失去這一市場。因此,印度建國後,和世界上兩個大國的關係都不錯,進行的擴張行動,美蘇俄都予以認可,助長了其繼續擴張的信心。比方說,美國賣給巴基斯坦的F-16戰機,明確規定不能用來主動攻擊印度。
綜合起來看,印度建國後,發展環境太好了,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助長了印度精英們的擴張野心。
其實埋下了隱患世界上的事物就這樣,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表面上,印度的擴張政策實施的比較順利。實際上。在擴張中,印度得了一點點便宜,但也丟掉了其解決國內矛盾和經濟發展的機會。
人類歷史上,國強才霸。也就是說,只有國家的經濟實力達到一定程度後,才有能力稱霸。其實印度並不是一個強國,沒有能力實施擴張政策。以經濟為例,印度的GDP雖然排世界第4,但其實人均只有2100美元。在國內各種基礎設施急需資金進行建設的時候,印度2019年的國防開支達到了694億美元。而且,印度自建國以來,一直維持較高的國防預算,導致經濟建設投入不足,影響了經濟發展。印度和中國建國時間差不多,剛建國的時候,印度的人均GDP還要略高於中國。經過7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人均GDP幾乎達到了印度的5倍了。
印度建國後,其實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領土問題,而是國內的社會問題:
一是印度的種姓制度問題,印度通過法律取消了種姓制度,一個存在3000多年的階級制度,不是說句話就取消的,需要一次全民眾思想上的變革,但印度並沒有做到。因此,印度的種姓制度制約了印度的社會發展。
印度已經建成的高鐵,時速只有160公裡!
二是土地問題,印度實行的是私有制,造成了印度在基礎設施和工業用地等方面受到制約。2015年,印度與日本籤署了價值120億美元的高鐵協議,高鐵運行區間為孟買至艾哈邁達巴德。但時至今日,土地沒有徵用下來。
三是教育問題。印度建國後,實施的是精英教育,忽視了基礎設施教育。目前,印度的識字率為40.8%,和非常國家一個檔次。
面對如此多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樣沒有解決,印度卻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對外擴張上,窮兵黷武。以和巴基斯坦為例,建國後大大小小的衝突超過了萬次,所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不計其數。邊境衝突不斷,也影響了國內社會的發展。
印度進行擴張的群眾基礎也不足。印度的媒體和精英支持印度的擴張政策,但實際上印度的老百姓並不感冒。從歷次印度的對外擴張行動看,印軍單兵的戰鬥力並不強。印度士兵並不是真的不能打仗,而是沒有戰鬥精神。印度士兵參軍的目的就是為了養家餬口,並沒有使命感,生死關頭,臨陣逃跑的行為容易發生。再從印度空軍40多年來摔掉1000多架飛機的行為看,飛行員對參加的軍事行動也沒有認同感,本可以靠飛行員的勇敢和技術避免的墜機事故,因為飛行員的不負責任,導致屢屢發生墜機事故。
由此,我們判斷出,印度的擴張政策,只是國內精英的想法,國內普通老百姓沒有認同感。否則,以印度的實力,早就應該擊敗巴基斯坦。或許,印度對外擴張的真正目的,是掩蓋國內矛盾。
總結:印度獨立後,才第一次算是一個真正的國家,但國家基礎並不牢固,國內存在很多矛盾。其實施的擴張政策,暫時掩蓋了矛盾,但不代表這些矛盾不再爆發。只要其繼續實施擴張政策,不能及時解決國內矛盾,有再次分裂的可能。強大如美國,其加州也有獨立的意願。西班牙是一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加泰隆尼亞地區和巴斯克地區也要鬧獨立。就連印度當年的宗主國,英國的蘇格蘭地區也鬧獨立。何況印度這樣的國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