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於作者投稿,委託由詩詞軒整理編輯並刊發;文中部分配圖源於網絡;圖文版權皆歸原作者!
****************
端午佳節詩話
作者:田大金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因古時的「端」是「初」的意思,又常將「五」寫成「午」,故「初五」寫成「端午」,古時「午時」稱「陽辰」,於是,端午節也稱端陽節。古時民間過端午節,有門上掛艾蒿避邪、住房周圍撒雄磺避蟲害等習俗。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汨羅江下遊抱石投江,結束了62歲的生命。人們懷念屈原,每逢端午這一天,開展賽龍舟,食粽子等活動,一直沿襲至今。歷代文人雅士為紀念屈原投江,添節日氣氛,寫下頗多吟誦屈原和「端午「習俗的詩詞,被後人傳誦。唐代詩人文秀的《端午》詩云:
節分端午自言誰,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作者以此詩為愛國詩人屈原,抱石投江含憤而死鳴不平,對當時的昏君,奸臣進行了無情的鞭撻。宋代詩人張耒《和端午》詩曰: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有離騷在世間。
詩人深深懷念屈原,為其遭遇鳴不平,高度評價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史無前例的。這是歷來 端午詩詞的主旋律。南宋愛國名將文天祥的《 端午感興》詩說 :
流棹西來恨未銷 ,魚龍寂寞暗風潮。
楚人猶自貪兒戲, 江上年年奪錦標。
如果愛國將領文天祥生於當代,就會感慨地換字,將詩中的「楚人」,換成「臺獨猶自貪兒戲」了,打破臺獨分子的痴心妄想。
唐宋時期的端午詩,除了懷念屈原,也有描寫民間龍舟競渡場面的。如張建封的《競渡歌》描繪了龍舟賽的熱烈場面:
鼓聲三下紅旗開, 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榦波飛萬劍 ,鼓聲劈浪驚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 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 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掄水已得標, 後船失勢空揮橈。
詩人對龍舟賽的場面描寫得形象生動,那緊張熱烈的競渡氣氛躍然紙上,扣人心弦。
明朝詩人莊皋的《端午食賜粽有感》詩云:
蓬萊宮中懸艾虎,舟滿龍池競蕭鼓。
千宮曉綴紫寰班,拜向彤樨賀重午。
大官角黎菰蒲香,彩繩萬縷雲霞光。
天恩赦賜下丹陛,瓊筵侑以黃金觴。
東南米價高如玉,江淮餓莩千家哭。
官河戍卒十萬艘,總向天廚挽飛粟。
君門大嚼心豈安,誰能持此回雕殘?
小臣自愧悠悠者,無術救時真紫餐。
詩人借端午節吃粽子之事,以統治者食「瓊筵黃金觴」,而百姓是"餓莩千家哭」的對比手法,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制的醜惡,並抒發了作者的無奈之情。這是封建社會境況的真實寫照。
據傳清朝有一位才女,嫁給了一個貧困農夫。端午節前一天家中無米斷炊。才女向鄰居討來數枝菖蒲,在河邊清洗時,吟了一首《端午詩》自嘲,其詩云 :
自憐薄命嫁貧夫,明日端陽一事無;
佳節莫教閒過去,聊將清水洗菖蒲。
作者用自嘲語氣,述說了封建社會「富家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貧富懸殊景況,揭露了封建社會人剝削人的腐朽制度。
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抗日戰爭初期居住重慶,在友人家過端午節,感慨地寫一首《端午》詩,記述了當時的景況: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若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前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此詩寫出了抗戰時期過端午節的艱苦情景,表現了作者在艱苦歲月中的樂觀主義精神。
我國已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國強民富衣食無憂。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要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服務。當代詩人武進南的《七絕.讀離騷》詩云:
屈子在民心,光芒永不沉。
秦功何足道,一統是騷音。
作者從詩中流露出肺腑之言,對愛國詩人屈原高度評價和推崇。全詩表現了高昂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在歡度端午佳節時,我們應開展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活動,堅持文明節儉過節,防止鋪張浪費,為實現中國復興夢忝磚加瓦。
*********************
親愛的文友,請在本文末尾跟帖,留下您的作品,我們會定期整理刊發的哦。如果您希望刊發個人專輯,請私信回復「投稿」,無限精彩等你來!
也歡迎在百家號關注詩詞軒,我們一起探索文學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