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詩話:歷代文人雅士為紀念屈原投江,寫下頗多詩詞

2021-01-19 詩詞軒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於作者投稿,委託由詩詞軒整理編輯並刊發;文中部分配圖源於網絡;圖文版權皆歸原作者!

****************

端午佳節詩話

作者:田大金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因古時的「端」是「初」的意思,又常將「五」寫成「午」,故「初五」寫成「端午」,古時「午時」稱「陽辰」,於是,端午節也稱端陽節。古時民間過端午節,有門上掛艾蒿避邪、住房周圍撒雄磺避蟲害等習俗。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汨羅江下遊抱石投江,結束了62歲的生命。人們懷念屈原,每逢端午這一天,開展賽龍舟,食粽子等活動,一直沿襲至今。歷代文人雅士為紀念屈原投江,添節日氣氛,寫下頗多吟誦屈原和「端午「習俗的詩詞,被後人傳誦。唐代詩人文秀的《端午》詩云:

節分端午自言誰,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作者以此詩為愛國詩人屈原,抱石投江含憤而死鳴不平,對當時的昏君,奸臣進行了無情的鞭撻。宋代詩人張耒《和端午》詩曰: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有離騷在世間。

詩人深深懷念屈原,為其遭遇鳴不平,高度評價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史無前例的。這是歷來 端午詩詞的主旋律。南宋愛國名將文天祥的《 端午感興》詩說 :

流棹西來恨未銷 ,魚龍寂寞暗風潮。

楚人猶自貪兒戲, 江上年年奪錦標。

如果愛國將領文天祥生於當代,就會感慨地換字,將詩中的「楚人」,換成「臺獨猶自貪兒戲」了,打破臺獨分子的痴心妄想。

唐宋時期的端午詩,除了懷念屈原,也有描寫民間龍舟競渡場面的。如張建封的《競渡歌》描繪了龍舟賽的熱烈場面:

鼓聲三下紅旗開, 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榦波飛萬劍 ,鼓聲劈浪驚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 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 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掄水已得標, 後船失勢空揮橈。

詩人對龍舟賽的場面描寫得形象生動,那緊張熱烈的競渡氣氛躍然紙上,扣人心弦。

明朝詩人莊皋的《端午食賜粽有感》詩云:

蓬萊宮中懸艾虎,舟滿龍池競蕭鼓。

千宮曉綴紫寰班,拜向彤樨賀重午。

大官角黎菰蒲香,彩繩萬縷雲霞光。

天恩赦賜下丹陛,瓊筵侑以黃金觴。

東南米價高如玉,江淮餓莩千家哭。

官河戍卒十萬艘,總向天廚挽飛粟。

君門大嚼心豈安,誰能持此回雕殘?

小臣自愧悠悠者,無術救時真紫餐。

詩人借端午節吃粽子之事,以統治者食「瓊筵黃金觴」,而百姓是"餓莩千家哭」的對比手法,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制的醜惡,並抒發了作者的無奈之情。這是封建社會境況的真實寫照。

據傳清朝有一位才女,嫁給了一個貧困農夫。端午節前一天家中無米斷炊。才女向鄰居討來數枝菖蒲,在河邊清洗時,吟了一首《端午詩》自嘲,其詩云 :

自憐薄命嫁貧夫,明日端陽一事無;

佳節莫教閒過去,聊將清水洗菖蒲。

作者用自嘲語氣,述說了封建社會「富家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貧富懸殊景況,揭露了封建社會人剝削人的腐朽制度。

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抗日戰爭初期居住重慶,在友人家過端午節,感慨地寫一首《端午》詩,記述了當時的景況: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若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前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此詩寫出了抗戰時期過端午節的艱苦情景,表現了作者在艱苦歲月中的樂觀主義精神。

我國已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國強民富衣食無憂。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要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服務。當代詩人武進南的《七絕.讀離騷》詩云:

屈子在民心,光芒永不沉。

秦功何足道,一統是騷音。

作者從詩中流露出肺腑之言,對愛國詩人屈原高度評價和推崇。全詩表現了高昂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在歡度端午佳節時,我們應開展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活動,堅持文明節儉過節,防止鋪張浪費,為實現中國復興夢忝磚加瓦。

*********************

親愛的文友,請在本文末尾跟帖,留下您的作品,我們會定期整理刊發的哦。如果您希望刊發個人專輯,請私信回復「投稿」,無限精彩等你來!

也歡迎在百家號關注詩詞軒,我們一起探索文學樂趣!

相關焦點

  • 一年一度端午節,吃粽子是因為屈原投江,那賽龍舟是怎麼來的?
    說到這,不免又有些小心酸,那麼有多少小夥伴,端午節依然還在堅守崗位呢? 別的不說,必須先為這些不放假的「勞模」點個讚。 既然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那麼就會有相應的風俗,你們那裡端午節都有什麼風俗習慣呢,雖然各地都有差別,但有兩個習俗,是端午節的標誌。
  • 端午節並非是紀念屈原的
    端午節是一個比較古老的節日,它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經有2500~3000年的歷史,端午節的主要項目有賽龍舟,划龍船,吃粽子。不過作為北方人的我,只是吃粽子,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和傳說,大家比較認可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所設立的節日。
  • 端午節的由來:除了紀念屈原,還有多種鮮為人知的傳說
    屈原被貶到此,懷才不遇,抑鬱不得志,整日寄情於詩歌,寫下這名垂千史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也成就他是偉大的詩人。屈原雖然被貶,但他時刻關注當時時事的變化。在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楚國被滅亡,身為楚國大臣的屈原,國家已滅亡,也無心苟活,準備以死謝罪。
  • 端午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了解多少?
    端午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了解多少?時間:2020-06-25 10:1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了解多少? 端午節到了,在此先祝大家端午安康。
  • 今日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憶屈原
    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2、紀念伍子胥
  • 男子連續4年模仿屈原投江,口念詩詞撲通入水
    男子連續4年模仿屈原投江,口念詩詞撲通入水 2020-06-25 19: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男子連續4年模仿屈原投江:用這種方式表達對屈原的紀念
    賈治勇說,今年跳之前還是有點猶豫,他的行為僅是個人紀念屈原的方式,整個過程就幾分鐘,不是作秀,跳河有危險,不希望有人模仿。  距離端午節還有2天,賈治勇決定,今年,繼續完成自己的端午節紀念「儀式」。  6月23日下午,他穿上了一套黑色漢服,來到西昌海河天街。之後,他的幾名朋友也陸續來到了現場。  「猴哥,真的要跳哦?」「跳,每年一次嘛。」
  • 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端午節有何意義?屈原能夠因此自信!
    伍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紀念孝女曹娥說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 一首關於端午節的詩,描寫了賽龍舟的情節,也表明了對屈原的思念
    歷代文人寫下許多關於端午節和屈原的古詩詞,比如明朝邊貢的《午日觀競渡》一詩,不僅描寫了端午節賽龍舟的場景,還明了對屈原的思念。午日觀競渡邊貢共駭群龍水上遊,不知原是木蘭舟。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 男子連續四年模仿屈原投江,口念詩詞撲通入水,自稱知道會被罵
    在大聲念完這句詞後,穿著黑色漢服的賈治勇平展雙臂,面部朝下,撲通一聲跳入河水中……視頻截圖6月23日下午,四川省西昌市海河邊,41歲的賈治勇再次俯身「投河」,完成了他的端午節「儀式」,這是他連續第四年,用跳河的方式「紀念屈原」。網友質疑「作秀」,「我知道會被罵。」賈治勇回應:並非炒作,希望大家不要模仿,動作很危險。
  • 今日端午:關於端午節的來歷,你知道多少?
    逆濤而上,為水所淹,不得其屍。娥時年十四歲,號慕思盱,哀吟澤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經五日抱父屍出。後來,人們把曹娥投江日期往前提了提,提到了五月初五,這樣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孝女曹娥的說法,就慢慢流傳開來了!四:紀念忠臣伍子胥。伍子胥是春秋時期的著名大臣,他輔佐吳王夫差打敗越王勾踐以後,深謀遠慮,多次勸諫吳王夫差殺掉韜光養晦,臥薪嘗膽越王勾踐,永絕後患。
  • 端午節的起源與習俗,你真的知道嗎?
    相傳,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提倡「美政」,力主聯齊抗秦,卻遭貴族排擠毀謗,革去職務後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就是在流放的途中,憤而寫下了《離騷》等不朽的詩篇。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國都城郢,屈原眼看國破家亡,萬念俱灰,於五月五日寫下絕筆《懷沙》後,抱石自沉於汨羅江。
  • 「端午詩詞展」帶觀眾領略詩詞中的端午節俗與風物
    新華社瀋陽6月25日電(記者趙洪南)由瀋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組織的端午詩詞聯誦於近日在瀋陽玖伍文化城上演,帶觀眾回溫端午節的歷史;「五月榴花照眼明——端午詩詞特展」也於近日在遼寧省圖書館開展,帶觀眾領略詩詞中的端午節俗與風物……近年來,隨著以詩詞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不斷升溫
  • 屈原也過端午節?韓國人搶端午節?關於端午節需要了解的知識點
    古時端是開始的意思,一年中的五月又如一日中的正午,後來「五」漸漸通為「午」,所以每年五月初五被稱作端午。又因午時為「陽辰」,端午也稱「端陽」。自端午節誕生以來,由於不同地區民俗文化差異,端午節還有浴蘭節、地臘、詩人節、夏節、女兒節、天中節等多種別稱。
  • 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
    「端午節」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賽龍舟的習俗。
  •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你要了解的都在這裡了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你要了解的都在這裡了時間:2020-06-25 11:0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你要了解的都在這裡了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裡外。
  •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只是為了紀念屈原?其實在他去世之前就存在
    臨近端午,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是由一些典故而來,當然端午節的由來最廣泛的一種說法就是為了紀念屈原,與端午有關的一些活動賽龍舟、吃粽子也都是因為這樣。但是我們一直以來的想法就是對的嗎,其實早在屈原投江去世之前就已經有了端午節的存在,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簡介
    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的內容,其風俗的形成是南北方融合的產物。端午節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端午節的叫法有20多種,是別名最多的節日。常聽到的有端陽節、端五節、五月節、龍舟節、重午節、草藥節、正陽節、粽子節等等。吃粽子、賽龍舟是為紀念屈原屈原名平,字原,他實際姓羋,不姓屈。
  • 端午節,那些流傳於民間的故事和習俗
    端午節之所以為世界所矚目,是因為它由來已久,歷史淵源流長,它是舉世矚目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締結和傳承,它為我們講述了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故事,讓這個節日更加厚重和透射出不屈的光芒.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就是屈原對待理想的執著和對生命意義的詮釋.
  •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紀念屈原只是附加理由,吃貨起了主導作用
    目前主流的說法,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投江自盡後,附近的人為了防止江中的魚吃掉屈原的身體,便將粽子投入江中餵魚。不過,實際上端午節以及粽子的起源遠比這更早,原本只是北方部落祭祀龍族的節日和食物,延續至今的賽龍舟就是對祭祀龍族的一種具象化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