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新冠疫情,以前大家經常去打卡的泰國現在太冷清了,冷清到一家家的泰國酒店和餐館在悄無聲息的倒閉。上個月,清邁最富盛名的酒店(原清邁文華酒店)也拍賣了。
從孩子到清邁上學後,在泰國的時間多了起來,尤其是今年3月到7月,在泰國整整呆了4個月,對這個東南亞的佛系國家有了很多的了解。
別看這個佛系的國家平時都是宅焉焉(泰語:慢慢來),但外交上有大智慧。
首先談談這個我們看來很佛系的國家在二戰中的經典神操作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泰國是東南亞國家裡少有的沒有被日本人嚯嚯的國家,而且戰後還成功的向日本索賠了巨額的戰爭賠款,這一波騷操作,槓槓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軸心國陣容和同盟國陣容之間的涉及全球20億人口的超級規模戰爭,其中亞洲的主要戰役都是日本和環太平洋國家以及東南亞各國之間展開的。
而且日本在亞洲可以說是孤軍奮戰,除去朝鮮半島因為「日韓合併協定」的原因成為一個國家,日本其實在整個亞洲地區並無一個盟友但是到了1941年形勢發生非常微妙的變化。
泰國是一個非常精明的國家,二戰前亞洲僅有的三個獨立國家之一(其他兩個國家分別是中國和日本),泰國為了維持自己的獨立自主的權力無所不用其極,遊走與英法美等列強國家之間,是均衡力量左右逢源,國不大但是總能在各自國際鬥爭中獲得利益。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泰國也能夠感受到周邊列強們深深的惡意,在列強環伺的情況下,泰國卻能陸續與英國籤署了《英泰互不侵犯條約》、與日本籤訂了《日泰友好條約》。泰國政界瀰漫著機會主義,能夠把握住一切有利於國家發展的機會,這不得不說是泰國的過人之處。更為驚嘆的是泰國居然在二戰期間解決了其與法屬殖民地之間的領土的爭端,而且是利用日本的力量,可見這個國家眼中並沒有所謂的朋友與敵人明確界限。
當然泰國也並不是自始至終就和日本結盟,在日本侵略泰國的初期,泰國還動員軍民全力抵抗,實施「焦土計劃」,然後日本侵略泰國的戰爭剛剛打響,這個機會主義的國家就投降放棄抵抗了。1941年12月11日,泰國與日本正式籤訂了《日泰同盟條約》,成為了日本在亞洲唯一的盟國,宣布對英美宣戰。為虎作倀為日本提供橡膠等軍事戰略物資,也利用日本的勢力佔領了緬甸、馬來亞等地方的領土,攝取了很多戰爭紅利。
二戰期間,泰國不僅為日軍開放軍事通行權,提供登陸點、物質後勤等協助,還出兵佔領了周邊鄰國的一些爭議領土。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著名的桂河大橋了,該橋因一部奧斯卡獲獎電影而成了人人皆知的網紅橋。
但泰國做了兩手的準備,也不忘在美國那裡下注。駐美國的泰國大使則宣布與泰國政府斷絕關係,不承認泰國政府與日本的盟約。泰國在暗地裡也從未和英美斷絕聯繫,組織了「自由泰人運動」在暗地裡和英美交換情報,秘密組織抵抗力量。日本戰敗前夕,泰國宣布與日本結盟等事宜全部無效,與日本做切割。令人吃驚的是,由於「自由泰人運動」的存在以及英美出於穩定東南亞利益的考慮,泰國的「宣戰無效」宣言竟然被同盟國承認,免於成為戰敗國,在1945年戰爭結束了泰國居然成了美國的同盟,由日本在亞洲唯一的盟友變成了「戰勝國」。
泰國二在戰後向日本討要戰爭賠償,而且拿出了大量的帳本來證明日本在泰國所拿的物資,最終得到了150億日元的賠償,那可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150億日元,絕對的天價賠償。
這一波操作,溜不溜?騷不騷?
在這裡,說一句題外話,當年的汪精衛是否也是這麼操作的,中國是否也在兩邊下注?我不知道也不妄議,看官們自己去翻歷史書吧。
說實在話,作為一個東南亞其中之一的國家,註定了泰國必須有自己生存的智慧,必須在大國的夾縫中求生存,所以也就有了冷戰時期,泰國會開放自己的國土作為美軍的基地及美軍越戰的補充點和度假處,成就了芭提雅今天的旅遊地位。
但因為泰國高層認為當時在安全和經濟利益上,泰國離不開美國,但是泰國應該同時與中國溝通交往,這是小國在大國之間的生存之道。所以開始積極尋求和中國更多的接觸,所以也會同時把自己王國的貴族的孩子作為質子放在中國,成為了周恩來的養女-常媛(泰語名西林·帕他諾泰),在中國經歷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生活,帕他諾泰家族也為泰國親歷數十載的泰中政治風雨。
常媛自己曾經說過,她和養父周恩來在一起相處的時間,比和她親爹在一起的時間都多。
也就有了七八十年代,當越南有野心建立一個大統一的東南亞國家時,中國出手時,泰國馬上就向中國示好,也就有了後來的泰國公主81年到中國,後來到北大留學的故事。
別看這麼一個佛系國家,外交上縱橫捭闔的智慧,不比大國差。
好了,談完這個國家,接著就該談談這個國家的王室了
曾經比較好奇的和泰國本地的朋友聊了一下泰國王室,他們都不願意聊,一個是因為法律的問題(泰國法律規定),另外,他們也反問我,如果我們泰國人天天和中國人聊GCD,你們中國人願意嗎?
好吧,不聊了,但對這個現任國王拉瑪十世還是很好奇,不知道是否還能有拉瑪十一世.
一、是否靠譜的拉瑪十世的及流傳很廣的詛咒傳說:
拉瑪十世的荒唐和風流,讓人們不禁想起一個在泰國民間流傳了二百多年的詛咒:奪我王位,十世而亡。
傳言中,這個詛咒是曼谷王朝的前代國王鄭信,在遭到了當時的部下,也是現代泰國的建立者拉瑪一世的背叛時,在臨死前留給拉瑪一世的。
泰國(曼谷王朝)的國王名字
泰國王室特別是現任的國王拉瑪十世,從王子時期就不斷地刷新人們的眼球,飽受爭議。
首先,從這位泰國的國王統治自己的國家,但卻喜歡住在自己的「祖國」的德國並向德國政府交納了35億美元的遺產稅說起:
國王拉瑪十世不喜歡待在自己的國家,反而願意居住在歐洲。所以每次瑪哈國王回泰國參加公務活動,外媒都會諷刺他離開自己的祖國「德國」,用超過300億美元的財產去統治泰國了。
拉瑪十世希望追隨父親的腳步,為泰國人民帶來歡樂和幸福,帶領泰國走向光明的未來。但他卻把大部分財產都用於國外生活,並不是為國民謀福利。據報導,瑪哈國王向德國巴伐利亞州支付超過35億美元的稅務。從公開數據上來看,他從蒲美蓬國王那裡繼承了106億美元的遺產(另外200多億美元是君主即位就擁有的財產),因此巴伐利亞政府將會獲得這項遺產的30%。
巴伐利亞位於德國的東南部,瑪哈國王在這裡擁有兩座皇家別墅,根據德國當局規定,居住者必須支付各項稅收,包括遺產稅。泰國王室會繳納任何應繳的稅款,以此來避免與德國發生高調的爭吵。曼谷王朝的國王想在德國安心居住,就需要付出代價,必須支付35億美元稅金。
對於奢侈成習慣的十世泰王來說,這些錢財只是數字,他還有大量的資產可以揮霍。瑪哈·哇集拉隆功國王愛好各種體育運動,國王除了喜歡騎自行車外,每年都會去固定的地點滑雪,國王對德國的喜愛真的很執著,他在巴伐利亞州滑雪時,會提前預滑雪場附近的豪華酒店。
根據外國媒體報導,拉瑪十世經常會光顧巴伐尼亞州索內比切爾大酒店,並大方地預定95個左右的房間,相當於包場。每天的酒店開支會超過100萬泰銖,僅僅是住宿費就如此高昂,隨行的侍衛們都跟著享福。國王最喜歡的愛犬有專人看管,並被打扮得像貴婦一樣,它在這所酒店裡得到了套房,令人匪夷所思。
蘇提達王后和詩妮娜貴妃經常會陪同國王參與這些戶外活動,王后和貴妃整天運動,也鍛鍊出了好身材。兩個女人大多不住在一起,瑪哈國王喜歡把蘇提達王后安排在瑞士度假酒店,同樣壕氣地包下整個場子,讓王后可以享受私密的生活。詩妮娜貴妃樣樣精通,精力無限,比蘇提達王后更適合做玩伴,她經常混在國王身邊。
瑪哈國王在滑雪場盡情享受生活,玩累了就回酒店休息。他從不考慮出行成本,乘坐奢華的泰國皇家航空波音737飛機滿世界轉悠,興起時還會自己開上一圈。蘇提達和詩妮娜也有駕駛技術,可以和國王切磋。尤其是蘇提達王后,在德國擁有飛行執照,既能充當國王的保鏢,也能充當國王的飛行駕駛員,才能突出。泰國國王用錢堆砌出來的理想生活,還要用大把時間做支撐,難怪他沒時間回國了!
拉瑪十世最為出名的兩件事莫過於給自己的愛犬「福福」加封為「空軍元帥」,以及44年間換了5任老婆不說,還把四個兒子驅除王室,放逐海外。
好了,再回到拉瑪一世建立曼谷王朝的歷史
讓人奇怪的是,拉瑪一世在建立曼谷王朝後,不僅不忌諱,還沿用了鄭信的姓氏,給自己取了一個華名「鄭華」。
不僅如此,之後的歷代泰國國王都擁有一個以「鄭」為姓的華名,這是因為什麼呢?
因為緬甸的存在,才有了鄭信抗擊緬甸的侵略而建立的吞武裡王朝,因為吞武裡王朝,才有了篡位成功,從吞武裡把首都搬到曼谷的曼谷王朝,拉瑪一世到目前的拉瑪十世,下面就說說這段歷史。
二、抗擊緬甸及吞武裡王朝建立史:
現代的曼谷王朝的由來,還得從泰國和緬甸爭霸東南亞的歷史說起。大家如果現在到泰國旅遊,經常可以看到在曼谷,在普吉島等地,有大量的雕塑反映這段歷史。
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南部,具有「海陸兼備」、「坐擁兩洋」的地緣特徵。從地形上看,泰國似乎是東南亞地區當之無愧的C位。同時,泰國中部平原地區因為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物產豐富,交通便捷,素有「黃金半島」的稱號,所以歷史上的泰人王朝都是以中部平原為中心建立王國。然而,這片平原地區卻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反而因為它的豐饒和便捷,使它不斷地受到外來的威脅。最讓泰國苦惱的威脅來自緬甸。
緬甸是泰國的近鄰,兩國疆域犬牙交錯,民族矛盾突出,自古以來為爭奪地區霸權進行了長期的較量。即使到了今天,泰緬兩國陸地邊界線還長達1800餘千米。
所以兩個國家有著山水相連的故事,有過去的歷史也有現在割不斷的聯繫,由於緬甸軍政府的作死,經濟與泰國有著巨大的差距,所以現在有大量的緬甸人在泰國務工,如老餘家在清邁的阿姨就是緬甸人。
在拉瑪一世建立曼谷王朝之前,泰國還經歷過四個朝代更迭:前素可泰時期、素可泰王朝(1238-1420)、阿瑜陀耶王朝(1350~1767)和吞武裡王朝(1767~1782)。
泰國和緬甸的較量可以追溯到阿瑜陀耶王朝時期。1350年,烏通王戰勝了素可泰王朝,在泰國中部的阿瑜陀耶城建立了阿瑜陀耶王朝(即大城王朝)。
泰人在阿瑜陀耶王朝建立後,不斷地向四周擴張版圖,徹底滅掉了素可泰王朝,全盛時期的阿瑜陀耶王朝,版圖面積比現在的泰國還要遼闊。
1440年的阿瑜陀耶版圖
緬甸在經歷了元朝對緬甸蒲甘王國(1044~1287)的入侵後,緬甸四分五裂,各方勢力互爭地盤,坐鎮中心的是東籲王朝。一番角逐後統一了緬甸。
都想擴張地盤的阿瑜陀耶王朝和東籲王朝,不可避免地要爆發戰爭,這仗一打就打了229年(1538~1767),打了24次。期間,緬甸曾兩度攻陷阿育陀耶王朝。
1569年,阿瑜陀耶王朝第一次淪陷時,曾淪為緬方的屬國長達15年,直到「黑王子」納黎萱打敗緬軍才重新獲得獨立。就在東籲王朝重振旗鼓,準備再次進攻阿瑜陀耶王朝時,自家後院先起火了。1752年,孟族佔據了阿瓦,把東籲王朝趕下了歷史舞臺,建立了貢榜王朝。
1767年貢榜王朝版圖
貢榜王朝繼承了前朝遺志,試圖吞併阿瑜陀耶王朝。當時,泰國的統治者們正忙於內部爭權,對緬方潛在的進攻並無充分準備。
所以當1767年緬軍再次進攻阿瑜陀耶城時,昏聵無能的泰王波隆摩羅闍五世不僅不思應對之策,還妄想靠著每天拜神求佛,寄希望於雨季洪水把緬軍衝退。
結果可想而知,阿瑜陀耶王朝滅亡了。不過,上天還是給泰國留下了一線生機,這個生機是一個名叫鄭信的華裔。
鄭信,祖籍中國廣東潮州澄海縣華富村。潮州自古以來人稠地狹,百姓連年苦於饑饉,所以大多選擇遠渡重洋去海外謀生。
老餘作為一個潮州人,相信潮州人都聽過一個關於「十八缸鹹菜」的傳說。
鄭信是歷史上首位在海外當皇帝的中國人。聽說鄭信當上了皇帝之後,潮州老鄉們十分開心,他們自發組成了一支慰問小隊,前去泰國為鄭信祝賀。鄭信見到老鄉很是開心,在宮中款待了他們幾日之後,又送給他們18缸鹹菜作為臨別贈禮。
離開泰國之後,鄉親們看著這18缸鹹菜十分鬱悶,自己畢竟是鄭信的老鄉,可是他不送金銀珠寶,卻送了鹹菜,別提心裡有多鬱悶了。於是他們就把其中的17缸鹹菜都扔到了海裡,只留下1缸,等回鄉後好好「宣傳」一下。結果,等他們回鄉之後,當眾把鹹菜全部倒出來之後卻傻眼,原來在鹹菜缸底部全都是金銀珠寶,想必是鄭信怕他們遇見海盜才使的障眼法。可是事已至此,那17缸「鹹菜」也再也找不回來了。
據說現在這最後一個缸現在還存於鄭氏祠堂,秘不見人。
明清之際,中國雖然一直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但是在資本主義和商品經濟的刺激下,明政府和清政府都曾經開放海禁,促成了中國近代史上的兩次移民高潮。
鄭信的父親鄭鏞便是在清朝初年移居到泰國的萬千潮州人之一。
鄭鏞是個很有商業頭腦的人,他從零售小商販起步,一直做到了賭稅承包商,還獲封了坤鈸陀那爵位,做了財政大臣昭披耶卻克裡(註:昭披耶是當時非貴族所能獲得的最高爵位,卻克裡是官職名稱,意為輔國首相)的下屬和近鄰。
鄭鏞很會拉關係,他見昭披耶卻克裡沒兒子,便把自己和妻子洛央(泰人)所生的兒子鄭信送給他撫養。鄭信到了養父家裡,養父從此財運亨通,所以得名「信」,即泰語裡「財富」的含義。
靠著養父這個靠山,鄭信以官宦子弟的身份進宮做了御前侍衛,後來又被委任為達府的軍政長官,封爵披耶,人稱披耶達信。
1767年,緬軍進攻阿瑜陀耶城時,鄭信受王命留在京師,協助退敵。當波隆摩羅闍五世焦頭爛額地應付緬軍的進攻時,負責守衛阿瑜陀耶城的泰軍統帥因為害怕緬軍一舉攻入城內,便急急忙忙地下令關閉城門。這位仁兄太著急,竟然把鄭信部隊也關在了城外。
倒黴做了餅乾夾心的鄭信,進退維谷,只好率領500名泰人和華人組成的殘部突圍,沿湄南河而下,來到暹羅東南沿海城市羅勇,建立抗緬復國基地。
在南下過程中,鄭信兩度與緬軍激戰,最終兩戰告捷。雖然只是贏得了兩場很小的戰役(其中一場戰役,緬軍只有30名騎兵,200名步兵),但是卻極大地鼓舞了泰人的鬥志,很多逃散的泰人踴躍投軍。
到達羅勇時,鄭信已經召集了1萬餘人的部隊。而且,當地的華商也積極贊助鄭信的部隊,每名士兵都配備了火藥槍,還組織起了戰象隊。
為了讓更多的泰人投入抗緬復國的戰爭,鄭信宣布自立為王。
1767年10月,鄭信率領大軍揮師北上,正式開始了驅逐緬軍的正義之戰。11月6日,攻破吞武裡城;隨後繼續向阿瑜陀耶城挺進,當時駐守在三株菩提樹村的緬軍主將蘇基命副將蒙耶堵截鄭信,蒙耶不敵鄭信,只好獻城請降。鄭信能迅速地光復阿瑜陀耶城,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貢榜王朝在滅亡阿育陀耶王朝後,軍事和政治勢力越來越強大,對清朝越來越怠慢,屢次騷擾清朝邊境上的土司,意圖恢復東籲王朝強盛時期對中緬邊境土司的權利。清朝當然不會放任不管,於是爆發了中緬戰爭。
1767年4月,當緬軍攻陷阿瑜陀耶城時,緬軍正與清政府鏖戰,乾隆皇帝的徵緬部隊已經達到了阿瓦附近,緬王辛標信只能命令在泰國的緬軍撤回援救。
緬王在得知鄭信光復阿瑜陀耶城的消息時,又發動了數次戰爭,企圖重新佔據泰國,但是都被鄭信擊退。此後,緬軍再也不敢侵犯泰國。
1770年11月,鄭信在彭世洛城舉行慶典慶祝暹羅恢復統一,並將首都從阿瑜陀耶城遷都到吞武裡城,史稱吞武裡王朝。鄭信也成為了唯一一個在海外當皇帝的華人,並且聲望頗高,泰史上稱之為達信大帝。自此,泰國正式開啟了國王鄭姓的歷史。
現在大家去泰國玩,經常會去打卡的地方之一就是紀念鄭信的鄭王廟。
三、吞武裡王朝結束,曼谷王朝建立及成長史:
但是,由於鄭信治理不善,吞武裡王朝僅存在了短短15年就滅亡了,接替吞武裡王朝的就是現在的王室曼谷王朝。
鄭信上位後,照搬了前朝落後的政治制度,加速了政權的腐敗。同時,他為了爭奪地區的霸權地位,不顧民生民情,不斷地發動戰爭,動搖了國本,不得不仰賴軍功貴族們,削弱了中央集權。
吞武裡王朝看似烈火烹油,實則岌岌可危。因此,當1782年鄭信派通鑾·卻克裡率領20萬大軍討伐在安南王時,國內空虛的吞武裡王朝發生政變,鄭信被迫退位,剃度為僧。當時正在柬埔寨作戰的通鑾·卻克裡聞訊趕回京城平叛。
▲通鑾·卻克裡
通鑾·卻克裡是鄭信的部下兼同窗好友兼妹夫。阿瑜陀耶王朝時期,通鑾曾擔任軍政長官。阿瑜陀耶王朝滅亡後,他投奔鄭信,在驅緬復國和統一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被鄭信封為昭披耶卻克裡(註:此為官名,和鄭信的養父不是一個人)。
但是通鑾在鎮壓了內亂後,並沒有迎鄭信回宮主政,而是殺死了鄭信,自立為王,把首都從吞武裡遷到河對岸的曼谷,開創了曼谷王朝,後被追封為拉瑪一世,這就是現代泰國王室的源頭。
▲曼谷王朝版圖
通鑾本人並不是華裔。他的父親是泰國貴族,只有母親有一部分華人血統。但是,通鑾和他之後的王位繼任者卻都有一個以「鄭」為姓的華名。
這當然不是因為通鑾有愧於鄭信,所以自願給他當兒子,而是因為泰國與中國建立的朝貢制度。
朝貢是歷代中央王朝治理邊疆和處理周邊屬國關係的重要政治制度,其本質是一種官方發起的貿易形式。中國古代的帝王們非常享受「王邦歸順」的虛榮感,對來貢者採取「懷柔遠人,厚往薄來」的方針,所以朝貢對於來貢者一方是一本萬利的大好事。
▲朝貢貿易圖
泰國自前素可泰時期便與中國建立起朝貢關係。素可泰時期,兩國來往更加密切。到了阿瑜陀耶王朝,這種朝貢關係在經貿的需求外,又增加了政治需求。
阿瑜陀耶王朝建立之初,不僅面臨著地方勢力的反叛,還要提防安南和緬甸等鄰國的武裝侵略,所以爭取到明朝政權的支持和庇佑是非常必要的。
對於明朝來說,威脅主要來源於北方的遊牧民族,對於南海諸國只求維持安定團結,所以明政府也樂於接受阿育陀耶王朝的朝貢。不僅照例賞賜給使者大量的禮品,還允許他們將帶來的貨物開始出售,免於抽稅。
▲明朝地圖
有這等好事,阿瑜陀耶王朝當然不會放過任何可能的朝貢機會,將最初的「三年一貢」變成了「一年三貢」。到了清朝康熙年間,除了維持原來的朝貢關係外,又開啟了中泰的大米貿易,兩國貿易往來更加頻繁,泰國也更死心塌地地做起了中國的「屬國」。
在這樣的背景下,當鄭信建立吞武裡王朝後,他馬上向清朝請封,希望建立正式的朝貢關係。但是,乾隆皇帝懷著「興滅斷絕」的念頭,想要重振阿育陀耶王朝,便責備鄭信反叛竊國,不承認鄭信的藩王地位。
直到後來,清廷進一步了解了泰國的情況後,發現阿瑜陀耶王朝的後人已難成氣候,才鬆口接納了鄭信建立的吞武裡王朝。
▲鄭信的請封之路
可惜,在使臣回國之前,吞武裡王朝就滅亡了。
作為鄭信原來的親信,通鑾清楚地知道鄭信與清朝建立關係的艱難過程,為了保住鄭信建立的朝貢關係,通鑾便在向清朝呈交的國書上自稱為鄭信之子鄭華(事實上,通鑾只比鄭信小3歲)。
事實證明,這個方法非常奏效。時隔不久,通鑾便收到了清朝的冊封,通鑾和他的後代也多了個華姓「鄭」。
四、曼谷王朝朝貢史及泰國近代史與華人關係:
用鄭信後人作庇佑,拉瑪一世得到了清朝的首肯,隨後的拉瑪二世(鄭佛)、拉瑪三世(鄭福)、拉瑪四世(鄭明)在遞交給清朝的國書上也都沿用了鄭姓,並各自取了華名。
▲拉瑪四世
19世紀初,英法帝國主義侵入東南亞,將寮國、緬甸、越南淪為殖民地。泰國因為地處英屬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之間,成為兩強之間所需的緩衝地帶。
拉瑪四世和拉瑪五世一面奉行夾縫中求生存的外交政策,一面堅持改革,向西方學習,使泰國成為東南亞地區唯一一個未淪為帝國主義列強殖民統治的國家。
▲泰國保持了獨立
同時期的清朝,在鴉片戰爭後已經呈現日薄西山之勢,財政入不敷出,於是將三年一貢改為四年一貢,中泰的朝貢關係逐漸衰落。
19世紀中葉,泰國與英國籤訂了鮑林條約,泰國的外交開始轉向西方。同時,受到西方文化薰染的拉瑪四世對中泰關係的看法亦有所轉變,所以不再向清朝進貢。
19世紀末期,經歷了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的清朝,再無力與列強對抗,清政府認定的宗藩關係已在東亞和南亞地區所剩無幾,不僅是泰國,朝鮮、越南等國也都停止了和清朝的朝貢關係,綿延數千年的朝貢制度就此終結。
然而,儘管泰國已不再向中國進貢,也不需要再保留這個本不存在的姓氏來騙取信任,但是泰國王室卻保留了國王以「鄭」為姓的華名傳統。其原因可歸結為兩點:
其一,習慣使然。曼谷王朝在停止向清朝進貢前已有五代國王取了華名,所以後代們取華名變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其二,泰國華裔的影響力。當第一批華人移民到阿瑜陀耶王朝時,有90%以上的華人都從事著商業活動,一些擁有資本和經商才能的華人甚至被選派到被王室壟斷的貿易廳,替王室經營對外貿易。華人不僅包攬了中泰的朝貢貿易,還經營著泰國與東南亞鄰國乃至日本的貿易往來。
這些華人及其後裔不僅改變了泰國的社會結構,還給泰國帶來了經濟的繁榮和文化藝術的進步。等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泰國全國600萬人口裡,有150萬是華僑。
這些華人逐漸形成了一個介於統治階級和普通平民之間的中產階級,成為了泰國民主革命的核心力量和經濟力量的主體,泰國王室當然不敢小覷華人社會的影響力,如2020年福布斯泰國超級富豪榜中,前4名都是華裔。所以保留華名則可以拉近與華人社會的關係,有利於維護社會的穩定。
但是,在實際生活裡國王並不會使用華名,就連泰國的華裔也很少使用自己的華名。華名對於國王來說是一種傳統,對華裔來說則是一種文化的認同。
但在世界範圍內,你很少看到像泰國一樣,街頭巷尾有隨處可見的中文招牌,大街上跑的車子有很多的中文標識,在某些特定的時間,你很難分清自己是在泰國還是在雲南某處。
無論泰國國王的華名是不是只淪為形式,都不能否認以鄭信為代表的華人曾給泰國這個國家帶來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