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菜,上海話,上海人 / 篇一

2021-02-26 太太黨人

    寒蟬當歌,秋意婉轉。丁景忠先生召尋菊侶,飲酒品蟹,於思南路月湖萃,德興館名廚徐秀亮大師傅掌勺,貢獻一桌醇粹本真的本幫菜。賓主團團坐定,丁先生舉杯,謝天謝地,今朝吃飯,終算檯面上大家可以講講上海話,一檯子統統上海人,實在滿難得的。

    丁先生是海上名醫丁甘仁的曾孫,丁家一門數傑,名醫輩出,上海中醫藥大學的前身,即是丁先生曾祖丁甘仁先生創辦的。我隔肩,陳忠人先生,外公蔣中正,外婆陳潔茹,陳先生是蔣中正陳潔如夫婦的外孫。陳先生七旬老人家,風格還是紈絝有餘的,西裝筆挺倒還罷了,刮挺的襯衣領子裡,團一縷絳色絲巾,依稀大班派頭,久違了。陳先生慈悲,講,上海話,對外地人來講,學起來是滿難的,五原路和五角場,一個讀wu原路,一個讀en角場,儂叫外地人哪能搞得清爽?讀成en原路、wu角場,啥寧聽得懂?是要急煞人格。落大雨了,一個大肚皮,著件大衣,去復旦大學上課。儂叫外地人講講看喏,落da雨了,一個dada皮,著件du衣,去復旦du學上課。陳先生一字一句講得纏綿精緻,眾人手持壯蟹紛紛笑軟軟。丁先生講,今年的蟹,吃下來,倒是蘇北溱湖的籪蟹,不輸陽澄湖大閘蟹,肉甜。

    一盤子油爆蝦滾燙上桌,看得出,徐師傅深得李伯榮師傅的真傳,這種家家都在做的本幫家常菜,徐師傅治得極有分寸,蝦殼酥脆薄嫩,蝦肉甜圓飽彈,裹滷甘甜正確,滿分之作。舀了一小瓷勺,三隻油爆蝦,於隔肩陳先生碟子裡,陳先生舉箸,跟我講,儂看喏,三隻油爆蝦,大中小,上海人呢,先拿小的吃掉它,江北人呢,先拿大的吃掉它。人跟人不一樣的。陳先生與丁先生是幼年同學,都是七旬老耄,問陳先生,你們小時候,是沒有上海人外地人這種講法的,是不是?陳先生興致盎然地答我,是呀,我們那個時候,只有上海人和江北人之分,江浙一帶,蘇州人杭州人寧波人紹興人,都不算外地人,算上海人的。現在麼,不對了,一個安徽人,跟一個江西人,生下來的小人,叫上海人了,好像他們自己也覺得有點不好意思,轉個彎,叫新上海人。

     關於上海人外地人江北人,是歷代上海人,彷彿都很想看開、又根本不可能看開的精神癥結。聽沈宏非講過,沈家伯伯沈家姆媽是山東來上海的,沈宏非自己小時候,白天在外面跟同學一起罵外地人,晚上回家關起門來,跟父母一起罵上海人。這一代上海人,一路如此人格分裂地成長起來的,恐怕沈宏非一定不是孤例。

    韭黃魚絲一大盤呈宴,玉露金風之姿,大應錦秋之景。魚絲鮮不勝鮮,滑嫩非凡,韭黃旁添銀香一縷,一鮮一香,優雅呼應,的是清雋佳餚。如此秀逸滋味,背後功夫可想而知,這個碟子,真真不是那麼容易吃得到的。陳先生講,某日在我朋友顧家榮那裡吃飯,他們顧家,從前也是上海灘豪門,十六鋪碼頭,統統是他們顧家的。那日吃飯,桌上有銀蚶,好吃麼,是好吃的,但是我嫌鄙銀蚶小得一咪咪,吃起來不過念頭,我講哪能不吃毛蚶。乃麼完結了,顧家榮笑我,毛蚶啊,毛蚶是拉塌車朋友吃的啊。好了,格記黴頭,被伊觸到印度洋了。他們顧家,十六鋪碼頭上,潮潮泛泛的民工,拉塌車,運貨。毛蚶壯大,粗胚吃的。銀蚶秀麗,公子小姐吃的。

    蒜子燜河鰻,端上來的時刻,稱得起輝煌二字。丁先生在旁囑我,吃吃看蒜,這個菜,吃魚之前先吃蒜,蒜對,魚一定好吃的。陳先生寬我心,吃吃看,不要怕,蒜燒熟了,沒有壞味道的。那個蒜子,入口即化,濃鬱香醇,而河鰻,端整穠麗,搛到小碟裡,依然完好,筷尖一點,骨肉分離,一箸入口,真真粉潤酥融,滴滴糯。丁先生看我頻頻頷首不語,放了心,講,河鰻就是要功夫,燜到滴糯,乃麼對了,儂多吃點。滴滴糯,這個詞,如今亦是老派上海人才會講的了,其實是蘇州話。從前的上海人家,蘇州話多少都會講幾句的。丁先生陳先生來了好興致,一句來一句去,講起蘇州話來。蘇州人吵架,阿要弄記耳光給儂嗒嗒,腰細垮了,打人家耳光,還要跟人家商量好不好的。耳光味道好不好,還要請人家嗒嗒看的。從前的人、從前的斯文,如今安在哉?

     蝦子大烏參端上來,陳先生等這個碟子,等了一頓飯,等大烏參端上來,陳先生倒是把筷子放了下來,我姆媽歡喜吃的大烏參,看見大烏參麼,想我老娘了。結果,陳先生自己,一口沒吃,瞪眼看著大烏參,看著我吃。老男人想姆媽,我立志,什麼時候,好好寫一篇來看看。

    丁先生講,講點水深火熱給你聽好不好?我自己經歷過的水深火熱。水深,零下八度的天氣,一口氣跳了海裡,冰得完全沒有知覺,在崇明,抗災,一排人跳下去,手拉手。火熱,滾燙的鍋爐,打開來,鼓風機朝著爐鏜吹,我一盆冷水兜頭澆下來,衝進鍋爐的爐鏜裡修理,時間只有兩分鐘,飛速處理好,衝出來,頭上搭的一塊濕毛巾,乾得繃硬,人立在鍋爐外面,渾身是收緊的,一滴汗都沒有的,立兩分鐘,乃麼汗,飆出來了,一歇歇,渾身湯湯滴。

     聽了嘆息,上海灘錦衣玉食貴公子,從小奶粉拌粥的少爺,水深火熱一則則。

     丁先生嗜美食,三歲跟著父親吃東西,那點飲食心得,如今已十分罕見了。酒闌宴散,丁先生講,下趟,跟儂講夏夢姆媽家裡的私房菜好不好?私房菜麼,都是小巧、清淡、精緻的東西,現在的人,沒有看見過,下趟講給儂聽。

圖片是日本雜誌內的珠寶廣告

             

相關焦點

  • 上海人的美味家常菜——黃鱔菜
    平日裡,燒大黃鱔少,家裡燒黃鱔是與餐館一樣的「老三篇」:炒鱔絲、炒鱔背、炒鱔糊。其實,在袁枚的《隨園食單》裡,黃鱔菜也不過三道:鱔絲羹、炒鱔、段鱔。這黃鱔能上能下,入宴能佔一席,也能做大眾面的澆頭且可湯可拌。老底子吃清炒鱔糊要去本幫德興館,這道菜與他家的蝦子大烏參齊名;現在卻是只知其一。若要吃炒鱔背,則上寧波館益慶樓。
  • 上海佬選四菜一湯
    潘少便盡地主之誼相約這位「上海佬」去灣仔新派滬菜──上海佬試菜,並從若幹菜式中精選出「四菜一湯」分享於各位食客。此羹絕對相配其名,較髮絲略粗的豆腐絲散布在勾了一層薄芡的熱湯中,形如雲氣飄散、千變萬化的大理石。飲一啖才驚覺其中混有蟹絲,蟹的鮮味在清淡的湯羹中更為凸顯,實為加分之筆。
  • 上海歌 | 魔都長謠/一隻飄在蘇州河兩旁邊個謠言
    王小龍是作家、紀錄片人,當然最重要個是詩人。現在還在寫詩或者關心詩個中年人全曉得,王小龍影響過不少人。所以伊還應該叫詩歌方面的文化活動家,至少在我印象是嗰恁個。我搭伊阿弟是大學同學。不過我從來嘸沒想過阿哥輩分個王小龍平常做眼啥個夢。2018年伊新出了本書,裡向就寫到了嗰只《舊夢》。夢裡向做到一個七八歲個小鬼是第一趟吃肉,乃末一個老頭吃肉吃煞脫了,辰光是1962年。我就是62年養個。
  • 老饕魯山人
    看不下去,是因為魯山人寫得毫無文採,囉嗦至死,大多數文字寫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行文結構,渙散拖沓,於今日的讀者,恐怕總要狠狠咬牙才讀得下來。丟下又揀起來,是因為魯山人確實有功夫,頗有些別樣言辭供人吟味。      北大路魯山人1883年生於京都,一生傑出成就,於陶藝,漆藝,書畫,篆刻多個領域泛濫成災,72歲被授予人間國寶的光榮稱號,老頭子還梗梗脖子堅辭不受。
  • 經濟且正宗的上海菜
    網誌:www.siuyeahdragon.blogspot.com 我外公和外婆都是地道的上海人,他們在上海出生及相識,後來一起來港落地生根,所以我從小就吃外婆自家做的上海菜,聽他們說上海話。現在外婆已不在,家人也分散各地,但每逢有家庭聚會,我們一般都會去上海館子。
  • 上海好吃到一絕的8大本幫菜,全吃過口福不淺
    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是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上海,中西文化在此融匯交織,曾經的"十裡洋場"老上海,如今日新月異的繁華"魔都"。隨著生活需求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去上海旅遊。那麼上海有哪些好吃到一絕的本幫菜呢?
  • 北京最火的上海菜,1923年的上海老字號!一毛錢豆腐,三分錢米?
    美味齋飯莊始源於上海,創於1923年,以經營上海風味菜餚為主,口味獨特、正宗。美味齋飯莊源於上海,1923年開業,1956年12月在周總理「全國支援北京建設」的號召下,北京美味齋飯莊在宣武區菜市口正式開始營業,經營生炒鱔糊、五香大排、小白蹄、古老肉、叉燒肉、松樹鱖魚等,既有蘇錫幫菜特點又兼有淮陽風味,尤其善烹魚蝦類菜餚。特色菜有:紅燒肚檔,響油鱔糊,香糟小黃魚,松鼠鮭魚,老上海油爆蝦等。
  • 「上海老字號指南之一」:上海的老味道,那些本幫菜的老字號菜館
    老派爺叔就開始介紹上海的那些久負盛名的老字號。前兩天看到好幾篇文章,都是講上海的老字號,但有的對這些老字號的來歷、故事或者特色,語焉不詳;有的連老字號的概念都沒有搞清楚,連只開了十多年的店家都稱為老字號,實在令人啼笑皆非。所以老派爺叔就來寫寫上海的老字號。今天就先來說說老字號的本幫菜館。
  • 上海楊家 / 篇一
    1949年,我母親帶著孩子們,從香港坐飛機回上海,在機場遇到我父親的部下,父親的部下們,竭力勸阻母親不要回上海,但是母親心意堅定,說,我的丈夫在上海,我要帶孩子們回去。我們一家最終在上海團圓。母親1920年出生的,比父親小一折,父母親都屬猴子,兩隻猴子。
  • [下廚記 V]上海醬油蟹
    上海話很有趣的,有一個詞叫「猛門」,說的是沒有禮貌且不講道又很固執的情況。再說一個上海話的詞,叫「定規」,字面意思是「定下的規矩」,引申的含義是「一定要」,比如「天冷了,我叫伊多穿點,伊定規要穿之短打出去,回來麼感冒了。」。還有一個詞,叫「硬勁」,很多時候可以與「定規」互換,表示「堅持要」、「硬要」的意思,除了祈始句的場合,比如表示努力的祈始句「我定規要拿搿篇文章讀通了再睏覺」,就不能用「硬勁」來代替。
  • 這個寶藏的上海本幫菜,每道菜都被驚豔到了,很多人心中的記憶
    上海本幫菜在國內的知名度還比較高,但很多本地人對這個本幫菜都嗤之以鼻,原本以為沒什麼大不了的,沒想到這個去探尋本幫菜的機會,一下子成了我心中的寶藏菜品,被每道菜都驚豔到了,同時這家店也是很多人心中的記憶,陪伴著很多人成長。
  • 首批上海本地霜打菜在盒馬門店上市
    央廣網上海12月15日消息(記者傅聞捷)據記者向盒馬了解,由於今年天氣冷得晚,為了讓上海市民提前嘗鮮,上海盒馬自11月已開始供應來自山東、蘇北等地區的霜打菜。12月初,首批產自崇明的本地霜打菜在上市的盒馬門店上市。
  • 全球最大單體溫室在奉賢誕生,種的是上海人最喜歡的雞毛菜~
    基地主種品種為雞毛菜、菠菜、莧菜、茼蒿、芥藍等上海消費者偏愛的葉菜,預計明年底項目竣工後,全年可上市蔬菜170萬噸,約佔上海市場全年蔬菜需求量的1/5。「全球第一」保供應「上海是特大型城市,對農產品供應規模和品質都有很高要求,所以要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優化農業資源要素配置、產業結構、空間布局和管理方式,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 這些屬於上海菜的秘密,90%的老克勒都不曉得!
    上海菜即滬菜, 以濃油赤醬、鹹淡適中、 保持原味、醇厚鮮美為其特色~ 然鵝,作為「的的刮刮」的上海人 吃了這麼多年的上海菜 你確定你真的了解這些美味嗎
  • 羅宋湯其實就是地道的上海菜,有意見嗎?
    紅菜是一種喜新厭舊的蔬菜,每一次種植都要選擇全新的土地。最正宗的俄羅斯廚師會將紅菜從當中一切兩半,鮮紅甘甜的菜汁從紋理間流淌而出,它是將牛肉湯底染成紅色的秘訣。必不可少的還有一大塊厚一英寸、三英寸見方的牛肉。對於嗜肉如命的俄羅斯人來說,盛著牛肉的羅宋湯與黑麵包的搭配,有著無法抗拒的致命誘惑力。
  • 【邊疆時空】上海經典本幫菜——桂花肉
    ,分享精彩文章給朋友們這次給大家介紹的是老上海的一道本幫菜——桂花肉。其色澤金黃,口感外酥裡嫩,是上海人席間常見的佳餚。桂花肉是老上海的家常菜,它的起源與努爾哈赤有一定關係。努爾哈赤的發跡是因為給當時建州女真的著名領袖王杲做了一道菜——「黃金肉」,這引起了王杲的注意,使王杲對努爾哈赤刮目相看。此後,王杲便有意識地逐步培養和提拔努爾哈赤。
  • 上海地區的珍貴樹種大盤點——針葉篇
    上海地區的珍貴樹種大盤點——針葉篇 2020-12-14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健康上海 人人來賽——上海民生訪談之體育篇
    健康上海 人人來賽——上海民生訪談之體育篇 2020年06月12日16:24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2020年,上海繼續著力打造國際體育賽事之都
  • 上海楊家 / 篇二
    有一年,快要過年了,臨近大年夜,爸爸和朋友們去打獵,一部汽車四個人,大雪天裡,從上海開到天目山腳下。開車的司機,是飛機師,水平很高。天黑了,就在山腳下找了戶客棧借宿一晚。奇異的是,臨近除夕,這戶客棧,非但沒有張紅掛彩的吉慶模樣,反而滿屋子垂著白幔,原來是老闆家裡剛剛死了人,才辦完喪事。
  • 一席摩登上海菜,香氣瀰漫充斥唇齒之間
    一席好酒好菜,又把時間調回至一個世紀之前,帶你領略屬於上海的摩登時代。融合法式風情的摩登上海菜帶來Fine bistro的美妙體驗甜薯鮮姜濃湯用一碗溫熱的甜薯鮮姜濃湯拉開整餐序幕。雖然這份濃湯由甜薯和鮮姜製作而成,但毫無顆粒感,綿密的口感讓人慾罷不能。也無需擔心姜味過重,濃度適宜,香氣瀰漫,充斥於唇齒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