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謂「自然」?怎樣才能順其自然?
道即自然,自然即道;自然就道,即是規律!
認「自性」為一,自生自滅就叫「自然」,它既包含了客觀的物質世界,也包含了主觀的內心世界。
要是真正站在鏡體上行事就是真正的自然,隨緣照黑照白,照好照壞……但是不管他現種種情境、種種現相,你都不是隨眼前的種種變化上面說種種度量的。那是一個根本鏡體清明的大度,此就是「智度」——大智度論——那個是大智度量。這就是順其自然!
天地間的本來面目 ,應遵循它的自然因緣法則而正常運行——鳥翔魚躍,法爾如是。要遵循自然的規律做事。我們做任何事都不能違背自然規律,不能違背道。
順其自然就是把自己融入大自然,不違背大自然,從而讓個體消失、融化在整體中。合規、合則、合道即是真正的順其自然。
做任何事都要順應自然規律,順應宇宙運行規律。悟道之人都會懂得藉助自然規律達成個人願望,而不會違背自然規律。
因緣、自然皆是戲論,即是順其自然……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二、戒律有何作用?羅漢戒和菩薩戒有何不同?
戒律是用來調整身心、規範行為的;戒律的作用是律自己,不要總盯著別人——誰誰行為不如法;宗教的戒律是用來調整我們的身心,讓我們的身心更健康,也善護我們的身口意;戒律皆是佛法,所謂佛法即非佛法;修一切善法得菩提心,所謂善法者是非善法。
戒律是理法,是行持者必須遵守的規矩;戒律更像是模具,以規範修行人的身口意,從而達到修行目的:戒律的作用是使自性定而發慧,戒→定→慧,本質三者為一。
羅漢戒重相——戒行為;菩薩戒重心——戒心念。
羅漢戒只是「淨」;菩薩戒不但「淨」而且「淨化」。
羅漢戒偏重於外在的言行舉止;菩薩戒注重內在的起心動念。
羅漢戒是以行為動作、言行舉止為判定善惡的標準;菩薩戒是以起心動念為判定善惡的標準。但修到最後,一定都是以起心動念為判定標準的。
羅漢戒和菩薩戒的不同在於行願。羅漢戒是為尋求自己的解脫;菩薩則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羅漢是自度,菩薩是度自度他。
一個是究竟的戒,一個是不究竟的戒;
三、如何理解「退步即是向前」?
修行到了一定的程度,學佛修道就不是前進,而是後退了,只有這樣才能回歸自然。
例如鏡子照黑,黑中能起種種黑中的情境勢力,要是不能起成如是勢力,也不叫做清明的鏡子了。但就在這個黑色之中的情境勢力之中,你仔細思維,誰為主宰?你認識了,就明白什麼才是「退步即是向前了」。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學佛修道要有包容一切的心態,也含有修行時要返光回照、內省自己的內心之意。
修行到極處,其實就是退回到來時的那個源頭。退步是為了了我明,回歸於當下。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布袋偈 :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