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成績一公布,不少家長紛紛感嘆,高考牛娃年年有,今年特別多,現在的孩子智商都好高。
但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絕不僅僅只是智商。
如果自家孩子成績不盡人意,作為家長,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成績逆襲,獲得更好的未來人生?
紀錄片《差生》追蹤了數個差生高考後10年的生活,或許我們可以從中找到答案……
從注意力障礙到哈佛知名教授
如果你家娃從小調皮搗蛋,每科成績都是倒數,高中就輟學了,但是有一天,他告訴你,他考上了哈佛大學,你覺得可能嗎?而這就是Todd的逆襲經歷。
Todd出生在猶他州的鄉下,作為家裡的老大,他從小就皮得不行,每天惹麻煩,沒有一天能讓父母省心。
上美術課,他就在課堂上扔一堆臭氣彈,那個臭味導致所有人都必須離開教室。
結果,自然是請家長了。面對這樣的熊孩子,Todd父母日常就是去學校見老師、校長。
每次聽到家裡的電話鈴聲響了,父母心裡就一緊:完了,小子又闖禍了。
中學時,他還被診斷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
如果只是淘氣,成績好也倒有點安慰,但Todd成績也是墊底,在他高中輟學之前,他所有的科目成績都是F。
老師說他無可救藥,同學對他指指點點,孤立他甚至對他進行校園暴力。
初一的時候,Todd在校車上被同學打,沒有任何人阻攔。學校生活對Todd來說,是每一天醒來都必須面對的噩夢,他當時考慮的不是學習問題,而是如何活下去。
人人都覺得「拖後腿」的Todd不可能有未來的。而當時他唯一的安慰,是來自父母的信任。
他們一直深信,Todd有更多的可能性,並最大限度的接納、保護他,希望他自尊自愛。
不斷惹麻煩,學習成績又一塌糊塗,老師幾乎每天都要打電話告狀。
媽媽聽到關於孩子的負面評價,真的很受傷。實在難受時,她就躲在自己房間裡哭。
但是她沒有採取一些極端的懲罰,比如把孩子關在房間,訓斥他,對他發火。她覺得:「孩子已經飽受折磨,我們不能再苛責他。父母是他能堅持下去的唯一動力啊。」
她覺得這是孩子試錯的一個過程,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愛。媽媽也堅信,即便學習成績差,也並不代表孩子的一切。
Todd高中輟學,拿著救濟金過日子時,父母也依然對他抱有希望。
他們不斷鼓勵Todd忘掉之前的負面評價,試著從其他領域挑戰一下。
雖然在校時成績差,可父母的精神支持,加上沒有學歷導致的生存艱難,讓Todd下決心突破一下——他報了一個門檻很低的大學,嘗試研究教育。
Todd自身糟糕的求學經歷,給了他深入研究的欲望。
幾年後,他居然考取了哈佛教育研究院的研究生!畢業後,又成功留校任教!
現在的Todd,已經成為哈佛著名的教授之一。
談到Todd一路走來的艱辛,Todd媽媽說:「我一直相信孩子,不忍心過多責備他。因為當孩子落後時,他會感到疲倦、被攻擊,這時孩子需要知道自己是被愛的,家是安全的。」
Todd也坦言:「如果沒有父母給的這種安全感,我可能還會繼續惹麻煩,人生不知要什麼樣。」
孩子成績不好可能是件糟糕的事,但更糟糕的,是他們因此討厭自己,連父母也放棄他們。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潛能。但孩子的潛力,不會像應季的花朵一樣適時綻放。
很多時候,「開竅晚」的孩子,更需要接納和支持,因為他們有更長的探索路。
從遊戲狂魔到全校第一
孩子沉迷於電子遊戲,是很多父母覺得最束手無策的事情。
紀錄片中的洪成浩就是這樣一個孩子,從初中開始,他只對遊戲中毒。
他的成績一直都是倒數,每天只想著玩遊戲。
除了吃飯和去學校的時間,他每天玩6個小時的遊戲,周末則玩一整天,有時甚至都不睡覺,24小時全撲在遊戲上。
那時他每科的成績都是20多分,全校墊底。在505人中排490名的他,還覺得後面還有15個人呢。
媽媽看到兒子的成績單,很是頭疼:「這孩子以後怎麼養活自己呢?」
面對沉迷遊戲的孩子,成浩的父母很著急。他們說過、制止過,可效果不大。
也想過採取一些強制方法,開家庭會議、讓孩子寫反省書、打孩子手心…… 所以辦法都試了,不僅沒效果,孩子反而更加叛逆。
成浩的媽媽就經常反思自己:「到底哪裡做得不對?怎樣溝通孩子會更樂意聽?」
實在氣到不行的時候,她就想:如果一周以後或者一個月以後孩子就要死了,我想給他什麼?一定是他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所以媽媽沒有逼孩子學習,而是帶他去旅遊、學跳舞、學廚藝……並且不是要求孩子去做,而是問孩子的想法:你想做什麼?
成浩父母覺得,與其強制不讓孩子玩遊戲,不如讓他對別的東西也感興趣。
比起Todd父母的接納與溫暖,成浩父母更積極主動地幫孩子尋找出路。
可高一時,成浩依然要退學成為職業玩家。
父母當時一萬個不情願,但也尊重他的決定,媽媽還鼓勵他說:加油,你可以的,你一定能拿冠軍的。
他們認為:「火焰正旺的時候,哪有辦法滅掉?也許盡情試一次,就會厭倦了吧。」
到了比賽現場,成浩遇到了很多職業玩家和高級玩家,每一場都輸了。他終於意識到,原來自己不過如此啊。
父母趁機鼓勵他,試著拼一拼,學一學。
成浩想到父母一直的鼓勵,覺得很愧疚,他也開始考慮新的發展方向。
那時是高二年級,成浩雖然成績倒數,可他對學習並不反感,並且很有意志力。
把精力投入學習後,第一次考試,他排名就上升了一大截,這很讓人受鼓舞;後來,成浩又一鼓作氣,不鬆勁,一年後就考到了全班第二,很快又考到全校第一。
最終拿到名牌大學4年獎學金的名額。
如今的成浩,名牌大學畢業後,入職了世界級的電子公司,是公司裡備受矚目的人才。
就像成浩媽媽說的,父母對孩子不是控制關係,信任自己的孩子才是父母應該做的事情。
孩子的成長,有時是需要「預熱」的,這個過程,父母一定要耐心。
等預熱到一定程度,孩子會以燃燒的態勢,爆發自己的能量。
從想輕生到自主創業
女孩金智孝從小就被逼著學習。
6年級開始,她每天就只能睡兩三個小時。
從補習班下課回家,差不多要凌晨3點半,早晨6、7點又要起床上學。
那時,智孝特別痛恨學習。
她覺得自己每天像輪子一樣,在學校、補習班、家之間麻木地來迴轉,完全不明白為什麼要學習。
學習的壓力,讓她一直想要自殺。
初中時,她真的站到了家門口的馬路,要衝到車流裡。
自殺前,她給爸爸打了「最後」一個電話:「爸爸,我太累了……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
當時爸爸很震驚,出差途中就半路跑了回來。
父親意識到:對孩子過高的期望和要求,會成為孩子的負擔,而孩子在身邊,就應該很感恩。
爸爸第一次拍著她說:「對不起,我不知道你這麼累。」
「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才是對的。」
「補習班不想去就不要去了。」
父母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們增加了和智孝的交流,開始尊重她,讓她自己選擇。
父母態度的轉變,讓智孝卸下了壓力。
她擁有了更多的時間,思考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人生,以及怎樣去實現這樣的人生。
智孝最終選擇了發明專利高中,開始為自己的前途而學。
現在的她,邊讀大學邊創業,專注學習。
樂於挑戰的她,成為了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美國普度大學一項調查顯示:對孩子精神支持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當一個孩子感到太大壓力時,父母不應再去責備,而是要放手。
此時的精神支持,才是孩子「新生」的開始。
在韓國這項追蹤「高考10年後,300名成年男女人生狀況」的調查卻發現:那些最終逆襲的「差生」,他們都善於克服逆境,他們的父母始終給予孩子接納、信任、溫暖和力量。
孩子的學習成績,只是檢驗某一段時間內的結果,孩子的未來,還很長。而孩子最終的人生走向怎樣,就在父母給予的精神支持裡。
- END -
(本文內容綜合整理自自新東方杭州學校、米粒媽頻道、藍橡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