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輝是我很喜歡的一位主持人,在沒有深入了解他的經歷前,我並不知道這位屏幕前神採奕奕的央視一哥竟然選擇的是一種「丁克」人生。
有幸讀到康輝書中描述這段經歷的文字,曾使我潸然淚下。尤其是談到母親去世前的心酸歷程,康輝說:「如果能重來,我想我一定會早早遂了她的心願。」
媽媽走了,我成了孤兒
康輝的母親晚年患有腎衰竭,大部分時間都是姐姐在照顧媽媽。
因為工作原因,當年父親走的時候,康輝沒有在床榻邊盡孝,這件事一直讓他耿耿於懷,沒想到母親去世,他卻連告別儀式都沒能參加上。
母親臨終之時,康輝正在去國外出差的路上,雖然走之前媽媽的病情已經「不容樂觀」,但是他卻仍然希望媽媽可以陪他和姐姐走完這一年。
然而,天不遂人願,媽媽舉行告別儀式的時候,遠在千裡之外的他只能按照姐姐說的那個時間朝著故鄉的方向給媽媽磕了三個頭。
媽媽走後,他和姐姐說:「從此,我們就是孤兒了。」
短短九個字,除了感嘆生命的無常,還有對母親深深地愧疚。
對於母親,除了未能在床前盡孝、臨別送終,還有母親一直心心念念的「孫子」。
十幾年時間,母親從最開始的重複嘮叨、越來越少提及,到最後接受他和妻子丁克的事實,老人家看起來心有不甘,但是卻又不能改變什麼。
然而,直到母親去世,康輝才意識到:「如果能讓她膝前多一個冰雪可愛的孫子,那也是她生命基因的復刻,會在未來她在或不在的日子裡、在這個世界裡留著她的或深或淺的印跡。」
母親的離去帶給康輝關於生命的思考,其實,比這更重要的是他自己選擇了過什麼樣的人生。雖然「丁克一族」常常飽受爭議,但當我了解康輝的經歷後,卻發現了人生另一種可能。
不要孩子,不代表未能享受做父母的快樂
和每一對選擇丁克的夫妻一樣,康輝從一開始也面臨親朋好友的規勸、質疑甚至是拷問,但是,從結婚第一天起,他和妻子就決定:不要孩子,組建丁克家庭。
「年輕瀟灑,老了以後怎麼辦?」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樣做是不是太自私?」
對於他人的盤問,康輝說他給不出能讓發問者接受的答案,因為選擇的不同從一開始就決定了不同的人走的是不同的路。
選擇沒有好壞對錯,只要認清自己當下想要什麼,不同的經歷收穫的是不同的結果。
沒有要孩子,並不代表著未能享受做父母的快樂與操勞。
康輝的妻子從小養過寵物,很喜歡貓,她一直有個夢想,希望有一隻貓咪能夠像家人一樣,長長久久地陪伴她。
雖然剛開始對養貓有所排斥,但在妻子的堅持下,他們領養了一隻貓,取名「皮皮」。有一次,康輝外出,把皮皮放在親戚那裡寄養,結果親戚以為他們是因為養貓耽誤了生孩子,於是自作主張把皮皮送人了。
後來,康輝又有了一雙「貓兒女」,哥哥叫「波波」,妹妹叫「妞妞」。
兩個寵物的到來,遠不止照料它們的起居那麼簡單。
有一次搬家,「波波」在腳邊竄來竄去,煩躁不堪,等到意識到「波波」的異常時,才發現,原來是「妞妞」走丟了。
康輝和妻子找了一晚上都沒找到,妻子一直哭,眼睛都腫成了桃子。
第二天還列印了尋貓啟事在樓道裡張貼,後來保潔大姐提醒二十層好像有小貓的聲音,生怕錯過妞妞的「呼救」,於是他們一層一層找,結果妞妞果然就在那裡。
「女兒」失而復得,康輝說後來在電視畫面中看到多年後一家人團聚,總會想起妞妞找回的那一刻。
和寵物一起生活,常常也有煩惱,「波波」曾在半夜亂跑,跳到床頭,爪子碰到了妻子的眼睛,當時眼皮流血,康輝帶妻子大半夜直奔醫院。
儘管萌寵調皮搗蛋,給生活製造了一些麻煩,但是每次想起他們柔弱呆萌的樣子內心卻泛起「甜蜜」。
「波波」和「妞妞」的出現帶給康輝關於生命更多的思索,原來,人和其他生命之間還可以有如此豐富的溝通方式,他們毫無保留的信任是多麼珍貴的情感。
然而,養育了12年的妞妞因為患有動物疾病,最終還是離開了他們,康輝說:「萌寵一天天老去,不可能伴我們終老,而我們到底是可以陪伴它們一生的。」
康輝對寵物用情至深,雖然無法感同身受,但是愛與陪伴卻是人類和動物共通的情感,如何從生活中發掘更多「真善美」,應是每個生命個體終其一生探究的答案。
康輝的日常,除了當主持人、養育「萌寵」,他還喜歡畫畫、品茶、看電影,尤愛讀書。
雖然沒有孩子,但是康輝的枕邊卻總放著幾本童話書,比如《小王子》。
他說:「童年的童話能在疲憊、焦慮的時候給人一點純淨的光亮,有一種撫慰心靈的作用。」
——感謝閱讀——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