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學理中國」中國傳統民本文化的價值底蘊及繼承創新

2021-01-16 中國社會科學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在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形成了關於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豐富思想。民貴君輕、政在養民等在內的民本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本文化在推動中華文明發展、促進民族融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對近現代諸如「三民主義」以及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的形成,對當代中國制度的建立、發展和完善產生了深遠影響。

傳統民本文化強調以人為尊、以民為貴、以仁為本等理念。西周 「禮樂文化」是傳統民本文化的開端。在經歷了巫覡文化、祭祀文化之後,熱忱人道的「禮樂文化」在西周后期開始定型,產生了「敬德保民」之說,確立了中國文化「遠神近人」的人文精神。孔子繼承了周代禮樂文化,提出「天下為公」「民惟邦本」等民本文化的基本理念。孟子、荀子接續予以系統論述和解讀,奠定了傳統民本文化的基體。總的來看,儒、道、墨等不同思想流派對傳統民本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均有重要貢獻,其中以儒家的貢獻最為重大。自秦漢至清末,民本文化一直是封建社會的主流政治文化,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維護安定有序的社會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民惟邦本」的執政理念。「民」在傳統文化語境下被視為國家之本和天下之本。強調「政之所要,在乎民心」;「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在傳統民本文化看來,「民意」即人民的要求被規定為一切政治的終極合法性。主張以民為本、克己愛人、重視民眾意願的傳統民本文化,充分肯定了民眾在國家治理中的主體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人民的力量,看到了人民推動歷史發展的作用。

第二,「保民養民」的施政目標。《管子·牧民》指明了傳統「治民」之術的精髓,即「治國必先富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執政者要施行「仁政」,保民、養民是其最大職責。強調「樂民之樂」「憂民之憂」;「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主張輕徭薄賦,滋養民眾。孟子還提出「制民之產」的主張,認為有恆產才有恆心,執政者要使百姓富裕起來,才能實現教化民眾的目的,這在今天看來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除儒家外,道家「無為而治」、墨家「兼愛」「節用」的理念,也大大豐富了傳統民本文化。道家以「治大國若烹小鮮」為喻,主張執政者要尊重國家治理的規律,要「善為」;墨家則反對鋪張浪費,通過減少不必要的損耗,以安百姓。

第三,「為政以德」的價值取向。傳統民本文化肯定道德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推崇有道德的政治,主張將道德教化作為治國的基本原則。強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德」與「法」在構建理想社會秩序的過程中都有其價值和作用,但「道德」對於形成和維護社會秩序更為重要。從宏觀層面來看,具有道德感的政府是「仁慈」的政府,道德既是執政者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同時以「道德」為核心,根據「禮」的規範所建構起來的社會秩序也是更高層次的;從微觀層面來看,執政者個人道德素質對「善治」的實現也有重要作用。「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傳統民本文化注重從民眾的角度來判斷執政者的賢能與否,主張執政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

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經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之後的傳統民本文化,與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的根本旨趣和奮鬥目標高度契合,並在實踐探索中建立起了深得人民擁護的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形成了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各項制度。

第一,傳統民本文化中的「民惟邦本」執政理念與黨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高度契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是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黨執政最深厚的根基,是我們強黨興國的根本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講,「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緊密相連,密不可分。人民代表大會的根本政治制度,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人民民主、密切聯繫群眾的治理方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處處彰顯了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的顯著優勢。對於執政者個人而言,傳統民本文化正是涵養「以百姓之心為心」人民情懷的源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深厚的人民情懷應該是每一名共產黨員都應擁有的崇高境界。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和抗洪搶險過程中,黨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這也是對傳統民本文化的創造性繼承與弘揚。

第二,傳統民本文化的「保民養民」施政目標與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價值目標高度一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當前,如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多方面的需要,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成為執政者所考慮的最緊迫的任務。傳統民本文化中「制民之產」「無為而治」等理念,對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施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建設服務型政府,在統籌做好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各領域民生工作,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

第三,傳統民本文化的價值取向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崇高理想高度吻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匯聚著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繁榮嚮往的最大公約數。」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相統一,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作出貢獻」作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當今世界,各國人民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民本文化「為政以德」的價值取向不僅對解決國內的民生問題有借鑑意義,而且對推動全球治理走向善治也具有重大意義。中國人歷來主張「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國人民不僅希望自己過得好,也希望世界各國人民都過得好。政府作為國際治理的主體,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無法替代。傳統民本文化「為政以德」的價值取向賦予政府「善」的道德屬性,摒棄了西方政府理論中「政府為惡」的偏失,為全球治理貢獻了獨特的中國智慧。

中國傳統民本文化是中國制度的重要文化底蘊。傳統民本文化已經成為植根在中國人民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就鮮明特色地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貫穿始終,體現了傳統民本文化的深遠影響。今天,中華民族要繼續前進,就必須根據時代條件,繼承和弘揚民本文化,使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西部項目「習近平外交思想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涵研究」(20XJC7100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郭佳鑫

精彩推薦:

推進城市形象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補齊智庫短板 服務一帶一路

抗戰文獻數據平臺的使命與擔當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平語新時代」高度重視傳統民本思想的新時代創新性發展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新發展,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武器和科學指南。這一卷特別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和「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等主題的相關論述,體現出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高度重視,並在新時代對其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 甘晨力:中國傳統節日傳承厚重中華文化底蘊
    本網12月3日訊 近日伴隨冬意而來的還有日漸濃厚的西方節日,聖誕節的歡樂氣氛,我國民眾特別是年輕人已經開始為之雀躍。新慧集團(New Wisdom Holdings Limited)董事會主席甘晨力先生寄語年輕一輩,在現今中西節日文化合璧的潮流下,忙著歡度「洋節」的同時也不要遺忘中國傳統節日,以及背後的文化意義。
  • 中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中華文化根基」。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觀念,有助於進一步健全完善國家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國國家制度具有深厚的優秀傳統道德文化基礎,包含著豐富且系統化的優秀傳統社會治理思想資源。
  • 傳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
    從文化、經濟、教育等等方面來看,沒有創新是不行的,要創新就必須日新月異。未來的目標,我們古人就提出一個命題——大同社會、大同世界,也叫做天下大同。 主持人:以民為本這種思想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什麼時候? 張豈之:追溯到距離現在三千多年以前的西周時期。周公為西周創造了一些國家的制度,提倡了一些理論觀念。
  • 在揚棄繼承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創新
    其中,「二為」方向深刻回答了文化發展的目標方向問題,「雙百」「兩創」方針深刻回答了文化發展的路徑方法問題,三者都是管根本、管長遠的,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對文化建設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落實到工作上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怎樣「守」的問題,一個是怎樣「變」的問題。歸結起來就是,「揚棄繼承、轉化創新」。
  • 「學思平治」秦宣:文化自信實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
    「學思平治」秦宣:文化自信實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 2020-12-11 09: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 翔:中國歷史文化具有一脈相承的優秀傳統
    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郡縣制度的推廣、官僚制度的健全,推動中國傳統社會形成國家治理的基本形態,為中國傳統社會的長期延續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和文化支撐,貫穿其中的價值主線是對「大一統」的堅定追求。與此同時,民為邦本的民本思想、以文化人的文治主張、協和萬邦的天下觀等,也在實踐中得到豐富和完善。在追求「大一統」的歷史中,民族精神世代相傳,民族英雄史不絕書。
  • 學苑論衡:中國歷史文化具有一脈相承的優秀傳統
    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郡縣制度的推廣、官僚制度的健全,推動中國傳統社會形成國家治理的基本形態,為中國傳統社會的長期延續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和文化支撐,貫穿其中的價值主線是對「大一統」的堅定追求。與此同時,民為邦本的民本思想、以文化人的文治主張、協和萬邦的天下觀等,也在實踐中得到豐富和完善。在追求「大一統」的歷史中,民族精神世代相傳,民族英雄史不絕書。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中國文化決定中國道路
    近代以來,每一次大的社會轉型甚至社會進步都會出現文化選擇和走向問題。因此,怎樣看待傳統文化的價值,怎樣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就成為我們社會前進、我們黨治國理政一個繞不開的問題。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延續五千多年並一以貫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有包容和諧、厚德載物、生生不息的哲學傳統,儒道法等文化傳統的交匯融合及其開放、轉化,協和萬邦、天下一家的精神等。
  • 在創造創新中彰顯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原標題:在創造創新中彰顯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只有通過自身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適應並體現我們這個時代發展的訴求,從而顯示出它的當代價值。毛澤東同志當年為我們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確立了「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華」的恰當態度。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弘揚和保護各民族傳統文化,要去粗取精、推陳出新,努力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 濃濃中國風的建築,就是日本京都清水寺,完美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
    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清水寺,在主體建築上沒有採用一根釘子,把中國的榫卯文化發揮到了極致,讓遊客們不禁遐想連篇清水寺旁邊的小鎮則為每一位遊客提供了吃喝玩樂最佳的地點,在世俗與脫俗之間,去發現最真實的自我,這也是旅行的意義之一夜色中的清水寺,蟲鳴陣陣,卻顯得更加的靜謐,
  • HOKA ONE ONE攜Speedgoat 4「羚雲」配色致敬中國傳統文化
    」配色致敬中國傳統文化(2021年3月1日,上海)——為致敬中國傳統文化、助力中國跑者不斷突破自我,日前,德克斯戶外運動用品有限公司(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代碼:DECK)旗下品牌HOKA ONE ONE®從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孫子兵法》中汲取智慧傳承,淬鍊「風林火山」精神與越野運動之間的深度連結,傾力推出全新Speedgoat 4「羚雲」配色跑鞋,激勵中國跑者在新的一年勇往直前,全力出發!
  • 甘晨力:立足中國傳統文化 發展中國特色企業管理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有著十分優秀及濃厚的傳統文化,其中蘊含的智慧及經典在歷史長河之中熠熠生輝。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中央宏...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有著十分優秀及濃厚的傳統文化,其中蘊含的智慧及經典在歷史長河之中熠熠生輝。
  • 「實踐新論」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奮發的勇氣、創新的活力。中華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氣度,正是有了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才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這種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很大程度上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色和底蘊。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強國建設的底蘊和底色,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最穩定的精神DNA。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從中國傳統治國理政思想深刻認識新型舉國...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邵鵬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 《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在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創新領域,要「發揮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
  • 「聚焦濟南藝博會」中國傳統工藝大師陳繁國 攜精品再秀藝博會
    今年8月21日至24日,由濟南市委宣傳部指導,濟南日報報業集團、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獨家運營合作單位山東華聞管理諮詢加盟的第八屆濟南藝術品博覽會將在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舉辦,陳繁國將再攜精品佳作亮相,屆時我們將在其清新典雅、氣韻生動的作品風格中體味陶瓷藝術的深厚底蘊。陳繁國,1965年生於景德鎮。
  • 《天道》簡述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及其當代價值,批判性繼承
    毫無疑問,無論文化是否具備強勢基因,總有人利用遊戲漏洞,規則漏洞,打時間差、認知差、以及地緣優勢的牌,然後漁利。從商業角度來說,沒有任何毛病,但從道德層面來講,並不上檯面的下三流。《天幕紅塵》非常理性的告訴我們一個真相,那就是西馬的中國化,已經融入到主流的價值觀體系中,作為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 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的要義精髓,準確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和時代意蘊,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應有之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
  • 姜昆:對外交流應隆重推出當代中國的創新文化
    主辦方供圖中新網博鰲12月4日電 (瓊芬)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著名表演藝術家姜昆4日在海南博鰲指出,中國文化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不能只停留在對於「傳統」的簡單展現,還應該隆重推出當代中國的創新文化。姜昆在參加2020中國企業家博鰲論壇的平行論壇——「守正創新2020中國文化經濟發展論壇」時發表了題為「向世界亮出中華文化的新形象」的演講。
  • 健全現代文化產業 挖掘傳統體育文化價值
    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壯大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國的傳統體育文化在體育全球化和奧林匹克運動全球發展的現代化語境中,需要具備創新轉化能力和產業化價值,才能在風雲突變的社會大環境實現「活態傳承」「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