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生活中,有一種常態就是夫妻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困難,有時候兩個人還沒說幾句話就翻了臉,有時候也不知道為何,平時溫順的老公突然有了脾氣,到底該怎麼說話才能讓老公乖乖聽話呢?我整理了這些乾貨希望能幫到大家。
小燕跟老公結婚後,就發現了他不愛洗澡的毛病。平常呢,小燕沒少教育老公:「你本來就是汗腳,還不洗,太臭了。」但是老公卻一直振振有詞:「我們男人在外面天天奔波,走的路多,腳肯定就臭了。今天洗了明天還不是照樣臭?」為這,兩個人經常吵架。
前陣子,他們兩個有了自己的寶寶,老公不僅不洗澡,還不收拾衛生,這讓小燕覺得更加崩潰。她實在忍受不了了,就找到我說,「盧老師,我就是讓他搞一下衛生,也沒對他提別的要求,怎麼就這麼難呢?這日子實在是過不下去了。」
一、為什麼對方這麼難溝通呢?
那是因為當有問題發生時,對方習慣用合理化拒絕來解決問題。當我們有問題要找對方解決的時候,對方出於自我防禦,第一反應是給自己辯護。自我辯護的過程,也是對方合理化拒絕我們的一個過程。
對方在進行合理化拒絕的時候,一般會分成兩步:一是自我合理化,二是拒絕。
什麼是自我合理化呢?自我合理化的過程,是為自己的錯誤找藉口的過程。當對方犯錯誤的時候,很容易給自己找一些理由,來說服自己。對方可能會告訴自己,「這不是我造成的啊,我也有一些苦衷」,「這都是別人的錯啊,責任也不在我啊,」等自我合理化的部分完成之後,就會進行到第二步,「我滿足不了你的需求啊,我還是拒絕你吧」。
這種溝通啊,幾乎有一半以上的夫妻,都曾經碰到過。我在諮詢過程中,也曾見過這樣一些來訪,我讓他們還原當時和伴侶的對話,很多都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女方對她的老公說,「你看看你,一天天的也不知道在幹啥,我也見不到你的人。」,老公可能會回應說,「哎呀,我這不是忙嗎,我要是不在外面多賺點錢,怎麼養家啊。」老公的這種回應呢,就是一種合理化拒絕。如果我們按照前面講的兩步驟來拆分的話,就會發現:「哎呀,我這不是忙嗎?」這個是理由,「我不賺錢,光陪你,咱們花什麼,」是拒絕。
二、那我們怎麼來避免這種合理化拒絕呢?
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如果我們只說問題,很容易說著說著就變成一種指責。當你指責對方的時候,對方就容易進入防禦狀態,進而對你採取合理化拒絕。為了避免這種局面呢,我們可以用「解決取向」代替「問題取向」。
什麼是「問題取向」呢?「問題取向」,也叫「原因取向」。聚焦點在這個問題到底是誰導致的,誰應該負責這個問題上。你也可以理解成,「我去找找這件事的原因吧,看看到底怪誰」。很多人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也習慣了用這種思維模式去解決問題。
用這種思維模式,如果是處理一些有惡劣性質的事,沒有什麼問題。比如說,你老公家暴你了,他經常賭博、或者對你進行精神控制等等,這些肯定是對方的錯,這也不用去掰扯什麼。
但實際上,大多數人的婚姻,都是一些雞毛蒜皮,因為一些日常瑣事才起的衝突。比如說,孩子晚上沒蓋好被子著涼了;鍋裡的飯沒看好糊了;晚上回家晚了沒有報備等等。夫妻兩個人,如果總因為這些小事掰扯,「你的錯,都怨你,」那麼兩個人很容易站在對立面上。相互的拉扯,對兩個人的感情也非常消耗。那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把思維模式轉變為「解決取向」。
什麼是「解決取向」呢?這個相信大家應該就很好理解了。就是用解決問題的方式去看待問題。你也可以理解成,「這個問題應該怎麼處理?」關注點在怎麼去解決問題上。還是前面的例子,比如說孩子晚上老踢被子,結果著涼了,這個問題怎麼去解決呢?是給孩子穿個保暖一些的衣服睡覺,還是把屋裡的溫度調高等等,這些都屬於「解決取向」的思維。那如果是怨誰沒有看好孩子,誰照顧孩子不上心,這個問題掰扯起來就沒完沒了了。
比如說,女方嫌老公回來晚,抱怨說「你怎麼老是加班呀」。可能女方這句話也不是說要批鬥丈夫,只是發一下牢騷,表達一下自己的不滿。但是丈夫聽了以後,會怎麼想呢?肯定也不會太舒服。丈夫可能會覺得,「我一天天得加班,還不是為了這個家,你有心疼過我嗎?有替我考慮嗎?」兩個人很容易變得對立。這個就是問題取向的解決方式。
但如果,我們能把思路轉向解決問題的方式。比如女方說,「老公,你為了這個家天天忙裡忙外,真是太辛苦了。可我還是很想你,你能不能再多陪陪我呀。」這個時候,老公可能會說,「沒問題,我儘量多挪些時間陪你。」為什麼老公會有這麼積極的態度,因為他感覺到自己是被需要的,那麼這個時候他就會變得很有能量,也會更加有動力。
那我們怎麼才能從「問題取向」轉為「解決取向」呢?
你可以去想一個在婚姻裡讓你感到困擾的問題,儘可能地把它描述出來。比如說,我因為馬桶蓋到底應不應該放下來的問題,跟老公吵了一架。再比如說,老公總是很晚回家,行蹤不定讓自己很沒有安全感。如果有條件的話,你也可以拿一張紙,把這個問題記錄下來。
然後呢,你可以就這個問題,從「問題取向」和「解決取向」的角度,再來進行思考。在重新去看待這些問題的時候,去感受自己的一個心境變化。
從「問題取向」的角度,你可以來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一、當問題出現的時候,你是什麼感受,你可以用一個具體的詞語,把你的感受描述出來。比如說,「委屈」、「憤懣」、「傷心」等等。
二、這個問題的發生,給你帶來了哪些影響。比如說,「讓你一整晚都不想吃飯,」「看見伴侶就覺得堵得慌,」「你去洗手間的時候,覺到特別彆扭」等等。
三、然後你可以再來想一想,這個問題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已經持續了多久?比如說,「自打兩個人結婚的時候,就一直為了這個問題吵架。」「最近開始鬧矛盾的時候,他才故意這麼做的。「「好像已經持續3個月了。」等等。
四、這個問題是誰造成的?你覺得主要是誰的責任?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是因為兩個人的生活習慣、還是疏忽失誤,還是三觀不和等等。
現在,你可以在把思維模式轉向「解決取向」。從「解決取向」的角度,你可以再來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一、如果這個問題沒辦法一下就能解決,那麼你希望先能解決什麼問題?比如說,如果老公不能早點回家,那麼是不是可以先給自己報備一下。如果做不到天天報備,那麼是不是說,一周有4次,是可以讓自己知道他的行蹤的。
二、如果事情真的改變了,你的生活會發生一些什麼樣的變化?比如你晚上瘋狂給老公打電話了,可以很鬆弛的煲個電視劇了。可以和女兒有說有笑地吃飯了,不再責備、抱怨老公了等等。
三、你是在什麼時候,你做到過你所希望的事情?或者說,在什麼狀態下,你覺得沒有那麼焦慮、緊張或者糟糕。比如說,你知道是他老闆要求他留下開會的時候。
四、你怎麼才能做到那種很鬆弛的狀態,當時你是怎麼做到的?你身邊有沒有什麼資源,可以幫助你做到你所希望的事?你接下來是怎麼打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