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八佰》的熱映,讓我想起了馮小剛多年前上映的一部電影。
一部馮小剛被低估的電影,電影一共146分鐘,兩個多小時,講述了一段發生在70多年前的歷史。實際上,146分鐘,講述的不是歷史,是人間有煉獄!
如果《八佰》講述的是軍人在國家危難之際的苦難,那麼馮小剛多年前的這本電影講述的則是平民百姓在戰亂中的苦難。
這部電影就是《一九四二》,看完這部電影,我想起了張養浩那句千古名言: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九四二》是馮小剛於2012年上映的一部電影,講述了抗戰時期發生到河南的一件真實歷史。
這部電影風格與馮小剛以往的電影風格截然不同。馮小剛大家都知道,拍喜劇片的大導演,是中國當代有名的導演,與張藝謀、陳凱歌等人齊名。
在他導演生涯中,佳作無數,但要問他對哪一部作品付出的心血最多,恐怕就是這部《一九四二》了。
馮小剛在1993年,經王朔推薦,看到了劉震雲的小說《溫故1942》,被其中的故事深深吸引了,萌發了要將這段慘痛的歷史搬上大熒幕。
但因為題材等各方面原因限制,導致項目擱淺,無奈之下的馮小剛只好暫時擱置內心按捺不住的拍攝想法,這一擱置就是18年。
18年來,馮小剛拍攝了好幾部電影,部部叫好又賣座,但馮小剛總覺得缺少些什麼,雖然賺了錢,自然不開心。直到看到劉震雲改了無數次的《一九四二》的劇本,他這才明白。是因為這本極大震撼了他的故事,還沒有搬上熒幕。
時間轉眼已經過去18年,來到了2011年,看著手中劉震雲改了又改,甚至不惜推翻重寫的劇本,馮小剛決定這次無論如何也將《一九四二》拍攝出來。
雷厲風行的馮小剛決定之後,立馬就幹。作為國內大導演,從業數十年,經過了無數大風大浪的馮小剛知道中國電影的規則。他明白這部新電影,因為題材,將會出現許許多多的困難。
馮小剛不怕,只要想到初次看完小說,了解了那段歷史之後震撼的心靈,他無論如何哪怕前方布滿荊棘也要將電影拍完。
就這樣,馮小剛拿著攝影機,一頭扎進了《一九四二》的心血。那份熱情像極了第一次拍電影時躁動的心,在拍攝過程中,在剪輯過程中,在送審過程中,馮小剛想到的沒有想到的,各種各樣的困難接踵而來,都被馮小剛一一化解。
拿到,確定上映日期,馮小剛鬆了一大口氣,但心還沒有落下。直到時間來到2012年11月29日,看到電影如期上映,馮小剛忐忑了十幾年的心終於落下。
至於電影評價,他不擔心,他相信電影基於真實歷史改編的事實本身已經足夠震撼,再加上他打磨了十幾年才拍攝完成的心血,他相信觀眾看完會給他一個滿意的評價,一個公道的評價。但結果讓馮小剛失望了。
馮小剛自1993年第一次接觸到這段歷史,到2011年拍攝,2012年上映,十幾年的心血換來的卻是一邊倒的差評。雖然現在豆瓣評分是7.8分。但當時,大量的一星評價充斥在評論區。
馮小剛不明白,為什麼評價會這麼低?不但評分極低,馮小剛和劉震雲傾盡心血拍攝完成的大製作《一九四二》最終票房只有3.64億,要知道這部電影的拍攝成本高達2億元,也就是說這部電影不但不賺錢,還賠得乾淨。
經此一役,馮小剛心氣沒了,他看不懂電影市場了,《一九四二》是他最滿意同時付出的心血也最多的一部電影,但觀眾不喜歡,沒辦法。他失去了所有信心。
難道《一九四二》真的那麼差?馮小剛高估了自己的水平?
答案是否定的,《一九四二》是部偉大的電影,它當初票房之所以那麼低,不是因為電影拍攝的不好。反而是拍攝的太好了,馮小剛將那段歷史血淋淋的撕開,攤在觀眾的面前,這份苦難帶來的壓抑,給人的感覺太痛苦了。
觀眾百忙之中去電影院,就是為了放鬆,結果端上來的卻是一盤讓人痛苦的菜,試問有幾個人能吃得下去?
畢竟《一九四二》兩個多小時,146分鐘的劇情,講述的「不是」歷史,而是人間有煉獄。
電影取材於發生1942年的真實故事,1942年河南發生旱災,張國立飾演的地主老範,拉著家人和糧食加入逃亡陝西的逃荒隊伍,三個月後,張國立成功的逃到了潼關。但除了他,什麼所有人都沒了,要嘛死了,要嘛賣了換取糧食。張國立逃荒的目的是為了讓家人能夠活下去,結果逃到最後,除了自己,都沒了。
電影以張國立等農民逃荒為主線,以國民黨當局的腐敗和冷漠無視百姓聲明為暗線,清晰的演繹出了70多年前在河南大地上悽慘的一幕幕。
有人說,馮小剛過於寫實的說法,將那份苦難展現的過於真實,人們看後極為壓抑。實際上,馮小剛的拍攝手法並不寫實,看似殘酷實則溫柔不了。電影中所表現的苦難,不及歷史上的萬分之一。
電影中,演員飾演的角色為了活命,有的人賣自己到青樓,只為為父親換一袋糧食。有的母親賣掉自己,只想為子女換一袋糧食,讓子女有機會活下去。但更多的卻是賣掉子女,或者易子而食。當然易子而食,電影並沒有拍出來,如果真拍出來,恐怕我們也看不到。
但在電影中,有這樣一幕,徐帆在電影中的丈夫瞎鹿被逃兵用槍託砸進了正在煮肉的熱鍋中,接著是一個特寫,隨後鏡頭一轉,到了第二天。張國立和徐帆發現瞎鹿失蹤,費盡千辛萬苦卻怎麼也找不到。這時徐帆說了句:「生不見人,死不見屍!」
在電影裡,瞎鹿最後出現的鏡頭是一頭被砸進煮肉的熱鍋中,等徐帆發現人不見後,到處找,卻連屍體都找不到,你說人能到哪去?
這個鏡頭給出的信息,大概是馮小剛所能給予的最大的隱喻。但瞎鹿到底是不是被人分食,導演沒有交待,所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馮小剛知道真實的歷史太過慘烈,就用了一種較為溫和的手法拍攝,不曾想還是被觀眾吐槽太過壓抑和痛苦,卻絲毫沒有看到苦難背後導演的心血和用意。以至於最後,馮小剛不但沒有得到名聲,連錢都賠個底掉。
有點自暴自棄的馮小剛為了彌補《一九四二》的虧損,「鬧著玩似的」拍了一部名叫《私人訂製》的電影。
這部成本不高,也沒有花費多少心血,用馮小剛自己的話說就是不那麼認真拍的,卻取得了7.18億元的票房。在當時打破了馮小剛的電影記錄。
用十幾年心血不計成本拍攝一部《一九四二》結果票房只有3億多元,連成本都沒有收回來。不那麼認真拍攝的一部電影,卻賺得盆滿缽滿,這夢幻的一幕讓馮小剛啼笑皆非的同時,也恢復了信心,回過頭來再看自己一年前的作品,《一九四二》沒有那麼糟糕。
時間告訴了馮小剛《一九四二》是部偉大的電影,它比《唐山大地震》還要震撼人的心靈。現在《一九四二》豆瓣評分已經升到7.8分。
其實走到今天的馮小剛想必已經不在意《一九四二》的評價了,他知道自己已經彌補了中國電影史上的空白。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經歷了很多痛苦,最大的有兩個。一個是南京大屠殺,一個是河南大饑荒。前者,全球都知道,關於它的電影書籍數不勝數。但關於後者,這個死亡人數甚於前者的歷史事件,卻鮮有人提及。現在他馮小剛拍了,雖然電影評價不好,但他問心無愧,他也了了十幾年的心結。
不說馮小剛其人如何,單就《一九四二》這一部電影,馮小剛當得起一個大大的贊,是個爺們兒!
本文由劇本研習社發布,2020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