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成語積累,著眼於學生素質的提升
「成語積累」這一個教學類型,不僅類型新而且設計意圖十分明顯,即讓學生在耳聞目睹之餘在潛移默化之間充實學生的積累。按理說,這些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有極大的幫助。在平時的教學中卻發現教學效果不盡人意,作為一名老師,本不可急功求利,應著眼於孩子將來的發展。
我們(至少是我)又不得不承認:在課堂上,很難看到學生能用「成語積累」上的成語進行口頭表達;在學生的習作中,我們很難看到學生能運用語文書上學過的成語。這是為什麼呢?
如果說是學生個人的問題,不會是大部分的學生都如此。那反過來思考,這只會是老師的教學問題了。是什麼問題呢?我不由回想起平時的教學在大多數老師的教學中,《語文園地》的教學大多是按照原《語文園地》內容的板塊進行教學,一項一項往下。
而「成語積累」這一板塊的教學大多又是根據「教參」上的要求,只是讓學生讀讀、說說其大致的意思,或者是指導學生把這些成語進行歸類。此外,可能還會進行一些成語的造句、說話什麼的。
其實,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都應該明白新課程標準上提出的要求,都是對學生最低的要求。我們老師要在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開闊思路,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作更進一步的調整,以提高學生的素質。
把一本教科書當作一個整體來讀,我們可以發現,一本教科書上的內容間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筆者在原教學方式的基礎上,嘗試了幾種新的教學方式,把「成語積累」與其它教學內容有機地整合在一起。
02從「成語積累」的出現位置看-------可與閱讀教學渾然一體
如果你是一細心人的話,你就會發現編者在安排這些「成語積累」中的成語時是用心良苦的。每一單元中的「成語積累」都是為的回單元成後一單元的救學服務的了「先人後己、捨己為人,水垂不朽、萬古長存」等詞語。
而第二單元則有一篇課文《船長》,文中就是歌頌的船長的這種捨己為人,以身殉職的這種精神,而這種精神正是可以水垂不朽、萬古長存的。在學習《船長》一文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回憶一下,我們從第一單元的練習中已經學過哪些詞語?有哪些用在船長身上是恰如其分的?
這樣做,既可以複習這些學過的成語,幫助學生加深對這些詞語的理解、記憶與運用,還能通過這些詞語的運用,達到深化文章主題、烘託人物形象的效果。
03從「成語積累」積累的用途看-----應與作文教學休戚相關
語文課標說:語文教學應培育學生熱愛祖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讀與寫在教學時應是緊密相連的。學習的目的來看學是為了用:從學習從的順序來看積累、吸收再表達、運用。
所以,「成語積累」這一教學內容應與作文教學相結合,以求「成語積累」促進學生詞彙的豐富、作文水平的提高,再以作文水平的提高反作用於「成語積累」,使兩者渾然一體。
用成語寫句子,語段是這一形式的具體體現,在教學完「成語積累」完畢之後,我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再拔高些要求可要求學生選擇用上所學的這些詞語說一段話。
如第十一冊練習5中有12個成語:廢寢忘食、十載寒窗、懸梁刺股、鑿壁借光、一覽成誦一目十行……理解詞義之後,我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在來寫一段話,要求能運用其中的兩個個或者更多的成語。學生馬上執筆進行語段創作訓練,五分鐘之後,一個個鮮活的語段便出現在大家的面前。
還有,我們在上寫作文前的指導課時也可以進行成語的指導運用。如我們可以提供一些有關作文的成語,讓學生在作文之中加以運用。也可以在作文前,讓學生試說說,次作文可以運用到哪些成語。
04從「成語積累」的平時運用看------口語交際是當仁不讓的主陣地
如果說,成語積累在作文上是為了「下筆成文」,那麼,在口語交際上則是為了「出口成章」。「厚積薄發」是對,但有時也不必等到「厚積」時才「發」。
而且往往由於要「積厚」時間長了反而會「發」不出。只有邊學邊用,在學習中運用,在運用中再學習,這才是上上之策。不容置疑,「口語交際」是最佳的舞臺。
如第一冊練習四,在學習第五題「成語積累」之後,第七題就安排了口語交際:請依你當導遊。要求學生以導遊的身份,向客人介紹自己的家鄉。在進行這口語交際之時,就可以用上第五題中的十三個描寫建築物、自然風景的成語,使兩者珠聯璧合。
又如第十一冊練習五,口語交際的內容直接就安排為「成語接龍」,一方面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指導學生對學習的成語進行梳理、構建腦中成語的體系與結構,幫助學生靈活地運用。
05從「成語積累」的反機制看------教學評價也是有效途徑之一
課程標準語:語文課程評價的是為了考察學生實現課程日標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學生對「成語積累」的掌握情況,我們也可以通過評價來檢驗,不管是課堂上進行的當堂檢測,還是單元後進行的期末測試,調研單元測試,還是作為其中內容之我們都可以把「成語形式要多樣、新穎,寫出幾個描寫人物心情的成語,用成語接的形式來進行填空,填出含有動物名的成語等等。
這樣既檢查了學生對「成語積累」的掌握情況,又避免了學生死記硬背機械化答題,還培養了學生對「成語」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