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2013年初的那個打給家裡的電話,現在的趙樹鴻,也許正在北京,坐在公司明亮寬敞的辦公室裡,從事著他喜歡的軟體開發工作。但是對家人的一個問候,改寫了他的人生,也改變了一個村的發展面貌。
2020年冬:羅家磨村漫山遍野都是豬
「漫山遍野都是豬,漫山遍野都是豬,哈哈哈……」今年冬天,一則短視頻在網上火起來。視頻中,一個戴著眼鏡,頭髮微卷的年輕人正指著旁邊的山丘哈哈哈地笑著,笑聲中是掩飾不住的驕傲。
這個年輕人叫趙樹鴻,今年30歲,是渭源縣會川鎮羅家磨村的第一書記。2019年到2020年,他帶領村民們依託村裡的資源優勢搞起種植業和養殖業,並徹底脫了貧。可以說,趙樹鴻是渭源縣帶著村民養蕨麻豬脫貧致富的第一人。蕨麻豬繁殖快、品質優,在市場上大受歡迎,現在村裡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蕨麻豬,田間山頭,到處都能看到撒歡跑的豬。而這,也是曾在北京上班,拿著幾十萬年薪的趙樹鴻沒有想到的。
2013年夏:告別北京回到家鄉
2012年,大學畢業的趙樹鴻被北京一家單位留了下來做軟體工程師。坐在公司寬敞明亮的辦公室裡,他躊躇滿志,因為軟體工程師是他的理想,也是他築夢未來的開始。他計劃著在北京奮鬥幾年,然後把父母也接來北京生活,而家人也很支持他的想法。
2013年的春節即將來臨,因為事業剛剛起步,趙樹鴻打算春節不回家,於是他撥通了家裡的電話。
「爸,你和我媽還好嗎?」
「都好都好。你安心工作,照顧好自己,不用牽掛我們」,電話那端,是爸爸的關心與安撫。
「我媽呢?她好嗎?」
「她也好著呢,這會兒正在忙,說不跟你通話了……」
掛下電話,趙樹鴻心中泛起嘀咕,按照以往,媽媽總是搶著跟他說話,這次為什麼連聲音也沒有?是不是家裡有了什麼事?不安中,他又給表哥打了電話,才得知母親生病住院了。趙樹鴻立即買了回家的票。當看見躺在病床上的媽媽時,趙樹鴻流下了淚水,從那一刻起,他動了辭職回家的念頭,並於當年夏天回到了家鄉。
2013-2018:多次調動,謀劃致富一方
2013年下半年,回到家鄉的趙樹鴻考上了渭源縣半陰坡村的「村官」,做了村主任助理。到村後,趙樹鴻便開始著手村裡的經濟發展。看到當地豐富的牧草資源和過剩的勞動力,他和村委會主任商量,想利用當地豐茂的牧草資源養羊。但就在積極籌備時,2014年他被調到了梁家坡村,養羊的計劃擱淺。
在被調到梁家坡村後,趙樹鴻當了副主任,他依然想的是如何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看著村裡的撂荒地,他打算組織村民規模化、科技化地種植中藥材。這本是一件很好的事,但在開展過程中卻遭到了重重阻礙與困難,最終導致種植失敗。
2016年9月份,趙樹鴻被再次調動,他來到了新城村。到村上後,他發現全村的中藥材因為豐收而滯銷,便組織黨員幹部和村民代表成立村級種植合作社,四處尋找藥商和銷售渠道,經過不懈努力,終於解決了農副產品滯銷的問題。他也因此得到了鎮裡領導和村民們的認可,之後從副主任升任為第一書記。面對村裡幾乎為零的集體經濟收入,趙樹鴻和村班子商量,結合市場的需求和本地的資源優勢讓村民們養雞致富,並成立了養雞合作社。就在養雞場剛走上正軌開始盈利的時候,2018年5月,他又被調到了會川鎮的深度貧困村——羅家磨村。
2019年:養「奔跑豬」,村民脫貧了
為了讓鄉親們擺脫貧困過上好日子,趙樹鴻又開始絞盡腦汁想點子找脫貧辦法。他帶領黨員幹部挨家挨戶了解情況,動員和鼓勵有勞動能力的青年外出務工。剩下的勞動力,則讓他們根據家裡的情況,靠種植創收。
走訪中,趙樹鴻發現了羅家磨村的特點:沒有耕地,只有牧場。趙樹鴻想,既然牧場資源這麼好,如果搞養殖業,或許能闖出條路。而這一次,趙樹鴻成功了。
養過羊和雞,這次養什麼好呢?趙樹鴻選擇了蕨麻豬。村裡這麼開闊,就讓豬撒歡跑。「不是有個很搶手的『溜達雞』嗎?我就養個『奔跑豬』吧!」說幹就幹,趙樹鴻帶著有意願的村民風風火火地養起豬來,而結果也和他構想的一樣,蕨麻豬產量高,銷路很好。村裡一些觀望的村民很快加入了養豬的大軍。就這樣,在2019年底,趙樹鴻帶著全村村民脫了貧。
2020年:網上走紅,漫山遍野的豬
就在蕨麻豬養殖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又鎖住了村裡的銷路。漫山遍野撒著歡的豬,賣不出去了可怎麼辦?趙樹鴻愁得無法安眠。看到妻子從網際網路上買口紅,一下子又打開了他的思路——對,上網賣!
於是,趙樹鴻上網搜索開網店的信息、方法,觀看賣貨達人的視頻、學習如何做直播……漸漸地,村裡的蕨麻豬得到了很多外地客戶的關注,跟他詢問價格、訂購。由於疫情原因,蕨麻豬暫時無法發往外地,想要購買的人只能來村裡屠宰後運走。但即使是這樣,也已經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狀況。不僅如此,趙樹鴻還通過網絡將村裡的高品質藥材、土特產、優美風光也推向了全國。現在在村裡經常能看見來旅遊的人!還有人專程從外地趕來幫助慰問村裡的困難群眾、了解風土人情。
「漫山遍野都是豬,漫山遍野都是豬,哈哈哈……」趙樹鴻開心地笑著,這笑是驕傲,是欣喜,也是趙樹鴻繼續帶領村民開拓美好未來的決心。
文丨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 沙金萍
編輯丨梁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