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我們如何較真碰硬「攻」,怎樣凝心聚力「戰」?巴中電視臺記者走基層訪百村,記錄幫與扶中的創新模式,講述共同富裕路上感人故事,推出系列報導《決勝脫貧攻堅·我的脫貧故事》專欄。
今天,我們走進巴山牧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獲得者張育賢。看他如何養出「金豬」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
△《張育賢:青峪豬品牌之路》上集
△《張育賢:青峪豬品牌之路》下集
他是清華工商管理研究生、北大經濟學博士。11年前,他辭掉上市公司高管職務,放棄百萬年薪,回到家鄉的大山裡開始艱難的創業之路。他,就是巴山牧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育賢。
從百萬年薪到艱難創業,如今,張育賢的企業已經是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並在新三板成功上市。更重要的是,這家企業帶動了近2000個貧困家庭、6000多名貧困人口高質量脫貧,張育賢也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
△張育賢
不做企業高管,不要百萬年薪
他要回家養豬帶動鄉親致富
2009年,張育賢毅然從廣東回到了家鄉通江。在此之前,他是廣東一家上市企業的總裁,年薪上百萬。
而在回通江之前,張育賢已經做好了下一步規劃——養豬。
張育賢的這一決定,在親戚朋友看來很不可思議。「有的覺得我是不是在外面『混』不下去了,有的覺得我是不是瘋了。」張育賢說,面對各種議論,他並沒有動搖。
其實,對養豬,張育賢並非門外漢。1994年,20歲的張育賢大學畢業後,就分配到了通江縣畜牧局工作,所以,對於養豬,張育賢是相當專業的。
張育賢進入畜牧局工作那一年,「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出臺實施,作為扶貧一線的畜牧工作者,那是張育賢第一次與扶貧結緣。
那個時候,張育賢是扶貧者。而作為農家子弟,張育賢從小也吃夠了貧窮的苦。在他19歲時,父母先後離世,在鄉親們的幫助下,張育賢完成了大學學業。張育賢說,即使上大學後,他都沒有穿過一件新衣服。
「我自己經歷過貧窮,而當我回到家鄉時,通江還有很多貧困人口。」張育賢說,他希望通過養豬,帶動更多的父老鄉親走上致富的道路。
養豬,養什麼豬?在回鄉的一年前,張育賢也已經做好了計劃。
2008年「瘦肉精」事件發生後,張育賢就想到了兒時吃過的家鄉美味——青峪黑豬肉。「青峪豬是通江的地方豬種,肥而不膩、細嫩爽口、肉味香濃、營養豐富、抗病性好,更重要的是青峪豬豬肉是有機綠色食品,食用安全放心。」張育賢決定將家鄉青峪豬品牌培育壯大。
頂著各種閒言閒語,帶著2000萬元積蓄,張育賢回到通江,開始了他的創業路。
創業路上政府助他「闖關」
他把企業做到新三板上市
回到通江後,張育賢創業第一步就遇到了門檻。
由於在之前幾十年,全國上下推廣白豬養殖,張育賢回到通江後發現青峪豬幾乎滅種。面對這一情況,張育賢意識到這次回鄉創業所面臨的失敗危險,同時,他也意識到自己的創業也對青峪豬這一優良地方豬種的搶救性保護將起到作用。
為了尋找到純種青峪豬,從2009年到2010年,張育賢與科研院校以及省、市、縣的畜牧專家,跨越四川、陝西、重慶3個省市、6個縣、上千個村莊,行程上萬公裡。
2009年4月18日這一天,張育賢永遠都不會忘記。「那一天,我們找到了第一頭純種青峪豬,那是在原來的通江縣砥壩鄉一個村裡,不通公路,我和幾位專家走了十幾個小時的山路。」
經過近兩年時間的走訪尋找,張育賢最終甄選出可以做種的216頭能繁母豬、36頭公豬,建立起青峪豬原種場,成立了巴山牧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1年,當拿到四川省首家民營企業豬業原種保種證書後,張育賢百感交集。從2009年回鄉,這兩年多的大部分時間,他都用到了尋找豬種上,而此時,張育賢帶回來的2000萬元也所剩不多。
在創業的過程,困難也與之相伴。在接下來的發展過程中,張育賢面臨著一道道難關,但所幸的是,有省、市、縣各級黨委政府出手相助。「缺資金,市委市政府開專題會議幫我們解決;涉及到土地、環境的問題,市縣主要領導到現場一個個解決。有了各級黨委政府的幫助,我就可以放下包袱,認真幹事,踏實創業。」張育賢說,正是因為黨委政府的支持,幫他化解了一個個後顧之憂,助他邁過了一道道難關。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如今的巴山牧業擁有1個原種場、3個放牧場、1個A級屠宰加工廠,現正在建設佔地200畝的巴山牧業生態園。青峪豬獲得世界農場動物福利協會「福利養殖金豬獎」,產品遠銷義大利、法國等地,供不應求。而在2017年,巴山牧業正式登陸新三板,這也是我市第一家上市企業。
一貧如洗的貧困戶
因張育賢而改變命運
張育賢的事業做得紅紅火火,而帶領鄉親父老一起致富的初衷他從沒忘記。
「如果沒有張總,沒有巴山牧業,我這一家可能還在貧困的泥潭裡掙扎。」提到張育賢,通江縣沙溪鎮大林坡村的陳洪林直言,他是自己的恩人。
曾經,陳洪林這個家庭用「一貧如洗」來形容毫不為過。「我剛嫁過來的時候,他家裡的房子只有幾十個平方,而且還是個爛篷篷,沒辦法,只有借別人家的房子住,沒有床我們就睡柜子上。」提起以前的日子,陳洪林的妻子王麗娟忍不住流淚。
為了把這個家經營好,陳洪林夫妻倆雙雙北上到北京務工。「外頭的錢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好掙。」陳洪林說,夫妻倆在外打了十年工,每年掙的錢僅夠補貼家用。
2012年,陳洪林的父親患腦溢血,母親的身體也不好,再加上兩個孩子讀書,夫妻倆只得回到家中照顧家人。回到家中後,陳洪林四處找裝修做點零活,妻子王麗娟則幹起了男人的活——抬石頭、做木工、編背篼……
父親手術,家裡沒錢,陳洪林夫妻倆借遍了所以的親戚朋友才湊夠了20多萬。「那個時候我女兒也考上了山東大學,每次她上學的前幾天,我們就瞞著她到處借學費、路費,把她送走了後,我們又要考慮到哪裡去給她找下個月的生活費。」陳洪林說,那時候他深深地感受到了什麼叫「走投無路」。
2015年,陳洪林一家被納入貧困戶。「但凡我們有點辦法,我也不願意被評為貧困戶。雖然被評為了貧困戶,也不能光向國家伸手要。」陳洪林說,他和妻子之前在北京養過豬,養過鴨,「我和我老婆都還是想搞點養殖。」
他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的幫扶人、鎮黨委書記李天志,在李天志的引薦下,陳洪林來到了巴山牧業,認識了張育賢。自此,陳洪林一家走上了脫貧之路。
摘掉貧困帽,走上致富路
他養青峪豬半年賺了十多萬
在巴山牧業的幫助下,有養豬經驗的陳洪林夫妻倆被列入養殖大戶重點培養,開始養殖青峪黑豬。
「巴山牧業給我們提供豬苗、飼料,包銷售,免費為我們進行技術培訓指導,我們只管養。」陳洪林說,2015年10月,巴山牧業給他送來了100頭豬苗。
6個月後,陳洪林夫妻倆養殖的這100頭青峪黑豬出欄銷售,這100頭豬的銷售利潤,再加上巴山牧業給的獎勵,陳洪林夫妻倆掙了十多萬。「就像做夢一樣!以前在外面打工,我們兩個人三四年都掙不到這麼多。」陳洪林說,當年,他家就成功摘掉了貧困帽子。
在巴山牧業的建議下,2016年9月,陳洪林聯合村裡的多戶貧困戶成立了通江縣龍頭奔康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作為養殖大戶的陳洪林夫婦開始帶動村裡更多的養殖戶。
在第一批青峪黑豬出欄後,嘗到甜頭的陳洪林開始擴大圈舍規模,第二批養殖啟動時,他從巴山牧業運回了200頭豬苗。半年後,第二批青峪黑豬出欄,這一次,陳洪林夫妻倆不僅自家賺得更多,合作社裡的每一戶也都拿到了分紅。
還清了欠帳,蓋起了新房,如今,陳洪林一家已經從貧困戶華麗轉身,成為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陳洪林說這一系列的變化都得益於巴山牧業,得益於張育賢的支持。
五方聯動讓貧困戶受益
未來將帶動更多農戶致富
在通江,像陳洪林這樣受益於巴山牧業的養殖戶還有很多。「在通江,我們帶動了1763戶貧困戶、6034名貧困人口高質量脫貧。」張育賢告訴記者。
通過張育賢與中國工商銀行總行、通江縣政府和相關機構等多方交流爭取,巴山牧業創立了「政府+銀行+保險+巴山牧業+養殖戶」五方聯動產業扶貧模式,帶動貧困農戶增收脫貧,而該模式也被列為國務院扶貧案例。在這個五方聯動產業扶貧模式中,政府出規劃、企業出仔豬、金融機構出資金、保險防風險,最終讓貧困戶獲純利。
「在2018年之前,白豬的毛豬市場價格大約在7元/斤,但我們給養殖青峪黑豬的貧困戶每頭豬的保底價格是12元/斤,這就能保證貧困戶回銷給我們每頭豬的最低淨利潤在500元左右。」據張育賢介紹,同時,公司要求貧困戶在養殖過程中嚴格管控飼料,確保青峪黑豬肉質有機綠色。
對於巴山牧業的未來,張育賢也已做好規劃:「青峪黑豬的養殖項目除了通江之外,今年我們還將拓展到南江縣、平昌縣、恩陽區以及巴州區。」張育賢表示,通過三年的努力,實現12000頭能繁母豬的飼養,青峪黑豬年出欄量實現100萬頭,將青峪黑豬的飼料、屠宰、深加工等一系列項目落地巴中,實現全產業鏈發展。「屆時,我們企業將會帶動全市更多農村人口致富,積極助力鄉村振興。」張育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