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張育賢,11年養出脫貧致富「巴山土豬」

2020-12-14 騰訊網

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我們如何較真碰硬「攻」,怎樣凝心聚力「戰」?巴中電視臺記者走基層訪百村,記錄幫與扶中的創新模式,講述共同富裕路上感人故事,推出系列報導《決勝脫貧攻堅·我的脫貧故事》專欄。

今天,我們走進巴山牧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獲得者張育賢。看他如何養出「金豬」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

△《張育賢:青峪豬品牌之路》上集

△《張育賢:青峪豬品牌之路》下集

他是清華工商管理研究生、北大經濟學博士。11年前,他辭掉上市公司高管職務,放棄百萬年薪,回到家鄉的大山裡開始艱難的創業之路。他,就是巴山牧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育賢。

從百萬年薪到艱難創業,如今,張育賢的企業已經是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並在新三板成功上市。更重要的是,這家企業帶動了近2000個貧困家庭、6000多名貧困人口高質量脫貧,張育賢也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

△張育賢

不做企業高管,不要百萬年薪

他要回家養豬帶動鄉親致富

2009年,張育賢毅然從廣東回到了家鄉通江。在此之前,他是廣東一家上市企業的總裁,年薪上百萬。

而在回通江之前,張育賢已經做好了下一步規劃——養豬。

張育賢的這一決定,在親戚朋友看來很不可思議。「有的覺得我是不是在外面『混』不下去了,有的覺得我是不是瘋了。」張育賢說,面對各種議論,他並沒有動搖。

其實,對養豬,張育賢並非門外漢。1994年,20歲的張育賢大學畢業後,就分配到了通江縣畜牧局工作,所以,對於養豬,張育賢是相當專業的。

張育賢進入畜牧局工作那一年,「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出臺實施,作為扶貧一線的畜牧工作者,那是張育賢第一次與扶貧結緣。

那個時候,張育賢是扶貧者。而作為農家子弟,張育賢從小也吃夠了貧窮的苦。在他19歲時,父母先後離世,在鄉親們的幫助下,張育賢完成了大學學業。張育賢說,即使上大學後,他都沒有穿過一件新衣服。

「我自己經歷過貧窮,而當我回到家鄉時,通江還有很多貧困人口。」張育賢說,他希望通過養豬,帶動更多的父老鄉親走上致富的道路。

養豬,養什麼豬?在回鄉的一年前,張育賢也已經做好了計劃。

2008年「瘦肉精」事件發生後,張育賢就想到了兒時吃過的家鄉美味——青峪黑豬肉。「青峪豬是通江的地方豬種,肥而不膩、細嫩爽口、肉味香濃、營養豐富、抗病性好,更重要的是青峪豬豬肉是有機綠色食品,食用安全放心。」張育賢決定將家鄉青峪豬品牌培育壯大。

頂著各種閒言閒語,帶著2000萬元積蓄,張育賢回到通江,開始了他的創業路。

創業路上政府助他「闖關」

他把企業做到新三板上市

回到通江後,張育賢創業第一步就遇到了門檻。

由於在之前幾十年,全國上下推廣白豬養殖,張育賢回到通江後發現青峪豬幾乎滅種。面對這一情況,張育賢意識到這次回鄉創業所面臨的失敗危險,同時,他也意識到自己的創業也對青峪豬這一優良地方豬種的搶救性保護將起到作用。

為了尋找到純種青峪豬,從2009年到2010年,張育賢與科研院校以及省、市、縣的畜牧專家,跨越四川、陝西、重慶3個省市、6個縣、上千個村莊,行程上萬公裡。

2009年4月18日這一天,張育賢永遠都不會忘記。「那一天,我們找到了第一頭純種青峪豬,那是在原來的通江縣砥壩鄉一個村裡,不通公路,我和幾位專家走了十幾個小時的山路。」

經過近兩年時間的走訪尋找,張育賢最終甄選出可以做種的216頭能繁母豬、36頭公豬,建立起青峪豬原種場,成立了巴山牧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1年,當拿到四川省首家民營企業豬業原種保種證書後,張育賢百感交集。從2009年回鄉,這兩年多的大部分時間,他都用到了尋找豬種上,而此時,張育賢帶回來的2000萬元也所剩不多。

在創業的過程,困難也與之相伴。在接下來的發展過程中,張育賢面臨著一道道難關,但所幸的是,有省、市、縣各級黨委政府出手相助。「缺資金,市委市政府開專題會議幫我們解決;涉及到土地、環境的問題,市縣主要領導到現場一個個解決。有了各級黨委政府的幫助,我就可以放下包袱,認真幹事,踏實創業。」張育賢說,正是因為黨委政府的支持,幫他化解了一個個後顧之憂,助他邁過了一道道難關。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如今的巴山牧業擁有1個原種場、3個放牧場、1個A級屠宰加工廠,現正在建設佔地200畝的巴山牧業生態園。青峪豬獲得世界農場動物福利協會「福利養殖金豬獎」,產品遠銷義大利、法國等地,供不應求。而在2017年,巴山牧業正式登陸新三板,這也是我市第一家上市企業。

一貧如洗的貧困戶

因張育賢而改變命運

張育賢的事業做得紅紅火火,而帶領鄉親父老一起致富的初衷他從沒忘記。

「如果沒有張總,沒有巴山牧業,我這一家可能還在貧困的泥潭裡掙扎。」提到張育賢,通江縣沙溪鎮大林坡村的陳洪林直言,他是自己的恩人。

曾經,陳洪林這個家庭用「一貧如洗」來形容毫不為過。「我剛嫁過來的時候,他家裡的房子只有幾十個平方,而且還是個爛篷篷,沒辦法,只有借別人家的房子住,沒有床我們就睡柜子上。」提起以前的日子,陳洪林的妻子王麗娟忍不住流淚。

為了把這個家經營好,陳洪林夫妻倆雙雙北上到北京務工。「外頭的錢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好掙。」陳洪林說,夫妻倆在外打了十年工,每年掙的錢僅夠補貼家用。

2012年,陳洪林的父親患腦溢血,母親的身體也不好,再加上兩個孩子讀書,夫妻倆只得回到家中照顧家人。回到家中後,陳洪林四處找裝修做點零活,妻子王麗娟則幹起了男人的活——抬石頭、做木工、編背篼……

父親手術,家裡沒錢,陳洪林夫妻倆借遍了所以的親戚朋友才湊夠了20多萬。「那個時候我女兒也考上了山東大學,每次她上學的前幾天,我們就瞞著她到處借學費、路費,把她送走了後,我們又要考慮到哪裡去給她找下個月的生活費。」陳洪林說,那時候他深深地感受到了什麼叫「走投無路」。

2015年,陳洪林一家被納入貧困戶。「但凡我們有點辦法,我也不願意被評為貧困戶。雖然被評為了貧困戶,也不能光向國家伸手要。」陳洪林說,他和妻子之前在北京養過豬,養過鴨,「我和我老婆都還是想搞點養殖。」

他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的幫扶人、鎮黨委書記李天志,在李天志的引薦下,陳洪林來到了巴山牧業,認識了張育賢。自此,陳洪林一家走上了脫貧之路。

摘掉貧困帽,走上致富路

他養青峪豬半年賺了十多萬

在巴山牧業的幫助下,有養豬經驗的陳洪林夫妻倆被列入養殖大戶重點培養,開始養殖青峪黑豬。

「巴山牧業給我們提供豬苗、飼料,包銷售,免費為我們進行技術培訓指導,我們只管養。」陳洪林說,2015年10月,巴山牧業給他送來了100頭豬苗。

6個月後,陳洪林夫妻倆養殖的這100頭青峪黑豬出欄銷售,這100頭豬的銷售利潤,再加上巴山牧業給的獎勵,陳洪林夫妻倆掙了十多萬。「就像做夢一樣!以前在外面打工,我們兩個人三四年都掙不到這麼多。」陳洪林說,當年,他家就成功摘掉了貧困帽子。

在巴山牧業的建議下,2016年9月,陳洪林聯合村裡的多戶貧困戶成立了通江縣龍頭奔康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作為養殖大戶的陳洪林夫婦開始帶動村裡更多的養殖戶。

在第一批青峪黑豬出欄後,嘗到甜頭的陳洪林開始擴大圈舍規模,第二批養殖啟動時,他從巴山牧業運回了200頭豬苗。半年後,第二批青峪黑豬出欄,這一次,陳洪林夫妻倆不僅自家賺得更多,合作社裡的每一戶也都拿到了分紅。

還清了欠帳,蓋起了新房,如今,陳洪林一家已經從貧困戶華麗轉身,成為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陳洪林說這一系列的變化都得益於巴山牧業,得益於張育賢的支持。

五方聯動讓貧困戶受益

未來將帶動更多農戶致富

在通江,像陳洪林這樣受益於巴山牧業的養殖戶還有很多。「在通江,我們帶動了1763戶貧困戶、6034名貧困人口高質量脫貧。」張育賢告訴記者。

通過張育賢與中國工商銀行總行、通江縣政府和相關機構等多方交流爭取,巴山牧業創立了「政府+銀行+保險+巴山牧業+養殖戶」五方聯動產業扶貧模式,帶動貧困農戶增收脫貧,而該模式也被列為國務院扶貧案例。在這個五方聯動產業扶貧模式中,政府出規劃、企業出仔豬、金融機構出資金、保險防風險,最終讓貧困戶獲純利。

「在2018年之前,白豬的毛豬市場價格大約在7元/斤,但我們給養殖青峪黑豬的貧困戶每頭豬的保底價格是12元/斤,這就能保證貧困戶回銷給我們每頭豬的最低淨利潤在500元左右。」據張育賢介紹,同時,公司要求貧困戶在養殖過程中嚴格管控飼料,確保青峪黑豬肉質有機綠色。

對於巴山牧業的未來,張育賢也已做好規劃:「青峪黑豬的養殖項目除了通江之外,今年我們還將拓展到南江縣、平昌縣、恩陽區以及巴州區。」張育賢表示,通過三年的努力,實現12000頭能繁母豬的飼養,青峪黑豬年出欄量實現100萬頭,將青峪黑豬的飼料、屠宰、深加工等一系列項目落地巴中,實現全產業鏈發展。「屆時,我們企業將會帶動全市更多農村人口致富,積極助力鄉村振興。」張育賢說。

相關焦點

  • 人物:要把「巴山土豬」賣到國外去(訪通江縣巴山生態牧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育賢)
    本刊記者 冷安鍾 林 森近日,在遙遠的四川省通江縣廣納鎮金堂村巴山生態牧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基地,川商集團2015巴山年豬節好戲正式開演,來自北京、成都等地的200多名「吃貨」兩福不淺:大型的巴山民俗刨湯宴讓人大飽口福,煙花、篝火晚會節目引爆視覺盛宴讓人大飽眼福。
  • 脫貧攻堅 榜樣之力|北大博士到「巴山豬王」,他養的「扶貧豬」帶動...
    12月12日下午,回通江住一晚,張育賢第二天又得去北京出差。最近,他幾乎成了「空中飛人」,除了生豬出欄銷售外,還忙著推進在通江縣洪口鎮餘家灣村新建的大型種豬場項目。11年前,這位從大山裡走出來的北大經濟學博士,毅然放棄百萬年薪的上市公司高管職位返鄉創業。
  • 張育賢:土豬變「金豬」 助鄉親脫貧奔康
    今天我們要走進「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獲得者張育賢,他用10 年時間培育青峪豬品牌,把傳統土豬養殖發展成為了市場「走俏」的特色產業,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 早上7點半,在通江縣巴山牧業股份有限公司的養殖場裡,張育賢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巴山牧業擁有1個原種場、3個放牧場、1個A級屠宰加工廠,產品遠銷義大利、法國等地。
  • 放棄北京幾十萬年薪,他養出了漫山遍野的「奔跑豬」
    2019年到2020年,他帶領村民們依託村裡的資源優勢搞起種植業和養殖業,並徹底脫了貧。可以說,趙樹鴻是渭源縣帶著村民養蕨麻豬脫貧致富的第一人。蕨麻豬繁殖快、品質優,在市場上大受歡迎,現在村裡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蕨麻豬,田間山頭,到處都能看到撒歡跑的豬。而這,也是曾在北京上班,拿著幾十萬年薪的趙樹鴻沒有想到的。
  • 北大豬肉佬重新定義風口上的豬:豬瘟不可怕,豬價應通過市場調節
    現在的確有些「敏感」,豬肉價格一直飄高,許多業界大佬為防止「禍從口出」,對媒體甚至公眾拒而不見。廣東壹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廣州豬肉大王」、「北大豬倌」陳生,卻應約參加了一檔討論豬肉現象的財經節目錄製。然後,還馬不停蹄接受我們的深度專訪。我們從豬肉聊到創業,從創業聊到人生。
  • 北大博士棄百萬年薪去種田,卻被嘲笑:認為你就該幹啥的人才狹隘
    01他寒門出身,考上北大藥學博士,畢業後在上市公司幹到副總賈存勤的家境並不好,他出生在一個小山村裡,甚至可能山村裡的很多人一輩子都走不出大山在大學中,賈存勤學的是藥學專業,歷經幾年的大學時光之後,賈存勤依舊名列前茅,並且以藥學專業北大博士學位畢業。而且一畢業就進到了北京的上市公司。這是多少年輕人奮鬥的目標啊!
  • 巴山渝水脫貧影像志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位於秦巴山區的城口、巫溪和武陵山區的酉陽、彭水,是重慶最後4個未摘帽的貧困縣。在新年之際,通過影像志的方式,記錄下寒冬時節,巴山渝水火熱的脫貧一線。在巫溪縣蘭英鄉,村民用鋼釺鐵錘鑿出的「掛壁天路」,成為了時下的網紅天路,也成了村民們的脫貧致富路。新華網 李相博 攝
  • 村裡來了養蝦博士
    微風吹過,蝦塘裡的小龍蝦鑽出地洞,探出水面。這天清晨,豐源村的蝦塘田埂邊,「養蝦博士」張金燦正帶著工人們準備收籠。他用力從水中提起地籠,數十隻通身鮮紅的小龍蝦在籠裡張牙舞爪。南雄稻蝦共作產業振興實訓基地古市鎮地處南雄盆地,湞江斜貫其中,山間多山塘水庫,水量充足;且土壤耕作層以下多為陶泥和黃泥,保水性良好,適合發展種養殖業。
  • 脫貧攻堅丨龍潭鄉官山村樊萬華養跑山豬脫貧致富,計劃明年擴大規模...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的關鍵之年,如何以「趕考」心態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成為市委市政府的一項重點工作。 脫貧致富離不開幫扶帶動。我市以幫扶為契機,全力攻堅深度貧困地區,以多種形式凝聚社會幫扶力量,跑出脫貧加速度。
  • 金正大集團 「親土種植」助力脫貧致富改善農業難題
    對中國農戶來說,擺在面前的三大問題就是「種不好,不精,賣不好」尤其是面臨的土壤質量問題,更是讓他們糾結,不以土壤的質量會決定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所以幫助農民改良土壤,對金正大集團來說是一項艱巨的使命,但是金正大不辱使命,順利完成任務,那就是推出的「親土種植」計劃。
  • 比土豬還好吃!身體倍兒棒3年沒死過一頭!這種豬你不一定吃過!
    回鄉之初,他也曾種過田,但因為覺得沒有出路,他便幹起了養殖,主要養殖雞、豬和羊。「我們的父輩以前也養過羊,但我回來時村裡已經沒有羊了,想到既然曾經有人養過羊,我覺得養羊在我們這是可行的,當時大概養了300多隻。」
  • 「鐵腿豬倌」脫貧記:勤勞是脫貧致富的法寶
    2017年,池永強用借來的一萬塊錢買了兩頭老母豬,開始了他的養殖生涯。然而,沒有經驗、不懂技術的他一開始就迎來當頭一棒。因為沒有經驗,頭一個母豬產仔第一期,13個結果就看到小豬吃著奶看著拉,通過打電話問朋友,池永強聽朋友說小豬最怕拉,一拉就壞,結果沒辦法,就眼看著小豬一天瘦一天,最後剩下的五頭小豬,要看就沒有救數了。
  • 曾是詩詞大會冠軍,北大讀6年博士仍未畢業,博士結局或將退學
    在這些人中間,有一位來自於同濟大學的姑娘非常引人注目,她憑藉著豐富的詩詞積累不僅拿到了第四季中國詩詞大會的總冠軍,還被直接保送北大直博,然而已經六年過去了,她依舊沒有畢業,甚至面臨被退學的風險。然而有一位學生並沒有把自己的學習放在第一位,而是喜歡參加一些詩詞節目和各大綜藝,雖然憑藉著本科的知識儲備被保送進入北大直博,但六年過去了她依然沒有順利畢業,她就是陳更。熟悉她的人可能也知道,她是《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的冠軍。陳更是從小就很痴迷於唐詩和宋詞,學習也很刻苦,這些埋藏在身體裡的藝術氣息和對古詩詞的喜愛很快就把她送上了電視屏幕。
  • 北大醫學博士卻暈血,肄業後「啃老」18年,今靠低保為生
    大約在十年以前,「寒門出貴子」的說法還一直被世人所認可。 大家都認為,寒門教育出來的孩子知道生活的不容易,知道學習的重要性,所以往往會比富養出來的孩子更有發展的潛力。
  • 《詩詞大會》冠軍陳更,北大博士6年未畢業,佩服她活出自我
    她在2019年以同濟大學第1名的成績進入自動化專業就讀。雖然對詩詞有著無比的熱愛,但是陳更卻選擇了相對熱門的自動化,因為考慮到擁有一技之長,有利於就業工作。文理全才選擇什麼都一樣優秀,大學畢業後,陳更被保送到北大直博,成為一名「會造機器人」的女博士。
  • 共6125名博士,北京大學2017-2019年授予博士學位名單統計分析
    很多學子高考時錯失北大,就通過考研、考博圓夢北大,書寫了人生的新篇章。我國學位分學士、碩士、博士三級,順利博士畢業一直是無數考博人的夢想。當圓夢北大與取得博士學位這兩個夢想想碰撞時那是怎樣的感覺?本文即將揭秘2017年6月-2019年10月30日之間被北京大學授予博士學位的統計分析。
  • 土豬危機!正在消失的中華本土豬
    而80年代以後,豬肉的需求快速爆發,國產種豬生長慢、出肉率低等特點完全滿足不了居民需求。從國外引進種豬緩慢開啟,本土豬與進口豬的博弈正式拉開。英國的大白豬、丹麥的長白豬和美國的杜洛克豬組成的「杜長大」,以料肉比高、廋肉比高、養殖周期短等特點,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中國。
  •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地貧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老祖先的教誨還猶言在耳。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也是多麼寒門子弟奮發向上的動力。如果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學,不知會羨煞多少考生和家長,更不用說考上北大了,如果能考上北大博士生,那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學業追求。但是如果告訴你有一位北大的博士生,卻在家待業十幾年,只能靠低保生活,你一定無法相信。寒門學子考取醫科大學這位北大博士生是湖南常德人,名叫張進生,父母都是農民,一家四口,家境貧寒。
  • ​杜娟:從北大博士到美國教職的進階之路
    杜娟,北京大學工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2014級博士研究生,2017—2019學年赴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進行聯合培養。曾獲北京大學第二十四屆「挑戰杯」校級一等獎、2017—2019年北京大學校長獎學金、2015年「工學院博士生論壇」最佳論文獎等榮譽。
  • 非洲女孩撿到「無毛豬」,養了幾個月越長越怪,連忙打電話報警
    ▲土豚照片2010年,一個叫做琳達的非洲女孩在外出遊玩時,在野外發現了一隻幼年「無毛豬」,她見這隻豬非常小,如果扔在野外不管很有可能很快就喪生,琳達覺得於心不忍,於是便將這隻無毛豬帶回家中這些寵物不但是人們身邊的好夥伴,但是給大家帶來了許多樂趣,不過大多數人養寵物都是以貓狗為主。當然也有一些人會養變色龍、烏龜、金魚或者一些嚙齒類類動物,例如豚鼠、倉鼠等等。也會有一些人選擇養豬當寵物,不過一般來說,作為寵物的那種豬跟平時大家食用的那種豬品種不同,寵物豬不會像肉豬一樣長得那麼大,而且性格也很溫順,也是不少人都很喜歡的一種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