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0 16:28:00來源:新華網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位於秦巴山區的城口、巫溪和武陵山區的酉陽、彭水,是重慶最後4個未摘帽的貧困縣。在新年之際,通過影像志的方式,記錄下寒冬時節,巴山渝水火熱的脫貧一線。
要致富,先修路。在重慶,有太多修路的感人事跡。在巫溪縣蘭英鄉,村民用鋼釺鐵錘鑿出的「掛壁天路」,成為了時下的網紅天路,也成了村民們的脫貧致富路。新華網 李相博 攝
假如高速公路是大動脈,鄉村道路則如同毛細血管,消除邊遠鄉村和外界的阻隔。交通的完善,為脫貧攻堅,打下了牢靠的基礎。圖為重慶市巫溪縣蘭英鄉的鄉村公路。新華網 李相博 攝
基層醫療水平的提升,是破解因病致貧的關鍵。在城口縣人民醫院,大來自山東臨沂的王愛華(右一),正帶領該院醫生為病人做胃鏡檢查。得益於東西扶貧協作,包括王愛華在內的21名支援醫生,從山東臨沂來到重慶城口,提升了當地的醫療水平,緩解當地看病難、看病遠、看病貴的難題。新華網 李相博 攝
在鄉村,減少因病致貧的關鍵在於疾病的防控,鄉村醫生作用不可忽略。夜幕降臨時,巫溪縣紅池壩鎮的村醫王業畢,仍在走村串戶為村民巡診。作為隨叫隨到的「鄉村120」,堅守在大山深處的村醫們,築起鄉親們健康的第一道防線。新華網 李相博 攝
除了醫療的保障,住房保障同樣關鍵。讓居者有其屋,為解決貧困村民住房需求,彭水縣三義鄉蓮花村集中新建易地搬遷安置房。每棟小樓戶型、大小不一,二樓帶有寬敞的陽臺,廚房、廁所有統一的裝修,每家每戶都接入光纖,讓貧困戶實現「拎包入住。新華網 李相博 攝
截至2019年11月,該村56戶貧困戶中已有45戶搬進了兩樓一底的「小洋房」,保障村民的住房需求。新華網 李相博 攝
飲水安全關係著村民的生產生活,冬季冰雪天氣,常常對高海拔地區村民用水造成影響。寒冬夜裡,酉陽車田鄉車田村的駐村「第一書記」彭明湧,前往村戶家中,查看飲用水管道是否流暢。新華網 李相博 攝
硬體的完善,讓村民得以安居,而產業發展,則是為脫貧提供「造血」功能,讓村民實現樂業。這是酉陽縣車田鄉非遺工坊「繡娘」們織出的苗繡作品,目前「繡娘」們的苗繡作品已遠銷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為他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新華網 李相博 攝
在非遺工坊,通過「手把手」、「一對一」指導的培訓,留守婦女、貧困群眾初步掌握了苗繡技巧,在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還可以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新華網 李相博 攝
在城口坪壩鎮,通過「公司+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利益聯結模式和「保底+效益」分紅模式,原本山裡人自養自吃的土雞,成了大山裡的「致富雞」。新華網 李相博 攝
以小家禽帶動大脫貧的產業扶貧故事,同樣在彭水縣三義鄉上演。該鄉珍珠雞的養殖數量超過5萬隻,通過駐鄉工作隊牽線搭橋,養殖戶與餐飲集團達成年度銷售協議,解決了銷路難題。30多戶農家一年的純利,便有望達到300萬元。大山裡的「珍珠雞」變成幫助農戶增收的「金鳳凰」。新華網 李相博 攝
油茶樹開出的花裝扮著酉陽縣車田鄉的冬季。作為車田鄉主導產業,漫山遍野的油茶樹成了老百姓的「搖錢樹」,帶動車田鄉的1013戶農戶增收。新華網 李相博 攝
在脫貧攻堅中,總有榜樣讓人致敬。意外奪走了宿祖兵的雙手,卻沒能奪走他對生活的鬥志。靠著雙臂,宿祖兵和家人種植了100畝烤菸,養起了30多頭肉牛,成為彭水縣三義鄉的脫貧「牛人」。新華網 李相博 攝
困難很多,但比困難還多的是辦法。面對重重難題,無畏困難的勇氣終將讓大山裡的人們走出貧困。新華網 李相博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