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活動現場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
新民晚報訊(記者 易蓉)「歷史進程中的翻譯——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暨第三屆《外國語》翻譯研究高層論壇」昨日在華東政法大學舉行。與會專家圍繞「五四運動」前後主要代表人物的翻譯實踐和研究發表成果和學術觀點,這場學術交流不僅展現了翻譯學科的最新成果,也凸顯了翻譯在歷史進程中,尤其是「五四運動」時期發揮的巨大作用。
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許鈞圍繞「五四運動前後的翻譯與語言問題」展開論述,指出五四運動是一場涉及語言、文學、文化與思想各個層面的革命運動。許鈞教授認為,五四運動是一場語言、文學、文化與思想層面的革命運動,在翻譯史上也是特殊時期。他認為那一時期的翻譯作品也是對思想的解放和探索,同時白話文、新文學、新文化運動不斷發展和相互促進。許鈞教授指出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翻譯總是與社會變革或思想文化運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翻譯家以明確的翻譯動機推進的翻譯活動,起著推動社會變革或思想文化運動的積極作用。「歷史語境下考慮,每一場改革運動,翻譯是前鋒,語言就是利器。當今時代,中國文化要走出去,必須要大力發展翻譯,使得漢語這種語言走向國際,為人類文明貢獻力量與智慧。」
四川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翻譯研究所所長廖七一分享了關於翻譯規範與五四運動、《新青年》之間關係的研究。廖教授認為,《新青年》對翻譯的影響,特別是對現代翻譯規範的貢獻,絕不亞於其他翻譯期刊或以翻譯為主的刊物。對比研究相關的翻譯文本,檢視翻譯家和批評家的論述,考查翻譯範本的經典化與傳播可以發現晚清翻譯向現代翻譯規範流變的軌跡。《新青年》同人雖然都是閱讀晚清翻譯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但是胡適、錢玄同、傅斯年等人對前輩的翻譯提出了猛烈的抨擊,甚至林紓、嚴復等影響深遠的翻譯大家也成為了尖銳批評的對象。針對晚清使用間接翻譯、創譯不分、譯評合一以及翻譯形態的高度中國化的翻譯時尚,《新青年》同人提出了自己的翻譯觀,要求「只譯名家著作」,堅持(忠實)直譯,並使用白話表現形式,除此之外還發表了大量的體現新興翻譯原則和觀念的譯作,堪稱翻譯規範演變的文化讀本。「在短短的五、六年間,《新青年》開風氣之先,引領了文學翻譯的時代風潮,完成了從晚清翻譯傳統向現代翻譯規範的轉型。《新青年》同人藉助西方科學民主思想、成功地掌握了有體制支持的主流意識形態而使新的翻譯時尚得到較廣泛的認可。」
華政教授、科研處處長屈文生以五四運動時期的法律外譯為中心,簡要論述五四時期法律外譯的動因。「五四」時期,在文學革命勢頭猛進之際,北洋政府悄然組織一項法律外譯工程——1917年北洋政府司法部設立翻譯法律會,旨在將新近頒行的重要法律譯成英文和法文,是為近代中國之首次。「這一翻譯工程的直接動因在於將中國法律改良的證據以各國熟知的語言展示出來,證明中國的法律制度已同西法一律,敦促各國履行在清末商約和華盛頓會議上做出的廢除在華治外法權的承諾。」屈文生教授指出,近代中國最早由政府組織的法律外譯工程,與文學漢譯本質無異,均具有反帝反封建意義,外譯法律文本的動機不再是富含政治因素的廢除治外法權,而是為了增進外國人對中國法律的了解,促進比較法研究的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