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6月18日,「零號灣」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創立五周年紀念暨上海交通大學「大海洋科研創新平臺及產業化基地」落戶上海市閔行開發區啟動儀式舉行。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奚立峰、毛軍發、王偉明,上海交通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孟光;上海市閔行區委書記倪耀明,副區長吳斌;地產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馮經明,總裁朱嘉駿,副總裁李鍾等出席活動。
「零號灣」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在五年前正式啟動。當前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市閔行區政府、地產集團在「零號灣——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合作共建的基礎上,著力聚焦「大零號灣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以下簡稱「大零號灣」)及「大海洋科研創新平臺」(以下簡稱「大海洋平臺」)建設。
助力上海科創中心建設
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市閔行開發區籤約共建產學研創新合作中心,毛軍發、馮曉明分別代表雙方籤約;王偉明、吳斌、李鍾分別代表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市閔行區、地產集團三方籤約。與此同時,上海交通大學海洋裝備研究院、教育部深海重載作業裝備集成攻關大平臺、國家大學科技園(閔行開發區基地)、科技創新與成果產業化基地、上海交大—閔行開發區產學研創新合作中心揭牌。上海交通大學海洋裝備研究院分別與上海交大科技園有限公司、海裝項目團隊集體籤約;上海市閔行開發區與上海交通大學海洋水下工程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產業項目集體籤約;上海交通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與上海市閔行開發區跨國企業集體籤約。
「大零號灣」將實施功能開發、產業開發、形態開發等三大核心開發,緊緊依託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推進成果轉化和企業孵化,打造醫療機器人、人工智慧、海洋裝備、新材料等四大主導高科技產業,建設組團化的全球科研創新區、新興產業引領區、現代商業與文創教育服務區、高品質國際生活社區四個功能區,實現各功能區在產業、功能、布局、形態上的交織配套、交互融合和集合發展。
未來「大零號灣」將立足上海交通大學優勢學科,對標國家和上海產業戰略方向,打造新時期的大學科技園的示範,重點布局醫療機器人、人工智慧、海洋裝備和新材料,兼顧發展其它相關產業,打造具有標杆意義與品牌效應的高端科技轉化應用示範區和戰略新興產業集聚區,助力上海科創中心建設。
構築「大海洋」學科生態
同日,上海交通大學海洋裝備研究院圍繞「卡脖子」技術攻關、戰略新興產業培育、前瞻技術研究整合校內涉海優勢力量,首批遴選了深海重載作業裝備研究中心、船艦裝備可靠性評估與智能診斷研究中心、海洋智能信息技術與系統裝備研究院、焊接與雷射製造研究中心、水下專用特種裝備研究中心等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多個院系的9個團隊入駐上海市閔行開發區,以國家重大任務為抓手開展集成攻關。未來上海交通大學海洋裝備研究院將在「大零號灣」的熱土,圍繞「海洋+」構築大海洋生態,建設海洋領域創新高地。
上海交通大學的海洋工程相關學科歷史悠久、實力雄厚,擁有國際一流、國內頂尖的海洋裝備試驗設施,具備較強的科技創新力量和成果轉化能力。學校以服務國家戰略為目標,以「大海洋格局」規劃學科發展,逐步形成海洋工程技術與海洋科學交融的新學科格局,圍繞國際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積極開展前瞻性、戰略性、方向性的研究,為認識海洋、開發海洋、保護海洋、建設海洋強國做出貢獻,多維布局構築起「大海洋」學科生態。
為進一步服務海洋強國戰略和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寫好「奮進之筆」,根據「三步走」戰略和「雙一流」建設的總體規劃,上海交通大學制定「大海洋」專項戰略。2020年3月,學校聚焦國家戰略,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正式成立海洋裝備研究院。海洋裝備研究院以教育部深海重載作業集成攻關大平臺為依託,對標國家實驗室建設的要求,組建世界一流創新大團隊,建設世界領先科研大平臺,培育搶佔制高點科技大項目,同時實施「深藍計劃」主動謀劃海洋科技創新,為海洋裝備領域自主創新提供源頭供給,成為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和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戰略支柱,推動學校成為海洋強國和科技強國建設的戰略支撐力量。
上海交通大學海洋裝備研究院將按照「三步走」發展規劃,不斷深化建設內涵。到2022年,依託上海市閔行開發區文井路基地探索產學研工科新特區、新模式,建成海洋裝備戰略新興產業創新基地。到2025年,建成上海海洋裝備研究中心,成為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重要單元。到2030年, 作為主體之一承建海洋領域國家實驗室,成為國際海洋研究的傑出人才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