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感覺立秋才不久,昨天又過了處暑了。處暑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時間比較固定,在每年公曆8月22~24日之間。今年的時間是公曆8月22日,農曆是七月初四。
原本,這天開始,太陽明顯偏南,高度繼續降低,熱力也應該慢慢減弱。古人將這個節氣取名為「處暑」,音同「出暑」,也就是說從這天開始,要開始脫離酷暑炎熱了,天氣逐漸向涼爽過渡。
不過,事實上是,處暑之後還會有「秋老虎」,秋季燥熱不輸盛夏的炎熱,有時候持續時間還很長,可以一直持續到國慶期間。
在陌上花這一帶,今年的天氣有點反常,立秋之後,氣溫是節節攀升,氣象臺連續發布高溫橙色預警。
老百姓們按著往年的經驗,原本都在等處暑前後能降場雨,天氣可以涼一涼。可處暑前後不僅一滴雨都沒下,這氣溫一直在往上衝,昨天38度,今天39度。
而且看之後幾天的天氣預報,也是不見有降溫的趨勢,反而有衝上40度的可能。大家都在說,感覺今年是夏秋兩季倒了個個,夏天享受的是秋天的涼爽,秋天承受的是夏天的酷熱。
可能有朋友會說,不是有農諺說「處暑下雨愁死人」嗎?天氣睛朗對莊稼來說是件好事呀!農民朋友肯定是不希望下雨的。
農諺確實有這麼一說,因為處暑前後,正是黍、稷、稻、粱這類農作物即將成熟的時間段,如果此時得不到充足的光照,顆粒就難以飽滿,所以此時雨水過多不是件好事。
而且收割期間,如果雨水過多,秸稈就會產生倒伏,不容易收割。穀粒浸泡雨水過多,還會黴爛發芽。即使已經將穀物等收回家中,因為連日陰雨無法及時晾曬,穀子等也會發熱發黴變壞,導致損失嚴重。
所以對於農民來說,他們當然希望處暑前後的天氣是以晴朗為主,可以讓農作物果實飽滿,收穫回家後,能及時曬乾儲存。
通常來說,進入秋季之後,雨量會逐漸減少。尤其是處暑之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都進入了少雨期,正常年份,此後就是以乾旱少雨的天氣為主了。
我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用來指導農業生產的。對於靠天吃飯的農民來說,能提早對天氣做個預測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每個節氣點對於他們來說都是具有特定意義的。
所以老百姓們以他們的經驗來判定:如果處暑節氣這天下雨了,就意味著天氣有點反常,接下來可能雨水天會居多,這對於農事可不是件好事,可不正是要「愁死人」的。
但事實是,處暑之後雨量多還是少,並不是以處暑節氣這天是否下雨來定的,而是得綜合大氣環流、太陽輻射等各方面因素。
而且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條件各不相同,農作物種類也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種農作物,成熟時間也有早有晚,所以,處暑前後是雨多好還是雨少好,也不能一概而論,得根據自己所處地域來區別看待。
點右上角「關注」,看陌上花每日給您帶來各種農村趣聞雜談和農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