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狩獵不僅是下層百姓的謀生手段,同時也是帝王貴族間流行的高級娛樂。但不論哪個階層的獵者,想必都以擁有一隻忠誠可靠、勇猛善捕的獵犬為傲。這期狗年說狗,我們就來聊聊那些古代的獵犬。
對獵犬的描述,最早見於《詩經》。《小雅·巧言》中有「躍躍毚兔,遇犬獲之」,即用獵犬捕獲狡兔來比喻君子能識破諂人的恭維巧言。在《秦風·駟職》中有「輶車鸞轆,載獫(xiǎn)猲獢(xiē xiāo)」,記載了秦國公子攜犬狩獵的場面。其中「獫」和「猲獢」均為獵犬。「獫」的嘴、腿、腰都很細長,依靠速度捕獵,被稱為「細犬」。現今的陝西關中大地上,仍存有這樣的犬種(陝西細犬),當地的老獵人把它叫作「獫狗」。「猲獢」則是一種短嘴狗,推測是利用嗅覺來搜尋和追捕獵物的品種,因為這種狗的嗅覺往往更加突出。可以看到,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已開始選育獵犬品種,使其在狩獵活動中優勢互補。
▲陝西細犬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我國的獵犬犬種之一,主要生長在關中的渭南、西安、鹹陽等地區。
《詩經》的文字性描述難以展現早期獵犬的全貌。幸而戰國中山國遺址的考古發現為我們提供了參考。中山國是僅次於「戰國七雄」的諸侯國,也是當時五個「千乘之國」之一,為遊牧民族白狄鮮虞所建。20世紀7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縣三汲村附近勘探了中山國都城靈壽古城,先後發掘了多座中山王族墓和平民墓。其中在中山國第五代國王王厝(cuò)的墓殉葬坑中出土了兩具帶著金銀項圈的獵犬骨架,從大小和形態來看,應屬於善於奔跑的細犬類型。
▲兩隻獵犬體積龐大,長90釐米(不包括尾長),高63釐米。經專家鑑定這兩隻獵狗活了七年左右,均為雄性,推測犬種為當時中山國著名的獵犬——北犬。
▲金銀狗項圈,均長38.26釐米,金銀扁管,相間穿綴,奢侈華麗。國王給愛犬佩戴金銀項圈,既表現出對獵犬的無比喜愛,也證明了獵犬在當時的受寵地位。
據漢代燕人韓嬰所作《韓詩外傳》記載,戰國時「北蕃中山之君,有北犬、晨雁」,為魏文侯所喜愛。魏國太子擊受封於中山後(戰國初,魏國勢強,樂羊滅中山,魏文侯讓能力超群的太子擊來治理中山),曾訪求這兩種特產,獻與文侯。王厝墓出土的這兩具狗骨架,極有可能是當時中山國著名的獵犬——北犬。而「晨雁」,據有關專家考證,是一種耐寒、善於晨飛的鴨類。
▲戰國中山國地理位置示意圖
由於中山國是由遊牧民族所建立,出土的文物許多都彰顯出剽悍勇猛、尚武喜獵的遊牧雄風。其中一件狩獵紋銅蓋豆上的紋飾生動刻畫了中山國宏大的狩獵場面,獵犬的形象隱約可見。
▲狩獵紋銅蓋豆 戰國 高19.6釐米 口徑17釐米 底座直徑10.4釐米
▲狩獵紋銅蓋豆紋飾。畫面中的人和動物無一不在激烈地廝殺和跑動,協助人們狩獵的獵犬也在其中,你發現了嗎?
更豐富的獵犬形象出現在以狩獵為主題的漢畫像石中,裡面有許多以犬狩獵的場景。這幅南陽縣英莊出土的狩獵圖,刻有三隻猛犬追捕二獸,大獸逃至山顛回首顧望,無奈身後的小獸似乎即將被捕獲。一旁的獵人不慌不忙、悠閒自得,與飛馳的獵犬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狩獵圖 漢畫像石 南陽縣英莊出土
這幅南陽市七一鄉王莊出土的狩獵圖中,獵人在發現目標後,立刻揮臂縱犬追捕。聰明的獵犬採取前後夾擊的戰術,使狡猾的兔子無處可逃。「躍躍毚兔,遇犬獲之」說的就是如此吧。
▲狩獵圖 漢畫像石 南陽市七一鄉王莊出土
還有這幅南陽唐河縣針織廠出土的狩獵圖,展現了不同的狩獵形式。圖中左上方的獵人,雙手持畢(畢,一種長柄網,用來捕捉獸和鳥類,是古代狩獵的重要工具之一),跨步向前,欲捕捉被獵犬追趕而來的獵物;右方有一人策馬,對前面的麋鹿窮追不捨;中央是一隻獵犬在追撲狡兔;下方的獵人一手抓住獵物,另一手執錘欲敲打。整個狩獵場面十分激烈,獵人、獵犬、騎者的形象極富力量感與動感。
▲狩獵圖 漢畫像石 南陽唐河縣針織廠出土
漢畫像石中的狩獵場景,是漢代天子諸侯、豪門貴族娛樂生活的一部分,與民間獵戶的謀生有著天壤之別。正如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的:「遊閒公子,飾冠劍,連車騎,亦為富貴容也。弋射漁獵,犯晨夜,冒霜雪,馳阮(通「坑」)谷,不避猛獸之害,為得味也。」反映出當時社會上層盛行的狩獵之風。
不過對狩獵最為狂熱的要屬唐人了。由於唐初中原地區深受突厥等草原民族影響,狩獵不僅被視為一種高尚勇敢的行為,還成為國家練習軍隊騎射、培養武士精神的手段。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位狩獵愛好者,他認為「「大丈夫在世,樂事有三」,其中一樂為「草淺獸肥,以禮畋狩,弓不虛發,箭不妄中」(《唐會要》卷二十八《蒐狩》)。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帝王的影響下,狩獵成為時代風尚。這種風尚反映在以狩獵為主題的唐代壁畫和唐三彩中,其中當然少不了獵犬的英姿。
懿德太子李重潤是唐中宗李顯的長子,死時年僅19歲。在其墓室的壁畫上有一幅《架鷹逗犬出獵圖》,描繪了一男侍左臂架鷹,回首站立,戲逗一隻獵犬的場景。這隻獵犬脖系金鈴、威武健碩,讓人不禁想起韋莊的詩句「鶻翻錦翅雲中落,犬帶金鈴草上飛」。
▲架鷹逗犬出獵圖 壁畫 唐 懿德太子墓
唐高宗李治之子李賢(章懷太子)的墓室壁畫《狩獵出行圖》中,獵犬則被主人抱於懷中,更顯其與主人的親密關係。圖中的獵犬豎耳尖嘴,瘦身長腿,頗似「波斯犬」。這種犬源於中亞乃至西亞,在狩獵時非常兇猛,速度極快。唐時波斯、中亞諸國常以此犬進貢。「波斯國多駿犬,今即謂波斯犬也。」(《唐會要·卷一百》)
▲《狩獵出行圖》的大隊人馬中,還可見兩騎手身後蹲伏著獵豹和猞猁,這也是兩種當時流行的助獵動物。
由於唐朝國力強大,當時有許多善獵的胡人來到大唐,作為扈從協助主人狩獵。他們帶著獵犬、獵豹、猞猁、鷹鷂等活躍於獵場上,其形象被工匠們塑造在一座座彩繪狩獵俑中。
▲這些胡人狩獵俑栩栩如生、形象鮮明,折射出唐朝的繁榮與昌盛。
其中有許多和獵犬相關的狩獵俑。如金鄉縣主墓(滕王李元嬰之女與其丈夫的合葬墓)出土的胡人騎馬袒肩抱犬俑,獵犬蜷臥在粗獷剽悍的胡人懷裡,機警地聆聽著主人的吶喊,隨時準備行動。
▲唐 三彩胡人騎馬袒肩抱犬俑 金鄉縣主墓出土
永泰公主墓( 唐中宗第七女之墓)出土的彩繪胡人騎馬帶犬俑,其犬蹲於馬臀部的圓墊上。這種獵犬需專門訓練,才能安坐在馬背上,且能迅速追擊獵物。
▲唐 三彩胡人騎馬帶犬俑 永泰公主墓出土
胡人是主人的驍悍爪牙,狩獵時既要會偵察獵物蹤跡,使用獵網、獵夾驅趕套陷動物,又要防止主人猝然發生意外,起到侍衛作用。從這些彪悍的胡人狩獵俑中,我們感受了到當時的狩獵盛況和狩獵狂熱,也看到了唐人對胡風的崇尚。
唐代的狩獵之風無疑是一個高峰,它繼承了北魏以來胡人參與狩獵的傳統,此後其他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都繼承了這一遺風,遼、金、元、清皆如此。比如這幅劉貫道為元世祖忽必烈繪製的《元世祖出獵圖》中,就有一位攜帶獵豹助獵胡人騎士。他手握拴豹的繩索抬頭仰望,身後的獵豹蹲踞在馬鞍後的墊子上,聽候命令。
▲元世祖出獵圖 元 劉貫道 長182.9釐米 寬140.1釐米 軸 絹本 設色
▲元世祖出獵圖 局部
《元世祖出獵圖》展現的是元世祖忽必烈於深秋初冬之時,率隨從齊赴塞外戈壁狩獵的情景。畫面中,元世祖與其夫人、隨從勒馬暫駐,注視著後方一位挽弓欲射的少年,看它是否能射落天上的飛禽。有趣的是,在他們身旁有一隻獵犬也跟著回頭張望,似乎準備幫助人們撿回射落的獵物。這隻獵犬的肋骨若隱若現,顯得瘦骨嶙峋,與皇家威儀不太相符。事實上,這是產自蒙古草原和中國東北地區的細犬,奔跑速度極快。作為皇家獵犬,在這幅傳世畫作中,當然少不了它的位置。
▲元世祖出獵圖 局部
▲元世祖出獵圖 局部
滿族入關後,清朝各代皇帝為保持本族特質,積極提倡「國語騎射」。康熙、乾隆諸帝更是身體力行,統領八旗官兵遠赴塞外,在木蘭圍場中大舉圍獵,以期提高滿洲族人的騎射技能。訓練有素的獵犬成為清代騎射活動的主要夥伴,而到了清代中晚期,宮廷中愛犬、養犬之風深深影響到整個清代上流社會。
當時,一些服務於內廷的西方傳教士畫家為迎合宮中趣味,利用其擅長寫實的繪畫技能,奉旨創作出一批宮廷名犬畫作。如郎世寧的《十駿犬圖》《竹蔭西狑圖》、艾啟蒙的《十駿犬圖》等。這些清宮畫家創作的犬類主題繪畫均用筆精湛、構圖優美、刻畫細膩,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十駿犬圖之驀空鵲 清 郎世寧
▲竹蔭西狑圖 清 郎世寧
▲十駿犬圖之霜花鷂 清 艾啟蒙
▲十駿犬圖之墨玉螭 清 艾啟蒙
如今狗作為獵犬的形象在慢慢淡化,但我們不會忘記,在過往的雲煙裡,它們曾忠誠勇猛,威震獵場。最後以漢聲《大過狗年》中的《花蔭臥犬圖》作為這期狗年說狗的結尾。希望這幅畫中獵犬一家的滿滿溫情能傳遞給您,我們下期見!
▲花蔭臥犬圖 清代 佚名。畫中母狗伏地,身旁四隻小狗依偎一起,另一隻好奇前行,公狗回首張望,猶如守護一家大小,既威猛又溫馴。
看家狗的故事
《大過狗年》現已發售,勞煩大家奔走相告!
如何把福狗請回家
1、漢聲微店:
點擊全文最下方「閱讀原文」微店預定
2、漢聲淘寶店:
①https://bj-hansheng.taobao.com
②搜索店鋪「漢聲巷網店」
3、漢聲官網:
http://hanshenggifts.com.cn
---
臺灣漢聲出版社自1970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民間傳統文化和地方風物的搶救、保護和傳揚。四十多年來親力奔走於民間,完成大量民間文化的收集和整理,拯救瀕臨失傳的民間手工藝。
出版了系列雜誌書200多期,內容涉及民間文化、民間生活、民間信仰、民間文學、民間藝術等方面,建立起一座「中華傳統民間文化基因庫」,享譽全球文化界。
《漢聲》雜誌多次被選為亞洲好書,2006年5月更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最佳行家出版物」。
漢聲·民間
公眾號:hansheng-echo
新浪微博:@漢聲
豆瓣:漢聲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