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吉鴻昌
上世紀的戰火點燃的可不僅是房梁屋簷,還有雄雄抗敵心,淳淳報國情。我死國生,我死猶榮,在國恨家仇面前,身雖死而精神才生。抗日戰爭跨時間度長,造成百姓的心理創傷無法估計,事到如今中國人民也被曾經的傷痛籠罩。
可世界二戰,不單單是中國和日本的單一戰場,其中涉及多個國家,各個種族都有難以言喻、無法計量的損失。1945年日本軍宣布投降,我們舉國歡慶。戰火雖然停歇,但是歷史承載的痛苦從未減輕。
和平停戰是大家最樂意接受的一種結局,可是挑起戰爭一方升上白旗就能全身而退,對於被侵犯的那一方來說未免太不公平。
中國人一向秉承和氣生友的態度,這可不代表全世界的國家都是這樣的觀念,在日本投降之際,就有一個國家堅決不接受投降和道歉,一定要日本付出相應的代價,機槍掃射一整夜,20萬日軍僅剩下一萬!
這個國家正是二戰時期損失慘重的澳大利亞!
世界二戰
日本投降,他絕不原諒
1945年,在原子彈的轟擊之下,日本的國土上面核輻射嚴重,如若日本軍仍舊在世界橫行,很有可能家園都不復存在,在兩方面的權衡利弊下,最終日本天皇於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
當年日本軍的肆意燒殺搶掠,一直都是中國百姓心中不可拔除的硬刺,人人都說現在時代和平,不應該對日本人再存芥蒂,可也有人說,我們從來不配替同胞原諒罪人!
事實如此,任何一件事都有雙面效應。歷史的罪責只能由歷史去原諒,當下的生活只能由我們去嚮往。
中國在當年無疑是世界上損失最重的國家之一,我們失去的不僅又國寶國粹,更有無數愛國志士,年輕戰士。可因為人人希望和平,人人都想停止戰爭,不管國際還是平民,接受日本投降都是最好和唯一的選擇。
中國如此,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也是如此,在和平面前無條件的接受了日本投降,唯獨澳大利亞。
當時在各國領導同意日本投降之後,近20萬的日本軍開始休養生息,重整旗鼓,打算即刻啟程回到日本。沒想到風平浪靜之下隱藏著巨大危險。遠在南半球大洋洲的澳大利亞不遠萬裡來到歐亞戰場,同時還帶領著大批軍隊。
趁著日本軍掉以輕心便大肆掃射,一夜之間20萬的龐大日本軍隊縮減為1萬人左右!這等局面,任誰看來都是始料未及的,日本軍眼看回國在即,卻沒曾想半路殺出一位勁敵,活生生掐滅了他們的希望。
三次對抗,心生仇怨
對於澳大利亞的突然主動進攻,意想不到是大多數旁觀者的第一反應,第二反應則是「拍手叫好」?日本在歐亞戰場上,打傷死亡的無辜百姓絕不僅有20萬人,所以澳大利亞在聽聞日本投降,搖搖白旗就準備撤退的消息後萬分鄙夷。
澳大利亞明確表明,日本軍隊的罪責不可能輕易原諒,竟然大家都同意放他們回日本,那麼唯一的壞人就由他們去扮演。
可大家又有所不明白,既然日本主要橫行的是歐亞戰場,為何一個身處大亞洲的國家這樣反應強烈呢?二者之間有著怎樣的仇怨?
澳大利亞
原來世界二戰的時期,雖然澳大利亞沒有直接參與歐亞戰場,但到底這是整個世界的戰爭,作為實力不可小覷的國家,澳大利亞也是參與其中的。
當時澳大利亞作為幫扶國家,曾經主動出兵協助英國,站在了日本的對立面。對於澳大利亞的明確立場,日本軍怒不可遏,在日英交戰勝利之後,不僅俘虜了近13萬的英國士兵,還將澳大利亞派來的一萬五千人全部伏努。
這些本來作為協助人員,和二戰並無直接關聯的澳大利亞士兵,在日本軍中遭到了慘絕人寰的對待,不僅對他們實施了酷刑,嚴加拷打,還毫無人性的將這些士兵活埋處死!
日本軍的手段殘忍大家都是有所了解的,不僅上世紀的中國人被這樣無情對待,幾乎所有不幸落入他們手中的士兵都沒有生還的可能。
遠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亞沒有充分的時間去營救這一萬三千士兵,聽聞他們的遭遇是心急如焚又別無他法,慢慢的,仇恨這顆種子便在心中種下。
這邊,澳大利亞已對日本恨之入骨,另一邊日本還在籌謀如何佔領世界,邪惡的魔爪越伸越遠。
達爾文港
1942年,日本侵佔了孱弱的東南亞地區,進而又偷襲了澳大利亞的達爾文港,成為了戰爭歷史上不容忽視的一筆。
日本軍狡猾奸詐,澳大利亞對於他們的偷襲毫無預料,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澳大利亞在突如其來的炮火中及時撤退,但還是損失了243名士兵。
同年,澳大利亞在支援荷蘭戰場時,又被狡詐的日本軍隊所盯上,日本軍仗著軍火充足,強火攻擊,這一次不管是澳大利亞還是荷蘭都再次戰敗,共計死亡了100名左右士兵。
等待時機,報仇雪恨
接連三次的偷襲和針對,澳大利亞是是可忍熟不可忍,早早的把這些記錄在冊,就準備尋到恰當時機反將一軍!
就在日本表象投降卻又伺機攻打幾內亞沿海的時候,美國和澳大利亞聯手,阻止日本邪惡的念頭。美軍的強大兵力攻打下了日本的200餘架飛機,讓他們沒辦法尋求援助和補給,同時澳大利亞阻斷了日本軍的糧食供給,準備讓他們在幾內亞島上活生生餓死,以報那些俘虜之仇。
日本軍的求饒聲並沒有換來澳大利亞的同情和寬恕,這些悽厲的求饒聲只能讓他們想像到自己的士兵死前遭受了怎樣的痛苦!須臾,機槍掃射的聲音傳來,日本20萬的軍隊一夜之間僅剩1萬,出了惡氣的澳大利亞聲勢浩大的轉頭回國。
惡人也許會死去,但惡意卻永遠不會絕跡。——莫裡哀
戰爭永遠是殘酷的,不管勝利還是失敗,有得便有失。和平一直都是全世界人民所嚮往的,所以挑起戰爭的那一方往往罪不可恕,在戰爭面前,各個國家都有苦難言,眼及所處都是荒蕪。
儘管如此,對抗戰爭永遠都是各國百姓的首選,對抗戰爭尚且有迎來光明的一天,妥協戰爭則永遠生活在黑暗。日本軍和澳大利亞之間的恩怨,在憤怒和報復中終結 ,在新生活中淡忘,願往後再無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