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中日爆發了5次戰爭。分別為:白江口之戰(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元日戰爭(1274年至和1281年)、萬曆朝鮮戰爭(1592年4月—1593年7月(第一次),1597年2月—1598年12月(第二次))、甲午戰爭(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和抗日戰爭(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中日第一次大戰,白江口之戰,發生在盛唐時期,可想而知,日本失敗而終,並且倍的很慘烈,4倍於唐軍的日軍輸的連褲子都不剩。但日本是個可怕的民族,被大唐打敗了,卻讓他們充分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派了無數的使者來大唐學習,全面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和政治、經濟領域的先進經驗和技術,現在日本的很多習慣都是從大唐學來的。
元日大戰
中日第二次大戰,元日戰爭,發生在元朝忽必烈時期,哪個時候元朝軍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最遠攻擊到俄羅斯莫斯科城下。但對日本卻是連連失利。二次東徵日本,元朝都以失敗告終。這在蒙古興起後的戰爭史中極其罕見的。蒙古人戰無不勝的神話在海戰中破滅。這次戰爭不是說日本當時候有多強,是因為元朝受很多條件的制約,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都有關係。
萬曆朝鮮戰爭
中日第三次大戰,萬曆朝鮮戰爭,發生在明朝萬曆年間。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戰國時代大名紛爭的日本後,自感實力強大,迫不及待地發動對中國的戰爭。1590年他致信朝鮮國王,要求借道進攻中國,遭拒絕後,1592年4月,出兵朝鮮。但由於其船種和戰術方面的弱勢,被朝鮮將領李舜臣通過兩次海戰,殲滅了日軍精銳部隊,致使日本陸軍的北進受到牽制。明朝政府派遣的援軍李如松部近5萬人與朝鮮軍隊配合,相繼收復失地,日軍退縮,豐臣秀吉提出議和,第一次戰爭暫告結束。1597年1月,日軍再次進攻,黑田長政在稷山被明朝軍隊擊敗,海軍也被李舜臣在鳴梁海面重創,明朝援軍繼續入朝,進擊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長部隊。1598年8月18日豐臣秀吉憂鬱而死,日本撤軍,到12月全部撤出朝鮮,第二次侵朝徹底失敗。
甲午戰爭
中日第四次大戰,發生在清朝,即中日甲午戰爭。戰爭結果大家都清楚,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同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承認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賠償軍費白銀2億兩,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開闢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等地為商埠。由於沙俄等國出面幹涉,日本把遼東半島歸還中國,但中國給日本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作補償。
中日第五次大戰,就是抗日戰爭,也是相持時間最長的一場戰爭。從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開始,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終戰詔書」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歷經14年之久。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鬥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偽軍118萬人。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餘人,接收投降偽軍146萬餘人。